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湘江北去影评
这部电影的评价不高,贬大于褒,我从豆瓣上转载了一篇,批得挺厉害,楼主可作参考。
就在《湘江北去》乱喊完主旋律口号让人昏昏欲睡时,曾在《80“后》担当女二号的伊娜,她惊艳扮演“长沙才女”陶斯咏,居然结尾一反常态抵制湖南暴力革命,并且愤然同“好友们”辞别,不对劲了。再有,周冬雨扮演杨开慧(书本上那么大无畏),片中则是毫无见解的思春少女,她为丈夫加入党员,根本不懂什么政治,结尾字幕里反写她就此惨死,值得?更像是一种莫大的讽刺!笔者悄然发觉《湘江北去》编导早处在一种摇摆不定状态,想拍的没敢拍实在。
内地女导演陈力绝不算什么大牌,但她曾指导过亲情片《两个人的芭蕾》,却由于倪萍与艾丽娅演好催泪励志,塑造出一个抱养、迷信、偏见的姥姥,人物始终执著“平民创造奇迹”信念,成功大放异彩。《两个人的芭蕾》斩获金鸡最佳摄影奖,不算多了不起成绩,但它能击败《手机》、《茉莉花开》、《十面埋伏》等重量级作品,陈力导演出众美学造诣,相当令人钦佩。而《湘江北去》则堕落在离群众太远,应景谄媚太过,随便拍一个领袖领导者“辛勤”往事,犹如图解般将“主旋律”进行到底。其结果:革命口号喊得够响亮,抒情配乐从头贯穿始终,人物刻意高、大、全,有点敢说想说的东西,亦难掩盖其粉饰太平实质!
影片开始,毛主席还没当全中国革命领袖呢,一个当地小市民便冲来,就把他当偶像巨星一样,使劲崇拜拥护。而保剑峰扮演的毛润之,则操一口地道湖南话,走进了小学堂,他教导孩子们,国家如何要自强自立,国家如何才能兴旺,为何要推翻腐朽政权,并掏钱赞助给贫苦学子,然后校长说他是什么人,怕惹事,必须辞退!这时,煽情音乐就响起了,悲壮吗?肉麻吗?矫情吗?怎么看怎么都是老主旋律里玩腻的,那为什么要拍呢?不言而喻!往下,再一看李子雄扮演的陈独秀,则成了摔杯子愤青,他扯着帝国主义列强欺负中国、政治世局如何腐朽、老八股如何顽固,然后就摔杯子玩。老爷子杯子刚摔了好几个,他居然就忘记了。问题在于您摔了半天杯子,能解决任何问题吗?还是表现革命先烈记忆力有问题?还有毛主席设计出一个体操,全校革命学友都在做,太雷人!乱凑戏!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国家领导者,还是武装革命起家的,能取得空前成功,都自己强悍过人之处。《湘江北去》中毛泽东先生同样如此,他去教过书,干过苦力,还亲自去过矿区,这些地方与工作谁能全干过?他充分利用实验,了解民情,才能革命成功!他口口生生说为了干革命,曾选择过卧轨引人注意,还由于矿井有人被日本人抓了,私下组织抵抗运动,问题在他去卧轨,根本不会死,典型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声讨群众救矿工,结果手下人聚齐了,居然不救了,来句能解救千千万万人,才是中国未来。问题在于一帮大老爷们,又拿枪,又拿炸弹的,组成了革命敢死队,连一个人都解救不了,中国未来?反到是军阀说的好,他不是为救人,而是野心极大。尽管保剑峰演得很“辛德勒”,总那么悲天悯人,总那么含辛茹苦,总那么亲力亲为,还拉着车送心上人,同伊人在车站诀别,大玩浪漫意识流,《湘江北去》塑造主旋律领导人,仍是虚假刻意的高大全!
如今时代变了,革命信仰会不会变?老百姓想看的会不会变?为何《湘江北去》遭遇群星云集《建党大业》那样世俗冷眼?笔者不想讨论!但《湘江北去》喊革命口号生硬离谱,剧情流水帐般走过场,让人并没看到一个人性化革命领袖,故事里曾经仰慕他的女性愤然离去,他心爱的妻子遭遇惨死,不仅难以缅怀光荣岁月,更像一个湘江“北”去的莫大嘲讽!这是一部摄影、美工、配乐皆精良的作品,拥有《山楂树之恋》的90后首席“谋女郎”周冬雨演单薄爱情戏,拥有保剑峰、伊娜、陶帅、周一围等朝气蓬勃年轻演员,甚至拥有微妙的“叛逆”精神,反为了建党90周年政治主旋律任务而拍,充斥着陈词滥调的歌功颂德,彻底索然无味!
另外说点题外话:一看到演员名单我就没看的欲望了,对演员本身没什么看法,但是导演选角色的能力实在无语。
B. 专题片《湘江北去》影评,专业的,不要观后感,不要说什么自己去百度或者自己写之类的话
对某些现象和电影批评的批评
分析。又称电影批评。它与电影理论的不同,实际上,有一定的电影理论,思想的具体应用。电影审查的目的是打动人心的现象,包括现状和趋势的电影胶片,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以及一些电影的风格,流派等。电影审查的目的是分析和评估屏幕图像的含义的审美价值,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意义的价值。电影评论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创造经验教训的研究上一定的规律性问题,电影的阐释,帮助作家开阔视野,提升创新水平,以促进美国电影艺术与发展繁荣;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和评估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的电影,提高欣赏的观众的水平,以提高观众的水平,而且,反过来又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审查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它的方法的开发越来越丰富的时代。
电影评论可以发表评论部,其导演的独特理念听起来画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胶片时代的意义,电影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在影片的拍摄技巧等等都可以评论,评论工艺相结合,影片的具体内容,以把他们的意见,从而近一步的说法。一个景点的批评是没有从别人的角度不同,人们普遍认为写的内容,你可以用两个词总结了“新”“奇”。经过
的反馈看电影或电视节目,具体的感受和灵感写在文章中。所谓“感”,可以从作品真相或精致的思路来实现,可以通过内容引起的思考和联想的作品中得到启发,能兴奋,因为决心和理想的观赏性,可也可因观看造成的社会批评的某些弊端。柔性的,基本上议论类反馈的表达,但措辞是从一般的参数不同,因为它必须留意后感受的基础上作出。写有经验,有见地,有感情的,创新的反馈
C. 湘江北去的剧情简介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 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
D. 有哪些关于中国近代史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
1.《辛亥革命》
是由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战争片。该片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的故事。
2.《走向共和》
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
3.《孙中山》
是2016年中国拍摄电视剧。该剧由蔺永钧编剧、冯刚为总导演,张绍明、林伟、王艺伦共同导演,韩夫一、孙茜、王卓、薛浩文、李舜、周显欣、张秋歌、王辉、赵波主演,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伟大、传奇而不朽的一生。
4.《建国大业》
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本片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5.毛泽东》
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由高希希执导,黄晖、叶剑、温豪杰编剧,唐国强、侯京健、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辛亥革命》剧情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E. 湘江北去,汨罗千载离骚赋;韵阁南瞻,诗圣万年茅屋歌。歌颂的是谁朝代是哪里
你好,在此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湘江北去,汨罗千载离骚赋 赞扬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众所周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湘江的支流汨罗江则是屈原殉国的地方,这一联充分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韵阁南瞻,诗圣万年茅屋歌 歌颂的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后人尊为“千秋诗圣”。诗圣杜甫有一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他自己处境极为困难依然心系其他读书人的高尚情操。
F. 湘江北去观后感500字高一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但是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职责。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个性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下,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样会,怎样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样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样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样能够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正因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期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下一切的期望。他们发奋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一样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搞笑说说
湘江北去观后感(二):
湘江北去观后感
旧城拆了,带走了往日的苦痛,无尽的怀念与欢欣随着新楼一齐膨胀,往昔的艰辛成就了今日的安宁。是谁将苦痛带离?是谁将幸福赐予天地?当一颗心飘过一张纸欣然卸下自己的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看见的应当珍视,也应当认真想想该怎样赋予这一颗颗脆弱的心更多自信而不是悲吟。人生豪迈
在青春的变幻中,流经了多少事?飘过了多少人?(lz13)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他们感伤的眼里,也许依旧有旧时的泪痕。然而,那坚定的信念的目光依然清晰。在走失的年华,迷离的光影里,信念亦如往复的星辰依旧闪亮于天际。
北大的莘莘学子,中华的有志青年就是那一脉涌动着的热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那涌动着的心脏。南湖的航船引领中华走向光明。有多少人为革命而献身,我们却以真的记不起,彼此清晰的容颜,只在记忆里,连同那些年少的心事。都因这一次次的剧变湮没在青春的过往里,在岁月的裹扶只,天各一方,两两相忘,也许共升天堂。然而,我知道这一颗颗年轻的心,没有后悔而是自豪,正因伟大的新中国是他们的骄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光辉华夏?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中的中华,是英雄心中的中华。
多少次的摸索,多少次的争执。陶斯咏说过,道不一样,不与为谋;道不一样,却依然能够是朋友。是的,道不一样,目标同,都是为了祖国不再受蹂躏,都是为了祖国从此傲然屹立!
湘江北去,激情难逝,开天辟地,谁为英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他领导人们湿润了中国干涸的视线,冷硬的心痂。是你让我坚信,有梦想,才有太阳!你从湘江来,流向五湖四海,点点星星之火营救中国。
烈士的鲜血融化千年寒冰,烈士的鲜血催开天山雪莲,带九州共享胜利,共迎晨曦。
是信念让他们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了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有了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这便是成长,是成熟。
时光流逝但精神永存;时光流逝,但激情永存;时光流逝,但党的光辉永存。让我们铭记那一颗颗心,铭记那一次次失败与胜利,让我们用心聆听过往,体悟真情,触摸生命的激情,高喊:“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
G.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急,高手帮我尽快回答。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9月
地点: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特定的环境: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
具体: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H.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句话什么意思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I.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急求!~~
峥嵘岁月稠
---《湘江北去》观后感
文·姝子Comb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应用文写作》课上,我们观看了《湘江北去》这部电影。看完以后,颇有感触。
故事是从毛泽东去学校应征做先生开始。
二十八画生的青年毛泽东在学校应聘成为了一个教师的职位,他还申请了体育老师的职位。在教小同学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向孩子们灌输现实社会“落后就要挨打”的情况,激励孩子们从小就要记住国耻,为中华崛起而努力的奋斗。
正因为这种激进的思想而遭到保守分子的顽强抵制,毛先生只得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在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一定要破除这种黑暗的压迫,再次回到长沙当一个教员。
于是,青年毛泽东与他的同学和朋友们决定去国外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来拯救中国的旧社会。为了积攒到出国的资金,一大群热情高涨的青年们在地窖里打铁,为的是自己的救国理想。
但是,去国外的路途是遥远的。思维清晰的他们意识到这一点,都在一起协商,制订了一些计划。他们决定北上,并且在路上打工来支持自己的生活。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来到了北京。看望了老师,并且找到了落脚之处。在这段期间,青年毛泽东进入了北大的图书馆当了一位图书管理员。在先进思想氛围浓厚的北大校园里,毛泽东与他的同学们都受到了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有识人士的文化和思想熏陶,对自己的理想更加确定了。
最后,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协约国的华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二十一条》。使之矛盾的激化,终于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
之后毛泽东因为家中母亲病重,不得不返回湖南。在此期间,他深刻的感觉到,如果不破除老百姓的腐旧思想,是无法让人民站起来的。他决定在湖南出版报刊---《湘江评论》,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斗志。但是,张敬尧的军阀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去迫害这些积极分子。
于此期间,在北京的同学们都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顺利的出国留学,并且有的学业完成,重返祖国。
一切都在顺应着形势改变。一九二五年二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发出了深沉的感叹。
看完了这部电影,就像看完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一样,让我感慨万分,有种倚马万言的冲动。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饿其筋骨,空乏其身,行不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在思考:毛先生为什么要向他的小学生们传授那么激进的思想呢?
中国当时的现状告诉了答案:处于内忧外患的旧社会;处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地位;处于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处境。我们能说些什么,能说什么呢?只有让自己了解处境,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我,改变现实。
历史是可鉴的。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也是一样的。在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怎么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在竞争中靠实力取胜,才能自己为自己在这个社会取得立足的一席之地。
我在思考:毛先生为什么要向领导提出要增教一个体育课呢?
谁主沉浮的霸气告诉了我:在革命的日子里,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为祖国的胜利大业持续的奋斗下去。赤膊打铁的豪情,雨中高歌的洒脱,徒步北上的毅力,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自己写下了一篇豪情壮志的宏伟篇章。
历史是可学的。对于我们这些享受着祖国阳光照耀下的90后,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我们也要在条件优良的生活学习环境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不愧于父母的培养和社会的照顾。
我在思考:为什么他们这些积极分子在军阀统治的强烈压迫下,还能不屈不饶的抗争下去呢?
坚韧不屈的信念告诉了我:“我们要找回的不是一个‘三牛’,而是千千万万的‘三牛’。”这是毛先生对他跟他一起奋斗的同学们说的。我们要的就是那种信念。只有在不断的反抗中,才能获得人民作主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的军阀统治。只有这样,中国的旧社会才会改变,才不会被外强牵着鼻子走。
历史是可思的。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而言,我们只有在学习的路上,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的走下去,即使在前行的道路上会“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丽前景。做一件事很容易,但坚持的做一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把持着人生的信条,相信我们理想的帆船会靠岸。
感想万千,三言两语只停此地,欲言还休。
J. 谁看过《湘江北去》这部电影要求一篇读后感,八百字左右…
,《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