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以中国梦为主题电影,毛概课需要,谢谢.
我的法兰西岁月
大国崛起
2. 用毛概的知识点分析《唐山大地震》电影
该电影以唐山大地震为故事背景,以家庭为单位,简述了大地震来临时母亲的艰难选择,以及这个选择给女儿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创伤。结果造成了母亲陷入深深的忏悔和自责之中,女儿对自己的母亲无法原谅,但又无法忘记。最终通过汶川大地震的亲眼目睹,女儿理解到了当年母亲的无奈选择和沉痛的心情。终于放开包袱回去看望母亲。该电影感情细腻,表达恰当,值得观看
3. 我们要排毛概短剧 就是社会主义那块的 要求的是改造前后资本家和农民的心态 有没有类似的剧本 大家推荐一下
电影《芙蓉镇》。
4. 电影太行山上结合毛概写观后感 800-1000字左右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块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其中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看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道理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明确和摆正自己入党的动机,坚定自己入党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应当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当时优秀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现今的共产党员的身上仍适用的,他们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劳、临危不惧、勇于向前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所缺乏的,他们分析问题的客观、理智也是我们所应学习的。我想,作为21世纪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延续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日子里,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5. 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建国大业》观后感~ 内容要联系 毛概 这门课 适合大学生写的
《建国大业》观后感
在思修课上,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间中所发生的事情——国共两党内战。
在八年抗战刚刚结束的这个时间点上,中国举国上下既有着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喜悦之情,又充斥着新的矛盾激化的气息。起初国共两党共同商议提出了多党制这一政策,但是由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企图忽视共产党的存在,建立起仅有国民党存在的国家,并对一系列反对者和共产党员进行暗杀。正是因为蒋介石这一做法激起了各方的反对与不满,使得更多无党派人员甚至国民党内部人员都转而支持共产党,促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部影片的教育下,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与引导,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更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有如今繁荣富强的发展全是因为我们在党的指引下走得并不迷茫,反而愈走愈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心,贯彻实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了如今这个美好的新世界。
我们年轻的90一代更是要学习影片中那些为了国家献身的党员们,好好学习,为了中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要浑浑噩噩地度过人生,不要只是为了“自己好”这样的小理想而奋斗,而要是提升我们的理想——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盲无目的的人生是虚度无意义的,只知道为了自己的人生是自私而无意义的,只有将理想的宽度拉大到他人,扩宽到国家,这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价值。
同样我们也要从国家内乱这件事上获得教训,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平的高度上来处理,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定幸福:而人民的安定幸福,正是我们做所有事情的最初出发点。
《建国大业》所教会我们的,绝对不止以上几点,这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细细体会,慢慢了解,因为思想的成长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 中央电视台的各种好看记录片
<《故宫》一部大型的全面而又真实记录故宫神奇的纪录片,如果你想要了解故宫这将会是你的不二选择。>
<《大国的崛起》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上9个世界大国的兴与衰 及它们给我们所留下的反思。历史老师所要看的>
<《美丽中国》一部由BBC与中央电视台和拍的介绍中国各地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影片。>
< 《BBC之地球无限》是一部介绍世界各地自然奇景和动物的影片。>
<《复兴之路》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发展史的影片。毛概课老师所要看的影片>
<《公司的力量》这部影片对你认识公司这个经济组织的形成和产生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地球与人》中国第一部科教纪录片。>
<《璀璨星空》>是美国的一部关于宇宙星系的影片,里面有各种美丽的星座及详尽的解释,但是这部影片没有任何的语言讲述,总的时间不长只有1个小时不到。>
<《海洋》>是法国的一部讲述的是海洋生物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部相当好的电影纪录片。>
当然还有好的纪录片也远不只这些还有许多的,这只是我的参考罢了。
7. 毛概观后感看什么电影好
我记得我们当时看的是记录片《大国崛起》
8. 求一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短视频,纪录片或者新闻类型的都可以,毛概课做展示要用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真心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9. 适合初中生 历史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现在你问我,我这辈子如果只能看一部电影,我会怎么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距离这部电影出版时间已经过去14年了,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新观看一次,而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取不同的能量。对于初中生来说,励志就是最好的主题。
《阿甘正传》
这部电影,想必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也正是这部电影,在1995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将《肖申克的救赎》拉下马。电影中智力只有75的主人公阿甘,凭借自己“说到就要做到”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勇往直前的向前“跑”,成了阿甘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总会有出人意料的地方。
《辛德勒的名单》
电影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着的《辛德勒名单》改编,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1994年在全球上映后,就立即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
《勇敢的心》
这是一部悲壮的、融合了血泪传奇史诗片。在当今影坛娱乐片盛兴,技术电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同时,《勇敢的心》大胆创新,起用了沉重压抑、忧郁愤闷的历史题材,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
《放牛班的春天》
一位评论家曾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音乐之声》
和上面影片的沉重气氛完全不同,《音乐之声》是一部让人从头到尾都保持愉悦的电影,尽管同样由真人真事改编,同样反应了二战。剧中穿插其中的,时而轻快时而悠扬的音乐,将我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这部电影,相信许多艺术类考生会非常喜欢。
《天堂电影院》
1988年,电影上映,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闻香识女人》
尽管片名为《闻香识女人》,但它讲述的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查理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他因为见证着一件恶作剧但又不想出卖朋友,于是面临着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要么坦白,要么被学校勒退。而史法兰是一个退伍军官,因为意外失明,人生从顶点的辉煌滑落谷底。 自从两人的人生有了交集,命运的转折慢慢清晰。史法兰打算结束失去了意义的生活,于是在查理的陪伴下,尽情享受着人生最后一趟出行。他吃最美味的佳肴,买光鲜的汽车,在狭窄的街道上飚车,住在豪华的套房里,跟随陌生女子的袅袅香水味,跳一段优雅性感的探戈??极乐的疯狂后,他拿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然而,查理声嘶力竭的劝阻改变了一切,曙光亦渐渐在这个老人心中重新升起,二人情深如父子。 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
《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基汀教授、基汀老师、基汀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推荐理由:这部电影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教育中永恒的冲突:理性与激情、传统与反叛。电影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答案。答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穿越时空的少女》
17岁少女绀野真琴是一个活泼的少女。在一次普通值日工作中,真琴不小心摔倒了,自此她发现自己拥有了穿越时空的能力。她兴奋不已,掌握了穿越时空的方法后,她经常用这个方法去解决生活中许多令她困扰十分的事……
望采纳,谢谢
10. 晚上毛概课要看《浪潮》这部电影,求观后感,谢谢各位大虾~悬赏20分哦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浪潮》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成,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震撼,即使作为观众的角度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但当最后教师揭开谜底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就被绕进去了。看完电影后,真的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很大,但是集体意志却很难把握,只要有一点儿的偏差,整个方向就会偏移,团体就会面临失败甚至毁灭。所以企业能够做大做久的很少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制定一个好战略是多么困难,要考虑多少东西。
另外,看《浪潮》,开始觉得小时候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真实了不少,的确团结不单是个人的叠加,当人们有了组织,就觉得个人很难实现的目标伸手可及,便会为之奋斗,把自己完全代人集体当中,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便可以完成,当年中国就是这样依靠团结走出最初的极度贫穷。
但是,凡事有个度,当组织变得过分狂热,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成为只由本能操纵的机器。电影里面就是如此:“浪潮”里的人为了使组织壮大,四处涂鸦宣传,拉拢会员,排斥非会员,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想看到自己的强大受崇拜。这让我想到了文革、纳粹、黑社会、六四,这些组织最初的目的都是好的,只是后来被部分人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挑起组织成员的欲望,把组织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以黑社会为例,最初的黑社会是为了保障平民不被官府欺压,或者是为了反对清朝“外族”入侵,或者说是一种基层自治,后来被欲望控制,将手伸到老百姓的口袋里,欺压老百姓,追求崇高的地位,实际上也是一种独裁者的思想。
追述西方政治学的传统,对于民主制度以及自由主义的怀疑,既是保守主义政治学派的立论根基,也是对多年来政治实践的一种总结意见。柏拉图将民主制度看成是必然会滑向暴民政治的糟糕制度,在他看来,民主制度乃是一个充斥着不知限度与互相排斥的欲望的角斗场,最终将会让一种压倒性的激情变为专制统治其他的制度。而他的后继者们则从小胡子元首之流的发迹得出“软弱的自由主义无法遏止专制的产生的结论。”在他们看来,一个一切观点、宗教、偏好都具有平等价值的社会,实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社会,而虚无主义社会带来的价值观的真空,唯有更强烈的、单一的价值观的胜利才能填满。——反对方可能会提出,小胡子元首之流的上台,是利用的欺骗与歪曲的手段,并非是民主社会与自由主义的罪责,但他们也无法否认的是,一个能够利用民众的恐惧、偏见的煽动者是多么的强大。更要命的是,一个相信个人权利与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在面对一个如斯强大的“僭主”时,完全束手无策: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原则,否则又如何去制止一个个体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罗恩.琼斯的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学校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
话剧排练时,男生胡乱给剧本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水球比赛中,球员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传球,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酒吧里,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美国富家豪放女帕丽斯.希尔顿!
意志的冲突将毁灭你的亲密关系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只要我们是将别人视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那么危险就已产生,不管这目标看起来是多么美好。
回到卧室后,情欲高涨的马尔科对卡罗提出性要求。但她说没有兴趣,我们计划一下去西班牙的事吧。
此时,卡罗的意志是,我们计划一下去旅游的事情,而马尔科的意志是性爱。卡罗没顺从马尔科的意志,马尔科也不想顺从卡罗的意志,他说,我要去训练,甩门离去了。
冲突,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意志,而谁都想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并且就算自己想顺从对方的意志,也未必能知道对方的意志是什么……所以,冲突会不断产生。怎么处理这些琐细的冲突,是决定一个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的关键。
该怎么处理琐细的冲突呢?原则是就事论事。假设在事情A上发生冲突,就谈A好了。但我们常用的办法是,假设在A上发生了冲突,我去谈B。
作为实验班的“元首”,文格尔规定的制服是白衬衫和牛仔裤。卡罗穿着红T恤上学。去学校的路上,马尔科说,你之所以不穿白衬衫,是因为你正是老师所说的自私。
也许,他最想说的是,我想和你做爱时,你拒绝了我,你真自私。但是,他当时不能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他的要求缺乏正确、伟大的含义,假若那时直接说卡罗自私,那势必意味着他也一样自私,为什么非得要卡罗顺从他的意志,而他就不能顺从她的意志呢?所以,当时他只能找一个不那么伟大的借口B——我要去训练——而表达了他在A上的不满。
但现在,有了浪潮,那就不一样了。浪潮不只是我和你的,浪潮是我们几十个人的,你可以不考虑我的感受,不为我的意志做牺牲,你总可以为这个集体牺牲吧?你做不到,所以你看,卡罗,你是多么自私啊!
通过“为了浪潮”这个要正确、伟大很多的名义,马尔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卡罗。
想一想,这种冲突的延伸,或者说,意志较量的延伸,在你的生活中是何等常见,而它又是怎样逐渐浇灭了你亲密关系中的火焰。
拥抱细腻的情感才能远离恶魔
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戏剧排练的事,卡罗和利萨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变得容易很多,但总这样说话,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本身就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爱说粗糙话。
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尔科发现自己即将失去卡罗时,清醒了,要求文格尔终止浪潮运动。文格尔也意识到危险,结束了一星期的浪潮运动,但代价是,已将浪潮视为一切的蒂姆自杀了。
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马尔科没有卡罗,那么他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她做爱,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支持者面临的正式这样的两难困局:要么眼睁睁看着小胡子元首们被民主制度一次次推上政治舞台;要么牺牲自由社会的一部分特性与理想来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放弃的到底是多少呢?为了阻止我们要反对之物,我们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变得与他们一样?这无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自由主义者的心头。
《浪潮》里的实验,一方面似是为了提醒我们,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需要时刻警惕小胡子元首的出现,另一方面,隐藏在其后的焦虑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民主社会中,谁来阻止“僭主”呢?如果每个人都是坚强而意志坚定的,似乎温格尔的实验就不会成功,但这可能么?在这里,自由主义者显然无法回答好保守主义者的疑问:软弱的个体,怎么能够摆脱、反抗被卷入一个强大群体中成为群氓的命运呢?
最后实验的终结,一是依靠了温格尔自身的“觉醒”——滑稽的是,先不论温格尔自身之前是如何被实验绑架的。这种依靠一个强大个体来主导群体的想法,不正是背离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理想的么?其次,最后的枪响,让每个参加实验者受到深深的震动,这让整个实验抹上悲剧色彩的同时,又带着无可遏制的讥讽:暴力,只有暴力是从不改变的,能够震动人类,改变人类的手段。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