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如下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社会影响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贰』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怎么样的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
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
歌曲鉴赏
《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
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叁』 总的有几部影片是用了李叔同送别这首歌的
早春二月
城南旧事
一轮明月
『肆』 求电视剧名字:插曲为《送别》大概是90年代末播的一部电视剧还是电影我忘了
找到了吗?我也找好久了这剧!好像最后那个老头是女孩的仇人被女孩杀了!然后女孩自杀了!看到别人也在找那个人的记忆是: 故事大概是民国时候的事吧,总之不是古代的和当代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小时候认识,女主角小时候家庭背景好,但是被土匪或者是军阀灭门了。女主为了报仇以美色接近仇人,最终也报了仇,男主最后是摄影师还是什么。总之会拍照,是那... 只记得一小部分剧情:
故事大概是民国时候的事吧,总之不是古代的和当代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小时候认识,女主角小时候家庭背景好,但是被土匪或者是军阀灭门了。女主为了报仇以美色接近仇人,最终也报了仇,男主最后是摄影师还是什么。总之会拍照,是那种古老的相机。(男女演员都是青少年吧~)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曲,或者是插曲,就是(送别),同时有划船的镜头。是女声唱的: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展开 看来没人知道·····································
『伍』 《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李叔同的《送别》,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被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5)送别歌曲哪些电影使用了扩展阅读:
影响
1、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陆』 怒潮插曲《送别》歌词是什么
送别
歌手:孟贵彬
作词:郑洪
作曲:巩志伟
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
那有利刀能劈水,那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镖望君还
来历:
1963年电影《怒潮》的插曲《送别》、《一支人马强又壮》、《无义之人莫相交》、《工农永不忘》,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均由郑洪作词,巩志伟作曲,著名歌唱家孟贵彬演唱。
其中《送别》是该片的主题曲,这首歌是在影片中农友们含泪相送他们的领路人之时,渔鼓老人唱的一首凄楚、悲壮的送别曲。
本歌是一曲充满友谊深情的歌,歌曲层层抒发了处在革命关头的农友乡亲,送别受错误路线排挤打击、被迫离开战斗岗位的革命领路人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他们对革命领路人的崇敬、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愤懑、对胜利的向往以及与战友话别时的苦痛惆怅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柒』 送别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送别是电视剧《北平往事》的主题曲。
《北平往事》由江苏中天龙影视文化公司出品历史感情剧由王瑞执导,杨捷担任编剧,韩雪、杨若兮、蔡裴琳等人主演。该剧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柔情与战火交织的北平往事。该剧已于2007年10月29日在央视8套首播。
剧情简介:
旷美娇、袁寒雪、桃金梅是圣心学堂的学生,三个人是好朋友,无论什么都要一致。在同一服装店做同样的衣服,同一天穿,背同样的书包,穿同样的鞋,连发带也要一致,谁弄错了就是违反“协定”。在三个女孩儿的世界里,这些成了人生的大问题。 张国文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常以戚元敬的笔名发表抗日爱国的文章,深受三个女孩的爱戴,对她们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毕业前后,三个女孩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自身命运的幻想步入社会,原来的“协定”已然不复存在。面对家庭、爱人、国家,她们分别走出了不 同的路 。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捌』 《送别》 曾作为什么电影的插曲
《送别》这首歌有很多版本,李叔同的《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玖』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是什么影视作品里的插曲
城南旧事》电影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拾』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10)送别歌曲哪些电影使用了扩展阅读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