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中景深镜头和深焦距镜头的异同
景深镜头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蒙太奇破坏时空统一,带有很大的的虚假性,巴赞主张用长镜头表现,这样最真实,长镜头可以多层次的表现,画面的景深要求很大,因此巴赞把长镜头称为景深镜头。景深镜头就是长镜头(不是长焦距镜头)。“深焦距镜头”,在影视界不常用,焦距只有长短之分,没有深浅之别。长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长镜头也不能叫深焦距镜头。关于长镜头的特点请阅有关词条。“深焦距”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公民凯恩》和《母狗》中的例子,都是指景深镜头即长镜头。景深镜头和深焦距镜头是一个概念,深焦距指短焦距,短焦距景深很大。
Ⅱ 从经典电影分析导演怎么用景深讲故事
景深叙事
《公民凯恩》是出色地运用景深美学的经典范例。威尔斯想让这部影片看上去像是人眼看到的那样,前后景都清晰。影片有时以一个稍仰的摄影机角度拍摄,以凸显凯恩这个人物的权威,有时则从上方拍摄以使人物显得微弱渺小,如拍摄凯恩第二任妻子苏姗·亚历山大时。贯穿全片,无论何时我们看到凯恩在他所处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他所经营的报馆还是他所建造的巨大的仙纳杜庄园里,他所有的财产都是清晰可见的。他是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所创造的世界也是他的一部分。
影片开始的一场戏里,当母亲将年幼的凯恩托付给一个监护人时,画面构图和景深揭示了故事本身的动力。凯恩正在外面的雪地里玩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透过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而他的母亲处在画面的右侧,正在签字以放弃对他的监护权,父亲则站在画面的左侧,显得无能为力。母亲,监护人处于镜头前景的显眼位置,父亲是被动的。而被剥夺了选择与行动的小凯恩处于背景中。母亲与监护人决定了小凯恩的命运,他在画面中,一边是父亲,另一边是母亲与监护人。这场戏揭示了影片的本质,因为后来我们看到他的雪橇“玫瑰花蕾”被遗弃在雪中。
《公民凯恩》
在为了获得较大景深而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场景中,观众在画面中看到的那些所揭示的内容或许与角色本身同样重要。景深可以用来展示一个角色的生活空间,他们的财产也许能在视觉上传达给观众信息,彰显他们的人格特征。展示角色的环境,正如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中所做的,往往能以微妙的方式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露易丝的房间优雅整洁,而塞尔玛的家中则凌乱无序,这在视觉上为角色的个性,以及在共同的旅行中两个人的性格变化提供了最初的线索。因此镜头能够清晰地表现环境是很重要的。
《末路狂花》
根据“希区柯克规则”,画面中一个物体的大小应该等同于在那一时刻它在场景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美人计》中,对那杯盛有毒药的茶的突出表现便是告诉观众它有多么重要。
《美人计》
约翰·福特导演的许多西部片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来展现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的牛仔。像电影《搜索者》的结尾,角色骑马远去走向夕阳,永无止境延续的大地将孤独的英雄吞噬。当被摄体远离摄影机时,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观众会感觉角色正缓缓地远行融入广袤无边的平原,这种观感通过景深的运用而得以增强。
由于大多数摄像机用的是电子变焦,大景深就成了数字摄像机与生俱来的一个 特性。当你用数字(DV)格式拍摄的同时又想削弱景深,就需要使用定焦镜头了: 如前所述,高清摄像机所摄画面的景深更接近于超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胶片的效果: 有一些可以用来在数字摄影机上再现胶片电影感觉的方法,比如使用电影镜头或者 使用中灰密度滤镜来开大光圈、缩小景深范围。有一些固定电子变焦的低端数字摄 影机不能缩小景深,这一特征也使其影像看上去非常数字化,此外还有分辨率的问题: 当然,如今事物日新月异,电影镜头也被用在了高清摄像机上。但你更愿意去看35 毫米、超35毫米或变形格式电影中的浅景深,而不是数字的东西。这是当你确定视 觉效果会怎样影响故事的表达时该考虑的事情。
《搜索者》
浅景深叙事
削弱或减小画面景深的审美原因是要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处于画面焦点 的主体身上。镜头中的其他物体都被虚化,只有一个角色清晰,而观众的注意力就 只集中在那个主体或物体上。这可用于多种方面,有一个例子是,主体处于纷繁城 市环境之中,只有他一人是清晰的,这可能便是暗示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主体的形 单影只,或者其未能融人这个世界。它还可以用来表示以另一角色的主观视点观察 刚才那个人,后者置四周的嘈杂纷乱而不顾。它可以明确地告诉观众该看哪里,告 诉观众他们正在看的就是画面中唯一重要的,因为其他所有东西都一片模糊。
《坠落天使》
另一个利用景深来虚化背景的原因是掩饰外景地原本的特征,模糊环境的细节, 用来“伪造”——使它看上去像是在其他地方拍摄。利用或削弱景深既是一种技术 的工具,也是美学工具,导演需要理解如何正确地利用它们,以便在电影中强化视 觉叙事。
镜头间的切换也应当考虑到景深。如果你想保持两个角色在交谈时的连续性, 应当用相似焦距的镜头拍摄他们,使背景的景深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主体使用长镜 头拍摄,背景被虚化,而另一个主体由广角镜头拍摄,景深很大,那当这两个镜头 被剪接到一起时,就会让人感觉非常古怪。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对焦距的控制还可用于制造心理上的效果。例如,你可能想让观众感觉场景中 的某些事物不对头。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是怎样利用景深的,就可能制造出并不 需要的隐含意义,这就给剪辑师造成棘手的局面,他得设法剪掉一个情景,以保持 客观连续性。
Ⅲ 谁能给我简明扼要的说明什么是电影里的景深镜头
景深,顾名思义指镜头画面所能看到的清晰景物的深度。举个例子,采用广角镜头小光圈拍摄时,整个画面中从近到远都看的十分清晰,比如风景戏;如果是长焦大光圈拍摄时,画面中只能看到主角的脸,而人后面的整个背景都完全虚化看不清了,起到衬托作用,同时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注意到人物的面部表情上来了,不会分散注意力到无关的背景杂物上了。
Ⅳ 求电影景深的详细介绍
刚上完导演课,说一下景深
简单来说,景深大致分为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这五个层次
分别依靠机位变换来做到的,表达不同的艺术构想
复杂地说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最后概括地说一下
能同时被眼看清楚的空间深度称为眼的成像空间深度,即是景深。
Ⅳ 什么是电影中的景深镜头,具体说一下
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结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记录得较为清晰。这就是说,镜头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在摄像管聚焦成像面前后能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被摄影物纵深的范围便为景深。当镜头对准被摄景物时,被摄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围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范围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个电视画面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全景深。
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前面清晰而后面模糊,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后面清晰而前面模糊,还有的画面上是只有被摄体清晰而前后者模糊,这些现象都是由镜头的景深特性造成的。可以说,景深原理在摄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景深,将有助于拍出满意的画面。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Ⅵ 电影的三个艺术特性及其各自的剧情或镜头举例,并说明在这部影片中的体现
1、剪辑(蒙太奇)——
代表型电影:《木兰花》《天生杀人狂》《黑暗中的舞者》《东京物语》《天堂异客》
体现:体现什么?无非是电影特点,这个建议LZ看完电影去做具体个人体会塞。
2、色彩——
《英雄》《指环王3》记得黑择明有电影的色彩是非常出名的,不过他的电影我没看过几部。
它们的成功就是证明,观众走出影院,必须会说色彩真的很美。
3、电影结构——
《他人之颜》《落水狗》《低俗小说》
电影结构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个比较隐晦的话题,不同寻常的电影的结构给人们带来了观看时的更多的趣味性以及最重要的是新鲜感,给于明显的与其他电影的区别感。
4、人物关系——
《美国丽人》
比较爱揣摩的人比较喜欢的电影类型,其复杂、简单、微妙、富有趣味性的人物关系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想象。
再有的艺术特性还有光影、内外景、旁白、台词、往返、长镜头、一镜到底、景深镜头、剧情、道具的运用与代表意义、背景、音乐、音效、电影画面结构(构图)(《战鼓》美国)、不同胶片的运用(《爱情是狗娘》)、画面贞数(《变态嫖客》)等就不过多的一一列举了塞。
我以前总结一部电影的好坏在于电影以及你对其节奏的把握塞。
Ⅶ 请教一种电影拍摄技巧,主要是关于景深变化的。
焦点转换,由虚到实,由实到虚,有些画面的转场也可以通过它来实现。
前提是您的设备必须有手动对焦功能,这样您就可以按照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了。比如先把花焦点弄虚了,在慢慢调实。
Ⅷ 海上钢琴师景深的作用
景深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创造意境。
海上钢琴师在影片中导演大量运用展示空间的大全景画面,一是画面开阔,紧身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同时在展现空间的时候又经常把镜头调度到人物或物体的近景或特写上来,体现一种凝视的恬静。
海上钢琴师这个电影中紧身的作用答应彩云画入画出的时候,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被摄对象在观众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有所变化,从而引起观众对被拍摄对象的注意,改变观众的心理反应。
Ⅸ 电影有哪些拍摄手法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总之,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视频技术。
Ⅹ <公民凯恩>着部影片的反常角度,和景深镜头
总的来说,主要是特别的叙事结构和在当时独树一帜的的闪回、俯拍、仰拍等等镜头。
先对这部片有个整体的了解:一、人物与情节
《公民凯恩》是关于一个有权势的报业大亨查尔斯.福斯特.凯恩一生的故事,他这个人既矛盾而又有争议。、该片是那冷酷无情的出版大王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的虚构传记。实际上,该片中的人物是取自几个美国著名巨头生活的混合体,但赫斯特是最明显的。赫尔曼.曼凯维支,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他的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戴维斯是电影企业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之一,除了她喜欢喝酒和玩七巧板游戏之外,她并不像《公民凯恩》中的那个苏珊.亚历山大。
影片追述了主人公漫长一生的主要事件。出身低微的八岁的凯恩在他母亲通过一次侥幸的机会获得一大笔财富后,被送到寄宿学校。凯恩在整个年轻时期的监护人就是银行家华尔特.P.撒切尔,一个自命不凡的吹嘘者和政治上的反动派。在过了一段自我沉溺的轻浮生活之后,凯恩在25岁时决定成为一个报纸出版商。凯恩和他的亲密助手,那个像狗一样忠诚的伯恩斯坦和温文尔雅的杰依.李兰一起,献身于为下层社会的人而斗争的事业,并且攻击政权的腐朽机构。在他事业的高峰,他和优雅的爱米丽.诺顿,美国总统的侄女结婚。但那婚姻终于变陈旧了,然后变成积怨。在中年时,凯恩秘密地找到一个情妇苏珊.亚历山大作为新欢,苏珊是一个漂亮但没有头脑的售货员,她模糊地向往当一名歌唱家。
在他的名声和深得众望的鼓舞下,凯恩竞选纽约州州长。他的劲敌吉姆.盖蒂斯试图讹诈他退出竞选,他威胁要把凯恩婚姻的伪善公之于众,并且揭露他对苏珊的安逸的安排。凯恩在愤怒之下拒绝就范,尽管他知道那丑闻会使他的妻子、儿子和苏珊公开受到屈辱。凯恩在竞选中失败,并失去了他的好友杰依.李兰。爱米丽和凯恩离婚,并把他们的小儿子带走。
凯恩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当他年轻的新婚妻子、苏珊.亚历山大.凯恩的代理人的事业中。他决心把她变成一名伟大的歌剧明星,而不顾那不利的事实,亦即她缺少起码的天份。不顾她的反对,不管公众对她的羞辱,凯恩把没有天份的苏珊逼到了自杀的边缘。再次受挫后,他终于同意放弃把她造就成一个歌剧明星的计划,相反,他建造一个庞大的孤立的宫殿——上都,他和苏珊隐退到那里过着一半隐居的生活。多年来被凯恩欺压到屈从地位的苏珊造反了,她离开了他。最后,那孤独而怨恨的老人死在了上都空荡荡的财一富之中。
二、剧作结构
许多评论家对这部影片的错综复杂和犬牙交错的结构感到惊叹,它那相互关联的段落直到最后一个场面才搭在一起。下面的梗概可一览该片的主要结构.单位和每个单位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1.序曲。上都。凯恩之死。“玫瑰花蕾”契机出现。
2.新闻片。凯恩之死。巨大的财富和堕落的生活方式。相互矛盾的政治形象。和爱米丽.诺顿的婚姻。“爱巢”的揭露。离婚。与苏珊.亚历山大——“歌唱家”的婚姻。政治竞选。歌剧事业。经济大萧条和凯恩在经济上的下坡路。在上都孤独的、隐居的老年。
3.前提。汤姆逊接受主编的指示,前去发现玫瑰花蕾的秘密,他向凯恩的生前好友查询。“它可能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错误的一步:苏珊拒绝和汤姆逊谈话。
4.闪回:华尔特.P.撒切尔的回忆录。凯恩的童年。撒切尔成为监护人。凯恩的第一份报纸《问事报》。报纸的斗争年代。凯恩在30年代经济上的下坡路。
5.闪回:伯恩斯坦。《问事报》的早期。“原则宣言”。建
成出版业帝国。和爱米丽.诺顿的订婚。
6.闪回:杰依.李兰。和爱米丽的婚姻的瓦解。凯恩遇见苏珊。1918年的政治竞选。揭发、离婚、再婚。苏珊的歌剧事
业。凯恩与李兰的最后决裂。
7.闪回:苏珊.亚历山大.凯恩。歌剧的首演与事业。自
杀未遂。和凯恩在上都的半隐居的年代。苏珊离开凯恩。
8.闪回:雷蒙,上都的管家。凯恩最终的日子。“玫瑰花
蕾”之谜。
9.终曲。对玫瑰花蕾的揭示。序曲开场的倒转,造成结束。
10.演职员字幕。
影片的这十个部分长短不一。
经典镜头如下:
一部好电影就像一台工作效率超凡的机器,由各种做工精良零件配件组成在一起才能运行自如。把它的每个元件拆开都值得另人好好的揣摩回味一下,乐趣无穷。《公民凯恩》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不仅仅是在美国的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实验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摄影上的革新。比如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长焦距镜头的应用、运动机位、高反差布光、带顶棚的摄影棚、融镜、带遮挡的多次曝光(matte)镜头,直对灯光的摄影、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地上挖个窟窿进行拍摄。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摄影模式,开创了很多先河,很多形式至今都被大量运用着。可见它在当时一定是超前卫的。
一般的电影拍摄一场戏,通常是先用一个全景来交代大体环境,然后通过对白或者人物之间的动作特写作为过渡,最后再来个大全景总结下。而《公》完全抛弃了这种手法,反其道行之。例如,片子开头用了山庄铁门的特写,然后一步一步推进,不断地叠化画面把我们引到下一个场景去,再用一个长镜头过渡,出现整座山庄。紧接着一个特写镜头,凯恩躺在病床上手握玻璃球装饰物。看到后面愈加发觉,它经常在开头就用一个特写镜头,当中穿插一些长镜头加以变化,最后再用一个大特写打上个完美的句号。
另外一些超低角度镜头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办公室中的两人对话。那个角度根据任课老师解释,原来是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在地中构成了一个仰视的感觉。因为人对于平时视角看地到的东西,通常都会不以为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像这样超越视眼范围的视觉角度,会带来一种震撼力。而仰视的手法会提升人物的高大伟岸形象。的确,凯恩有着和常人不同的一面,但他的过人之处中却又搀杂着很多的负面因素。于是从我们的视角中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凯恩,但这个画面给我头脑带来的信息不是昂首向上的感觉,反而是种压迫感,给人一股透不了气十分压抑的感觉。从后面的戏份我们越来越能了解凯恩这个人,他和普通大众相比的确非比平凡,然而他的晚年是个悲剧,他被自己的天才和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抛进了孤独的、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这种摄影手法好比神来之笔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导演想给观众带来的感受。
希望能给你帮助!
另:谴责直接复制他人答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