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韩国电影的问题
校园卧底
火山高中
头师傅一体1\2
家族荣誉(黑帮千金要结婚)
我的爱.小无赖(爱情奴隶)
B型男友
⑵ 韩国电影《首尔大作战》被网友疯狂吐槽,这部影片存在哪些硬伤
本以为这部《首尔大作战》是封神制作,没想到刘亚仁+高庚杓+邕圣祐的梦幻联动都不能拯救剧情的无聊,只能说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刘亚仁的高演技与高颜值也拯救不了剧情的无聊。看完电影的网友们,都纷纷评论无聊,浪费了2个小时,该剧是由几个颜值颇高的演员领衔主演的,然而剧情的老式套路,观众几乎完全可以预想到,剧情相当之无聊, 下面我们看看这部影片存在哪些硬伤。
背景的设定。
背景设定在1988年,我们都知道,韩剧请回答1988,所以这个年份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着好感的,那是个充满自信时尚的年代,然后在这个剧里面这个年代却变成了戴金链子,穿貂皮大衣的非主流年代。所以这个背景的设定是非常不合理的,变成了这个剧的槽点。
⑶ 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怎样的
作者:胡杨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21683537/answer/191525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韩国于1998年建立电影分级制度。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全民、12岁以上、15岁以上、18岁以上可以观看和限制放映。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组成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进行评级。另外,对于网上的色情资讯,年龄限制提高至19岁或以下不能观览。这种分类只出现于不能在戏院上映,而只能以录像带或影碟发行的电影。——维基网络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观众是看不到韩国电影的,在今日,或许观众和电影研究者对近十年来的韩国电影相当熟悉,但是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产生隔膜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我们需要《韩国电影史》这样一本书的原因。它的功能简单明确,以编年史的线路来梳理韩国电影,向韩国以外的读者介绍韩国电影(书的幕后推手是“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你大致可以看出此书的官方色彩)。但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实际编撰者有三十余位,从而在编年体的框架内有自由跳跃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或许使书的结构存在某种混乱,却也能让韩国电影史有了前后响应的连贯性。
如果我们全面审视这本电影史,会发现一个名曰“审查”的幽灵一直居住其间,是这本书的许多撰写者都很难规避的一个问题。这个“幽灵”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一直影随身动,紧跟韩国的政治时局变化。电影初传入朝鲜半岛时,朝鲜王朝根本就没有什么审查的概念,最多派个警察去看场子,因为“众多观众聚集在黑暗场所,难免会发生点小摩擦”。随着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入侵,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审查很明显是为了限制民主主义言论的表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更是在韩国强化了电影审查,在1940年制定了“韩国映画令”,把“亵渎皇室尊严和损害帝国威信”作为法令的基础。此时对于拍摄电影的限制完全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是对确立日本“宗主国”地位的意识的强调,如果我们把目光从朝鲜拉回到日本,就会看出两处审查政策的不同,黑泽明在他的《蛤蟆的油》里曾经说过:“我认为,那时内务省的检查官们一个个全是神经不健全者。他们都是迫害妄想狂,都有虐待狂、受虐狂和色情狂的性格特征……他们把外国电影里的接吻镜头全部剪掉,凡是女人光着脚或露膝的画面,也一律剪掉。”他所要争取的自由表达显然与韩国的电影创作者们是有区别的。到1948年韩国政府成立,审查依旧阴魂不错,军人掌握政权时期,审查只是换了个基调而已,“不许攻击政府”肯定是必需的,反共意识形态更是审查者的普遍共识。军政府搞出了事前审查制度,并且为此不惜在1962年修改了宪法,以保证这种审查制度不违宪。
当然,如同任何一种丑陋的制度一样,苛刻的、自利性质的政府审查行为不会永远存在。从1984年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废除事前审查制度,政治钳制大为减少。令人意想不到然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审查的松绑带来的是一股色情影片的热潮。这或许也是重视保护青少年的中国广电部门迟迟不愿意推行电影分级制度的一个原因。而韩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在1996年开始推行,这一回宪法没有扮演绊脚石的角色,宪法裁判所多次认为电影振兴委员会推行的分级制度所含有的对电影的分级审查是违反宪法的,甚至认为给电影分级的机构都是“属于宪法禁止的审查机关”。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审查与人类的自由表达权利一直是相生相伴的,分级制度并非审查的完全终结,之所以在分级制度确立后,韩国电影的题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过去不能碰的敏感问题也出现了重大突破,完全在于创作人员的自由表达权得到了放大。过去的审查制度(无论是日占时期还是军政府统治时期)充满黑箱操作,并且还有恶法保护,它不仅让一部电影无法上映,成为了禁片,而且事前审查制让许多电影创作早早就胎死腹中,连拍摄都不可能。分级制度同样也保证了观众的选择权利,一个文明社会的成年公民有权利选择他想观看的任何电影,对青少年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对成年人意志的限制与践踏。当然,任何“好”的制度不可能一日促成。韩国电影审查制度不仅依附于电影工业本身,更多的是韩国政局的缩影,当军人政府下台之日,电影的蓬勃发展已经势不可挡。第一部给韩国电影带来国际声誉的《生死谍变》,直接触及了韩国与朝鲜之间的间谍战,这种题材的开发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电影不仅在韩国本土取得了票房成功,而且还打开了韩片在日本与香港的市场,成为了韩国电影兴起的标志。不仅南北问题不再成为禁区(《义兄弟》也受惠于此),而且韩国电影创作者也有了可以反思自己国家的历史问题的可能,无论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李沧东和奉俊昊都在自己的电影中对光州事件做了微妙的表达,而金志勋导演的《华丽的假期》更是直接展示了光州事件中政府军队对民众的镇压。审查的松绑让电影的类型创作有了巨大的空间,韩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恐怖片生产的大国,这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金知云的《蔷花红莲》甚至让好莱坞买去了改编权。林常树导演的《那时候那些人》将朴正熙总统被刺事件加以戏剧化,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汉城地方法院要求电影删除开头和结尾的片断,引起了电影公司的不满,做出了在判决之前提前公映的举动,这次对电影的干涉与审查没有多大关系(否则影片决无上映的可能),而是影片涉及的事主亲属告到了法院。像这样的争议反而是一种进步,所有问题可以公开讨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黑箱操作,无声无息。
韩国电影在21世纪的飞跃,从苛刻审查转向分级制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们看完《韩国电影史》,就会明白书的编者序中的那句话的分量,当人们探究韩国电影何以成功时,作者的回答是———“旧制度和审查,首先必须废除”。
⑷ 韩国电影有哪些特点
韩国影视作品情节富有生活气息,人物真实诚挚,人物心理和对话细腻诚挚真实,往往选取一些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比较关心的题材,如各种各样的爱情题材(如我的野蛮女友、爱有天意、触不到的恋人等)具体而言,其长处和特点是很能吸引观众并富有价值的
1、关注人生,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如《大常今》
2、画面柔美,虽然没什么大型特技效果,但是画面很柔美(《不可不信缘》),还有一些加入动画人物和文字效果,生动活泼(《我的野蛮女老师》)
3.另类维美,像梦境一样(《再造人之恋》、《金子的复仇》)
4.贴近生活《人鱼小姐》《狼的诱惑》、《B型男友》、《我们的幸福时光》
5.情节细腻,丝丝入扣情节完整(《我的野蛮女友》、《触不到的恋人》)
6、心理恐惧,有些比日本的恐怖片好,日本恐怖片已经走向视觉的极端,本人更喜欢心理恐惧型(《鬼铃》、《女高怪谈》系列1-4等)
演员导演态度认真负责,并不游戏作品和观众,片中所体现和透漏出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是负责的认真的,体现了一种有高度艺术水准的对人生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虽然表面上形式很灵活。平心而论,90年代以来,韩国在影视方面所取得成就,至少在亚洲是有目共睹的,大陆在生活片方面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都多少的要向韩国学习一下,并反思一下。随便一谈,大家指正。
⑸ 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很多,这些电影对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对于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最近在国内大受追捧,个人去看了一下的确是非常的让人感到心碎和悲伤,但是由于这种题材的电影太多,这里就不一一进行举例说明,以下就是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对韩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个:《梨泰院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1997年,梨泰院某快餐店的厕所内,大学生赵宗毕被残忍杀害后警方抓住了当时的最大嫌疑人韩裔美国人皮尔森和美籍韩国人亚历克斯。但是两人均否认罪行,最后两人被释放,此片播出之后,韩国社会哗然,大批民众进行了请愿活动,最终案件被批准重审,两名嫌疑人重被派遣回韩国。
第四个:《熔炉》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学校内的性暴力事件,以及有良心的老师和人权运动者的揭开黑幕的故事,这个电影在韩国国内甚至我国都造成了极大反响,2011年,韩国国会最终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这也是唯一一部让韩国直接立法的电影。
最后,个人不建议大家去多看这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因为太过黑暗,看多了负能量满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影真的是很不错的作品。
⑹ 韩国电影能发展如此好,有哪些因素
因为真实,不夸张的说,当下韩国部分电影的思想性、展示出的话题性及对社会良知、人性的省思和拷问,已经不是电影流水线化作业日趋严重的好莱坞愿意包容和挖掘的。 我也确实无法在近三四年来的好莱坞电影里看到接近于韩国电影那样的整体发展态势、那股一鼓作气的拼劲、那样精雕细刻的严谨、那种努力将生活的点滴启示融入每一部小成本生活电影的诚意和不止步的创新意识,所以哪怕是一部题材不起眼的爱情片、喜剧片,你也能感受到韩国电影工作者给予它的温度和份量,一种完全不同于同类型好莱坞烂俗爆米花商业电影的朴素、真实和东方生活气质。
⑺ 谈一谈对于韩国电影发展现状的认识
呵呵,最大的感觉就是现在的韩国电影很像十几年前的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的样子。
一个是跟风,就像上面所说的,一个“野蛮”好卖,接下去“野蛮”无数,一部战争大片,后面总能看见很多这种片子的影子。
另一个是本土支持,十几年前的香港电影,本土票房那是没的说,而且周边国家都很喜欢港片,基本拍一部赚一部。
还有,就是韩国人对自己的电影都非常支持,才有了现在的繁荣。
可是好象韩国的全盛时期,来的快,去的也快。
以现在来说,本土电影,越来越抵不过好莱坞的大片,很多导演也模仿好赖坞,什么《怪物》《D,WAR》,或者干脆直接去好赖坞拍片了,跟当年香港那批导演一样。
题材创新太少,就像上面说的,跟风太厉害了,迟早和香港电影一样,毁了自己的市场。
韩国人比较夜郎自大,很喜欢诋毁别国的形象,我们就有好几部电影,因为韩国人篡改历史,而没有在国内上映。长久下去, 会有人买你韩国电影的账才奇怪。
新人少, 这和香港电影就一个样了,拍来拍去,卖坐的还是那几个老人。
不过很幸运的是,韩国政府对电影的支持,比内地好多少倍都不知道。有了国家的支持,起码不会衰败到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