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孔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仁义礼智信
废除殉葬 仁者 情节虚构已经废除殉葬
恢复周礼 比较明显 拜拜
恢复王权 明显堕三都嘛
2. 意识理想现实实现艰难性始寄希望于
3. 道同相谋(清白)
所欲勿施于(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备 战乱代仁要用武力保护、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经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关于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摆设唯独孔关于政治观点发扬光儒家思想比较积极儒家代表物荀主张定胜
:主要哲思想能说消极能说更淡泊些主张顺势 顺应自其实种思想反更智慧
『贰』 《孔子》电影与儒家思想相悖的有
从《孔子》看儒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大学》的“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其中,格物、致知是达到修身的方法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先决条件,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而所有这些阶段都以修身为中心和最终目标。
儒学中所规定的修身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道德实践过程,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儒学所追求的便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标准。整个修身过程就是在这样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在完成个人品质修养之后,修身过程并没有终止,而是指向更高的功利性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表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这种道德实践过程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也是不断升华和超越的。
在孔子为人所规定的参差递进的修身过程中,“礼”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殷周之际,周人从宗教观念中产生了朦胧的道德觉醒,但这种道德只是贵族统治者的道德,“礼”的范围只限于贵族阶层。孔子的一大贡献就是将“礼”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平民百姓。孔子认为;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主张将礼和刑罚共同作为规范约束人之行为的标准,以致达到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
『叁』 关于《孔子》电影的问题
1. 仁义礼智信
废除活人殉葬 仁者也 但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当时已经废除活人殉葬了。
恢复周礼 这个比较明显 拜了又拜
恢复王权 最明显的就是堕三都嘛
2. 意识到了理想的不现实和实现的艰难性,开始寄希望于后人
3. 道不同,不相为谋(清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
4. 子曰:文事者,武事备之 战乱年代,仁也是要用武力来保护、支持的
中山:欲求文明之幸福,先经文明之痛苦
5.孔子:孔子主要是政治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的部分,其他部分如仁爱、道德有时成了摆设。唯独孔子关于政治的观点被发扬光大。儒家思想比较积极,儒家的后来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就主张“人定胜天”。
老子:老子主要是哲学思想,以无为而有为,但不能说是消极,只能说更淡泊一些,主张顺势而动 顺应自然,其实这种思想反而是更有智慧的。
『肆』 历史片《孔子》观后感
导语:《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及参考!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孔子,这个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对他之后的中国人影响巨大。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败得失,缘于他有三个知音人。
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
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邀请周润发扮演孔子,可能是导演胡玫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发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别是眼神无人能及。能够有机会饰演孔子我相信是发哥的一种荣耀,但是戏中的情节未必吻合发哥的想法。不知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还是编辑的能力有限,电影中的孔子与历史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让人想到诸葛亮和墨者革离,不知道这和宣扬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么相关联的?有人说,看了电影《孔子》就像在看“丧家犬”。悲哉,可怜一代圣人,让后人如此诠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我以前对文科没有什么兴趣,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和美术等文史类学科都学的一塌糊涂。我对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只是长时期存在一种偏见,那就是——孔子是统治阶级治理百姓的工具。因此,我不喜欢孔子,也没有兴趣看周润发演的《孔子》这部电影。
有一天,和女朋友一起在迅雷上想找个电影看,我本来想看其他片子,但是我女朋友很想看《孔子》,我就依她了。看了一半我女朋友睡着了,但我依然被电影的情节深深吸引。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出人意料,片子里面的“孔子”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高大形象,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统治阶级的工具。至于这个孔子是否和真实史料记载是否矛盾,我已经不在乎了,天知道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人,我只在乎我在片子中的具体感受。我已经深深的被片子情节吸引和打动了。
这个片子在前半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部分总体来说都是喜剧,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片子的后半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个片子有四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我将在以下篇幅一一道来。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很深,虽然我已经看了三遍,但我现在依然无法完全描述出来内心的感受。我想,我还需要再多看几篇。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
『伍』 《孔子》这部片子中有很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陆』 电影(孔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孔子》,此电影可以说是垃圾中的垃圾。
这不是我看不起国产电影,我还是比较支持国产电影的,但这部电影就是拍得垃圾。
原因:
故事-
整部电影的故事散乱,而且看了半天不怎么明白电影的意识,当我看完了后,用快进式浏览发从看一次的时候,才发现这部电影讲的是孔子,任重而道远的大思想,却在战国时期得不到重用,明知生不逢时孔子还坚持理想,遇到了很多困难,可理想从未改变。但看电影的时候就一点都感觉不到电影在表达这个意思,前篇尽是些政治勾当,明显的三国演义看多了,只知道耍心机。
镜头-
整部电影的镜头滥用,尤其是孔子与弟子相处时,孔子的镜头大多都对孔子这个角色要求完全变形孔子伟大的形象。电影就是讲故事,故事就有一个中心思想,哪有由始至终都是中心思想,写作文都知道,应该是层层递进,加深主题,点明中心,两个小时都要时时去体会孔子的伟大,简直是在扯淡,本来故事就不怎么样了,镜头还滥用,又不是小成本电影,简直是笑话。
音乐-
这个是最TM让人难以接受的,你仔细听听电影里的音乐,简直都要死人了,两个小时,简直是度日如年,听着音乐都要睡觉了,本来故事就不好,镜头还滥用,加上音乐,简直就拍不来电影。
角色-
这个比较难看出来,对导演的要求也比较高,但还是不得不说,因为故事的原因,电影里的角色给人的感觉没什么深度,就孔子这个角色来说,情绪的波澜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气是生气,高兴是高兴,唯一可见到点人性化的是鲁国大王不接受孔子三番的事,孔子被赶出鲁国,其余的就是心如止水。这个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故事就是这样,没得办法,其次镜头没有刻画一个人细想的变化,特写镜头少,没有特写镜头,观众怎么看清楚演员的表情,想吗都想得到嘛,还知名导演。导演对场面要表达什么意思根本就摸不到火门,就是把镜头人还有音乐拼凑起来就成了一部电影,简直是笑话。
再说演员-
第一次看到周润发演的孔子的时候,因为嘴型的原因,感觉很别扭,加上争论陪葬的场面,给人的感觉毫无故事性,简直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儿科,所以看了一半就没看了。但后来了解了一下当时的人文风情,战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战乱纷飞,但战国时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自由人的思想都很开放,无拘无束,每个人都想在这个年代崭露头角,所以那样在今天看来不可能的争论是可能的,但场面太儿科还是不能忽视的。排除了自己对孔子这部电影的偏见,我用一颗平常的眼光看这部电影后,感觉导演对场面和故事的干涉与构思少,有时还很白痴,但这个导演对人的表演应该干涉得非常多,这大大限制了演员的发展空间,哪是在拍电影嘛,中国的戏剧没得发展前途就是因为有这种人,过于崇拜前人的东西,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淘汰过时与不符合发展的尘垢。
对于周润发的演技,刚开始的时候很是怀疑,但看了大多数非孔子的戏份,感觉周润发的孔子应该是最接近原型的,只是镜头没有这个角色复杂内心的戏份,当然,这个导演也没得这个水平。
这就是《孔子》。。。。。。。
『柒』 电影孔子内容简介
《孔子》内容简介: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饰)受到鲁定公(姚鲁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
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
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7)孔子这部电影有哪些思想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扩展阅读
《孔子》角色介绍:
1,孔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双方争斗交战的焦点。
2,季孙斯
春秋鲁国大夫,“三桓”之一。谥号桓子。季孙氏一支为鲁桓公子季友后裔。鲁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后,继任为卿。实权一度被家臣阳虎掌控。
3,颜回
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又称颜渊、颜子。生活箪食瓢饮,贫居陋巷。13 岁拜孔子为师,终身追随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只有他最得孔子“仁”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