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营销的营销现状
要提高中国电影业的整体营销水平,一个前提是要对中国电影营销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关于当前电影营销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影营销从概念的提出到市场化的运作仅仅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还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观念的禁锢,在国营制片厂,一部投资上百万元的影片,能拿出两三万元来宣传就不错了。这种国有发行体制的惰性致使一些优秀的国产电影“锁在深闺人未知”,《那山那人那狗》在中国和日本电影市场上的巨大反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中国电影营销观念淡薄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上陈旧与弊病。电影运作上的条块分割。制、发、放体系的互不统属和断链掉线,市场主体的权、责、利模糊不清,导致各个环节相互扯皮,制片部门无法强化对发行渠道的支持、服务和管理,发行部门也因人情网络和利益分配的问题无法放开手脚,放映部门也总是在抱怨国产影片不适合观众口味,而忽视了影院本身的营销。总之,能否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电影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是突破传统营销观念的重要前提 先进的营销观念和模式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付诸实践,都在谈电影产业化。但产业化不是喊口号就能喊出来的,它需要落实到电影企业的经营层面上,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人才结构和运作技能上,具体到电影营销环节,就需要在营销人才上大做文章。
从张伟平和张艺谋的合作实例中可以看到营销人才的价值所在。张伟平对《英雄》的营销策划的确为国产影片营销的经典案例。“究其本质,创新性地将营销观念导入电影产业和整合性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然而,张伟平这样的营销人才在中国太少了,因此培养一批一流的发行、营销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已经刻不容缓。中国电影呼唤营销“明星”,也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基层营销人员,我们21世纪的状况是营销人才缺少而叉惰性严重,致使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全面败北。 12年以来中国电影营销仍处于一种以银幕营销为目的,以公关传播为主要手段的营销状态。著名的娱乐营销专家文硕认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电影营销模式将经历单一票房营销模式—— 以票房营销为主、以非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 票房营销和非票房营销并重的营销模式—— 以非票房营销为主、以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四个阶段。而我们的困境是票房营销不尽如人意,非票房营销后劲不足。现阶段的中国电影营销已经走出了单一的票房营销模式,但远远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在跨世纪的新时代,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品牌营销、分众营销、竞合营销、文化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我国电影产业要实现营销方式的变革。应该借鉴一些新的营销理论并结合自身产业的特点开拓更多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营销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把创意作为营销的全部内容,而没有把营销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电影营销策划不只是一个技巧、一个招数,而是一门科学。再好的点子,只有与整体营销策划相适应才会奏效。”就算11年运作比较成功的《十面埋伏》和《2046》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几个点子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但从长远看来,点子有效,然而有限,非科学化的营销只能得逞于一时,不能得逞于一世。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电影营销模式将面临着一次“改革风暴”,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现代营销理论和经济学上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电影营销注入新鲜的血液,架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相信,如果中国电影能早日建立起赢利点密布、经营结构超稳定并与现代国际水平接轨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那么。中国电影的兴旺将指日可待。
2. 有关电影院的营销解决方案
1 学校营销,播爱国主义教育片和母爱等主题的教育片。
2 打情侣牌,充分利用一切节日牌。充分的广告宣传。打感情牌,在情侣父子和母子,之间宣传。
3 发行电影院优惠购票卡,贵宾卡等形式。会员卡,这样无形当中就促进了销量。还可以发现周票,月票。我感觉发行月票很不多。
4 和超市美发店等营业场所战略合作。捆绑销售,购物送电影票,或者购物多少后优惠购票,如购物多少后一元购票。既保证了上座率有保证了票务收入。
具体如何运营,你可以计算一下成本和预计效果。 个人愚见。
3. 请问美国前三名的电影营销公司是哪三家非常感谢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每年票房市场占有份额来看,好莱坞中能称得上大电影公司的只有六家,包括华纳兄弟影业(Warner Bros.)、派拉蒙影业(Paramount)、20世纪福克斯影业(20th Century Fox)、索尼/哥伦比亚影业(Sony/Columbia)、迪士尼影业(Buena Vista)和环球影业(Universal)。至于米高梅、新线、派拉蒙优势等影迷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公司,有的已经被收购,如索尼2005年吞并了米高梅,华纳2008年吃掉了新线。有的则是大公司旗下一些专门发行小电影的子公司,如派拉蒙优势、福克斯探照灯、焦点影业(环球旗下)等。狮门影业、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这类则是有特色的独立电影公司,规模不大,但都有独门生存秘技,譬如狮门影业每年靠发行小恐怖片(如《电锯惊魂》系列)占领一定市场份额,而顶峰娱乐最近则靠《暮光之城》异军突起。至于发行过《无耻混蛋》等电影的韦恩斯坦影业,原本属于迪士尼旗下的,但2005年韦恩斯坦影业成功“赎身”,如今也成为独立自主的电影公司了。这就是好莱坞目前最为活跃的电影公司,虽然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每年电影业的绝大部分收入,都由前面六大电影公司收获。这一格局,从新千年开始至今从没变过。
华纳兄弟最强势
然而,六大电影公司的经营状况其实也有高下之分。从2000年至今的9年内,在票房市场上最占优势的当属华纳兄弟影业。每年年终各大公司统计当年票房战绩的时候,华纳兄弟影业几乎都是排到前三名的(除了2006年排名第四),而在2001年、2003年、2006年、2008年,华纳兄弟影业都是当年美国票房最大份额的拥有者,一般都能抢占当年票房市场15%-18%的份额。今年9个月各大电影公司的表现,华纳的成绩依然是最亮眼的,所收票房竟然占到总额的20.6%,比目前排名第二的派拉蒙影业要高出3.4个百分点,如无意外,今年的票房冠军依然是华纳兄弟影业。为何华纳兄弟影业能在新世纪票房市场上独占鳌头,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哈利·波特》系列。
但华纳并不只靠吃波特的老本,去年《黑暗骑士》的成功可能会让“蝙蝠侠”系列成为华纳接下来十年内的票房利器。目前华纳面对迪斯尼影业将皮克斯、惊奇漫画公司等票房制造机收编旗下的严峻考验,也都做出有力措施——开发DC漫画影业部门(DC漫画超能英雄包括蝙蝠侠、绿灯侠、超人等)。避免市场份额被惊奇漫画的超能英雄电影,如《X战警》、《蜘蛛侠》等完全占领。另外,华纳在小成本电影的发行上也有不少心得,今年暑期档他们发行的一部造价只有3500万美元的喜剧《宿醉》,光是在美国就已经收回2.74亿美元的票房。做好大片续集、成功开发新大片系列,以及同时兼顾小成本电影,这一经营方针让华纳兄弟影业成为美国六大电影公司中最有“钱途”的一员。
迪斯尼坐二望一
迪斯尼影业在过去十年中的成绩可能只属于中等生,除了在2000年以及2003年成功当上当年票房老大之外,其余8年成绩相当不稳定,2002年和2006年当过票房亚军,2004年和2007年成为票房季军,其他时候都是不入三甲。从公司经营状况来看,先前的迪斯尼比较依赖《加勒比海盗》系列和皮克斯动画片,没错,这两个都是票房利器,但致命缺点在于产量不高。在这些电影缺席的情况下,迪斯尼并没有找到其他电影与各大电影公司抗衡,最终导致成绩飘忽不定。
不过,在未来的日子里,迪斯尼有望成为优等生。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收购了惊奇漫画公司,目前惊奇漫画公司的各大超能英雄版权虽然都还分散在其他公司手上,但很显然,迪斯尼会开始涉猎自己从未染指的超能英雄大片行业。第二,皮克斯归顺迪斯尼后已经明确表示会增加电影的产量,而从近年来《机器人瓦力》、《飞屋环游记》(看更多影评)等电影的状况看来,增产的方针并不意味着会牺牲电影质量。此外,皮克斯也助力迪斯尼影业发展自己的3D动画,如《闪电狗》,同时也大力扶植迪斯尼老牌产品,传统2D动画,假如《公主与青蛙》接下来能取得成功,迪斯尼的2D动画振兴计划就有望全面复苏了。
索尼影业后继乏力
索尼影业先前的表现都还不错,在2002年、2004年以及2006年都当过票房冠军,但大部分都是也靠《蜘蛛侠》系列在撑场,其余时间都在萎靡不振。索尼影业都有想过开发新票房利器,可惜《达·芬奇密码》之后,《天使与魔鬼》的票房就一蹶不振,丹·布朗系列小说应该无法成为其赚钱利器。而去年的《全民超人》虽然在美国收回2.27亿美元的票房,但该片造价也有1.5亿美元,而且口碑不行。目前索尼影业正在谋求新出路。最近其旗下的米高梅影业又面临破产危机,身为米高梅影业的老板的索尼也没打算出钱帮其解决问题,好歹米高梅影业拥有007电影的版权,不知索尼影业放弃米高梅,是否因为索尼本身也没闲钱将其保住呢?
派拉蒙异军突起
派拉蒙影业近年来开始发力,2007年由于《怪物史莱克3》和《变形金刚》的成功,让其当上票房老大,在过去的十年中,派拉蒙还是首次尝到冠军滋味。接下来派拉蒙走势越发凌厉,譬如去年一口气推出《钢铁侠》、《夺宝奇兵4》等票房很好的大片,今年又有《变形金刚2》、《星际迷航》等票房大户,而且这些电影都属于“可再生资源”,接下来派拉蒙只要卯足劲头拍续集、前传,要想不赚钱也困难。另外,拥有史上票房最高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派拉蒙,将《泰坦尼克号》3D化再公映的计划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推出来想必有能让派拉蒙大赚一笔啊。
福克斯、环球继续垫底
20世纪福克斯影业与环球影业算是六大电影公司中的弱者。两个公司过去十年都没当过票房冠军。相对来说福克斯影业战绩好一点,早期靠着《星战前传》系列风火了一把,但随着乔治·卢卡斯的“休假”,福克斯在票房市场上也失去了半壁江山。不过有一点可以期待的是,《X战警》的电影版权在他们手上,而他们自己开发的《博物馆惊魂夜》系列走势也很好,今年福克斯又成功将《冰河世纪3》推向市场,进军3D动画领域有了全新突破。这些都证明福克斯在票房争夺战中还保持一定的优势。
至于环球影业,则暂时处于不利地位。近十年中环球影业推出过的卖座电影包括《拜见岳父大人》、《冒牌天神》、《谍影重重》系列以及《金刚》,除了《谍影重重》(看专业影评)系列能够长拍长有之外,其余电影都算是昙花一现,续集表现皆不尽人意。而《金刚》这部电影也只为环球影业赚名声而已,造价都已经2.07亿美元了,在美国的总票房也才2.18亿美元而已。另外,环球影业近年来有过一系列的失败决策,如《冒牌天神2》这种中小型故事题材的喜剧竟然也用了1.7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最终在美国总票房也只有1亿美元。而今年环球影业的表现更是糟糕,前三个季度中最卖座的十大电影,没有一部是环球影业的。今年至今环球影业最卖座的电影时《速度与激情4》,以8500万美元的投资在美国换回1.55亿美元的票房。但是,这部电影能够大卖,可能与环球影业的决策之类的东西毫无关系,纯粹靠的就是运气,试问有谁能想到这一走下坡路的系列今年突然就毫无预警地成功呢?接下来环球影业要想在票房争夺战中有所成绩,想必不能仅靠运气了吧。
4. 电影院的客户现状分析
现在的电影院各大城市,各个地区,已经普及了,现在晋争的是创意性!
看电影的大多是情侣、同学、同事、朋友过生日,情侣明显屈多,你要注重的是怎么留住他们的心,让下次他们想看电影的时候就想起:上次我们去的电影院不错,很有创意哦!
设置情侣包间?从情侣中抽取幸运的人!
有人过生日,送小礼品?或给一个包间?让他们体验下电影院的不同处?
给你点资料,我对这个也不太熟悉~~~希望对你有用
一) 电影营销个性分解
电影是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它首先是一种娱乐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相比,纽约大学教授埃尔.李伯曼等著的《娱乐营销革命》认为娱乐营销具有如下特点[3]:
? 娱乐营销非常注重时效性。在产品投放之前,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市场检测。
? 只要电影出现任何票房不佳细微征兆,就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不利的局面,因为通常一部影片首映期一般都只能维持二至四个星期。
? 电影营销预算耗资巨大。一般来说,一部制作费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影片在营销方面需要投入2500至4000万美元,用于投入到电影上映之前及放映期间6周~8周内推广活动。
? 娱乐如同潮流,瞬息万变,令人难以捉摸。
? 尽管成功的娱乐营销依赖于适当的推广活动,娱乐内容创作则几乎完全取决于制作过程中创造力的发挥,非常具有不确定性。把娱乐产品推向市场往往是运气和创造力结合。
? 娱乐营销所着重推广的首先是一种消费体验,而不是具体某件产品。
(二)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电影营销一直是中国电影行业中薄弱一环,中国传统电影运作一直是条块分割,制、发、放体系互不统属,导致电影从上市到退市,发行到放映系统各自独立、孤军作战;利益分配、体制牵扯上种种原因使电影营销人员或例行公事或无法放开手脚去营销传播,电影营销仅停留在“一发了之”水平和阶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国电影整合营销高潮,但中国电影营销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国电影营销过往和目前存在问题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传统电影发行体制。在传统电影市场上,电影产品是政府宣传导向产物,生产、制造和传播扩散过程都受到来自政府方面严格管制,电影也就难成为真正商品,营销也成了形式。这不仅捆绑营销人员手脚,且压抑着营销人员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营销理念、方法和技巧等,无法激发、挖掘和运用开来,直接导致中国电影营销的“有场无市”。
大陆内地影院为获取票房,一个漫长档期内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个播映厅内循环放映,很多优秀国产影片根本排不上档期,很多片子拍出来也进不了院线,观众也无从选择;仅2004年,国产电影高达212部,真正进入院线播放没几部;相关制度对院线管制欠缺,使电影营销出现一种“伪垄断”现象。香港金像奖协会董事局主席文隽就曾在2005年长春电影节谈到:内地的影片发行和放映机制在深深伤害着国产影片市场[4]。
其二是电影人理念。这一点更多是历史积淀、文化影响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结果。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开发和制作,对电影营销和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甚至漠不关心。在美国,一部电影70%收入来自于玩具、服装之类的衍生产品,只有30%收入来自于门票。好莱坞电影营销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连锁式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营销构架,非银幕营销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成功与否。迪斯尼帝国是一部影片神话,近年来则有“哈利?波特”产业,哈利?波特和周边产品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哈利?波特》拍摄成电影后,促进了书籍销售,而书籍和电影又促进了哈利?波特相关产品的销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种语言销售了2亿本;根据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编的电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对来说,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中国《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这个银幕营销上赢得成功以外,以后电影产品开发上则底气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备开发后产品的一切条件,但抓不着切入点,也失去了电影赢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营销虽做得有声有色,但却配套营销却不多,只能算是电影营销的小打小闹。
华谊影视总裁王中磊认为,电影营销细分市场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国内人才在这方面观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这些市场空白,专业运作电影衍生产品公司也就暂时难以出现。
其三是观众层面。中国人传统是静心养性,人们本来娱乐活动不多,加上中国电影发展滞后,电影的影响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盗版横行,影碟租售业务街头小店到处可见,DVD播放器价格大幅下降,有线电视播放最新影片日期与该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来越短,电影票价虚高等这些原因,使中国市场巨大,国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国观众还是不很愿意进电影院,这也促使电影营销开展艰难。
爱土豆的农民 00:33:33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电影营销一直是中国电影行业中薄弱一环,中国传统电影运作一直是条块分割,制、发、放体系互不统属,导致电影从上市到退市,发行到放映系统各自独立、孤军作战;利益分配、体制牵扯上种种原因使电影营销人员或例行公事或无法放开手脚去营销传播,电影营销仅停留在“一发了之”水平和阶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国电影整合营销高潮,但中国电影营销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国电影营销过往和目前存在问题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传统电影发行体制。在传统电影市场上,电影产品是政府宣传导向产物,生产、制造和传播扩散过程都受到来自政府方面严格管制,电影也就难成为真正商品,营销也成了形式。这不仅捆绑营销人员手脚,且压抑着营销人员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营销理念、方法和技巧等,无法激发、挖掘和运用开来,直接导致中国电影营销的“有场无市”。
大陆内地影院为获取票房,一个漫长档期内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个播映厅内循环放映,很多优秀国产影片根本排不上档期,很多片子拍出来也进不了院线,观众也无从选择;仅2004年,国产电影高达212部,真正进入院线播放没几部;相关制度对院线管制欠缺,使电影营销出现一种“伪垄断”现象。香港金像奖协会董事局主席文隽就曾在2005年长春电影节谈到:内地的影片发行和放映机制在深深伤害着国产影片市场[4]。
其二是电影人理念。这一点更多是历史积淀、文化影响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结果。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开发和制作,对电影营销和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甚至漠不关心。在美国,一部电影70%收入来自于玩具、服装之类的衍生产品,只有30%收入来自于门票。好莱坞电影营销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连锁式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营销构架,非银幕营销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成功与否。迪斯尼帝国是一部影片神话,近年来则有“哈利?波特”产业,哈利?波特和周边产品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哈利?波特》拍摄成电影后,促进了书籍销售,而书籍和电影又促进了哈利?波特相关产品的销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种语言销售了2亿本;根据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编的电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对来说,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中国《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这个银幕营销上赢得成功以外,以后电影产品开发上则底气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备开发后产品的一切条件,但抓不着切入点,也失去了电影赢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营销虽做得有声有色,但却配套营销却不多,只能算是电影营销的小打小闹。
华谊影视总裁王中磊认为,电影营销细分市场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国内人才在这方面观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这些市场空白,专业运作电影衍生产品公司也就暂时难以出现。
其三是观众层面。中国人传统是静心养性,人们本来娱乐活动不多,加上中国电影发展滞后,电影的影响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盗版横行,影碟租售业务街头小店到处可见,DVD播放器价格大幅下降,有线电视播放最新影片日期与该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来越短,电影票价虚高等这些原因,使中国市场巨大,国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国观众还是不很愿意进电影院,这也促使电影营销开展艰难。
二 互联网对电影营销角色解读
世界电影市场竞争与中国电影营销的现状,使人们纷纷呼唤电影业整合营销和品牌营销到来,在这其中,互联网可以说是具有独一无二作用,尤其是在解决我国电影营销现状上将做出突出贡献。传统电影营销过程比较典型方法有:影片试映;秘密预演;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电影预告片;相关产品;电影热线;奥斯卡盛典;空中电影[6]。相比电影营销其他营销方式,互联网电影营销对于中国电影营销来说有独特角色与意义:
(一) 互联网特点
作为新兴数字媒体,互联网络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梦寐以求特性[7],例如:互动性、虚拟性、实时性、个性化、全球性、永续性、超链接、多媒体等。
在美国,许多影片都拥有自己网站,互联网在电影中充当重要角色。有些网站能够让观众沉浸于电影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和新奇想法中;通过网站也可以链接到与影片相关的一些事件中去,包括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各个方面。
(二) 互联网在中国电影营销独特角色
其一 、推广受众范围广
互联网是全球性,影片有关消息从一开始,各地都可从网上获悉。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电影其他推广方式无法达到各个角落,即使现今电视普及,但电视网络分区进行,有落地限制,电影中推广可能接受不到。但网络却不同,身处穷乡僻壤,也能随时从网站上了解相关影片信息。青少年是上网的主要受众,许多青少年可能电视不看,但网可能不会不上,娱乐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原因,网络信息的随处可见,影片资料了解也就在所难免。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表明,青少年还是电影的主要市场之一,并且还在上升。
其二、 易搜索 超链接 信息量大
有专家言“搜索引擎与广告结合将网络广告带入了真正不可限量的天地,它不仅进一步改变了网络广告,像互动网络广告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且彻底改变广告本身,开始向市场营销人员和广告人梦寐以求的“微观营销”方向迈进了一大步”[8]。我国娱乐出版等娱乐业并不太发达,丰富的网络信息、便捷的搜索方式、较低廉的费用,便于人们对电影的了解。比如在GOOGLE上输入《功夫》,第一版有关《功夫》影片的方方面面就有:[9](以2005年2月3日为准)
周星驰新作《功夫》_影音娱乐_新浪网
... 12月29日下午,《功夫》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庆功答谢会,发行方表示期待《功夫》能 突破2.5亿的票房… ... 功夫》上映时间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04年12月23 日中国台湾:04年12月24日印尼:05年1月5日菲律宾:05年1月8日韩国:05年1月14日 ...
《功夫》_影音娱乐_新浪网
... 功夫》一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广东
《功夫》周星驰“哄”动作品_TOM娱乐
相关搜索:《功夫》预告片下载
这种将搜索行为所隐含和揭示的网民偏好与广告行为有机结合,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互联网所具有的强大优势,使电影营销的目标更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5. 企业品牌在电影营销中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按照品牌营销策划的表现手法来细分,可以分为如下这些形式:
1、道具植入:将企业的品牌产品作为电影作品中的某个情节的道具使用,并出现瞬间拉近镜头。
2、台词植入:多为电影中主要人物所说的经典对白,作为被老百姓广为传颂、调侃的隐形广告,其影响力无法估量。这种植入方式通过主人公的台词把产品的地位、特性、特征直白地告诉了消费者,很容易得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3、剧情植入:它包括设计剧情桥段和专场戏等方面。
4、场景植入:在画面所揭示的、容纳人物活动的场景中,布置可以展示产品或品牌信息的实物。
5、音效植入:通过旋律和歌词以及画外音、电视广告等的暗示,引导受众联想到特定的品牌。例如,各大品牌的手机都有其特定铃音和短信提示音,在影片中, 即使观众不能清楚的看到手机上的品牌标志,也可以通过熟悉的铃音或是短信提示音来联想到手机是哪种品牌;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主题曲,听到主题曲就能使受众联想到某个品牌。
6、题材植入:为某一品牌专门拍摄影视剧,着重介绍品牌的发展历史、文化理念等,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不过企业在借助电影进行品牌营销策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消费者的接受度,若是不顾及消费者的心理,一味的进行宣传,那么将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营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借助电影进行营销的时候,一定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让消费者感受不到这是营销,这样才是成功的营销。
6. 十大电影娱乐营销公司是哪些
积极项↓
链接:diu./www.ujust.cn?ruvd
主要原因有:
1、手机电池没电导致关机,也开不了机,此时需要给手机充电,确保电量充足后再开机即可。
2、手机系统运行出错导致死机,也开不了机,此时可以同时按住电源键和home键不放,强制重启手机,重
启后即可恢复正常。
3、手机系统崩溃导致关机而且开不了机,此时需要将手机连接到电脑的iTunes软件,执行自动恢复系统,
完成系统恢复后就可以正常开机了。
4、手机硬件故障导致自动关机而且开不了机,比如电池故障、主板芯片故障、内部电路故障或者手机的其
他零部件故障等,需要联系苹果的官方售后进行检修才能解决。
7. 现在做电影营销公司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其实和电影有关的营销公司(包括很多周边的广告公司)存在多年,只不过电影社会化营销公司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因为在中国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也是这几年才成气候。上面很多业内人士的回答都很有信息含量。但我需要补充的是,对创业者来说,进入一个行业没有最合适的时机,从来都是“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
在一个细分领域变得过分拥挤,或者形成市场份额很高的几大巨头之前,该领域都是可以进入分一杯羹的。个人和电影社会化营销公司有一些接触,非常看好这个领域的快速增长,原因在于电影制作和电影发行之间实际有很多缝隙,大型公司体型大、反应慢、思维死,所以钻不进去,非常适合中小公司作为切入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未来成功的电影社会化营销公司是懂电影的互联网公司,而不能指望现有的电影公司懂互联网。看看目前电影社会化营销前几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操作手法,离尘埃落定还早着呢。
8. 【高分求助】现阶段微电影营销存在哪些问题
赞助难寻,面向性小,没有有效的推广和传播途径,收益近乎于0,缺少有收益的投资点
9. 的电影营销公司,但为什么很少电视剧营销公司
1、【电影和电视剧的属性不同,决定了各自的营销方式有异】
尽管都是影像产品,但由于产品形式(时长、剧情节奏、叙事方式等)、制作方式、制作投入、播出平台、播出方式等的不同,导致两者是不同属性的两个产品。
两者的受众或许有重叠,但由于观看方式的不同(前者多数是影院,后者多数是电视),盈利方式的不同(前者多半靠票房,后者多半靠购买费用),导致推广营销的目标群体有差异。这些差异,让两者在营销推广层面,必然存在不同。
电影的推广营销较为显性,是因为它有点类似于一锤子买卖,放映档期过后,基本上长尾效应带来的盈利并不占主要部分。这使得电影的营销相对广泛并且集中,很容易让人感知得到“好像有很多营销公司在帮它营销啊!”。而电视剧则不同,有些电视剧甚至可以连着播好多年(不用说你都知道是哪一部哦)这其中的版权费用是制作方的主要收入,而电视台则揣好钱袋赚广告收入。电影和电视剧如此这般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各自营销方式的不同。
2、【营销的目标群体不同,让营销方式甚至力度有异】
要知道,电视剧买卖双方并不是像电影一样由制作方和观众相互角力,而是制作方直接和电视台采购部角力。电影是卖给广大观众的,要搞定观众进电影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而电视剧实际上只要搞定电视台某手握采购权的领导或团队就行,在审片室看完觉得没啥大问题,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所以,当电影片方绞尽脑汁让更多更多的观众进电影院时,电视剧制作方只要搞定电视台、视频网站一小部分人便可安然吃烧烤抠大脚了。如此一来,营销的目标群体规模上就有差异,相对的营销手段,营销力度,也就不一样了。不请专业团队操办,电影的票房可没电视剧那么令人放心。
3、【电视剧不是不需要营销,只是没有电影那么猛烈】
如前所述,电影的目标群体是观众,而且是广大观众,电视剧首先要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如此一来,电影的营销非常有必要,因为要给投资人交代,要给制作者交代,且一定程度上,除了赚钱,票房还是电影作品评判的因素之一。因此,电影片方为了实现将观众忽悠到影院并将观众的票子赚进口袋,就必须得有一系列的营销手段。
而这些营销手段,并非几个片方管理者坐一起喝着茶开个会就能办利落的,所谓术业有专攻,从创意到策划到执行等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就得有专业的团队来做。而电影产品如此之多,一两家专业营销公司显然是不够的,况且,片方给营销公司的钱随着观念的不断进步和相关营销资源的价格抬升,在近几年也是逐步增长。一旦某个行业很是赚钱,就势必有一堆公司扎堆进来,于是就有了题主所看到的“很多电影营销公司”。
而电视剧为了影响一小部分人,并非没有营销团队,只是,这种营销团队不需要大面积的“营销公司”来参与,甚至很大程度上,就是制作方自己能搞定。但这不代表没有这样的营销机构,只是相对于电影而言,电视剧的营销没有那么明显,没有那么猛烈。甚至很多时候,电视剧的营销很隐性,因为运用的多半是巧妙的公关手段。
总之,由于【产品属性不同】、【目标群体不同】、【营销方式和力度不同】使得电影和电视剧在营销机构的层面上,会有不同。这种不同不在于他们【有没有】,而在于【多不多】,电影营销机构多,而电视剧营销机构也并非没有,只是两者引起咱普通老百姓的关注会有不同。
10. 小成本电影想要做营销,求指点,求营销公司推荐
伯乐营销、百思传媒这方面做得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