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知道印度电影灰姑娘里面男主角叫什么名字
法瓦德·汗
法瓦德·汗(Fawad Afzal Khan,1981 NOV—)是巴基斯坦最受欢迎的男演员。同时也是一名模特和歌手。2001年开始参演电视剧,2007年出演《Khuda Kay Liye》,因其卓越的表演使他家喻户晓。2014年进军宝莱坞拍摄了迪士尼浪漫喜剧片《khoobsurat》 (皇室奇遇记 也就是灰姑娘)并于2015年获得了印度最高颁奖典礼Filmfare Awards[3] 的Best Male Debut(最佳新人奖)。值得一提的是,该奖项的第一位得主是阿米尔·汗。
http://ke..com/item/法瓦德·汗
㈡ 古代皇帝有哪些称呼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真主: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 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66 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5、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㈢ 一个小男孩和一只黑豹被老虎追杀的电影名字
电影为《奇幻森林》。该片于2016年4月15日在中国内地、美国同步上映。
拓展资料
《奇幻森林》是由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动画片,由乔恩·费儒执导,尼尔·塞西领衔主演,本·金斯利、伊德瑞斯·艾尔巴、露皮塔·尼永奥、斯嘉丽·约翰逊、吉安卡洛·埃斯珀西多、克里斯托弗·沃肯联合配音。《奇幻森林》根据1967年迪士尼动画片《森林王子》改编,讲述了狼群养大的人类小男孩毛克利,被逼迫放弃赖以为生的森林之家,踏上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冒险的故事。
参考资料网络 奇幻森林
㈣ 和《生死阻击》类似的电影有哪些
类似的有:美国狙击手、女狙击手、狙击电话亭、双狙人123、一号通缉令、狙击精英:重装上阵、烈血军魂/最后一颗子弹、神枪手、狙击手:幽灵射手等。
一、《美国狙击手》
克里斯·凯尔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奥德萨人,美军海豹部队狙击手,曾四次前往伊拉克参战,这期间他共射杀160名敌人,有美国“最致命的神射手”称号。在2008年,凯尔从2100码(1920米)远距离外,以狙击步枪用一发子弹击毙敌人;这是凯尔最著名的战绩。
二、《女狙击手》
苏联女学生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在一次射击游戏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射击天赋,1941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帕夫利琴科成长为全苏联最出色的狙击手,同时她被德军视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除掉的巨大的威胁。柳德米拉遇到一名男子并坠入爱河。
三、《狙击精英:重装上阵》
传奇狙击手托马斯·贝克特之子、美国海军陆战队布兰登·贝克特中士受命与战友们从阿富汗前往非洲刚果,对那里的政府军进行培训以使其能够反击叛军。
上峰为了撤出滞留刚果边境的白人植物园主,派遣贝克特等人深入叛军盘踞的边境,贝克特一行在见到植物园主后遭遇叛军狙击手袭击,战友全部阵亡,贝克特被猎人马丁救出,侥幸逃生。
四、《烈血军魂/最后一颗子弹》
澳军在婆罗州受到日军疯狂自杀式袭击,经过连番激战,双方皆伤亡殆尽,只有一名年轻的澳大利亚士兵史丹利和日军头号狙击手山川侥幸生存。但两个狙击手为了家仇国恨,旋即又展开一场比枪法,比耐力,比心理的困兽之战。最后,两人都只剩下一发子弹。究竟谁会取得最后胜利?
五、《狙击手:幽灵射手》
精英狙击手布兰登·贝克特(查德·迈克尔·柯林斯)和理查德·米勒(比利·赞恩)负责保护一个重要目标。在与敌人战斗时被未知目标射击,谁知道了他们的确切位置? 谁与敌人有联系?谁与敌人达成了秘密的交易? 谁是幕后黑手?
㈤ 皇帝的称呼有哪些
1、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3、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4、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后成皇帝的尊称。
5、 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6、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㈥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皇帝有哪些
刘邦:高祖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曾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今临潼东南),因途中一些刑徒陆续逃亡,就释放其余刑徒,自匿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是年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拥戴下,聚众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第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阳)。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灞上(今西安东南)。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见秦末农民战争)。当项羽率领起义军和秦军主力决战巨鹿时,刘邦受楚怀王(熊心)的派遣,带领所部向关中挺进。他迫降宛城,攻占武关,于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
★楚汉战争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屈求全,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今临潼东北)谢过,项羽谋士范增策划在宴会上刺杀刘邦未成,此是谓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此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八月,回兵复取关中。二年三月,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灵璧东南),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氾水北,建立汉朝。
据《史记]记载,刘邦原只是个市井无赖,平时好吃懒做,爱说大话,贪酒好色,常借钱不还。但当秦末大乱之际,刘邦奋起草莽,提三尺剑取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起于社会下层的皇帝,骁勇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败在他的手里,韩信、彭越、英布等一代英杰,先是为其驱使,效命战场,功成之后,兔死狗烹,又一一丧命于其刀下。
曾与诸将论楚汉战争得失,认为自己之所以获胜,主要在于重用张良、韩信、萧何。为帝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反叛,并剿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曾作《大风歌》,乃千古绝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位政绩】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汉朝大一统的的历史意义】
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刘备:汉昭烈帝 刘备 (161-223) 官职:皇帝 皇叔 左将军 宜城亭侯
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汉昭烈帝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武器:双股剑
桃园结义
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生平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因不满因公到来的督邮行事,将其捉拿,又痛打一顿,然后弃官逃亡。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贼战斗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190年,再被任为高唐县尉、县令,更加入了讨伐董卓战役。不久,被贼兵打败,投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田楷一同防御袁绍,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194年,曹操攻打陶谦,陶谦求救于田楷,田楷带同刘备一起前往相救并击退曹军,陶谦特意送四千丹杨兵给刘备,刘备便依附陶谦,屯于小沛,并被表为豫州刺史。194年,陶谦病死,麋竺、陈登迎刘备入主徐州。后被朝廷拜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195年,被曹操打败的吕布来投,刘备准他屯于小沛。
第二年,袁术攻打刘备,刘备迎击,但吕布乘机偷袭下邳,刘备惟有改驻海西,途中打败了杨奉、韩暹、冠徐、扬闲等人。后来吕布迎回刘备,还其妻子,准他屯小沛,不久又聚合万余兵。吕布感到危险,出兵攻打小沛,刘备败走,投奔曹操。后曾想再占回小沛,但被高顺所败。198年,刘备跟随曹操成功消灭吕布。后还许昌,刘备被表为左将军,曹操对其礼遇有嘉,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汉献帝因不满曹操,令其岳父董承带诏要诛杀曹操,刘备也加入行动,日常在家种菜,减小曹操的压力。一日,曹操宴请刘备,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听后,吓得筷子也跌了,此时刚好打雷,刘备便对曹操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不久,在南方失利的袁术想北投袁绍,曹操便派刘备攻击袁术,但军未到,袁术已病死。
199年,刘备乘机占据下邳,并杀死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回守小沛,一方面派遣孙干与袁绍连合,并再连同多个地方势力起兵反曹。曹操曾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但不成功。200年,董承事败被杀,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大败,曹操虏获刘备妻子,及生擒关羽。
刘备逃至青州,青州刺史袁谭亲自迎接,并报知袁绍,袁绍也亲到邺城外迎接。待了一个多月后,以前的部下又重新聚会。不久,曹操与袁绍于发生战争,汝南黄巾余军刘辟等向应袁绍叛曹。袁绍便派刘备率军与刘辟会合。曹操派曹仁攻打汝南,刘备惟有还军袁绍。刘备正想离开袁绍,便说服袁绍应南连刘表。袁绍派刘备再到汝南与龚都会合。曹操再派蔡阳攻击刘备,为刘备所杀。
201年,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的曹操南攻汝南,刘备败走弃城,并派麋竺、孙干与刘表会面,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准他屯于新野。刘表虽礼待刘备,但对其有所顾忌,而且刘备与荆州很多豪杰结交,所以对他不甚信用,也不接受其北伐意见。202年,曹将夏侯敦、于禁等南侵至博望,相方对持,刘备设下伏兵,火烧自营伪退,夏侯敦敦等追杀,为伏兵所破。
207年,三顾草芦请得诸葛亮加入,得出隆中对的战略方针。208年,曹操南下,8月刘表病卒, 次子刘琮即位,遣使曹操投降。刘备知道曹操南下后,弃樊城南逃。刘琮的人马及荆州人都跟随刘备南逃,到达当阳时,已集十余万人,辎重数千辆,一日只能走十余里,便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先走,到江陵会合。曹操怕刘备先占领江陵,派五千精骑追赶,两军于当阳的长坂遇上,刘备弃妻子先逃,与大军失散,幸而于汉津遇上关羽船队,与刘表长子刘琦的万余人,一起逃到夏口。刚好鲁肃来探听消息,刘备便派诸葛亮出使孙权,与孙权结盟,并与孙权将领周瑜、程普的部队战于乌林,大破敌军。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武陵太守金玄被刘备攻劫死,降者疑为其部下。雷绪也率部曲数万口人投效。后刘琦病死,诸将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也将其妹嫁给刘备。211年,益州牧刘璋为防卫曹操进攻益州,接受张松建议,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派法正带四千人及巨款送给刘备,刘备便亲自率军入蜀。到达涪城,刘璋亲自出迎。张松、法正及庞统都提议刘备可乘机杀了刘璋,但刘备不从。刘璋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璋配给刘备士兵,令他攻击张鲁,但刘备却未有出兵,而是收买民心。
212年,刘备要求刘璋借兵、借粮还军荆州,援助孙权,但刘璋只给他一半。而刘璋又发现部下张松私通刘备取蜀,双方决裂。刘备斩杀杨怀,进逼刘璋,刘�、冷苞、张任、邓贤等坚守涪城对抗刘备,但被攻克。攻至绵竹关,守将李严投降。214年,于雒城被刘循挡攻势,战事长达一年,幸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援助,最终刘璋投降,刘备成为蜀主。215年,孙刘开始争夺荆州,最后决定将其平分,但双方关系已经恶化。
217年,刘备率军北上,并于219年夏天,占据汉中,自称汉中王,同时占领上庸。同一年冬天,关羽被孙权所杀,相方正式决裂。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也于第二年自立为帝,建立蜀汉。221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发兵东吴,但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与李严。于223年4月病死,谥号为昭烈帝,5月,将尸首由永安运返成都,八月下葬。
刘备现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特征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172cm),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小胡须,就此曾被刘璋时官吏张裕取笑。为人不太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狗马、听音乐、穿美衣服、与豪杰交朋友,而且善待下人、百姓,有说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杀死自己。
少时的刘备已梦想有日能坐天子的车。刘备虽然有仁德,但他也是有一个野心的群雄。如刘备住在荆州数年,一次与刘表饮酒时,到厕所时见髀里肉生,感叹自己早年征战四处、身不离鞍,但现在征战不在,髀里肉生,感触落泪。更多次建议刘表北伐,但刘表都不接受。
家庭
祖父
* 刘雄,被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父
* 刘弘,东汉末年官吏。
妻
* 昭烈皇后,甘氏,沛人,刘禅生母,曾于长阪被困,幸得赵云解救。后病死,谥皇思夫人,后再追谥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
* 麋夫人,麋竺之妹,于刘备在豫州落难时,麋竺将她嫁给刘备。
* 孙夫人,孙权之妹,与刘备结为政治婚姻,后刘备入蜀,孙权接回她,再无记录。
* 穆皇后,吴氏,吴壹之妹,刘备入蜀后纳为夫人,后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延熙八年病死,与刘备合葬。
子
* 刘封,刘备养子。本姓寇,后因不援助关羽而令他被擒杀,刘备将他问罪,赐死。
* 刘禅,刘备长子。后登上皇位。
* 刘永,刘备次子。先为鲁王,后封为甘陵王。与刘禅宠臣黄皓不和,被刘禅疏远。后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 刘理,刘备三子。先为梁王,后封为安平王。早卒,谥为悼王。
孙
* 刘璇,刘禅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 刘瑶,刘禅二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 刘琮,刘禅三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 刘瓒,刘禅四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 刘谌,刘禅五子,北地王,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被刘禅逐出宫,蜀亡后自杀。
* 刘恂,刘禅六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 刘璩,刘禅七子,蜀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 刘胤,刘理长子,封为哀王。十九岁卒。
* 刘辑,刘理次子,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乡侯。
曾孙
* 刘承,刘胤之子,封为殇王,二十岁卒。
* 刘玄,刘永之孙,蜀亡后投降,避过永嘉之乱,居于四川成都。
评价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干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诸葛亮上表刘禅:“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三国志先主传》中对刘备的描述: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语录:
刘备脱孤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安身守命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后来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161~223)
中国三国时期汉国(习称蜀国)开国君主。汉昭烈帝 。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朝皇室疏宗。早年贩履织席为业 ,好交结豪侠。灵帝末年,从官府进行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任安喜尉。后投靠公孙瓒。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很为曹操看重 。因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统众数万人。建安五年(200),被曹操击破,往依袁绍。官渡之战后南奔刘表。因声望日高,刘表对他有所防备。十三年,曹操南伐,刘表去世,子刘琮降。刘备逃至夏口,采纳诸葛亮之议,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据有荆州之地。十六年,率军数万人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西入蜀。后刘备攻下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二十四年,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同年 ,关羽被杀,荆州为孙权夺去。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刘备知人善任,有名将关羽、张飞为左右手;自得诸葛亮,信任专一,言听计从,措施得宜,故能在地狭民少的蜀地,开创与魏、吴鼎立局面。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当年,兴师伐吴,欲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孙权遣使求和,不许。次年,两军决战于夷陵,因战略错误,且相持七八个月,蜀军疲惫,士气低落,为吴国大将陆逊所败 ,损失惨重。刘备逃归白帝城。第二年病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不久卒。
刘秀:中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公元25~57年在位。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刘演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立刘秀为萧王,派使者召他去长安。耿弇对刘秀说:“如今刘玄当皇帝,山东(指崤山以东)诸将各干各的,刘玄的皇亲国戚在长安横行霸道,百姓反而怀念王莽,由此可见刘玄必败。应当由您来定天下。”刘秀很欣赏这一建议,于是托词河北未平而不去长安,从此同刘玄分手。随后,耿弇协助刘秀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封好畴侯,率部击败邓奉、延岑等割据势力。建武二年(公元26年),耿弇向光武帝请求攻齐,并保证平齐。五年,奉命讨伐齐地的张步。以剧县(今山东昌乐西)为都城的张步命其将费邑率军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分一部驻祝阿(今济南西),在泰山至钟城(今泰山北)一线列营数十,准备迎击耿弇。耿弇避开张步的泰山防线,渡过黄河,进攻祝阿,破城前网开一面,让守军逃向钟城。钟城守军也跟着溃逃,费邑命其弟费敢退守巨里(今属济南)。耿弇兵临巨里城下,命令加紧准备攻城器械,扬言三日后攻下巨里。又在从历下至巨里的道路旁坡地设伏兵,准备围城打援。三日后,费邑果然来援。耿弇闻讯大喜,率部居高临下袭击援军,阵斩费邑,取其首级向巨里城内示威。费敢及其部属吓得弃城逃归剧县。耿弇将守军四十余营垒全部攻占。张步令其弟张蓝率精兵两万守西安(今山东淄博东北),另派万余人守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耿弇进军西安和临淄之间的画中。西安城小而坚,临淄大而难守。耿弇扬言五日后攻西安,到时却突然袭击临淄,半日而下。张蓝弃西安而撤回剧县。张步见临淄一失,剧县难守,便集中 20万军队进行反攻,想乘耿弇立足未稳,收复临淄。耿弇闻讯后上书已到达鲁(今山东曲阜)的光武帝说:“臣据临淄,深沟高垒。张步从剧县来攻,疲劳饥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旬日之间,步首可获。”随即派一支部队到淄河引诱张步来攻。张步追至临淄东门外,耿弇乘其与守军激战时,自率精兵侧击张步营垒,予以重创。战斗中,有流矢射中耿的大腿,耿挥刀断矢,继续战斗。第二天,耿弇得知张步要撤,事先设伏兵于张步的退路,掩杀张步军,一直追到钜洋水(今山东寿光西)。此时,光武帝来到前线慰劳,大会群臣说:“过去韩信破历下,现在耿将军攻祝阿,这都是齐地的西面,功劳相当。但韩信袭击已降,耿将军独拔劲敌,其功又难于韩信。三年前耿将军就下此决心,可谓有志者事竟成。”会后,耿弇继续追击张步,迫使张率10万人投降。耿弇战功卓著,先后攻克46郡300余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建武六年统一了关东,使河西的窦融归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善于识人的光武帝将运筹帷幄的邓禹比喻成张良,将秉公执法、长期镇守后方的寇恂比喻成萧何,将性格刚毅、文武双全的贾复比喻成曹参,将忠勇无敌与杀罚果断的吴汉比喻成周勃,而在他心中,功高盖主的战神将军韩信的位置非耿弇莫属了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1/10。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史称中兴。
建武十五年,刘秀针对当时“田宅逾制”和隐瞒土地户口的严重现象,下令全国检核土地户口。郡县守、令不敢触动贵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过程中“多为诈巧,不务实核”,“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结果,激起各地农民的反抗,郡国的豪强大姓也乘机作乱。对此,刘秀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于农民的反抗斗争是进行分化和镇压,对于大姓兵长,则在处死度田不实的十几名郡守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让步。光武帝在其统治末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以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的混合物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制。
------------------------------
统一政权的重建
东汉政权建立后,立即出动大军渡河南征。首先是扫荡更始政权在各地的残余势力,然后集中主力镇压赤眉军。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阳。这年十月,刘秀由河北至洛阳,遂定都于此。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邓禹率部到达关中地区,趁赤眉军撤离长安到扶风(今陕西兴平)的时机进入长安。不久,赤眉军复还长安,击败邓禹军,迫使其撤出关中。但这时赤眉军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关中地
㈦ 请问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皇帝有哪些
所有皇帝共494个,第一个是秦始皇,最后一个是溥仪,夏朝时称王,不是皇帝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汉武帝刘彻、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其中:
汉赵刘渊304年—308年称汉王;
后赵石勒319年—328年称赵王,328年—330年称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称天王;
成汉李雄304年—306年称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称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称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称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称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坚357年—385年称天王;
后秦姚苌384年—386年称万年秦王,姚兴399年—416年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407年—418年称天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满蒙入主中原,虽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杀戮甚众,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尚如此,况皇帝乎?故以下之表,无满蒙之君号。至于鲜卑之北魏,虽法中原,但吾无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来之君子。
秦 赵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 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邦
孝惠皇帝 讳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 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 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 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 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 骜
孝哀皇帝 讳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 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 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 肇
孝殇皇帝 讳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 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 保
孝冲皇帝 讳 炳
孝质皇帝 讳 缵
威宗孝桓皇帝 讳 志
孝灵皇帝 讳 宏
孝献皇帝 讳 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 操
祖文皇帝 讳 丕
烈祖明皇帝 讳 睿
邵陵县公 讳 芳
高贵乡公 讳 髦
元皇帝 讳 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 备
孝怀皇帝 讳 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 讳 坚
世宗桓皇帝 讳 策
太祖大皇帝 讳 权
会稽王 讳 亮
景皇帝 讳 休
末皇帝 讳 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 懿
世宗景皇帝 讳 师
太宗文皇帝 讳 昭
世祖武皇帝 讳 炎
孝惠皇帝 讳 衷
孝怀皇帝 讳 炽
孝闵皇帝 讳 邺
中宗元皇帝 讳 睿
肃宗明皇帝 讳 绍
显宗成皇帝 讳 衍
康皇帝 讳 岳
孝宗穆皇帝 讳 聃
哀皇帝 讳 丕
废皇帝 讳 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 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裕
少帝 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 骏
前废帝 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 彧
后废帝 讳 昱
顺皇帝 讳 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后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 鸾
炀皇帝 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 纲
元皇帝 讳 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 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高祖文皇帝 讳 坚
炀皇帝 讳 广
恭皇帝 讳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 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 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 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 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 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 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恒
敬宗睿武昭闵孝皇帝 讳 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 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 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 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 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 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 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 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 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 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 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 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 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 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 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 显
端宗裕文昭武闵孝皇帝 讳 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元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 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讳 由崧
绍宗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匡皇帝 讳 由榔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中华帝国 袁氏
洪宪皇帝:袁世凯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 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