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有哪些楚剧电影

有哪些楚剧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18 08:44:48

① 有名气的楚剧有哪些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吸收了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

楚剧的代表剧目有《四下河南》、《寻儿记》、《乔麦馍赶寿》、《狸猫换太子》、《九件衣》、《白扇记(乌金记)》、《秦香莲》等。

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东楼会》、《西楼会》等。

1927年前后,楚剧整理和创作了《思凡》《赶斋》《赖婚》《汲水》《董永卖身》《张朝忠》《小清官》《乌金记》等六十多个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创作、改编了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剧目《刘介梅》、《夺佃》、《双教子》、《追报记》、《桃花扇》、《太平天国》、《甲午海战》;移植了一批现代题材的剧目,如《白毛女》、《刘胡兰》、《罗汉钱》、《李双双》、《夺印》、《两兄弟》、《江姐》、《沙家浜》等。

传统剧目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现代整理的历史故事剧,如《血债血还》、《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三世仇》、《桃花扇》、《太平天国》、《不称心的女婿》、《狱卒平冤》、《穆桂英休夫》、《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等。

《葛麻》、《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被拍成戏曲艺术片。

《赶会》、《吴天寿观书》、《打豆腐》、《白扇记》、《杨绊讨亲》等一批剧目被拍成资料片。

《养命的儿子》、《彩凤搏鸦》、《穆桂英休夫》、《你是一条河》、《三媳拜寿》、《三月茶香》、《回乡过年》等也荣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

②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黄梅戏等。

1、楚剧

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

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成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8。

2、汉剧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

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3、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周边,重点在仙桃(原沔阳)、潜江、天门、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一带。目前荆州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 。

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4、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民族气息,是中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江汉平原皮影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荆州花鼓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楚剧

③ 楚剧怎么没有上中央电视台

上过的,只是相对于别的剧种来说普及率没有那么高。《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播过《站花墙》;中央台播过楚剧电影《葛麻》、《双教子》、现代楚剧《大别山人》、《疯娘》、《中原突围》、《三月茶香》等等,空中剧院还播放过省楚董菊珍等几位名家分别演绎的楚剧经典选段;《全纪实·追梦》也播放过电视台对大冶楚剧团以及张拼喜的个人专访。

④ 楚剧的简介

楚剧是湖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多反映民间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实,幽默。传统代表剧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缘》等。

楚剧,是孝感的传统剧种,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 1926年 9月 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
清代中叶,黄梅县紫云山、垄平山一带的茶农,习惯由一丑一旦踏着高跷歌唱,流传到黄陂、孝感后,乃改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到道光中期才演变成“黄陂腔、孝感调”的黄孝花鼓戏,演员也发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丰前后,孝感的花鼓戏开始进入汉口水陆码头一带演出,演出的剧目不多,只演少数生活折子戏,故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浙江省余姚县人叶调元爱看戏,他看后有兴写了首《汉口竹枝词》:“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 1902
年�光绪 28年,孝感花鼓戏进入汉口市内,演出于各租界的茶园、剧院,演员逐渐扩大到 40多人,不仅剧目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1927年在共产党人李之龙的帮助下,楚剧进入了民众乐园公演,以后到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孝感楚剧可谓誉满江南。抗日期间,楚剧艺人组织六个“抗敌宣传队”赴重庆、桂林等地流动演出,受到郭沫若同志的表彰。他特地书赠沈云陔条幅:“一夕三军唱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艺事从兹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原孝感县就有 40多个科班,连放牛伢都能哼上几句伢腔。百余年来,不断发展和创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员,影响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邹全顺、邱东元、湛春林、湛驼子、熊三元,杨德安等,名声最著的始有“四喜”,即徐寿喜、李德喜、曹建喜、张四喜,后有章炳炎、关啸彬。巾帼艺人则是胡桂香女士,艺名白莲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剧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戏是在《送香茶》里饰张月英和《缪老三推车》里演张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圆润,声音悦耳,表演到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有首歌谣:“看戏不好白莲花,心中好像鸡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当地大地主王庆南让她帮着烧大烟,企图污辱她,她一气之下藉口没有地方演戏离开了。人们都说她是德艺双馨,所以才有白莲花之称。
解放后,原孝感县成立联盟楚剧工作团、花园楚剧团、车站汉剧团和京剧团。京剧团后由原地区收管。 1955年 10月,湖北省文化局在职剧团登记时,只登记了县楚剧团和花园楚剧团,两剧团演职人员 140人,曾获“红旗剧团”和“五好剧团”称号。两剧团上演了大量的折子戏和新编历史戏,在服务本地观众的同时,还到汉口、沙市、黄石、十堰、鄂州、黄陂、汉阳、武昌、新洲、麻城、钟祥、天门、仙桃、洪湖和湖南、河南、陕西等地演出,留下了一路风光。 1952年的《送粮船》, 1953年的《新夫妻观灯》,都被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转播。 1956年的《狗油锥子》获省剧目挖掘奖,演员吴月南获表演二等奖;《妇女代表》的演员刘素琴获表演二等奖;《赶工》获剧本整理奖,演员李金翠获表演二等奖。 1964年在省现代戏调演中,《双教子》、《斗笔》、《老俩口过年》获奖,《双教子》在参加中南地区演出和进京汇演后,开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来孝感视察时,于 11
月 14日晚在军分区礼堂观看了楚剧《张二妹赶会》和《栏马》,为孝感楚剧增添了光彩。

⑤ 请问哪里有楚剧下载,最好是电影版的,MP3的也行。

虽然觉得你看过,说说看吧,“狼牙”,我很喜欢的

⑥ 适合老年人听的楚剧有哪些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楚剧腔调分为板腔 、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名演员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⑦ 跪求:关于戏曲的知识最好是楚剧的,谢谢了!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原为湖北省黄陂、孝感地区的花鼓戏(简称黄孝花鼓),旧称“哦呵腔”,又名“西路花鼓”,1926年在汉口定名为楚剧。

历史沿革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黄孝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戏即为黄孝花鼓。

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演员大多是手工业者和农民,演出也多属业余自娱性质。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员也逐渐开始由业余走向半专业或专业化,由自娱自乐变为卖艺谋生。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彭家冲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儿]、[探亲家]等小调。一个戏班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当时汉口租界的外国当局和茶园老板也想借演戏繁荣市面、增加税收,因此黄孝花鼓戏于两年之后(1902年)首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最先演唱黄孝花鼓戏的租界戏园有四海升平楼、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有小宝宝(花旦,后改名江秋屏)、小官宝(旦角,后改名李百川)和小双红(花旦兼小生)。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东楼会》、《西楼会》等。

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汉口为九省通衢,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文化荟萃,剧种繁多。为适应城市观众观赏要求,黄孝花鼓戏广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故事连贯、情节曲折、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如《合同记》、《卖花记》、《打龙袍》、《蝴蝶杯》等。1922年李百川、章炳炎还曾组织戏班赴上海大世界演出达一年之久。上海观众不喜欢人声帮腔,这就促使黄孝花鼓戏艺人开始考虑改革这种传统唱法。1923年陶古鹏、章炳炎等知名演员聘请汉剧盲琴师严少臣将原先的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此举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二十余年里,黄孝花鼓戏的演出逐渐扩大到邻近武汉的一些县城,并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戏剧种。这期间,黄孝花鼓戏的艺人学习吸收了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在布景、化妆、服装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连台本戏开始兴起。

1926年黄孝花鼓戏以“楚剧进化社”的名义加入湖北剧学总会,并在该会的筹备会上正式定名为“楚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孝花鼓进入由共产党人李之龙主持的汉口“血花世界”游艺场演出。楚剧在李之龙等人的帮助下,开办了楚剧演员训练班,整理、改编并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费公智自杀》、《南归》、《父之回家》等剧目。在这段时间里楚剧界代表人物陶古鹏、王若愚、段殿坤等在团结楚剧艺人、改革楚剧艺术等方面对楚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27年国共分裂后,楚剧被赶回租界演出。六十九个楚剧剧目和五家楚剧戏园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剧演员也被逮捕,楚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剧艺人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多个抗敌流动宣传队奔赴大后方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岳飞的母亲》、《杀宫》、《新天河配》等。同时,一部分楚剧艺人参加了活跃于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他们编演了《法场风波》、《赶杀记》、《反共害民记》、《长沙沦陷记》、《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剧目,对团结、教育、鼓舞抗战军民、瓦解敌人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先后成立了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和一批县级专业剧团。楚剧流行地区也扩大到鄂中、鄂北和鄂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培养演员、革新艺术、整理传统和编演新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葛麻》、《宝莲灯》、《乌金记》等八十多部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其中《葛麻》一剧在1952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将该剧摄制成黑白影片。此外,《赶会》、《吴天寿观书》、《打豆腐》、《白扇记》、《杨绊讨亲》等一批剧目被拍成资料片。创作、改编了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剧目《刘介梅》、《夺佃》、《双教子》、《追报记》、《桃花扇》、《太平天国》、《甲午海战》;移植了一批现代题材的剧目,如《白毛女》、《刘胡兰》、《罗汉钱》、《李双双》、《夺印》、《两兄弟》、《江姐》、《沙家浜》等。其中《刘介梅》于1958年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黑白影片;《双教子》于1965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追报记》于197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艺术特点

楚剧原为一种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其唱腔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种,以板腔类唱腔为主。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最早源自“哦呵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早期又叫“大悲”,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唱腔的调性色彩变化多样。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以后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其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楚剧在进城前后用小调演唱的剧目占很大比例,多用于演唱生活小戏。以后由于剧目发生变化,一些小调随着剧目的淘汰而很少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余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角色行当

楚剧的表演艺术是在对子戏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唱过程逐步发展而成,在角色行当上并无严格的区分。早期演出仅为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小生和胡子生。进城演出后行当角色开始增加,出现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窑旦、小生、老生、丑、花脸诸行当。旧时旦角均为男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出现女旦角。

楚剧重唱,说白很少。早期的“单边词”剧目都是一唱到底。个别剧目虽然有念白的自报家门,但仍要以唱词补叙。这种特色在进入城市演出后虽有所改变,但仍侧重唱工,有时一段唱词可达百句以上。唱词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朗诵色彩,虽然有的唱句有二三十字,但演唱时仍能板眼分明、一气呵成。

在楚剧表演中,旦角注重表现人情味很浓的家庭生活戏,唱腔朴实细腻、亲切动人。旦角著名演员沈云陔(艺名十岁红),善于揣摩人物性格,将舞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表演得准确自然。其表演的剧目如《杀狗惊妻》、《断桥》、《吕蒙正泼粥》、《夜梦冠带》等,均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生角则注重运用戏曲传统表演程式,戏路较宽,既能演民间生活小戏,又能演袍带戏。生角演员高月楼擅长运用传统程式刻画人物,素有“性格演员”之称,以演《断桥》中的许仙、《宝莲灯》中的刘彦昌、《九件衣》中的申大成而享誉舞台。丑角讲究运用诙谐的念白和变化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楚剧剧目中,丑角曾塑造出许多极富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如《葛麻》中机智幽默的长工葛麻,《杨绊讨亲》中吝惜好色的土财主杨绊和多谋善辩的赵能言,《九相公闹馆》中混吃骗喝的文人九相公等。历史上楚剧的著名演员主要有旦行的江秋屏、李百川、关啸彬;生行的陶古鹏、高月楼、黄汉翔、章炳炎、黄楚材、李雅樵、袁璧玉、钟惠然、高少楼;丑行的朱福全、罗小全、徐小哈、鲁小山、熊剑啸、杨少华等。

文献介绍

楚剧进城一百年/余文祥著.--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179页.--(武汉文史文丛.第一辑)

楚剧音乐/周淑莲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581页

楚剧音乐概论/朱 彬编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1.--472页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1.--664页

⑧ 最有名的湖北楚剧名戏有哪些

三世仇, 百日缘 四下河南 白扇记 蝴蝶杯 葛麻 哑女告状 荞麦馍赶寿 花送十里等等,只要你爱听楚剧,都好听!

⑨ 你们知道楚留香么你知道有几个版本么

TVB1979年版《楚留香》,主演:郑少秋,赵雅芝,汪明荃,欧阳佩珊,吴孟达,关聪

TVB1984《楚留香之蝙蝠传奇》,主演:苗侨伟,翁美玲,龚慈恩,杨盼盼,任达华, 惠天赐

TVB1985《楚留香新传》 主 演:郑少秋 赵雅芝 米雪 吴孟达 高雄

上卷:《楚留香新传-影子传奇》;《楚留香新传-鹦鹉传奇》

中卷:《楚留香新传-兰花传奇》;《楚留香新传-新月传奇 》

下卷:《楚留香新传-神宫传奇 》;《楚留香新传-终结传奇》

台湾1995《香帅传奇》,主演:郑少秋,杨丽菁

2003《新楚留香》,主演:任贤齐 ,郑伊健 ,张卫健, 陈晓东 ,林心如, 袁咏仪,黎姿 ,万绮雯

2007《楚留香传奇》,主演:陈浩民,秋瓷炫,朱孝天,胡静
目前就这几个版本 期于的不知道了

⑩ 湖北戏剧有哪些

楚剧
南剧
东路花鼓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梁山调
灯戏
傩戏
文曲戏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柳子戏
提琴戏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阳新采茶戏
京剧
荆州花鼓戏
汉剧

戏里湖北

湖北地处祖国中部,南北交汇,承东接西。各种文化形态在此风云际会,融会激荡,上演“大戏”。湖北戏剧剧种之多,就可管窥“文化”之一豹,亦可见湖北文化之特征:多元、广博。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亦可由戏识人。

湖北素有戏剧大省之美称,全省戏剧剧种多达20多个。省会武汉以汉剧、京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花鼓戏为主;孝感以楚剧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采茶戏为主;襄樊、十堰等鄂西北地区以豫剧为主;恩施以南剧为主;宜昌地区以民族歌舞为主……真是好戏连台,异彩纷呈。

湖北的戏,充分体现了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征,是湖北文化“博”的一个缩影。你看:湖南,湘剧;河南,豫剧;河北,梆子;山西,上党梆子;广东,粤剧;四川,川剧;陕西,秦腔;天津,评剧;浙江,越剧;江苏,昆曲;上海,沪剧;海南,琼剧;西藏,藏剧;XIN-JIANG,曲子戏;台湾,歌仔戏……似乎都有点“一枝独秀”的味道。

湖北的戏剧之花、之多、之广、之艳,在一定程度上映衬出湖北人的文化特征和性格:融会南北,兼收并蓄,敢于“拿来”,善于“杂交”。沿着历史的河流上溯,踏着楚先民的足印寻觅,俯手即拾诸多例证。就说楚国先民吧!应该说他们是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的智者,楚文化也因之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青铜冶炼,是楚人学习吴越技术发展起来的。刺绣、木工、纺织,是向鲁国人学习后“上档升级”的。史料记载,楚国兵伐鲁国,鲁国为了避免战事,奉送一百个刺绣工、一百个木工、一百个纺织工给楚国,楚国曰“善”,接回“三个一百”,欣然退兵。三百名“熟练技术工人”,为楚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戏演绎湖北的文化特征,笔者认为,湖北人的文化基因里含有三个重要的因子:北方中原文化的古朴典雅之“方正”、南方蛮夷文化的纵横捭阖之“狂放”、本土荆楚文化的波光潋滟之“浪漫”。“三合一”,形成了湖北人独有的文化特征及性格。

博,当然有博的妙处。各有各的“戏路子”:有的走水路,有的走旱路,有的走山道。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地方戏”。余笑予先生1996年题赠仙桃花鼓剧团的两句话,可谓点睛之笔:“民间戏来自民间,地方戏扎根地方。”亲近一片沃土,育出一园奇葩:京剧《法门众生相》、《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汉剧《弹吉他的姑娘》;楚剧《虎将军》、《中原突围》;话剧《同船过渡》、《五二班日志》;花鼓戏《站花墙》、《家庭公案》、《水乡情》以及脱胎于花鼓唱腔和民间小调的歌剧《洪湖赤卫队》;豫剧《丑嫂》;舞剧《土里巴人》……都在全国大赛上得过“牌子”。余笑予、沈虹光、朱世慧、杨至芳、肖慧芳、张巧珍、胡新中等一大批知名戏剧艺术家在全国、全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宜昌似乎没有什么“地方戏”,可近年来巧打“三峡牌”,一系列“歌之舞之”的节目在全国颇有影响,《土里巴人》、《山路十八弯》、《三峡孩子爱三峡》、《三峡我的家乡》、《雀尕飞》……已随着三峡的“电”输到了千家万户。恩施的南剧好像没什么名剧目,而一首《龙船调》,好似让人读了一遍沈从文的《边城》“浓缩本”,足以让土家人引以为豪。江汉平原上的花鼓戏,虽然是“下里巴人”,可乡亲们说:听了哟哎子哟,生病不用去抓药。也算得上一块“金质奖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湖北“戏”如此,人亦如此。

楚国优孟,被公认为戏剧开山鼻祖。优孟所演的是什么剧种,已无从考查。假如从优孟开始,就唱楚剧,“代代相传”,历2500多年,会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太单一”的议论是会有的。据《史记》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潦倒,靠打柴为生(其实,楚相之子自食其力,靠打柴为生也没什么不好),优孟装扮成孙叔敖去见楚庄王,惟妙惟肖,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想起用他为相国。优孟趁机讽谏,才使孙叔敖之子得到一处封地。由是观之,优孟所演有点类似当今的小品———赵本山的《卖拐》之类。

博,相对于专,当然也有其短处。万事万物均需辨证以待:比如,一“博”,就不能“集中于一点办大事”,就有“艺多不养家”的嫌疑;再比如,一“博”,就有点“杂”,有点“杂”,也就不好“统一定调”;还比如,答问之间也有些难题。问:国粹?答:京剧!问:湖北省省剧?答:……博,在一定意义上似乎等于“多”,一“多”,就有些照顾不过来,犹如一个母亲生有八个孩子一样,照顾不周,甚至产生“投机”心理:老大不行,老四恐怕可以,老八还可以“赶本”。有的孩子嫌母亲照顾不周,不满母亲的“投机”心理,就干脆去当“上门女婿”。黄梅戏就是如此。起于黄梅,盛于安徽,多少让湖北人有些尴尬。再如,湖北人研制的丽珠得乐,在深圳好好地火了一把,也与此类似。好在“上门女婿”当得还挺出色,给人以慰藉。

南北交汇,承东接西,怎样真正留住各种“优秀文化”,不使之成为匆匆过客,并促其“开花结果”,进而形成精品名牌,这是我们应思考的重大课题。一些在湖北登台的工业品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刚一闪亮登场就退场,“没戏”,多少有些让人扼腕叹息。《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里说得好:“以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湖北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叫响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想及工业、农业及其他行业,亦然。

舞台大世界,戏里展乾坤。好戏还在后头!

阅读全文

与有哪些楚剧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小姐还有个片名是什么 浏览:531
电影老板娘免费版徐冬冬 浏览:344
看电影一般可以提前多久入场 浏览:829
性之囚禁电影免费版 浏览:96
2016年哪些电影好看的电影 浏览:200
有关雷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12
横店影城今天有什么电影院 浏览:410
女孩回家做黑车遇害什么电影 浏览:990
手机下载电影如何传输到电脑 浏览:300
怎么在爱奇艺下载vip电影 浏览:239
免费看电影紫日 浏览:346
女孩问什么电影好看 浏览:627
致青春1刘亦菲电影有哪些 浏览:229
韩国好看小清新电影 浏览:42
麦克斯奥特曼大电影有哪些 浏览:399
独立电影怎么上线影院 浏览:163
好看恋爱国漫电影 浏览:243
世界上最惨的门将是什么电影 浏览:400
电影的上映时间多久 浏览:771
周星驰电影没以前好看 浏览: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