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千古第一村流坑拍了哪些电影

千古第一村流坑拍了哪些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13 21:34:25

Ⅰ 流坑古村的介绍

流坑古村堪称中国古民居在古文化缩影,有“千古第一村”之称。村中现存各类建筑遗址260处,其中明代19处,重要文物321件,包括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宅、文馆等不少纪念性文化建筑,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使流坑古村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Ⅱ 流坑的历史沿革

流坑的历史,一开始即为董氏所书写。
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源,据说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大儒、广川人董仲舒。至今,流坑董氏仍自称广川董氏。而按照流坑董氏族谱中最为通行的记述,其家族渊源应肇始于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董清然,唐朝末年,“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由此安家江南。
1984 年,江西德兴出土的南宋初年董鸿墓志铭云:“(唐末)五季之乱,士大夫皆保歙(安徽歙县)之黄墩。乱定稍出,散其旁数百里间,……董氏其一也。”德兴的董氏,也是董清然之后,因此,可考流坑董氏祖先曾居皖南,其后辗转迁移到了江西,更早的历史,则难以考证。 董清然迁移宜黄县扩源村,到五代南唐时期,其孙辈已是一个繁荣的大家族,董氏全、含、合三兄弟开始分蘖析居。董全迁徙鄱阳海口,因其地后属德兴,所以,董全一系被称为德兴海口派。董含留居宜黄,其后即为宜黄北源派。
而董合一家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西来流坑,这里当时尚属吉州庐陵县,后改属永丰县云盖乡,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割崇仁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及永丰云盖乡设乐安县,隶抚州,自此,流坑便属抚州乐安。所以,董合一系先叫庐陵派,以后又叫乐安流坑派。董合,便是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 隋唐之前,流坑一带悉为荒壤,“犹是鱼凫之境”,“榛篁森翳,人莫有居者”。当此中原板荡天下纷扰之际,青山绿水、别有天地的流坑,无疑是一方栖息耕居的理想之地。
开拓之初,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流坑董氏的真实写照。董合一家先在案山脚下乌江回转角处的白泥塘驻留建宅,垦荒植田。在很短的时间里,董合一族人丁迅速兴旺起来。
据史料记载,董合之子董桢“以豪侠自任, 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董氏由此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大户人家。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白泥塘一带土地遂显狭促,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由此擘划出一个日后彪炳历史的“千古第一村”——流坑。
自此,流坑一带已被董氏营造成类似王安石笔下“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的世外桃源。
可以想象,在当时中原土族纷纷迁徙江南的时代大背景下,如此这般择山水形胜之地以兴家旺族的事例应不在少数,只是,像流坑董氏遽然兴旺发达,在宋代一举成为科甲联中、仕宦众盛而称雄于江右的巨家大族的范例却寥寥可数,原因何在? 如果说,明朝万历年间董燧从精神到物质对董氏宗族与流坑村的重建,使流坑董氏“数千百人之精神,萃之一堂,联之一心”,建筑布局擘划惠泽后代迄于今日,那么,流坑董氏第三代——董桢长子董文广,则是流坑董氏成为“科举昌盛、仕宦众盛”的江右巨家大族的关键人物。
对此,流坑董氏第四代传人董 傪 在北宋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撰写的《登科题名录》有颇为中肯的记述——
予伯祖文广,始以通经为儒。不事章句,东游金陵,值(南唐)李氏乱,乃叹曰:“是不足事,以污吾祖。”弃而西归。即而王师平江南,乃与吾祖议曰:“吾等老矣,不可复仕。幸而生见太,当有子弟以儒名家。”悉出金帛,多营书史,大启黉舍,招延学徒,士自远方多归之。至祥符中吾父一举中进士,乡里以为荣。识者谓:“董氏当扰攘之时,以豪勇自奋庇捍乡里;太平之时,复敦儒学,教育子弟,宜有其后以大厥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董文广超拔于世的智识、善举,让此前仅是一乡村庶族地主的流坑董氏大放异彩。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 年),流坑董氏第四代董淳第一个中进士。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 年),流坑董氏第四代董洙、董汀,第五代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五人同科进士,称“五桂齐芳”,被士林传为佳话,族人特建“五桂坊”以示庆贺、纪念。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典出于此。宋钦宗靖康元年( 1126 年),第七代董藻在以谋略取士的特设科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1148 年),第八代董德元廷试第一,以有官列第二,恩例与大魁等,称“恩榜状元”。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流坑董氏中进士多达 26 人,并且通过科举入仕,形成了流坑董氏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甚高的大家族。元代大理学家吴澄在为流坑董氏族谱作序时说道,董氏在宋代“仕宦之众,莫之与伦”,溢美之词,其实堪副。
与此同时,科举仕宦之兴,还为董氏家族在经济上带来了莫大好处。
两宋官禄丰厚,又奉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因而随着政治之荣显,给流坑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发达和村社建设的繁荣。
如南宋董定得在咸淳七年(公元 1271 年)中进士后,官吉州司法,以“官禄丰厚”,在短短数年间便“家雄于赀,田连村赀,田连村陌,山林川陆,跨有邻疆”。由此一列,余可概览。可见,从宋代开始,流坑董氏就开始了以田产助科宦,以科宦扩田产、固宗族的生存模式。这些为后来流坑董氏家族长盛不衰确立了重要的根基。
而现今仍矗立在村西口的南宋为纪念状元董德元而建造的“状元楼”、村中的“五桂坊”遗址以及人们常传为佳话的“桂林书院”、“西山书院”等告诉人们,宋代的流坑村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建有许多纪念性文化建筑的大村落。
科举昌盛,使流坑董氏仕宦如云,历史上流坑村总共出进士 34 名、举人 78 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还有两名御医和诸多未入仕途的文人学士。 元代,流坑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和劫难。元军兵下临安(今杭州),流坑董氏汇入了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大军,保卫乡梓。及兵败,“乡以勤王故,遭兵祸稍酷”,流坑为元军铁骑践踏杀掠,摧毁殆尽。随后十余年间,又是“山寇劫掠,出没不时,流坑适当冲要,乡无宁居”,族人流徙他乡。及后,更惨遭“丙申之难”,为本县夏普所率武装围攻破村,董氏少壮“奔迸四出,老弱毙于兵刃者不胜计”。此后,董氏族人再一次散亡四方,流离颠沛,流坑村也成为一片丘墟。
有元一代,董氏科宦甚稀。值得一提的是,动乱使董氏族中精英特别重视宗族制度的建设,至顺癸酉( 1333 年),族人继南宋始修族谱之后又二修族谱,至正年间( 1341 — 1367 年)又议建宗祠。到元末,流坑又重新昌盛起来。
1365 年,朱元璋平定江西之后,董姓陆续返回故园流坑,“芟荆扫砾,复有其居”;“不数年,弦歌而居”。就这样,董氏家族随着明初社会逐渐安定而休养生息,并很快重新繁衍昌盛起来。
宋时,流坑董氏家族中董帧一系独秀,文广、文肇、文晃和文享四大支,族称明法、屯田、校书、道者四大派,经宋末元代的历次兵匪袭荡,到明朝初年惟存屯田、校书二支。此后,屯田派一枝独秀,渐渐衍生出七房,与文晃一支合而为八。直到现在,仍然一如其初。所以,明代以来的流坑,已是一个规模甚大的单亲宗族聚集而居的村落。 进入明代,以书香仕宦名世的流坑董氏复开登科之例,仕者渐盛。成化二十年( 1484 年),第二十代董时望再中进士,后官至御史,在族中传誉甚高。第十六代董琰,字子庄,曾任茂名知县,后迁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又为南京国子监司业,赵王府长史,且著作颇丰,文才时望,在流坑称得上一流的人物,村人建翰林楼纪念。当然,此时流坑的科举仕宦与宋代相比相差甚远,呈下降趋势,但著书立说者很多,仍不失为江右“文献世家”。
到明代中后期,董氏族人受长江中下游商品贸易的影响,利用乌江之便利,进行竹木贸易,使流坑村有了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族内一批精英的不断努力下,流坑董氏的宗族组织和社区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进入它的全盛时期。从明初到万历年间,董氏族人三次撰修族谱,三次修建大宗祠,采取强化族领、制订族规、增置族产等许多措施以凝聚族众,并且推崇心学,重视教育,激励族中子弟发奋读书、光宗耀祖。反映在村社建设上,出现了“三多”,即祠堂多、书院多、纪念性文化建筑多。
据族谱记载,万历年间流坑村内建有祠堂 26 座,书院 26 所,各种纪念性文化建筑 30 多座。明代中叶,第二十二代董燧对流坑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他在宋元村落建设的基础上,于村西侧拓展了南北方向、绵延如龙的“龙湖”,将村盘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且使东部村落主体部分形成了四面环水之势。又在村落主体部分按七横(东西)一纵(南北)辟出八巷,沿巷营建房宅,形成规整有序的村落布局,使流坑这个人众繁庶的村落很像一座城地,也像一方都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流坑时曾赞:“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14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这不仅给流坑厚重的人文积淀留下了又一掌故,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对当时流坑村村景的宝贵描述。 清代初期,流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董氏的科举功名已是江河日下,大为衰落,最终从一个朱紫踵继的仕宦巨家蜕变为乡间的平民宗族。另一方面,族人在明末开始竹木商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竹木贸易。他们从乌江上游的金竹、招携等地,贩运竹木到赣江沿岸的三湖、樟树、南昌等埠,以及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常州等地销售,从而使流坑的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步入它的黄金时代。
那时,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完全为流坑董氏所垄断,竹木资源为董氏各房派之公产,出现了竹木贸易的行会组织——木纲会,并依靠宗族力量控了乌江的竹木运输。竹木贸易的突出发展,不仅使董氏摆脱了明代后期经济上的困境,而且在族内新生了一个人数很多的处于中心地位的商人群体。这些商人在发家致富之后,纷纷通过捐纳的途径,挤入士绅、官僚阶层,又以巨额的财富积累,积极从事宗族和社区建设,如扩大族产、修建祠堂、编刻族谱、立学助教、修桥铺路、倡义施惠等举措,使流坑又一次繁荣兴盛。尽管屡受战乱影响,但村落建设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仍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光年间,村中祠堂增至 83 座,书院、学馆增至 28 所,今天村中尚存的这一时期的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使我们不难想象当年流坑的繁华和兴旺。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国运的衰弱,也给流坑带来了不幸。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乐安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流坑村当时是根据地的一部分,流坑人民为革命斗争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山村经历了新中国农村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发展里程,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她古朴典雅的传统风貌和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
从 1990 年秋开始,对流坑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研究、宣传、保护、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尘封的明珠得以重放异彩。 2001 年 6 月,流坑村古建筑群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 年 10 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此,流坑村保护文物古迹、发展旅游经济工作更加蓬勃地开展。
现在,流坑村有 1209 户, 5205 人,耕地 3298 亩,山地 58000 亩,依然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Ⅲ 有哪些中国导演拍摄的,有关农村题材的好电影值得推荐

我曾经看过一部比较好看的国产农村题材的电影叫做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是王宝强所主演的,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只是凑热闹,根本不明白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什么。直到第二次,第三次重新观摩这部影片,才体会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含义。影片首先我们要肯定地说,王宝强的眼睛绝对到位,还有一点,那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比较另类。结合了这几点,才孕育了一部好电影的诞生。但是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是谁导演的。

Ⅳ 流坑村的基本状况

流坑村,属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 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
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2003年,入选由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Ⅳ 流坑村为什么叫鬼村

流坑村并没有被叫作“鬼村”,反而被称为“千古第一村”。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的西南,有一个规模宏大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流坑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古第一村”。

杨筠松南徙曾路过这里,发现是一个上等的人居环境,来到赣南雩都收徒后,多次对弟子曾文迪、刘江东交代,“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游玩指南:

1、遍布于田野乡间的古建筑群,依稀可见旧日的辉煌

穿越千年的存在——江西的古村落一定可以承载你无处安放的灵魂。享有“千古第一村”美誉的流坑,走过十几个朝代辉煌的历史,走过一千多年时间的沧桑,最后走向了我们。而在尚未被商业发掘的湖坪古村落,砖墙瓦缝中随处藏有明清时期的古老故事。

2、村口附近有大片枝干遒劲的古樟树林

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间(937年—943年),为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自北宋朝廷佑文轻武之机,董氏倾其资产兴建学馆,广育人才,从此科甲鼎盛,官宦如云。

明代中期以后,董氏家族转而经商,控制了乌江的竹木商运,巨额财富的积累让流坑村再一次走向繁盛,直到清晚期逐渐衰败,流坑村曾经辉煌的历史造就了其“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3、龙湖是村中的内湖,四周的古建筑倒映在水中

初夏的一个黄昏,霏雨初霁,我们站在东华山上第一次俯览这座古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清澈的乌江从远方逶迤而来,环抱这宁静的村落。被雨水滋润得绿油油的稻田生气勃勃。

雨滴滴答答敲在瓦背上,透过窗棂看到天空仍是墨黑一片,还未到五更,窗外的巷子里已经听到晨起人们的脚步声。

横跨村口龙湖的廊桥上已是熙熙攘攘,挑着新鲜蔬菜瓜果的、拎着鸡鸭鱼肉的,讨价声、吆喝声充满乡土气息,不到六点,早市就散了,老人们摆开台凳,摊开牌局,一天的休闲生活开始了。

4、雨点飘落在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清晨的龙湖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雨点飘落在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作为村中的内湖,南北走向的龙湖将村子划分为东西两块,东部建筑是村庄的精华所在,房屋从南向北延伸,七条东西向的巷道与龙湖旁一条南北向的竖巷相联,形成七横一竖的梳子形状。

而大巷又由许多小巷交叉相通,状若棋盘。而七条横巷,东建码头,西设望楼,即可接纳江风,又可防御外敌,布局非常之讲究。

Ⅵ 流坑: 状元楼 建于什么朝代

南宋绍兴十八年

“千古第一村”----流坑
重点古建筑及遗址
“状元楼”:位于村西龙湖西岸的棋盘街旁,地处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点,坐西朝东,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1997年8月22日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董氏族谱记载,“状元楼”始建于南宋年间,为纪念南宋初年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历代有修茸,现存的状元楼是晚清重修之物,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保留了南宋旧制。正阁门楣悬挂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题“状元楼”楷书大匾。阁柱上分挂有一木刻行书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其书遒劲有力,典雅端庄,虽经翻刻和漫长岁月风雨沧桑,风韵犹存。
状元楼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竖旗杆的花岗岩石犹存。其前门右侧有转折式木梯通往二楼檐廊。檐廊四周相通,中间部分装有隔屏,上有麒麟、灵鹿等图形彩绘。中心部分为神阁,前置供桌,内设神龛,上置状元董德元牌位,以供祭奉。后来,董氏为了显示家族科宦之盛,将北宋太子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状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书董裕这四位家族中科宦显赫人物也立牌从祭于状元楼。
“状元楼”设计奇特,装修独具韵味,外观显得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内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自南宋以来,历经维修,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经大修,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南宋旧制。状元楼上的匾联及彩绘也非南宋之物。800多年来,朝代更替,流坑屡遭兵祸,状元楼未被破毁,遗存至今。
在流坑千余年历史中,董德元以其科名最高、官职最大、爵位最崇,给家族带来极高声望。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为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裔孙,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恩榜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封庐陵开国子。时乐安尚未建县,流坑隶属吉州永丰县云盖乡。董德元是永丰建县(1054)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也是乐安惟一的状元。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方荣耀,即在永丰县城的恩江之畔兴建“状元楼”以示庆贺。董德元同科进士、后成为理学大家的朱熹为之题书“状元楼”匾。永丰的“状元楼”在庆元三年(1197)重修时,流坑进士、理学名士曾丰为之作记。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乐安县建置,流坑所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流坑董氏为光耀门庭,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在自已的村中兴建了这座“状元楼”。

Ⅶ 为什么说“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銮书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在村中穿梭盘桓,流连忘返,此时虽烈日当空,而兴味正浓。唯见种种文化遗存,杂然纷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俯仰皆是,美不胜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确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农业社会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个典型。”

第二:建村后注重规划,并按规划建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孙董燧辞官回村,在以后的20年中,倡集族人对流坑村进行整治规划。在村庄的西面用人工扩大修整龙湖,将湖水与江水相连,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以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的八条巷道总揽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条横巷的巷口都向着乌江,各条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门望楼,门楼之间以墙垣相连,使全村成为一座城堡。靠乌江的七座门楼出去后正对着七个码头,给村民生活、出行带来方便。沿八条巷子的一侧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无论天下多大的雨,村里却从不积水。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看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不高,并不是看它建筑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时积水不积水。因为不积水的城市才是规划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经下水道排入龙湖,污水经龙湖沉淀后再排入乌江。既环保,河风也可顺着巷子进入村中直达龙湖,起到清新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马头墙,既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间防火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县城是上个世纪末才开始规划的,对村庄的规划是最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才开始的。而流坑村的规划在450年前的明代就开始实施,使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巷道规整,道路通达。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会。这在全国古村来说应该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的不仅数量多,种类多,建筑精美,且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流坑村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时建造的18栋联为一体的住宅开始,经后人多年的努力和经营,达到现在占地约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余人的规模。这些建筑群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之后,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达260多栋,这在气候多雨湿润的江南是罕见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祠堂60余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此外,还有状元楼、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节孝坊等纪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门、中流砥柱门、里仁门、拱辰门等碉堡式门楼。这些古建筑的形状和结构,是中国近古时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宅第,又俨然如微型城堡;墙体内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这是因为前后厅堂可靠天井采光,而厢房耳房仅有墨窗或门窗通气;厅大便于家人活动,房小适宜寒冬保暖之故。门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绘,有的还有傩像;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雀替、甚至档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饰,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神魔鬼怪、传奇故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雕工绘制都很精致细腻,堪称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筑成为当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标本。最为难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筑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而这些匾联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息息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流坑为:“万家之市。”这对全国古村来说也应该算是第一。

第四:书院之众多,科举之兴盛,历时之久远,在全国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据其族谱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举而勃兴的真正原因,却是得益于流坑开基祖董合之长孙董文广。北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偃武修文,大开科举,董文广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试取明法科。由于其年岁已高,朝廷三次调他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财,创办“桂林书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董文广的努力很快有了结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个儿子滋、湘、渊、淳全部中举;次年董淳及进士第,成为流坑董氏的第一个进士。从此,董氏科甲之盛一发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续。”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仪、师德、师道叔侄五人同科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话中所说的“五子登科,”在全国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云盖乡也因此由太守奏请朝廷改名为“五桂乡。”流坑董氏为彰显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均有记载。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学师承深厚,大小书院林立。明万历年间,建书院、书屋19所,清道光年间建书院、书屋23所,可谓“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学风之盛,可见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设一科以谋略取士”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绍兴十八年,董德元廷试第一,称“恩榜状元。”(现在流坑村文馆的大门门额上题字为:“儒林发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为董藻是凭谋略在儒林中选拔的武状元。据此,我猜测文馆有可能是流坑后人为纪念武状元董藻所建的建筑。否则:第一,“儒林发藻”四字很难解释得通;第二:流坑有纪念文状元董德元的“状元楼,”而没有纪念武状元董藻的建筑是说不过去的。)流坑村在科举制中的近千年间,共考取进士34名,举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谕,超过100人。至今,在住宅门口、祠堂门前树旗以示荣耀的旗杆石仍遍布全村。废科举已达105年,而中举喜报仍张贴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进士共5000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刘恕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董氏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有的殊荣。古人云:“江以右称文献世家,必以乐安董氏为最。”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在全国古村之中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其实流坑村还有许多方面可在全国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进流坑就象走进了书法的海洋,流坑村现存木质匾188方、题额362方、楹联71联。如宋代朱熹为董德元题写的“状元楼”匾和“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对联;明代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曾任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拜国子司业董琰题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楹联;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州”对联;明代吏部尚书曾同亨送给董燧的“理学名家”题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们书艺高超,诸体皆长,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书董裕等主编的董氏明代万历族谱,在传世的明刻中,属罕见的写刻本,无论书写、雕板、纸张、印刷都属上乘,为国内稀有。其模刻的聂豹、谭纶、罗洪先、邹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迹,遒劲有力,流畅飘逸,使人爱不释手。专家们一致誉为“稀世珍品。”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所说:流坑“延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张文彬局长赞誉流坑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Ⅷ 江西流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迷人的乡村吗

知道流坑是在很多年前了,原以为有着千年古村的名头,这里也会成为第二个婺源或者徽州。可是慢慢地,这里似乎又静悄悄无声息了,也许是藏得太幽深了,也许是周边没有形成大气候的旅游是少了文化遗产的一张标签,所以,流坑在世人的目光中停滞了脚步,一切似乎还是多年前的旧模样。


它们没有让古村的名字变成一块冰冷的石碑刻印,而是比那些浮雕照壁、石狮门匾、彩绘描金文馆祠堂更多一份鲜活的生命力,让这千年的岁月始终跳动着奔腾着,像这脚下的青石板路,在日复一日的擦磨洗练中,闪烁着温润迷人的光华。

阅读全文

与千古第一村流坑拍了哪些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二次剪辑短视频如何获利 浏览:591
徐峥电影哪些好看 浏览:146
电影院新片会上映多久 浏览:966
多棒的电影怎么读 浏览:480
好看的动物高分电影 浏览:621
如何在网上看热映的电影 浏览:71
修仙电影推荐哪个好看 浏览:684
俄罗斯火箭军果断发射核弹是什么电影 浏览:415
最新盗墓电影大全免费观看 浏览:719
尸米恐怖电影谁知道是什么歌 浏览:217
正青春电影里面的歌曲有哪些 浏览:655
如何看电影的分镜头 浏览:470
适合儿童看的励志微电影有哪些 浏览:353
关于卫校男生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31
分裂电影中男主饰演了多少种人格 浏览:934
怎么吐槽电影烂 浏览:212
下载好的电影快进怎么不流畅 浏览:854
电脑怎么用迅雷下载电影 浏览:564
索马里海盗电影免费完整版 浏览:892
小米平板下载的电影如何导入电脑版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