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出现的,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甚至令人震惊,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电影学派竟然异军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崭新的独特的表现风貌,突破了以往西方电影的部分传统或陈规。 第二是影片的真实性。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它力求场景的逼真感。几乎所有的新现实主义影片都是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在简陋的街巷,故事的实际发生地--贫民窟、破产的农场--倒塌的楼群中进行拍摄,这一做法在当初虽然是带有偶然性,但到了战后由于摄影栅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贵。无奈被迫只能更多的采用实地场景拍摄。然而这种做法却在客观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现内容相适应,而其在一些影片雇用一些非职演员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后来证明这一使影片有着更多的真实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们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综合起来观察,是否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而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作为新观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奠基人,著名新观实主义电影编剧柴伐梯尼就说过,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观实主义的最大努力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在阐明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的同时,柴伐梯尼也从理论上为这一学派辩护。他把新现实主义电影视为一种(现实的)实录。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艺术。他说过:街头巷尾,日常琐事充满着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艺术。显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张对生活进行归纳、综合和提高后作为一种生活的本质去表现的,而只是局限在对生活现象的罗列,这种创作方法很多是属于自然主义的。这可从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培尔托一目》、《米兰的奇迹》等影片看出来。但是,应该承认,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其主张的这种生活即艺术论,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电影市场,却有着它必然的历史地位。它象一股汹涌的激流冲击着陈旧的欧洲电影界,甚至也冲击着好莱坞、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虑改变自己固有的制片方向。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手法和美学主张,促使以后的电影理论界不论在电影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剪辑、摄影、表演,以致在剧场景的结构上都出现新的论证和观点。最明显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反对单镜头剪辑,而主张像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样,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剪辑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电影界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还改变了欧美电影界对男女演员的审美标准,即欧美电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脸型、身材。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以后,关心的则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的女主义公安娜·玛尼阿尼式的演员,也就是说更强调了气质。这一观念的转变,在至在八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新好莱坞的电影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印签,如简方达等。可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是划进代的。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
战后,还未能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的意大利,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和失业现象,影片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失业者,演员本身就是一个失业者。(拍完影片后,他继续失业。)
最能代表新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这部影片常被人冠以新现实主义的“里程碑”或“至高点”等殊荣。荣获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特别奖。
开创电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先河。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堪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最具才华的导演,一生中四次获得奥斯卡奖。
温别尔托D Umberto D (1952)
描写了战后一位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的生活。
还是德·西卡的作品,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偷自行车的人》,这是一部令人感到极度绝望,同时又充满温情的作品。德·西卡还是一位煽情大师,很少有人能不流泪地观看此片的最后一场戏。
Rome,Open City (1945)讲述了游击队员由于叛徒出卖英勇就义的故事。
这部影片完成时,战争尚未结束,故事结尾德国军官枪杀神父的场面是对德国法西斯反人类、反上帝的控诉。此片的很多手法后来被其他导演纷纷效法,堪称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费里尼说罗西里尼影响了他一生。1948年罗西里尼执导《德意志零年》又标志了新现实主义全盛时期的另一个高峰。今年是这位大师诞生100周年。
八卦一点的故事:已经成名的英格丽·褒曼看到此片后,竟不顾自己是有夫之妇和在观众心目中美丽圣洁的形象,主动追求罗西里尼,最终两个人冲破重重阻碍(包括和原来的配偶离婚),开始了一段旷世恋情。
大地在波动(1948)
关于西西里岛一户渔民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冒险创业最终惨遭失败的故事。
这部影片被认为最严格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其中含有大量纪录片式的场面,描绘了西西里岛渔民的丰富而真实生活状态。影片中不时加有话外音,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有点像政治宣教书。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可看性,那些丰富的细节带给我们的感受远远超越了语言。
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与罗西里尼及德·西卡并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三位大师”。今年也是这位大师诞生100周年。
2. 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一电影潮流是顺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而产生的。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战后社会一片动乱,人民在极度贫困和绝望中挣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进步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目光从形式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努力反映意大利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这股清新蓬勃的电影潮流,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仍被许多进步电影艺术家奉为楷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是:注意表现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强调纪实性,反对矫揉造作,排斥戏剧性因素,追求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靠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并激励观众思索生活、改变命运。如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罗马十一点》,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员,因为当时人们大量失业,就业又极为困难,所以前来应聘的达上千人。天刚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队等候了,之后,陆续到达的妇女们挤满楼梯,你推我搡,破楼梯突然倒坍,把这些可怜的妇女们压在了石头下面,使许多妇女受了伤。影片着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10个不同命运的妇女,反映当时意大利社会的贫困、动乱和腐朽。影片的结尾新颖别致,余韵悠长:惨案过后的第二天,一个幸存者一大早又来排队,因为那个打字员的职位仍未确定。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加以表现。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明星制,大胆起用非职业演员扮演角色,从而给新现实主义电影带来充满活力的新面孔,使电影更具有写实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车的人》的主演,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失业者。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再一个特点是纪实性。影片几乎全用实景拍摄,导演鼓励摄影师扛上摄影机到街头拍片子。这类影片往往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个故事梗概或剧本大纲,对话也是即兴式的。另外,新现实主义电影不强调蒙太奇的主观性,而是让画面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了“新浪潮”电影,这股电影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强调生活化和纪实性,有的往往带有现代派艺术的荒诞性和精神分析特点。例如,《四百下》(又译为《胡作非为》)这部“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着力表现了一个失去了家庭温暖的孩子逃学、撒谎、闲逛等一系列不含有戏剧冲突的日常生活琐事,全片绝大部分镜头在现场用实景拍摄,造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这类电影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的潜意识。它往往自由转换时间和空间,使时空错位的电影画面,成为一种人的潜意识的外化。例如,被称为电影史上的一颗“原子弹”的《广岛之恋》,大幅度自由运用镜头,电影画面一会儿是40年代,一会儿又回到50年代;一会儿是日本的广岛,一会儿又回到法国的德寇占领区。过去和当前两种场景,用对白和音乐穿插在一起。在法国的地窖里,出现的是日本酒吧间的音乐;在日本又出现法国音乐。影片通过这种“时空错位”的表现手法,着力揭示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一般难以显露和表现出来的潜意识。
“新浪潮”影片和现代派电影,有的独具特色,别开生面;有的则比较晦涩难懂,甚至令人不知所云。有的导演往往只顾表现个人的风格,而对影片的内容不感兴趣。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现代派电影,没有故事情节,连人物姓名也没有,人物用X、Y等代号。另一部现代主义电影《蚀》也有这种情况。
“新浪潮”和现代派电影,作为一种思潮,对后来的意大利、德国电影以及世界影坛,都有深远影响。
3. 有哪位高手知道哪些片子是现代主义电影
新的片子就不是现代主义的了,变成后现代了.
标志着西方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再次兴起的,是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为开端的现代主义电影.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戈达尔、特吕弗和雷乃等人的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为现代主义的基本属性。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
法国新浪潮导演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前曾译《喘息》、特吕弗的《四百下》、雷乃的《广岛之恋》
意大利的一些电影现代主义者如米·安东尼奥尼和费德里科·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1952处女作《白酋长》1953年,他执导的《牛犊》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银狮奖。1954年,他负责拍摄的故事片《路》首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片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后来,1957年的《卡布里之夜》、1963年的《八个半》、1973年的《我记得》都获得过奥斯卡奖
米·安东尼奥尼
代 表 作:“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放大》(又名:春光外泻)、《中国》、《云上的日子》、《红色沙漠》
“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
《软奶酪》
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谭》
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4)以下哪些影片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5.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作品是
偷自行车的人 德·西卡
罗马,不设防城市 罗西里尼
粒粒皆辛苦
擦鞋童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米兰奇迹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秘密炸弹 罗伯特·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罗马十一时 德·桑蒂斯
屋顶 德·西卡
沉沦 鲁基诺·威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 鲁基诺·威斯康蒂
画面与音响 鲁基诺·威斯康蒂
德意志零年 罗西里尼
意大利式的结婚 德·西卡
芬齐·孔提尼家的花园 德·西卡
6. 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是哪一部西部片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7. 当代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有哪些
1.《安达鲁之犬》烂番茄新鲜度100%
提到迷幻电影,就不能忘了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圣山》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杰作,充满了塔罗牌和炼金术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场精神之旅。
一个笨重的人影带着两个穿得像玛丽莲·梦露的女人,不顾她们的社会身份,卸掉两人的妆,剪掉她们的头发。导演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摆脱社会标准和文化偏见,向大家呈现一部关于一个人的电影,这个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险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发现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两人走进小镇,看到人们在举行一种仪式,处决人类,只为了娱乐游客。
当镇上的人还在大规模活动时,小偷走进了一座神秘的红色塔里,遇到了炼金术师,他带着小偷走上了一条启蒙之路。
《圣山》通过音乐、人物和视觉效果,将人从典型的文化价值观中分离出来,给你灌下一大壶迷魂汤,沉浸在迷幻电影的世界里。
8. 属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作品是
《偷自行车的人》
9.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题材
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运动的反法西斯战士,或是游击队员。影片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同情他们的艰难和困苦,揭示他们的优秀品质。当抵抗运动成为过去,人民所渴望和争取的自由民主、进步社会化为泡影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 新现实主义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他们以报刊上发表的确有事实根据的报道材料或最为接近事实的事件来拍摄影片。他们的优秀作品中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导演德·西卡)、《罗马11时》(1952,导演G·德·桑蒂斯)和《希望之路》 (1950,导演P.捷尔米)、 《大地在波动》 (1948,导演维斯康蒂)、 《艰辛的米》 (1949,导演德·桑蒂斯)、《擦鞋童》 (1946,导演德·西卡)、 《堕落的青年》 (1947,导演捷尔米)、 《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9,导演捷尔米)、 《温别尔托?D.》 (1952,导演德·西卡)和 《屋顶》 (1956,导演德·西卡)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他们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忠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和现实的生活真实。为了加强真实感,新现实主义电影时常邀请非职业演员来饰演角色,影片中人物的对白也常使用地区方言。但是他们也有弱点,那就是虽然尖锐地提出了问题,却不能提出问题的根源,找不到解决办法,因而不免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哀伤情调。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改革了喜剧样式,使之更接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影片 《那不勒斯的百万富翁》 (1950,导演E.德?菲利波)、 《警察与小偷》 (1951,导演斯杰诺)、 《两文钱的希望》 (1952,导演R.卡斯戴拉尼等。随着意大利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前团结在反法西斯旗帜下的电影工作者逐渐分化,加上资金短缺、政府审查制度的苛刻等原因,新现实主义电影到50年代初便衰退了。虽然它持续时间不长,但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发生了深刻影响。
10. 新写实主义的电影中
电影新写实主义又叫意大利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特点
“非典”新闻是故事的源泉
高群书曾说:“我的影片基本都是一个新闻事件来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的。”其实,以新闻事件来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数不胜数,然而高群书的新闻事件却都是非典型的新闻事件。如其以前拍摄的《金豌豆》、《中国大案录》所选的事件都是一些对国家历史影响不大的事件,包括《东京审判》。这些新闻事件虽不是当时的代表性历史事件,但是这些事件、这些非典型性新闻却蕴含着很深的内容在其中。因此,与《三峡好人》的大故事背景相比,高群书从一个并不起眼但很有意思的故事开始下刀,这样的角度,最能够贴近生活。
有个性的角色
高群书所选的事件不仅很有特点,而其中的人物也很具个性,这是“新写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一大不同。“你可以看到《东京审判》里的梅汝敖,他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个性十分强烈。再看《老鱼》,故事的主角老鱼就是一个幽默、很有胆识、很朴实的警察。而《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三峡好人》等一些片子,故事虽然都是一个个很有特点的事件,但是在人物个性的方面,却缺乏深刻的挖掘与挑选。相比之下,‘新写实主义’对人物个性的要求似乎更高。”
新写实主义与生活同温
新现实主义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它在描写中国社会人群的大多数,它能代表这些大多数人的想法、品质等等。而之前的现实主义却重在对一些社会的个别现象或者非普遍的现象进行描写,这样的手法理性的思考会显得有些偏激。”在听到刘先生的这番话后,高群书又作了精辟的解释:“其实我认为新写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重要的区别在于:在新现实主义下我们观察到的事物与生活、与社会是同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