⑴ 英语电影的片名翻译可以分为几类
(一)优先考虑原英文名。分:
1直译。如:《before sunrise》译为《日出之前》
2意译。如:同是上片,其他译名采取意译法,译为《爱在黎明破晓前》
(二)不考虑原英文名。分:
1优先照顾影片主题与内容。如《Cat on a Hot Tin Roof 》一种译法是《朱门巧妇》 就是讲豪门
里的美太太。汗!还有。《Lolita 》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讲大叔和小萝莉的**故事,引用
古诗,翻译的文雅啊~
2为炒作和噱头 。 同是上片,另一种比较吸引眼球的译法就是《 禁忌情迷》
大概只能想到这样了,肯定还可以细分,这个就要靠楼主的智慧了,我只是抛块砖啊~
⑵ 英文电影名称采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优缺点
这些矛盾的倾向所特有的乡土民族主义运动,席卷了欧洲在十九世纪早期,它们表明士莱马赫的翻译理论是分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是服务和其他用途。中央的矛盾在于他们本国民族主义运动是由语言和bulnerable成为可能。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已经观察到,“认为既是一个历史宿命,作为一个群体,通过语言、国家想像表现为同时开启和关闭的”,因为“语言不是一种仪器的原理,在排除: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任何语言”(1991)。安德森134,146:在特定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是团结的,但是这个开放的国家,任何一种语言的民族主义叙事为新用途是rewtitten允许这种语言,尤其是在追求的目标,是归化翻译,最感兴趣的文化差异的外国文字。
士莱马赫认为,如果一个归化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建立一个民族的文化,打造一种语言文化身份的驻外机构关于实现政治自治,它也能破坏任何概念的提出质疑,学科界线,汉代文化和国家的价值观。这是由英语翻译,弗朗西斯·纽曼的争论foreignized进站1856年《伊利亚特》(约翰·纽曼)的异化要求翻译理论的发展策略,即背离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而且透明的话语从Aronoldian概念的民族文化的学术精英们的支持。
⑶ 如何从红楼梦的杨宪益和霍克斯两译本中举例说明从语言结构层次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这个例子可太多了,比如说题目,杨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实际上,西方人对“红”的联想与中国人是不同的,红在西方代表的是危险和暴力,所以按异化法直接翻成 Red Mansions 容易给读者造成不好或错误的联想,而且“红楼”虽然是汉语中的典型意象,但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具体的你可以再查查资料),而霍译实际上是采用了《红楼梦》的另一名称,避开了“红楼”的意象,这样既避免了读者产生不理解或误解的情况,而且同样也反映了小说的线索。
另外有许多例子都在可以在两个版本的诗词翻译中找到。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词,杨基本上是异化译法,保留了诗中原来的意象,而霍则较为灵活,采取了归化的译法,以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为主,仅举以下一例以资说明:
警幻仙姑赋
曹雪芹
……
应惭西子,
实愧王嫱。
奇矣哉!
生于孰地,
来自何方?
信矣乎!
瑶池不二,
紫府无双。
果何人哉?
如斯之美也!
...
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by her beauty are all bashed.
Where was she born, and from whence descended?
Immortal I judge her, fresh come from fairy feastings by the Jasper Pool,
Or from fluting in starry balls, some heavenly concert ended.
…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s)
She would put Xi Shi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
Where was this wonder born, whence does she come?
Verily she has no peer in fairyland, no equal in the purple courts of heaven.
Who can she be this beauty?
…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在此例中,“西施”“王嫱”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霍将其归化为"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而杨则采取异化方式,仍译为“Xi Shi”"Wang Qiang",前者可以让目标读者产生美好的联想,并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意义和韵味,而后者虽然保留了原有的文化意象,但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也很难让读者产生美好的联想,所以并没有有效再现出原诗的表达效果。
仅供参考,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⑷ 有哪些文学作品采用了归化异化翻译法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1〕;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 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
⑸ 关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理论的话,现在比较统一的是目的论(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论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规则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结合电影片名的英译来讲,就是将电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电影内容相结合来进行翻译,也可以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其中主要运用的翻译方式是归化和异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最后补充一点,毕竟理论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也不好说现在片名的翻译有什么通用理论,只能说根据翻译成品,翻译过程等等来讲,大部分片名翻译与某个理论相符合。
如果你对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英译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
代荣. 2004.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商标翻译[J]. 商场现代化 学术版 12:182.
贺莺. 2001.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1: 56-60.
或者随便去网上找几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就能有个大概了解了
⑹ 请专业人士介绍几本关于几个主要的理论家的异化理论的书
在众多的影视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它简洁凝练地概括影片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并激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好的片名与好的内容的完美统一,能使观众得到美的艺术熏陶,美的情感享受。好的电影片名的翻译会对影片的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如影片“Just Married”被译为“新婚告急”,喜剧片“Mrs Doubtfire”被译为“肥妈先生”,经典影片“Forrest Gump”被译为“阿甘正传”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望,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
一、归化异化理论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正式将前者定义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并将后者概括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韦努蒂同时明确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将在精神上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归化异化理论为我们指明了翻译中的两条方向,我们可以以此为指导,根据现实的实际需要选择应用归化或异化理论来翻译电影影片片名,以期达到信息传递、美学享受和广告效应的完美统一。
二、归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理论要求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让翻译作品尽量接近读者,同时归化还指以目的语中富于文化色彩或内涵的意象来代替原语中特有的由于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独有意象(不同的语言往往使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或反映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和事物)。影片“Waterloo Bridge”片名的翻译可以被称为上乘之座。影片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直译的片名更容易使中国观众联想到拿破仑惨败的滑铁卢战场,无法揭示作品本身的主体。现借用我国文化中的蓝桥相会传说, 译为《魂断蓝桥》使观众联想起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及“许仙白娘子断桥之憾”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对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悲剧色彩有了文化审美上的共鸣。而“魂断”作为“死”之雅称,既反映出影片的悲剧情节,又深切表达出哀怜之情,雅俗共赏,文采斐然。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在翻译时,也没有进行直译“麦迪逊镇的桥”,因为这个名称不会给中国观众带来任何特别的感受,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在翻译中,译者略去了地名,译作《廊桥遗梦》,利用“遗梦”二字给人带来浪漫而遗憾的印象,突出了影片所表现的人到中年的感情危机及在理性呼唤下爱情的挣扎、回归和无奈。影片“Bathing Beauty”, “Ghost” ,“Blood and Sand”在进行翻译时也没有直接翻译为“浴美人”、“鬼”及“血与沙”,而是采用归化理论的翻译方法,将原影片的片名内涵、影片主题与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很好的相结合,分别被翻译为《出水芙蓉》、《人鬼情未了》、《碧血黄沙》,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能激起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实现了电影影片翻译的良好效用。以归化理论为指导翻译电影影片有助于拉近影片与本国观众的距离,选择本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翻译语言便于电影影片在宣传营销方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异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异化理论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意境、文化、语意,将读者或观众引入到原语言文化的氛围中,充分满足读者和观众的好奇心以及激起他们的新鲜感。异化可以包括语音层面上的异化,如英文中的laser、model、coffee分别被翻译为汉语的“镭射”、“模特儿”、“咖啡”,汉语中的“功夫”被翻译成英文中的“kungfu”等。异化同时还包括语意的异化,如汉语中的“武装到牙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被译为“armed to teeth”“an eye for an eye , a tooth for a tooth”等。异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的翻译中应用比较常见。如Rain Man《雨人》, 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 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 Bodyguard《保镖》,The Crying Game《哭泣的游戏》Leon: The Professional《这个杀手不太冷》,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 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等等已经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一次文化畅游。
归化异化理论是指导翻译的重要理论之一,电影影片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品,在进行电影影片片名翻译的时候只有将电影影片片名所代表的文化底蕴、电影影片本身所反映的主体以及翻译译入国文化充分结合,利用归化异化理论的有关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发挥影片片名的信息传递、美学享受和广告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瑞:《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理论》,载《电影评介》2007年第15期;
[2]吴 爽:《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刘万生:《归化与异化对立而统一》,载《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9月;
[4]唐莉玲:《电影片名翻译的四个视角》,载《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5]黄媛媛:《外国影片片名翻译归化与异化》,载《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⑺ 为什么译制片的电影名翻译总是不按照原文去翻译
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差异。就如非常有名的《Go with the Wind》译成《乱世佳人》。以前有一部著名的日本电影,原名应该为《你啊,渡过愤怒的河吧!》,中国根据故事情节翻译成了《追捕》。不知道外国人翻译中国电影时是否也有这种情况,曾听人说笑话,外国人把《水浒》翻译成《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
还有一个比较失败的译名《碟中谍》,第一部也是根据故事情节翻译的,结果人家出了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与“碟”毫无关系,中国人但只好继续《碟》下去。
还有一部比较搞笑的是《兰博》,中国译成《第一滴血》,结果人家也继续出片,中国人有了《第一滴血(二)》《第一滴血(三)》《第一滴血(四)》,到了老百姓嘴里就变成了《第一滴血》《第二滴血》《第三滴血》《第四滴血》一直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