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电影对世界产生过影响
《基督受难记》、《基督最后的诱惑》、《驱魔人》《万世魔星》等这些电影里面关于人的意识,还有信仰的观念,非常的影响世人。有很多人在看完这些电影之后,在网络上面议论他们这些电影里面的观念,并且产生过许多纠葛。
B. 什么是DOGMA运动
有关DOGMA’95运动
1995年春,一群电影导演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宣读了一系列称之为DOGMA’95的拍摄原则。从表面上看,DOGMA’95的出现实在令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何这些导演会抛开其个人品味,愿意遵从一些令每名电影工作者听到都或许会哑然失笑的拍摄死规定呢?
先让我们看看所谓的DOGMA’95都规定了什么吧。
DOGMA’95十原则
1. 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的话,选景时就必须找一处有该道具出现的地点。
2. 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
3. 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4. 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装“机顶灯”。
5. 不可使用任何过滤镜。
6. 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
7. 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8. 不可拍类型电影。
9. 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胶片。
10.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导演在拍摄的时候除了要严格遵守“十原则”外,开机之前还要宣誓,依照“贞操誓词”(VOW OF CHASTITY)所言抛开一切美学考虑:“我以导演之名起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谨此宣誓。”拍完后影片还要“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将获一张DOGMA’95证书,以证明该片为如假包换的DOGMA’95电影。
其实这些电影人当初制定DOGMA’95的目的,无非是要和现在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体制的某些拍摄传统相抗衡。他们的信念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已经濒临残废边缘,其潮流是太过卖弄包装和特技,刻意制造虚幻的假像来愚弄观众,淹没了电影艺术最重要的真实情感,因此必须立即展开救亡行动,而救亡的方法只有“以暴易暴”——“以规范对抗规范”。他们相信只有在DOGMA’95那种苛刻的创作环境下,导演才能抹去各种科技手段带来的诱惑,专注于拍摄时保留两个素:故事和角色,从而使电影民主化,回归电影的艺术本体。
DOGMA’95宣言诞生以来,很多讪笑着等待看笑话的人惊奇地看到一系列电影杰作的面世:《家宴》、《白痴》、《三船》、《初级意大利教程》、《国王还活着》等。这些作品大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褒奖,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它的影响至今依然健旺,甚至影响到美国主流电影的拍摄思路——不用说,他们把反类型电影的DOGMA’95也类型化了。
C. 什么叫做Dogma风格的电影
有关DOGMA’95运动
1995年春,一群电影导演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宣读了一系列称之为DOGMA’95的拍摄原则。从表面上看,DOGMA’95的出现实在令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何这些导演会抛开其个人品味,愿意遵从一些令每名电影工作者听到都或许会哑然失笑的拍摄死规定呢?
先让我们看看所谓的DOGMA’95都规定了什么吧。
DOGMA’95十原则
1. 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的话,选景时就必须找一处有该道具出现的地点。
2. 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
3. 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4. 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装“机顶灯”。
5. 不可使用任何过滤镜。
6. 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
7. 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8. 不可拍类型电影。
9. 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胶片。
10.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导演在拍摄的时候除了要严格遵守“十原则”外,开机之前还要宣誓,依照“贞操誓词”(VOW OF CHASTITY)所言抛开一切美学考虑:“我以导演之名起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谨此宣誓。”拍完后影片还要“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将获一张DOGMA’95证书,以证明该片为如假包换的DOGMA’95电影。
其实这些电影人当初制定DOGMA’95的目的,无非是要和现在主流的好莱坞电影体制的某些拍摄传统相抗衡。他们的信念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已经濒临残废边缘,其潮流是太过卖弄包装和特技,刻意制造虚幻的假像来愚弄观众,淹没了电影艺术最重要的真实情感,因此必须立即展开救亡行动,而救亡的方法只有“以暴易暴”——“以规范对抗规范”。他们相信只有在DOGMA’95那种苛刻的创作环境下,导演才能抹去各种科技手段带来的诱惑,专注于拍摄时保留两个素:故事和角色,从而使电影民主化,回归电影的艺术本体。
DOGMA’95宣言诞生以来,很多讪笑着等待看笑话的人惊奇地看到一系列电影杰作的面世:《家宴》、《白痴》、《三船》、《初级意大利教程》、《国王还活着》等。这些作品大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褒奖,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它的影响至今依然健旺,甚至影响到美国主流电影的拍摄思路——不用说,他们把反类型电影的DOGMA’95也类型化了。
望采纳
D. 找了一个下午也没有找到,就来问你了..........
不是俄国的
《白痴》(The Idiots)[DVDRip]
白痴 The Idiots / Idioterne (1998)
【导演】 拉斯·冯·提尔 (Lans Von Trier)
【国家/地区】 丹麦/瑞典/法国/荷兰/意大利/
【主要演员】 Bodil Jørgensen ...... Karen
Jens Albinus ...... Stoffer
Anne Louise Hassing ...... Susanne
Troels Lyby ...... Henrik
Nikolaj Lie Kaas ...... Jeppe
Louise Mieritz ...... Josephine
Henrik Prip ...... Ped
安德斯 霍夫 (Anders Hove) ...... Josephine's Father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54421/
【字幕】 (详见汉风)
【获奖记录】戛纳电影节 欧洲电影奖
【剧情简介&评论】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群体相联系着,不可能与之脱离。这没什么新鲜的。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毛病不少。因而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就有许多的矛盾冲突。这也没什么新鲜的。新鲜的是人对社会进行抗争的种种方式,自古至今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电影《The Idiots》(“白痴”,港译“越笨越快乐”)就以一种特殊的拍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又一种人与社会群体间新鲜的抗争方式——装疯卖傻。这片子说的是丹麦国首府哥本哈根的一帮小青年,对现代社会种种现状极为不满,苦闷得不行,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假扮作白痴戏弄人间。闹到最后这个游戏进行不下去了,于是这帮人只得回归现实该干嘛干嘛。
其实靠装疯卖傻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这么干。但是象影片中这几位这么过分的似乎还比较少见。通过不遗余力地模仿智障人士的特征行为,他们在公共场合不断地与这个社会开着玩笑,并从中获得一种短暂的发泄之快感。白痴的形象是这帮人的精神面具,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种种越矩行为的盾牌,因为人们是不会过分计较白痴所犯的错误的。但是,这个游戏终究没有玩下去。就象无数的无政府主义行为一样,逃不脱失败的下场。本来是想以特殊的方式来嘲弄这个社会,到头来发现被嘲弄的却好象是自己,因为你仍然无法超越这令你痛苦万分的尴尬处境。而这个社会却似乎根本没有被触动。
其实,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抗争更象是一种逃避。妄图通过达到一种内心痴迷的状态来摆脱尘世的无聊和纷扰。用这些人的话说,是要追求一种所谓“人内在的痴迷”(Inner Idiot)。这话听着有点玄虚的味道,不过我大概能理解这种心态,并表示同情。但实际上这种寻求解脱的方式根本就是扯淡,因为它缺乏理性的根基。许多反社会、反传统、反潮流之举同样都有这种缺乏理性的印记,因而始终局限于心性躁动与发泄的范畴,不得超脱。以荒谬来对抗荒谬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充其量是在客观上对这个世界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影响而已。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及其诸多的问题,我们最终需要的还是理性的思考。
当然,对于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它在这方面做更进一步的探讨了。尤其对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探寻的过程是持久的、多样的,理性的文字形式可能更清晰更有效一些。一部电影能够揭示一些问题来引发人们思考,已经很不错了。比如这部片子,看完了你也许就会琢磨:原来我们这个社会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的问题深重,以至于有些人都渴望象白痴那样地活着才不致痛苦……
另外,这部影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拍摄手法相当的写实。从镜头的运动(晃动)、拍摄的角度、演员的表演以及场景的安排、声音和光线的处理等方面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对其背景一无所知,就是当一比较特别的北欧电影来看的。后来看着看着就隐约生出个感觉:这片子估计跟以前听说过的“Dogma 95”那帮人有关系。于是看毕就去查相关资料,果然不错,而且还是“Dogma 95”的代表作品。
“Dogma 95”是一群电影导演于1995年春天在哥本哈根宣布的一系列拍摄电影的准则。这些年轻的导演认为传统的电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旧的规则必须打破,新的秩序需要建立。制定这些规则就是跟传统电影叫板的意思。这些人还有个规矩,只有严格遵从这一准则所拍摄的电影才能称为“Dogma 95”类型电影,通过验证后还要核发编号。比如《白痴》这部影片,其全称就是《The Idiots:Dogma #2》。此片的导演——丹麦的拉斯·冯·特艾尔(Lars von Trier),也是“Dogma 95”运动的旗舰人物,其最新作品《黑暗中的舞蹈》(Dancing in the Dark)近来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这三部是让导演最有成就感的电影,也是Dogma95的最佳注解。
其实,严格的遵循Dogma95规则来拍电影,是痛苦的事,可以说是电影的“十诫”,宏观上讲是反商业,十条规则下来,能把好莱坞那帮子人气死。而留给观众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那些摇摆不定的镜头,其实这不太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换句话说,Dogma95规则更过的是电影人一个极端而纯净的梦想。所谓记录最真实的现实。个人认为,拉斯·冯·提尔提出的Dogma95规则并不是他在作秀,而是要唤醒人们抛开华丽的技术外衣,重新对电影的精神进行深刻的认识。
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61.html
E. 拉斯·冯·特里尔拍摄了哪些影片
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电影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总是能够给这个世界一次次的惊喜。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作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最为著名那场“Dogma 95”运动的倡导者,导演拉斯·冯·特里尔的名字将注定被写进世界电影史中。不仅如此,这位素来有着“来自丹麦的恐怖小孩”这么一个听起来有些古怪的称号的电影人,也始终以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吸引着世人的持续关注。无论是早期的那套电视电影《医院风云》,还是后来的所谓“良心三部曲”,以及近期推出的引起广泛争议的《狗镇》等影片,都让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在哭过笑过、赞美过也诅咒过之后,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热切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问世的消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矛盾且又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使导演了这些影片的他并不这样以为。
1956年出生于丹麦的拉斯·冯·特里尔,与电影结缘应该始于他在大学时期进修过的电影课程。他于1979年进入丹麦电影学院就读,直到1985年毕业的这段时间内,就曾以一部短片《救赎的画像》在慕尼黑获得“最佳影片”大奖。在毕业之前的1984年,他又凭借着自己的首部剧情长片《犯罪单元》登上了国际影坛。此片一经推出,不但赢得了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高等技术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也使得他本人从此一炮而红。就在大学毕业后不久,他还曾以大学时代创作的《梦幻夜曲》和《影像多面向》这两部作品先后两次获得慕尼黑影展的最佳影片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拉斯·冯·特里尔仍旧继续着他在电影事业上的辉煌。在由他创作完成的影片《欧洲特快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一套电视电影《医院风云》又以其凛冽的北欧摄影风格一举震惊了整个国际影坛。全世界的电影人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对这个突然从北欧小国丹麦冲杀而出的青年导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他那充满奇思异想的天才创作感到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拉斯·冯·特里尔确实是迎来了他在电影生涯中的第一个光辉岁月,也由此成为今后的电影世界中最受关注的一位导演。
当然,仅仅凭着这样的一些成绩还不足以确立拉斯·冯·特里尔的大师地位。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间,这个对于电影而言有着顽童般的智慧的天才又陆续推出了他最为著名的“良心三部曲”,即《破浪而出》、《白痴》和后来的这部《黑暗中的舞者》。其中《破浪而出》以其控诉礼教吃人和医学无能的深刻内涵荣获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及欧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而《白痴》一片也先后在众多国际大型影展上多次问鼎至高荣誉。至于《黑暗中的舞者》就更是绝对的经典之作,不仅使第一次参加电影演出的歌手比约克获得了戛纳影后的殊荣,也使众多影迷至今认为它在竞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的失利将会是奥斯卡在其历史上犯下的又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21世纪刚刚到来之际,拉斯·冯·特里尔又邀请了美国最为著名的女影星妮可·基德曼拍摄了自己的新作《狗镇》。尽管影片推出后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但所有对于这部影片的褒贬,都无法抹杀导演拉斯·冯·特里尔在拍摄过程中所尝试的更接近于舞台剧形式的那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对于电影制作本身的启迪性意义。当然,关于拉斯·冯·特里尔这位电影大师,更值得一提的还是他在1995年发动的那场所谓的“Dogma95”运动。在这场声称为了“挽救已经濒临死亡的电影艺术”,也为了“像新浪潮那样挽回电影的纯真”而发动的新时期的电影运动中,究竟谁才是最终的受益者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比起这样的一种论调,更为重要的则是在经历了这样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革命后,以拉斯·冯·特里尔为代表的青年电影导演,终于以他们充满诚意和爆发力的作品开始了自己更为执著也更为无所畏惧的艺术创作,并也因此更加接近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和核心。而这对于后世的电影发展来说,显然将会有着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比约克是冰岛著名的另类歌手,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则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最初她只是想为电影写一些配乐歌曲,但导演拉斯·冯·特里尔劝她“写歌曲必须要和演出的人是同一个人”,认为这样才能了解主角的情感。由于比约克从未受过正规的训练,所以演电影之于她恰如磨难,完全地投入使她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就连拉斯·冯·特里尔本人也坦承:“在拍片期间,我想我是给了她很大的痛苦和压力。”他甚至说比约克工作起来像个“死人”。这不是指她表演僵化,而是说她已经完全变成了戏中人难以自拔。虽然只演了这一部电影就成了戛纳影后,但比约克还是决定今后永远不再出现在银幕上,她的理由很简单:“我要创作更多的音乐。”
F. 道格玛95的评价
应该指出从第一部道格玛影片开始,这些规则就有的被遵循有的被打破了。例如在白痴(The Idiots)中,一位音乐人另外提供了背景音乐。托马斯·温特伯格也承认拍摄庆祝(Festen,另译那一个晚上或家宴)的一个场景时掩盖了一个窗户,并且用了道具和特殊的灯光。正如道格玛95的官方网站所说,这得看电影导演如何解释这些规则。
在一些例子中,道格玛电影的名字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也是用编号来称呼的。道格玛精神在拉斯·冯·提尔的乘风破浪中有所体现。第一部道格玛电影是托马斯·温特伯格1998年摄制的庆祝。也被称为道格玛1号。庆祝赢得了评论界的一片喝彩,并赢得了年度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拉斯·冯·提尔的第一部道格玛电影白痴(Idioterne,The Idiots或者道格玛2号)不是很成功。从这两部电影面世开始,其他导演也参与到了道格玛电影的创作中。例如美国导演Harmony Korine创作了Julien Donkey-Boy也称为道格玛6号。
一个与此有关的叫作新清教徒(New Puritans)的英国文学运动,在小说创作上主张相近的价值取向。
G. 什么是DOGMA95
95年由拉思·冯提尔提出的关于电影技术的概念
其中有几条类如
不用专业演员
不用非自然光
手持摄像机
不做后期配音等
一共10条
主要是反对好莱坞的技术电影
虽说如此,能完完全全遵守这几条拍的电影非常少
可以去看看拉思·冯提尔的“白痴”
H. 拉斯·冯·提尔的演艺经历
1980年,拍摄惊悚片《夜曲》。
1981年,拍摄影片《梦幻夜曲》,获得慕尼黑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1982年,拍摄影片《影像多面向》 ,获得慕尼黑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83年,毕业于丹麦电影学校 。
1984年,拍摄首部剧情长片《犯罪份子》,获得坎城影展技术奖,这是一部非写实的且与普通丹麦电影大相径庭的电影,是一部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和美国黑色电影风格的作品,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技术大奖和最佳影片奖提名。
1987年,拍摄第二部电影《瘟疫》,由欧勒·恩斯特主演,入围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此片描写一个电影导演和一个编剧正在编写一本描述传染病肆虐全球的恐怖惊悚片剧本。
1988年,执导改编自古希腊欧里庇德斯悲剧的剧情片《美狄亚》,由乌多·奇尔主演 。
1991年,执导惊悚片《欧洲特快车》,由让·马克·巴尔、巴巴拉·苏科瓦、乌多·奇尔主演,该片是“欧洲三部曲”最后一部,入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获得评审团奖等3项大奖。拉斯·冯·提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镜头运用大胆,大量采用背投技巧和色调的改换,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 。
1994年,执导恐怖悬疑片《医院风云》,它描述超现实故事、又运用了配乐、还用了光学处理镜头,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坚持用手提摄影机 。
1995年,拉斯·冯·提尔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签署了“dogma95”宣言 。
1996年,拍摄爱情片《破浪》,由斯特兰·斯卡斯加、凯特琳·卡特利吉、让·马克·巴尔主演,该片探讨了爱导致的人类的困境,以及由此受到的罪与罚的故事,这是“良心三部曲”的第一部 。
1998年,拉斯·冯·提尔完全根据“dogma95”的规则拍摄了电影《白痴》,这是“良心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电影他只用了四天的时间撰写剧本,用手提摄影机拍了六个星期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电影的内容是描绘装扮成智力残障的年轻人的生活,探讨了自由的边界 。
1999年,拍摄影片《敏郎悲歌》,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0年,与索伦·克拉雅布克森、克里斯汀·莱文联合执导犯罪片《抢劫日》,由尼古拉·科彭尼斯、夏洛特·萨奇斯·波斯特鲁普、德建·库克主演。同年,执导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在每一段场景中都以踢踏舞为母题,由比约克大卫·摩、彼得·斯特曼主演,该片是“良心三部曲”的终曲,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2003年,执导惊悚悬疑片《狗镇》,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劳伦·白考尔主演,该片是“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拉斯·冯·提尔凭借此片获得第1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同年,与乔根·莱斯联合执导纪录片《五道障碍》,由乔根·莱斯主演 。
2005年,执导剧情片《曼德勒》,由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丹尼·格洛弗威廉·达福主演,该片是拉斯·冯·提尔“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
2006年,执导喜剧片《真假老板》,由艾本·叶尤安德斯·霍夫、让·马克·巴尔主演。
2007年,拉斯·冯·提尔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和心理恐惧症,基本上害怕生活中的一切,除了拍电影。由于极度害怕飞行,他的所有电影基本都在丹麦和邻国瑞典拍摄 。同年,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与35位导演联合拍摄了3分钟短片《每人一部电影》 。
2009年,拍摄《华盛顿》,由乌多·奇尔主演,该片是“美国三部曲”的第三部。同年,执导恐怖片《反基督者》,在德国克隆边上的一片小树林理取景,该影片只有威廉·达福、夏洛特·甘斯布两位演员,并获得戛纳电影节的参赛 。
2010年,拍摄心理灾难片《忧郁症》,由克尔斯滕·邓斯特、夏洛特·甘斯布主演,该片讲述了一个巨大行星逼近地球,从而给人们带来威胁和惊恐的故事,并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
2014年,拍摄剧情片《女性瘾者:第二部》,由夏洛特·甘斯布、斯特兰·斯卡斯加德主演 。
I. 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影片分析及相关资料
看《黑暗中的舞者》,却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树的小说的标题,《挪威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从比约克那张四分五裂渗透北欧气质的小脸上,森林,雨水,天籁,这些带着自然的气息弥漫过来,舞在塞尔玛,其实只是一种白日化的想象,现实里的她,却逐渐湮没在黑暗中,尽管内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闪亮,却无法逃避悲剧命运的追随。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落泪的故事,尽管你对它的煽情了然于胸。
1995年的时候,以拉斯·特·冯为首的dogma小组的几位成员提出dogma'95宣言,针对现代电影拍摄方式方法中的种种弊病和自己的影像原则,提出电影拍摄的戒律。这些颠覆性的戒律几乎都是反传统的,像抛弃固定脚架,采用手提摄影、实景拍摄、不用音乐、必须是现代题材、导演的名字不能出现在字幕里等等。另外还有如下的宣言:
我进一步克制作为导演的个人口味!我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是要创作一部"作品",因为我认许刹那(the instant)比整体(the whole)重要。我的最高目标是怎样从人物和场景身上把真实挤压出来。我立誓尽一切之能事,并放弃任何良好品位或美学的考虑来达到这一点。对于他们的影片和带有颠覆色彩的戒条,很多评论界人士评价颇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个电影小组所掀起的电影革新运动将是法国新浪潮以来最重要的电影运动,它的影响将会对21世纪的电影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黑暗中的舞者》给爱挑刺者提供了机会:大段歌舞的精致似乎和他们的95电影守则存在反差。还有,宣言第6中提到 不许在电影中出现任何表面化的动作场面。(不可出现谋杀、武器等),但是,塞尔玛杀死警察的一段不仅进行了长时间的描绘,凶器还不止一种。对dogma'95而言,颠覆的开始是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该颠覆自己了。一部影片的魅力确实不是那晃来晃去的手动摄影就可以敲定的。
在拉斯·冯·特尔"良心三部曲"的其他两部《破浪》、《白痴》中,风格化和故事之间,和影像的结合更符合他们的宣言和作风,而《黑暗中的舞者》中,戏剧化的情节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湮没了影像风格,而它的突出之处是可以用这样的形式--纪实和平常描绘,来拍一部歌舞片,仅仅七首歌穿插在其中就造成洋溢着天籁和诗意的效果。导演本人将之描绘为"一部和现实激励碰撞的大制作和情节音乐剧"。
在精致的歌舞之外,关于塞尔玛现实生活的描述,有一种酸楚,她沿着铁路摸索着回家的时候,脸上竟有一种近乎满足的笑意,那是离希望越来越近的一种憧憬,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一段,在狱中呆了40年假释出狱的瑞德去找老友安迪,第一次心中有了惴惴不安的感觉是因为心里有了希望,而塞尔玛给人的感觉,是漫漫长夜里怀着对黎明的向往,而她是以隐忍和含蓄的方式,而歌声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绝望之外的一抹亮色:去影院看百老汇的黑白歌舞片,其实已经看不见了,是靠"听"朋友解说,甚至,沿着铁路去当地俱乐部参加《音乐之声》音乐剧的排演。一个单身母亲,不愿意悲剧的重演,濒临黑暗也竭力去创造,避免那笼罩自己的绝望也笼罩在最亲的人身上,看着她每天穿着同样的裙子沿铁路摸索着去工厂,再摸索着把一张张铁皮放置在压模机上。生活的压抑和激情之间的呼应令你不禁微微战栗,"在我们黑暗的孤独里有一线微光/这一线微光使我们留恋黑暗/这一线微光给我们幻象的骚扰/在黎明确定我们的虚无以前"我喜欢的诗人穆旦在50多年前写的诗篇如此相近地表达了塞尔玛的心境。
塞尔玛的绝望从来不曾流露,总是平常地微笑,偶尔掠过的绝望擦过她的脸庞,一种破碎之下的周全,但当她发现积攒很久的钱都不见,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了之后,绝望就紧紧攫住她,以至疯狂地成为凶手,等死亡变为寂静,塞尔玛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她摸索着去河边洗净了手,又去医院给儿子交了预付的医药费,然后平静地去俱乐部参加最后的排演,悲剧快要落幕时,塞尔玛因为对生命的留恋而痛苦挣扎,像《绿里奇迹》中有特异功能的约翰·摩非,因为对黑暗的恐惧,执行死刑的时侯要求摘下黑的面罩,而几乎是全盲的塞尔玛竟也有同样的慌乱。这样的慌乱让人不忍。而最后她突然从歌声中滑落死亡,歌声猝然终止,越发无法面对的残忍。
故事的煽动性在于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之间爆发出的感伤,塞尔玛的歌可以直穿云霄,甚至可以照亮世界的尽头,而歌声落地,涌起的却是无穷的黑暗和悲哀。关于想象中的歌舞,每一段拍得都很精美,我尤其喜欢的是那一段在铁轨边的想象,塞尔玛在想象中与身边心怡的男人共舞同歌,这时,火车缓缓从原野上开过,车上穿着乡村衣服的众男女也在翩翩起舞和歌唱,每个人都倾情投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生命的光彩,一到想像段落,用光与色彩也开始变化,周围呈现红色的影调,所有的光变得晶莹透亮,塞尔玛身上平日灰暗的绿裙子也变得鲜艳起来,在法庭上,包括临上绞架时想象所有人,包括法官,行刑者都忘却了所有,只是舞着,舞着,非现实状态下,整个法庭的人都像异端,很童话的色彩,让人想到拉斯·冯·特尔的老乡安徒生在童话中创造的奇迹。
塞尔玛的每次想象都是卖火柴小女孩的幻想世界:所有冷冰冰的脸绽开欢乐笑靥,所有僵硬的姿势换成灵动舞姿。喜欢这个构想出来的世界,尽管它在世界的尽头也是难寻的。
想到同样是充满歌声的另一部片子,澳大利亚的《艾美的世界》,小女孩艾美亲眼目睹其父的死亡,造成心理创伤从此失语,几年后迁居城市,母亲从懂音乐的男邻居那得知女儿可以用歌声与人交流但是对话依然存在障碍,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声,每个欲与艾美说话的人必须大声唱歌,邻居、警察、心理学家用优美程度大相径庭的歌唱和女孩对话。于是歌声和幽默感在片中同行,小女孩的童声歌唱美伦美兮。《艾美的世界》是从暗淡到明朗,而《黑暗中的舞者》则是从明媚逐渐陷于黑暗,激情在展开与约束中释放。
想起儿时对跳舞的迷恋,一串杂乱的记忆,关上的房门,门缝里可以看见的熟睡的老祖母,那些纱巾的挥舞和匆匆忙忙的收拾,掩上门,在黑暗中体会舞者的滋味。并且,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可能每一个人,尤其女孩,都会有这样的过往。
还是穆旦的那首《祁神二章》: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我们的童年所不意拥有的/而后远离了,却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劳/同所寻求失败的/如果人世间各样的尊贵与华丽/不过是我们片面的窥见所赋予/如果我们看见他/在欢笑后面的哭泣哭泣后面的/最后一层欢笑里---
J. 请问dogma95是什么意思
Dogma95
199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一个丹麦电影导演小组,成员大多为毕业于丹麦国立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如该组织的主要发起者拉尔斯·冯·特里尔,以及托马斯· 温特伯格、克里斯丁·勒维瑞、索伦·克拉格·雅格布森。该组织的名称来自其成员于1995年3月13日共同签署的《道格玛誓言》。Dogma具有“教义”、“教条”或“信条”等含义,95标明了该组织的诞生年份。誓言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如下10条戒律:1�影片须在实地拍摄,不可搭景或使用道具;2�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3�须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的发生地点进行; 4�影片须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别的照明;5�禁止进行光学加工或使用滤镜;6�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为(如谋杀、暴力等场面);7�禁止时间和空间上的间离;8�不接受类型电影;9�影片规格须为35毫米;10�导演之名不可出现在职员表中。道格玛成员拍片时须遵守以上戒律,该组织甚至制订了制作道格玛影片以及申请道格玛影片证书的具体步骤。第一部获得道格玛资格认定的影片是《家庭聚会》(托马斯·温特伯格,1998),第二部是《白痴》(拉尔斯·冯·特里尔,1998),第三部是《三船》(索伦·克拉格·雅格布森,1999)。至2000年,已经有15部左右的影片获得了道格玛影片证书,这些影片的导演除道格玛95小组的成员之外,还有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典、瑞士、阿根廷、韩国的导演。起初,道格玛小组成员担任着评定道格玛影片资格的最高裁判角色,后来改由申请道格玛影片资格的导演本人签署一份文件,声明自己已经遵守了这些戒律。关于这个变化,该组织的核心人物特里尔做过如下解释:就像《圣经》的十诫一样,严格遵守道格玛戒律是不可能的,完美的道格玛影片尚未拍摄出来,而且不可能拍摄出来。但是,这个意图本身是崇高的,对于每一位导演来说,如何尽量接近这些戒律以及审视自己是否努力遵守它们,应当提到艺术自觉的高度。在数字电影迅速普及以至于人人都可以拍摄电影的时代,《道格玛誓言》可以说是对电影创作活动的某种限制,但它限制的是捕捉生活的表面现实,而倡导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誓言既反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个人主义,又反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技术主义,而是主张继承斯堪的纳维亚电影学派(或曰北欧电影学派)的艺术精神。道格玛95作为电影导演组织曾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世界影坛,其所倡导的电影艺术观念也超越丹麦本土而为许多其他国家的电影导演所接受。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组织及其影响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