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莫言作品有几部翻拍成影视剧的
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此外,还有根据《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幸福时光》,以及根据《白棉花》改编的同名电影。但莫言说,他自认《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都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但好像没有导演发现这些小说里隐藏的巨大戏剧性。虽然有几个影视公司谈过改编事宜,但都没有下文。莫言自称对编剧工作不自信,但如果哪天能把上述三部作品搬上银幕,他愿意担任编剧。
『贰』 被张艺谋搬上荧屏的莫言的寻根小说是
《红高梁》
莫言最早与张艺谋会所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答:红高粱 《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 影片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杀害的过程。
『叁』 莫言为什么只有一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
随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近期的主流话题,由获奖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逐一发生。其著作将会在国内外出现井喷式增长外,他的作品的影视改编权,以及他个人形象的广告价值都会成为各方追逐的焦点。
1. 影视公司圈内多数人对莫言作品并不感冒 随着莫言著作逐渐被更多影视制作者的关注。如果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没有丢失原著的精髓,能够形象展现出书中刻画的人物、事件,借助莫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类影视作品将得到可观的票房成绩。但影视公司圈里大多数人对莫言作品并不感冒,没有人接。在《幸福时光》之后莫言作品被影视公司过问的极少,一方面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写的是农村题材,并且局限于发生在山东高密的那些事。另外,他的小说不太商业化,故事性不强,情节也缺乏紧凑感,改编起来不容易。这也是莫言的作品从未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一个原因。
而且在此前的一次书展上,莫言吆喝过影视改编的事。他说他的小说《檀香刑》和《生死疲劳》都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但好像没有导演发现这些小说里隐藏的巨大戏剧性,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找上门来。他表示虽然自己对编剧工作并不自信,但如果哪天能把上述作品搬上银幕,他愿意担任编剧。不过在与几个影视公司谈过改编事宜后,具体的签约和拍摄计划就没了下文。
2.莫言影视版权仅是余华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时下国内作家中,余华作品的影视版权高达2000万,而莫言作品的影视版权则是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甚至有说法“公司靠谱,团队靠谱,给钱就卖”。究其原因,有分析称,莫言的小说中充满暴力和性的元素,比如说,他的改编成电影的几部小说,无一例外都具有“野合”的元素。其中《檀香刑》的暴力让莫言获得了“嗜血王”的称号,《生死疲劳》中的主线则是“轮回转世”。在目前的审查制度下,这些内容改编搬上银幕会受到影响。
此外,在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莫言的小说被评价为“杂糅幻想与现实, 历史 与 社会 视角,莫言创造的世界之复杂性令人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同时他又在中国古老文学与口头传统中找到新的出发点”。而众所周知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至今没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文字上的“魔幻现实”便是大屏幕上的“现实魔化”,绝非易事。
『肆』 莫言的小说有哪些改变成电影或电视剧
创作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
根据198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成电影《幸福时光》;
1991年创作中篇小说《白棉花》改编的电影《白棉花》。
『伍』 莫言的那部小说被改成了电影暖
莫言小说《檀香刑》编成30集电视剧
《红树林》由他自己改编成l8集的电视剧
电影:
《红高粱》
《师傅越来越幽默》改了《幸福时光》
《白狗秋千架》发表20年后,霍建起改成电影《暖》
『陆』 莫言的有几部小说被拍成电影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一直是电影导演最为热捧的作家。迄今为止,莫言有4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此外,还有根据《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幸福时光》,以及根据《白棉花》改编的同名电影。但莫言说,他自认《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都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但好像没有导演发现这些小说里隐藏的巨大戏剧性。虽然有几个影视公司谈过改编事宜,但都没有下文。莫言自称对编剧工作不自信,但如果哪天能把上述三部作品搬上银幕,他愿意担任编剧。
『柒』 莫言作品蛙内容简介创作历程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莫言作品蛙内容简介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莫言作品蛙内容简介
整个 故事 叙述的缘起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到我(蝌蚪)的故乡与当地文学 爱好 者畅谈文学。在结识了我的姑姑之后,杉谷义人鼓励当地文学爱好者以姑姑为素材写出感人的作品。受杉谷义人启发,我决定向法国作家萨特看齐,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创作一部话剧。我遵照杉谷义人的嘱咐,先以书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写给杉谷义人。
我的故乡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器官起名字,孩子长大后有的会改换雅一点的名字,但也有的不改。姑姑的名字叫万心,她父亲,我的大爷爷是胶东军区八路军地下医院的医生、革命烈士。姑姑因为父亲的关系,曾和她的奶奶、母亲被驻扎在当地的日军司令关押在大牢里。新中国成立后,姑姑继承父业,经过新法接生培训,成为乡里的一名医生。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凡是见过她接生或是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的手在孕妇肚皮上一摸,就会让孕妇感受到一种力量,并对她产生信心。从50年代初开始,姑姑接生过上万个孩子。姑姑用新法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我(蝌蚪)是姑姑接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先出来一条,被姑姑拽着腿,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五十年代,在国家经济发展繁荣时期,姑姑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跑遍了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的街道和胡同,接生了1600多名婴儿;并且在接生第1000个婴儿的日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轻时的姑姑谈过一个对象,是一个空军飞行员,一家人曾为此自豪无比。但后来这个空军飞行员驾机叛逃到了台湾,曾经风光一时的姑姑深受打击,并因此差点自杀。到了六十年代初,刚刚经历过三年大饥饿的农村出现生育高潮,姑姑也忙碌起来,并成为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从1965年开始,急剧增长的人口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当上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的姑姑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公社掀起轰轰烈烈的“男扎”行动。一些村民对政策不理解,到处闹事。一个叫王脚的被“男扎”后,说自己的神经被捅坏了;一个叫肖上唇的说自己的性功能被破坏了。““””开始后,姑姑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批斗。有一次批斗大会在滞洪区的冰面上举行。倔强的姑姑因为不驯服,被打趴在批斗台上,一个纠察队员还用一只脚踩住她的背。在批斗县委书记的时候,姑姑被拖起来与县委书记并排站着,脖子上还被女红卫兵挂了一只破鞋子。但姑姑昂着头,不肯屈服。后来,冰面因为承受不住那么多人,发出一声怪响,轰然塌裂,许多人落入了冰水中。
七十年代末,国家迎来了计划生育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姑姑身上的故事也更加多姿多彩,有感人肺腑的,有惊心动魄的,也有让人感慨万千的。一次为了动员一个生过三个女儿、怀了第四胎的女人去卫生院做人工流产,她被那个女人的丈夫打得头破血流;而那个女人则因为大出血而失去生命。
在部队立了三等功的我喜欢上了长着两条仙鹤般长腿的王仁美。举行婚礼的那天大雨倾盆,但王仁美一直嘻嘻哈哈的,表现出让人怜爱的性格。已经当上县政协的姑姑来参加婚礼,王仁美向姑姑要能生双胞胎的灵丹妙药,受到姑姑的严厉批评。姑姑不仅 教育 王仁美,告诉她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而且提醒我,“你是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两年后,女儿出生。但不甘心只生一胎的王仁美后来又怀上了。我从部队赶回来,发现王仁美之所以又怀上了,是因为她偷偷地找曾是我小学同学的袁腮把原来戴着避孕环给取掉了。王仁美为了逃避做流产,藏在了自己的娘家。姑姑带着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开进村里。我的岳母骂姑姑是妖魔,村里不理解姑姑行为的人骂姑姑是土匪。但姑姑为了计划生育,还是想法把王仁美逼了出来。我所在部队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也来到我们村,和姑姑一起劝说王仁美理解国家政策。深明大义的王仁美爽快地同意接受流产手术,却不幸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姑姑也因此被蝌蚪的岳母用剪刀刺在大腿上,但姑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当时,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搞活,我的小学同学陈鼻成了村里有名的万元户;他的老婆,小侏儒王胆怀了第二胎。王胆一直躲藏着,直到临产的时候,乘着一张竹筏想逃到外地去生下腹中的胎儿。在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追逐后,姑姑的计划生育队在河上追上了逃跑的王胆。王胆羊水破裂,姑姑在竹筏上给她接生了一个女婴,但王胆却不幸死去。
王仁美不幸死后,姑姑做媒,我娶了姑姑的助手小狮子,但没再生育。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国家终于控制住了人口暴增的局面。我和小狮子也退休回到了故乡。这时的故乡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走向城市化的巨变,高密东北乡胶河两岸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开发:花园、大小超市、盲人按摩院、美容院、商场、农贸市场、中美合资妇婴医院,等等大城市有的东西,在这里也都涌现出来。我的小学同学袁腮开办了牛蛙养殖场;王胆的哥哥王肝成了 泥塑 艺人秦河的助手;姑姑也嫁给了另一老实巴交的泥塑艺人郝大手。王肝送给我一套《高密东北乡奇人系列》DVD。通过这张DVD,我了解了姑姑之所以嫁给郝大手的原因。在姑姑被宣布退休的那天晚上,姑姑喝醉了,她摇摇晃晃地往回走,结果走到了一片洼地。在月光下,蛤蟆、青蛙呱呱地叫着。姑姑想逃离那些蛙叫声,但蛙声追逐着她;她一边嚎叫一边奔跑,最后遇上了郝大手。退休之后,姑姑对生命,尤其是对婴儿和胎儿生命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晚年的姑姑对生命生发出了中国传统母亲式的大悲悯,并且表现出一个乡村医生对神秘生命的沉重思考。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通过丈夫的手,捏成泥人,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但与此同时,姑姑也用她那双善于接生的手参与着各种各样的接生。
在发生了巨变的故乡,我在一家名为堂吉诃德的餐馆遇到了落魄潦倒的陈鼻。当年英俊的陈鼻,如今头顶光秃,衣着古怪,装扮成了塞万提斯笔下的愁容骑士堂吉诃德,拿着话剧演员的强调,在餐馆里招徕客人;但是因为有酒瘾和烟瘾,还带着一条寸步不离的癞皮狗,所以并不讨人喜欢。陈鼻的两个性情高洁的女儿——陈耳和陈眉——曾是高密东北乡最美丽的姐妹花,她们到南方一家毛绒玩具厂打工,结果在一场震惊全国的大火中,陈耳被烧成焦炭,陈眉烧毁了面容。种种变故使陈鼻变得有些疯疯癫癫,甚至想带着他的狗扑倒车轮下面寻死。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些超生的方式也“与时俱进”,越来越令人惊叹。在高密东北乡,袁腮以牛蛙养殖公司为幌子,组织了一批“____”为那些想要生男孩的人____。年逾五旬的小狮子耍花招把我的精液注入一个“____”体内,并使其怀孕;而这个“____”就是王胆在竹筏上给陈鼻生下了那个女儿,在南方那家毛绒玩具厂烧毁面容的陈眉。我一下子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纠结中:五十五岁的我,糊里糊涂又要做父亲了;我想找出办法让怀孕数月的陈眉做药物引产,但我年轻时曾因此断送了妻子王仁美的性命,这是我心中最痛的地方,是我永难赎还的罪过;更何况,我和陈眉,这简直是乱伦啊。但是,在跟一位老同学倾诉了这一切,并听了那位老同学的一番劝解后,我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了现实;我甚至把陈眉所怀的孩子想象成王仁美曾经怀的那个在手术台上夭折婴儿的投胎转世,并以老来得子的喜悦迎来了儿子的诞生。
在叙述从五十年代到当下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作为小有名气剧作家的我,也为自己以姑姑一生为素材创作的话剧找到了灵感。当下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我要创作的剧本中的故事纠缠在一起,使我已经分不清剧本中哪里是纪实,哪里是虚构。而且在与杉谷义人的通信交往中,我内心中的赎罪心理也日渐加重;我甚至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赎罪的方式。在寄给杉谷义人的剧本中,我把前面的叙述延伸到了如梦如幻的话剧舞台上。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____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莫言作品蛙创作历程
对生命的膜拜而非文学的献媚
《蛙》中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一名从医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在高密,不知道有多少个新生命经她之手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她被乡亲们视为“送子娘娘”,她是个隐去了年龄和辈分的圣母级人物。可后来,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
“姑姑的命运也带有悲剧性。她珍视、敬畏生命,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莫言坦言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剧作家蝌蚪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他其实是50年代中国男性以及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在自我剖析和 反思 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
小说刚刚推出即引起了众多争议。对此,有些人给予了崇敬的赞叹,有些人报以冷漠的旁观。另外,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国际化的细节,比如蝌蚪信件的收信人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写作剧本的参照对象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角色的一家人具有俄罗斯血统,作品的一个重要场景——堂吉诃德饭馆处处取材于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堂吉诃德》,等等。于是又有人据此尖锐地指出这是作家莫言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献媚”策略。
莫言戏称自己被“妖魔化”了,“批评家在评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时情可偏、理需正,我的写作始终是对中国读者的一种致敬。”在莫言看来,作家有权利也有 责任书 写个人、民族乃至社会的疼痛。”
对可耻的自我抄袭说“不”
莫言是一位拒绝自我重复的作家,在上个月的一次讲座中他曾语出惊人:“作家抄袭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新作《蛙》正是他为实践“拒绝自我抄袭”承诺的艰辛努力。
《蛙》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为引线,引出的是蝌蚪对姑姑种种经历的回忆,这些内容看似为杉谷义人提供的平实素材,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精彩的“原小说”。而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则跳出了蝌蚪的叙述,向人们呈现了一部九幕话剧,将作品推向巅峰之时爽利结尾,使人们久久停留在高峰的阅读体验中。信件、小说及戏剧融于一体,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表达空间。
莫言说,《蛙》形式和内容的融合是渐进实现的。早在2002年的时候这部小说的初稿就写了15万字,初稿中,话剧不是一个独立的呈现,各个要素被打碎了揉进小说,通过坐在台下的剧作家蝌蚪观看话剧时激起的一段段回忆勾连起姑姑一生的记忆。“当时写得很辛苦,为了弄清晰思路我不得不用三种颜色的笔来加以区分,写作的艰难势必带来阅读的艰难,后来我便放弃了这种写法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模式。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和话剧形式的结尾,话剧结尾给朴素的叙述插上两个翅膀。‘调整战术’之后写作进行得非常顺畅,写到后半部分甚至体会到一种高空中飞翔的感觉,酣畅淋漓。”
除了结构上的创新,人们也可以在《蛙》中明显的感到莫言在语言方面的“脱胎换骨”,那种浸透着狂狷气息与不羁 想象力 的恣肆文字在新作里被默念了“紧箍咒”,“写作中,无论对情绪还是文字我都是比较节制的,尤其是前半部分可以说中规中矩,平实到了我所能平实的最高境界。”
而《蛙》的最大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使人们首次触摸了中国五六十年代乡村女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灵魂,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是一个成功的“不重复”。“故事是很容易重复和衰老的,与农民工、计划生育等这些时代语词相关联的故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和陈旧甚至退出人们的记忆,但凝聚了普遍人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会永存的,比如阿Q、孔乙己、包法利夫人等等。”
“杉谷义人”不是大江健三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对莫言的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曾多次表示,以莫言强劲的创作能力以及已经取得的文学成就,他将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实力的候选人。因此不少人在读到《蛙》中蝌蚪给日本先生的五封信时,惯性地推测信的接收者“杉谷义人”应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
2002年 春节 ,大江健三郎曾到中国进行了一次私人性质访问,专门造访了莫言的老家高密。“大年初一那天,我陪同大江健三郎 拜访 过我的姑姑,姑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也曾告诉过他我要把姑姑写进小说的想法。至于蝌蚪写信给杉谷义人,这是为了增强小说的故事性,是小说结构的需要,是作家的小小‘阴谋’,并不意味着真实生活中的书信往来,而杉谷义人也绝非大江健三郎。”
“我和大江健三郎都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我们在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文学边缘化、作家为谁而写作等问题上都有着相同的观点。大江健三郎对生命的尊重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折射出他博大的胸怀,让我非常敬佩。”莫言读过不少大江健三郎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思辨色彩,带有很强的政治气息,在审美倾向上不再像前期作品那样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欣赏。或许我们在艺术风格上离得越远,两个人在思想和灵魂上会走得越近,有时候距离反会促进人们的交流与沟通。”莫言说,相对而言,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写作风格倒是更贴近自己,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超越了地理范畴的“高密”
高密是莫言自然生命的摇篮,也是他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灵魂的栖息地,在莫言已出版的众多小说中除了《酒国》、《红树林》、《十三步》、《四十一炮》等为数不多的几部外,其他大多作品将溢满深情的文字植根于高密这片热土。在莫言笔下,“高密”这个地理名词已经演变为一个文学系列的标签,拓展为一个精神的家园。“对我而言,‘高密’早已超出了简单地理名称的意义,我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童年对乡土的记忆。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人们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审视的一个具体可感的通道。”
随着莫言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日渐高升以及莫言敏感触角的向外延伸,“高密”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目光,以色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奥兹称自己通过莫言的文字看到了高密的炊烟、闻到了高密的味道。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元素也渐渐注入了莫言笔下的“高密”。在《蛙》勾勒出的高密,人们置身堂吉诃德餐厅里静坐旁观,可以感受到很多来自欧洲的生活细节,比如向人索烟的烟民、携犬的街头乞丐、酒馆每晚提供的当日免费面包,以及充满复古意味的陈设和以人名命名的菜单等等。作品中,远在国外的女儿对蝌蚪说:地球太小了;而蝌蚪对远在日本的先生说: 文化 太大了。这“小”与“大”都凝结在了高密这个莫言精心营造的文学国度里,超越了自然的国界。
莫言生平个人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 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 民间故事 或 传说 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 方法 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福冈亚洲文化奖肯定了莫言对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成就,认为莫言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据悉,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
猜你喜欢:
1. 朝阳散文沙龙作品欣赏
2. 文学家塞万提斯的简介
3. 莫言《蛙》经典语录精选
4. 莫言蛙的读后感600字
5. 莫言作品的经典语录摘抄
6. 莫言作品蛙内容简介
『捌』 那些电影是莫言小说改编的 要是莫言的小说啊!!!
老张的《红高粱》就是莫言写的小说改编的。
还有根据《白狗架秋千》改编的电影《暖》
『玖』 莫言哪些作品改编成电影
《红高粱》《幸福时光》《暖》《白棉花》
『拾』 莫言有多少作品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图书市场火爆,公众讨论也在升温,很多领域都刮起了“莫言热”,不少影视公司也在蠢蠢欲动准备乘热打铁,将莫言先生的作品搬上银幕。据我国内地莫言作品唯一授权出版方―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透露,已经有多家影视公司找上门来洽谈拍摄版权。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指出,对于莫言的著作能否成功改编成影视作品,业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表示,莫言小说是一座影视题材富矿,故事性比较强,相比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小说改编成为卖座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具有可行性;反对者则认为,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作品是非常难的事,周期也很长,对导演、制作的要求,对作品本身与市场本身的要求都很高。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耗时10年筹备与拍摄,投资近两亿元,但上映后票房仅为1.3亿,没能收回成本。 沈哲彦表示,莫言的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必然之势,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可,则与编剧、导演和中国的影视制度密切相关。 编剧,是连接文学著作与影视作品的桥梁,对影视作品的成功有重要作用。现阶段,观众对于电影、电视剧之类的文化娱乐消费认知程度日益提高,逐渐趋向理性化,所以对影视作品忠实于原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编剧带来了很大挑战,需要编剧文字功底深厚而且对原著有深刻的理解。不过莫言曾发话说:如果导演们能把《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等作品搬上银幕,他愿意担任编剧。这降低了文学著作改编的风险。 导演,作为影视片创作的领导人和摄制组的总领导人,是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导演应该与编剧甚至原著作者对剧本进行深入探讨,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现作者笔下的世界,而不要哗众取宠,只借用著作的名气。前段时间,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时代》,在拍摄过程中,就是因为导演不尊重原创,而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导演如果选中莫言的小说题材,应该最大程度地呈现小说内涵的原貌。 电影体制,目前我国的电影体制监管较严,而莫言作品反映的东西比较敏感,很多是社会阴暗面,这对其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商业运作有一定影响。《白鹿原》由于在审片阶段删掉了许多片段,影响了影片的连续度,造成了观众对电影看不明白,影片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电影体制,为优秀的电影题材作品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国际水平进一步接轨。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莫言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在近一两年内拍摄成功的概率较小,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和筹划。莫言的名气一夜骤升,为影视业提供了一大商机,但制片公司应考虑影视作品拍摄的质量和观众认可度,只有各方面的时机成熟后,莫言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才能在浮躁的电影业,凸显出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