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助:谁可以告诉我电影的逼真性和假定性的具体内容
补充楼上
逼真性来自电影的纪录本性, 这是电影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似动现象, 以及由似动现象所带来的立体幻觉和运动幻觉. 一个电影创作者如果不懂得电影的必可少的逼真性,那就不是一个好的电影创作者. 不逼真看不懂. 马虎不得. 难道你对待你的出国护照上的那张照片像不像你毫不在意吗? 边防站认不出来是你怎么办. 逼真时,观众意识不到,不逼真时,观众立即会发觉, 因为他看不懂了.
一般认为戏剧表演是假定性较强的表演,而电影则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什么反而说电影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呢?
这是因为电影表演的银幕形象的完成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创作过程。它所扮演的角色实体只不过是电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众多的因素制约着他,使他在从“自我”走向影像的过程中并非能够做到“自我”主宰一切。
电影的纪实性、逼真性特点体现在它面对观众时使人有置身于真实环境的感受,而实际上,在现场拍摄时,由于拍摄的非连贯性,以至于每场戏都被无数次地打断,再开始、再打断……这使得演员并不是真的在一个十分真切的环境中演完一场戏。在这点上,电影表演创作的环境远不像在戏剧舞台上那样有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空间,有一个自己的天地。戏剧演员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鼓作气地将多幕话剧演完,即使场与场之间稍有间歇,但观众仍在剧场中等待观看。直到最后大幕落下,演员才在舞台上向观众谢幕。而电影演员的特殊创作形式,使他们表演时从不面对观众,而是面对一台冷冰冰的摄影机,它没有表情,没有反应,它会时时在演员的左方、右方、前方阻碍脚步,挡住演员的视线。电影演员完全失去了及时得到观众反应的机会。有经验的戏剧演员常常会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演到最激情的时候也会感到观众被深深吸引、台下寂静无声,到落幕时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满足。这说明观众对他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演员也会因此更好地调整自己,把握人物,会一场比一场演得更好。相比之下,电影演员是可怜的,他们拍完一场戏的许多孤立镜头,要在很多天后看样片时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这种非独立性、非连贯性的创作方法,决定了电影表演确实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形态。
电影的拍摄也可以到某些真实的环境里去拍。例如,需拍摄在医院病房里的一场戏,就可以到病房里去拍;需要拍监狱的戏,也可以到真的监狱里去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再真实不过了。但对电影表演来说,并非如此。由于拍摄的需要,场景早就被破坏了。如人物正处在一个十分孤独的沉思中,而在他的周围却拥挤着一批工作人员,有的在打光,有的走过来给他修装,即使导演已经喊开拍了,这些人仍近在咫尺,瞪着眼睛注视着他。有时摄影机的位置紧紧地卡着他的腿,有时灯就挂在他的头顶上,等等。演员的走动更受到限定。人们从影片上看到的情景和在现场拍摄的场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因此我们说,电影的表演实质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
电影表演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环境上的不同,还表现在常常需要与无实物的对象进行交流,因为在拍摄特写镜头时,它们不可能同时放在一个画面里。这样,演员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与对方进行语言对话或情感交流。而特写镜头又往往用于角色情感较为激烈的时刻,不仅要想象出对手的样子和神态,还要想象出他听了你的话之后的具体反应。这样的假定性表演远远超越其他表演形式。
摄影机常常在运动之中,这也造成演员创作的困难。演员不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和对手交流、演戏,同时还要用眼睛感觉自己走动的速度是否和摄影机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距离。演员在动,摄影机也在动,这两个“动”碰在一起,势必要影响、分散演员的注意力。因此,为适应电影表演,演员在支配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心理过程中,要使二者协调并使之达到融为一体的状态。换言之,既具有有意识地转移和流动自我注意的指向,又能依照角色的思维逻辑去行动、去动作,这是电影演员必备的基本功,这是电影在真实背后隐藏的极大的假定性特点所决定的。
『贰』 影视作品的逼真性和假定性,分别例举几个例子,详细一点,
分有点少 答案补充 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能实现“物质现实的复原”,能给人以栩栩如生的真切感。二是尽管电影给受众以时间与空间感受的真切感,但其假定性“即蒙太奇性”是普遍存在的。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坚实基础。 答案补充 为什么不给分,老大,呜呜呜
『叁』 电影在表现拍摄对象或者拍摄事物时的假定性体现在哪里
这样的表现,拍摄对象还的拍摄事物的嘉定性填在哪里?我觉得还是体验在素材的来源上面。
『肆』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与真实性
电影的假定性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它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只是人与景物的影像,而不是人与景物本身,而这种影像又由于拍摄的不同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色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音是通过录音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大的主观的,音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手段──包括画面的、声音的、画面与声音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生特定的节奏与含义。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音、闪现等手段使人物心理形象化主观化。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产生电影艺术的魅力。
而电影的真实性则是指电影创作中,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着必须真实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个细微末节,都不能有悖于生活而失真。电影的真实性,与创作者世界观、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紧密相连。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电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伍』 一,请详细的说说影视艺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1,综合和视像2,逼真性和假定性 3,蒙太奇和长镜头。
lz,你好!
1.综合与视像
综合:
电影确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张成珊在《电影与电影艺术鉴赏》一书中说:“据美国好莱坞的一个制片人说,他们拍的每一部影片,平均需要动员二百四十六个不同行业的人……”
这其实说的是对各种人力的综合。这种综合在拍摄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面宏伟、空间壮阔、手段新颖的巨片时尤为突出,如美国的《侏罗纪公园》,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三大战役”等等。电影在根据文学剧本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段故事(有如戏剧)的同时,可以直接表现歌舞 、建筑、雕塑之美,充分运用音乐、色调、服装来营造气氛,借助绘画摄影艺术、电脑成像技术等来进行画面构图、场景处理……这是电影对各种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的天职是反映生活和表现人生,电影作为艺术在履行它的天职的时候,不像文学仅仅依靠语言文字,不像戏剧仅仅借助剧本、演员和舞台,不像绘画、摄影仅仅运用线条、色彩、光感和构图,不像雕塑、建筑仅仅利用物质实体造型,也不像音乐仅仅依靠旋律和节奏……一句话,电影对生活与人生的反映与表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其逼真性、整体性、立体性、深刻性都远远超越先它以前而形成的各种艺术形式。因此,它对生活的反映和对人生的表现,比之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来说,自然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就这三个方面来看,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显然是有道理的。然而,这个观点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给一个事物的本质特性作出界定,必须要能说出唯一属于它的本质的属性,我们能够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但不能够说只有电影才称得上综合艺术。因为至少先于它而生的戏剧,人们也都觉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因此,说电影是综合艺术不无道理,但就是没能给出唯一属于它的本质的属性。这就像说雕塑、建筑、绘画、书法是空间艺术当然并不错,问题就在于只指出了其一般属性而没有指出其特殊属性。
视像:
简单地说,一个影视画面就是指一个影视摄影(像)构图。这个构图与完全静止的绘画构图、照相构图及电影画格构图不同,它是由活动摄影(像)所提供的一种活动视像。这种活动视像尽管具有明显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具有比电影画格大得多的、一定量的持续时间和在一定空间内不间断地变动的特征,这是它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影视画面的这个特征,使得它能够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能力。电影《黄土地》中有这样一个画面:翠巧送来稀饭,他们一家三口和顾青围坐在一起吃起来。因为大家都蹲坐在地里,画面空间被土地占去了一大半(影片中多有这样的画面构图)。翠巧父亲立起身来用筷子向空中洒出一点稀饭,祈求苍天风调雨顺,多赐五谷。这时镜头上仰拍摄,画面空间被天空占去了一大半。随着翠巧父亲的慢慢下蹲,天空和土地在画面上的空间占有的大小又逐渐调换过来。这时,翠巧父亲重新与其他三个人一样,面对贫瘠而凝重的土地默默无语地喝着稀饭。绵延了几千年的永恒祈求与贫穷了几千年的深重苦痛,在这个简洁的电影画面上都得到了形象而强烈的表现,令人心灵震撼,感慨不已。
影视画面除了映现在银幕(屏)上的空间视像以外,还包括与之相依相伴的多种声音。所以观众对影视画面的感受,是一种视听兼收的感受。这种视听兼收的感受,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不再全部是纯客观的,而是具有蒙太奇性的。一般地说,影视画面银幕(屏)视像与各种声音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声画合一是影视画面声画关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声源在银幕(屏)视像上大多得到同步映现或已经作过交代。
2.逼真性与假定性
逼真性:
电影的真实性则是指电影创作中,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着必须真实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个细微末节,都不能有悖于生活而失真。电影的真实性,与创作者世界观、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紧密相连。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电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假定性:
艺术的假定性与生活逼真性在电影中,不同于其它艺术的是,假定性是同高度的造型准确性,高度的自然和逼真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自然和逼真是戏剧的特殊假定性所不允许的。在电影中,艺术形象是借助假定性来创造完成的。大家知道,并不是所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在艺术中都能成为逼真。同理,也并不是所有艺术中真实的东西在生活中都是逼真的。
3.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
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长镜头:
长镜头(Long Take,或称为一镜到底、不中断镜头或长时间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剪接式(蒙太奇)的拍摄方法。
“长镜头”一词,在电影拍摄手法上所指的并不是摄影镜头的外观长短或是长焦距(Long Lens),也不是指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之远近(Long Shot),而是指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take)的长短。长镜头要多长才算,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只要相对而言是时间较长的单一而不中断之镜头,便可如此称呼。通常多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刻意捕捉当时大范围内的场景氛围、文场戏的演员不中断的内心转折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由于“长镜头”十分容易和摄影上的“长焦距”(Long Lens)混淆,而“一镜到底”也易与将摄影机固定不动的“固定镜头”混淆,因此近来不少人认为应改称为“长时间镜头”或“不中断镜头”,才是较精确、较理想之称法
4.大学生审美感受的特征:
当今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朝气与活力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各种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其主要任务。他们对时尚渴求,远远超过任何年龄段的群体,随着知识的增多,这种渴求就越发清晰,因此,作为大学生呈现出的可塑性更强。影视艺术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好地契合了现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他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大多直接来源于长期耳濡目染的影视节目。对大学生而言,优秀时尚的影视文化向他们展现的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延伸,对审美观的形成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一、影视美术对大学生审美观的个性化影响开放的影视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学习空间,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多样化的生活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学生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追新求异,展现自我,从自己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自由意志,表明新时期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重视,对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审美个性化的追求。
『陆』 关于电影真实性和逼真性的区别
影视这玩意儿从来就没有过真实性,而逼真性说白了就是把现实理想化了,也就是把生活变成了电影,电影本身就只是一种“逼真”。
『柒』 谁能帮我具体分析一下电影的特性啊
英国导演约翰.布尔曼说:电影“将永远是一门神秘的艺术。”电影艺术的魅力正是它的神奇与奥秘。
电影可以说是声画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
《第七艺术宣言》的作者卡努杜认为:电影吸收了建筑,音乐,雕塑,诗和舞蹈等六种艺术元素,经过消化,融合之后,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他认为在以上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只是对建筑的补充,而电影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造型与节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从而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第七艺术。
电影具有以下特性:
(1) 综合性
电影综合了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把它们融合之后,变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第七艺术,并且改变了它所综合的各种艺术的原有材料和独特的个性,引起了原有艺术元素的质的变化。
在电影中,时间的运动,借助空间环境显现了它的形象的魅力;而空间造型,则透过时间的运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赋予它更为丰富的表现力。所以二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使它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既可以表现时间流动的过程,充分展示动作,通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来扩展空间;又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叙事的过程,在同一时间内透过空间扩展生活场面,加大叙事容量。所以说电影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视觉来感受时间运动的,所以它的表现层面更多,张力更大,给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强烈。
电影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使它获得了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可能性。通过多重时空的交叉组合,通过声画对位构成新的叙事结构,通过声音显示画外空间,以及对时空的压缩与延伸,使电影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不仅扩展了电影表现手段,同时也加大了电影内涵的容量。
(2)逼真性
电影的逼真性是电影的天然本性。一般来说,电影是通过摄影机的功能,把客观世界的形象如实地记录在胶片上,然后再通过放映机还原在银幕上。银幕上的形象几乎和生活中观察的形象别无二致,如同置身于现实中一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常常容易把逼真性和真实性混为一谈。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逼真性,是科学的概念,是电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属性。而真实性则是艺术上的概念,常指艺术创作上的追求或欲达到的目的。
关于真实性的议论,电影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希区柯克就认为最为真实的是记录片,在记录片里“上帝即导演”,是这位万物之主为记录片创造出真实素材,人们不过把这些素材如实地记录下来罢了,你无法创造它;在故事片里,“导演即上帝”。导演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形象,创造出真实的生活来。但这真实的生活是虚构的,却要让你感觉出它是真实的。虽不是真有其事,却可能有其事。所以不可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混为一谈。
毋庸置疑,真实性又是和逼真性密切相关的。电影的逼真首先来自电影的逼真性,而不是真实的事情。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体现形象的物质外壳必须有逼真的质感,而且是以导演构思的主观刻画呈现其面貌的。具有质感的影象不仅负载叙述功能,而且具有独立的表义功能。
现代电影艺术作为一种逼真于生活形态的艺术,如何在创作中更好地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创造,而又使这种加工的痕迹被隐藏起来,是对现代电影的一个更高的要求。电影不容许虚假,这和电影的逼真性的本性紧密相关的。不过它容许假定性,容许导演的主观选择,取舍,提炼,创造,以及容许运用特殊技巧和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所以电影能表现梦境,幻象,天堂和地狱,以及太空领域的天外来客;展示神鬼斗法,人妖相恋,魔怪拼杀等一些荒诞的故事。电影能借助影象的幻觉,把太空仙境,道行魔法,表现得光怪陆离,神乎其乎,把观众带到一个不可知的陌生世界,使电影具有非凡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让观众把假的当作真的去欣赏,所以电影的逼真性还有它相对的一面。
(3)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
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把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把它们装配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个名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中来,含有组接,构成的意思,并成为世界上电影的通用术语。
电影通过蒙太奇的功能,可以把一个事件或动作分切成许多单独的镜头,然后再组成一个非常流畅,协调,又合乎逻辑的整体;也可以在一刹那间改变运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其它艺术很难做到的。
蒙太奇可以是电影艺术的结构形式,也可以作为电影揭示生活,传达思想的特殊技巧,同时也是导演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但是蒙太奇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而不是创作的目的。
蒙太奇是和电影的诸多艺术元素互相依存,相互配合才形成了电影表述事物的独特语言。蒙太奇如果脱离演员的表演,摄影和美工的造型设计,以及音乐和音响的声音处理,它是很难单独存在的。
蒙太奇技巧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来源与生活,来自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如果从狭义上理解,只局限于镜头的组接,那是远远不够的;从广义上讲,它也是一种视觉语言。
『捌』 影视画面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影视画面特性
1、电视画面的运动性
“运动正是电影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电影语言》2页)同样,运动也是电视画面的特性,不过不是“独特”的,而是和电影共有的特性。运动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
首先,电视画面是借助于摄像机的光学镜头聚集成像及其光电转换作用,把物体影像变成电信号,传送到显像端(电视机),经其电光转换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电视屏幕的图像每秒扫描(更换)25帧画幅(电影为24格/秒),这些动作各眼异的固定画帧记录了连续运动的对象,靠人眼的视觉残留作用,才构成了活动的幻觉画面。这个记录运动的过程和电影极为相似。即使是固定机位摄录静止物体,画面也是在不停的运动中(画帧的变化)来显示物体静止状态的。
其次,电视画面能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由此它区分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使其成为时空艺术。不仅能表现现实的三度空间,还能表现时间的流程,故称电视和电影为四维艺术。摄影只能表现动势故称为瞬间艺术。电视画面的运动性使其成为比其他艺术更加逼真的艺术(详见摄像艺术特性)。
第三,运动表现。运动表现也称运动摄像,指摄像机在运动中表现对象的静止或运动状态。运动摄影突破了固定画框的局限,延伸了画面空间,运动摄像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得到不同景别、视角的变化,同时在运动中光线、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使电视画面在再现现实方面,得到更加逼真的感受。
2、分切拍摄组接叙述
单一的画面,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虽然每个镜头画面都有一定的涵义,但不能单独表达作品的主题。必须把许多不同内容、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画面通过蒙太奇手段组接起来,才能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视画面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一画面具有不完整性,在表意上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是多义的。每个画面(即镜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不能独立存在,每个画面都是整个节目内容链条中的环节。因此要求每个画面无论在内容上,造型形式上(光线、色调、节奏……)必须与前后画面取得统一,取得承上启下的关系,这就要求摄像人员在构思摄录过程中,不能像拍照片那样,只考虑一幅画面的完整性,必须注意画面和画面之间的衔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影视画面的蒙太奇因素”。以电视剧为例,一场戏或一个段落,一般是用若干个画面来表现的。每个画面的构图不一定要求完整和均衡,应在组接以后,看完整效果。每个画面,人物不一定要摆正中,头也可被画框切去一些,视线前方也不一定留出过多的空白,光也不一定处处都打亮,应以生活光源为依据。总之,单一画面是不完整的,画面和段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如过分考虑局部的完整将破坏整体的完整性。
电影是以活动照像的形式出世的。早期卢米埃尔拍摄的记录片,梅里埃的戏剧电影,严格说来都还不是电影,只是活动照片而已。卢米埃尔对生活片断的纪录也好,梅里埃对戏剧演出的纪录好也,其实质都是一种活动照像。和照像不同之处只是纪录了运动。电影的真正诞生始于:(1)摄影机解放了(运动摄影);(2)分切拍摄(不同景别的分镜头);(3)组接叙述(蒙太奇的运用)。影视作品不论多长,一般总是由许多段落构成,而每个段落又由一个以上的镜头画面组成,每个镜头画面长度不一,但都是分切单独拍摄的,因此它不是独立作品,只是完整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整银幕形象的一个构成因素,所以分切单独拍摄的每个镜头画面,还必须组合起来“把运动的各个镜头在一定顺序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叫蒙太奇。”(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27页)这就是电影、电视画面的组接性,即单独分切拍摄组接连续叙述,这是电视画面的重要特性。。连接起来的镜头,不光是客观地再现被摄景物,而且镜头和镜头的组合、撞击还会产生新的含义、新的韵味。而这些新的艺术因素在原来单个镜头里是没有的。如,英雄走向刑场,在就义时插接上乌云、松树、大海咆哮……等镜头画面,就增添了壮烈的情绪和赞美的色彩。
影视画面是影视摄影用于表现内容的手段,也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影视画面是影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画面也都是整个节目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每个影视画面无论在内容上,造型形式上必须和前后画面取得统一,构成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一特点要求影视摄影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必须学会用蒙太奇表现手法来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如果局限于单幅画面直录现场、上下镜头无内在联系,更缺乏组接的艺术性,像是拉洋片那样,就会完全失去影视摄影表现力。
正是这种连续性叙事方式,复杂的内容经常是通过若干个不同的画面(镜头)来分别交代,所以影视摄影画面的构图没有必要像图片摄影那样严谨,允许有的影视画面(镜头)不讲究单幅画面的完整性和绘画式的完美。
3、观赏的时限性
每个电视画面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可能像画展、影展那样让我们长时间的观赏每幅作品。虽然电视录像可以停帧、重放,但观看电视节目时,是受时间制约的,一集电视剧五十分钟左右,每个画面都是瞬时即逝。这一特性,为影视艺术共有。电视画面这一特性要求对画面的造型处理必须单一,内容要简练,人物很少的画面是如此,众多的群众场面也是如此,构图、造型意图应当单纯,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画面已经过去了,尚不能领悟其意。其次要求掌握一定时间,内容较多的画面、全景画面要长些,特写可短些。
4、画幅形式的固定性
电视画面的画幅形式是固定不变的,虽有大小尺寸的区别,但长宽之比是不变的。均为4:3(或16:9)。电影画面的普通画幅为22:16(1:1.37),遮幅画面为1:1.66-1:1.68,宽银幕压缩画面为22:18.5,用变型镜头放映出来的画面为1:2.5,除此还有全景电影、环幕电影等形式。宽银幕电影视觉宽广空间感强,电视受电视接收机的幅面限制,画幅只有普通和遮幅两种形式。电视剧的遮幅形式,是把4:3的画幅上下去掉一部分,使本来就小的屏幕受到损失,并没有展宽空间的作用,只是为了追求长幅画面的构图美。绘画可根据表现内容任选画幅形式,拍照片虽然底片尺寸只有35mm、120mm等几种规格,但可以经过放大剪裁。
5、视觉形象的逼真性
在谈到电影画面逼真性时,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这本书中写道:“电影画面在某种情况下,是对观众激起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使观众确信银幕上出现的一切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的逼真性是和其他艺术形式比较而言的。比如绘画过于逼真则会被贬为“媚俗 ”、“自然主义”,因为它破坏了艺术性。把模拟性过强的音乐称为低级玩艺儿。比如中国戏剧、没有布景,只靠演员动作,就可以交待出门、进门、骑马、涉水等。桌上摆上两个酒杯啦叭一吹,一顿宴席就算吃完了。具有非常强的假定性。就电视剧而言,在艺术处理上必需情节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等。一切虚假的处理,观众不买账,失掉真实性就失去其艺术魅力。但是艺术并不是生活的镜面反映,真实是艺术真实,追求真实只是追求真意性 。当然不同节目对真实性的要求也不一样。
从摄像造型上来讲,真实性是追求屏幕视觉效果的逼真,日景不像日景,夜景不像夜景,灯光不像灯光、烛光不像烛光,一律亮堂堂都是不真实的。布景虽然可以塑料化,但不能看出“这是假的”。有些室内剧,用搭制的布景拍摄,布景显得很假。实景故然真实,但也有局限。“真中求美”这是当代屏幕造型的主流。逼真性对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同要求。
6、形象的具体可视性
电视画面的形象是具体可视的,不同于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可以描写很具体但不可视,其具体形象要靠读者想象,这个想象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受文程度的限制。在生活中人们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接受外界信息,实验证明,用不同方式识别一件事物所需时间不同(如 图1-1),以视觉最为有效。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心理时空,但必须具象化。这一特性使电视艺术成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在电视作品中用形象说话,发挥可视形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玖』 具有明显假定性寓言特征的电影
你好具有明显假的一些寓言特征的电影,应该是达芬奇传奇,非常的精彩,也有教育意义
『拾』 为什么说电影的真实性和假定性是辩证统一的
电影的假定性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它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只是人与景物的影像,而不是人与景物本身,而这种影像又由于拍摄的不同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色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音是通过录音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大的主观的,音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手段──包括画面的、声音的、画面与声音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生特定的节奏与含义。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音、闪现等手段使人物心理形象化主观化。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产生电影艺术的魅力。
而电影的真实性则是指电影创作中,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着必须真实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个细微末节,都不能有悖于生活而失真。电影的真实性,与创作者世界观、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紧密相连。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电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