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一部电影是跟基督有关的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有点像 重返中世纪 不确定
B. 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快结束时,罗伯特.兰登在广场上找到了主耶苏的老婆的棺材,,那广场叫什么
楼主,那不是什么广场。那是法国卢浮宫的入口处。另外,那也不是耶稣妻子的墓地,是圣母玛利亚(耶稣的母亲)的墓地。还有,可能你的看版本翻译有差异。那些人不是异教徒,他们也是信仰天主教的,但他们的教义和梵蒂冈有分歧。天主教的主流教义是:神只有一个,就是上帝。而耶稣是上帝在人间的使者。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事物都是没有神性的。但那些人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你认为什么是神,什么就是神,哪怕是一阵风、一棵树。这种观点在罗马教廷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千方百计封杀,甚至追杀他们。
C. 关于基督的电影
《基督最后的诱惑》(这个小说特别好看,我是看了书才看的电影)、《第九道门》(约翰尼。德普演的,波兰斯基导演)
D. 推荐几部宗教题材的电影给我吧
七宗罪,寂静岭,异教徒,这三个是与宗教有关的。寂静岭比较血腥,异教徒主要侧重于悬疑,气氛比较紧张,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很不错。
这部分特别推荐异教徒。
沉默的羔羊,非常嫌疑犯,致命ID,十二宫,是讲犯罪心理方面的。沉默的羔羊是奥斯卡电影,比较出名。致命ID是讲人格分裂犯罪的,十二宫比较新,06年出的,根据真实的犯罪事件改编。
这部分特别推荐沉默的羔羊,包括它的姐妹篇,红龙,汉尼拔。如果看过的话,特别推荐致命ID.
心理游戏,蝴蝶效应,八面埋伏,是心理方面的。心理游戏特别推荐,情节很精彩。
搏击俱乐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讲的也是人格分裂,很经典,特别推荐。还有一个叫捉迷藏,也挺好。
八毫米,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是破案的,也比较悬疑。
第六感,结尾比较出人意料。
记忆碎片,情节很精彩,很出人意料。特别推荐。
小岛惊魂,惊悚片,结局也很意外。
灵异拼图,悬疑片,也不错。
E. 有没有关于基督教的电影,介绍下
十字军骑士》讲宗教改革 《摩西十诫》 《奇异恩典》 《马丁路德》,讲宗教改革 这些都是可查的电影,完全的基督电影,但未必找得到,都很老了,还有一些是跟基督教有关的,比如: 《消防员》讲基督教的婚姻问题 《换子疑云》这个好看 《伟大辩手》也很好看 《义海雄风》 《兄弟相爱》 《七宗罪》这个应该听说过吧 《肖申克的救赎》这个应该很熟 另外一些就是介绍基督教,甚至是护教的电影,一般是没办法找到的,只能买碟,或者要到教会和一些传道的地方,比如: 《一路上有你》《神州》这些是属灵成长电影
F. 谁是基督的妻子
自一部名叫《达芬奇密码》的电影上映以来,各“基要主义”的基督教社团就炸开了锅。他们的信仰似乎被这部“邪恶”的电影(包括小说)给“劫持”了,就象剧中提到的那位著名“妓女”抹大拉的玛利亚“劫持”了救世主的生平事迹的“正确”版本一样。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极力的抵抗着来自那个“妓女”的“讹诈”。他们或开始忙着写文章替救世主作“亲子鉴定”,或纷纷通过“开批斗会”、发短信的形式极力地为救世主洗刷“不白之冤”。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了好一阵,不能说一点“功绩”都没有。我想,他们最大的功绩就是,进一步把他们的救世主变成了一个凡夫俗子。这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凡夫俗子而言,才存在一个是否结婚、而结婚又是否合适的问题;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其“履历”是否“填写”正确从而被公认,才是一个要紧的问题,因为这个人的“履历”为很多人的社会身份的合法性,提供着依据。对于基要主义的基督徒而言,既然信仰是以一个外在的言说权威的确定性为基准的,那么,这个言说权威的任何不确定性都会对他们的信仰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是他们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以至于上帝究竟给人类一个什么样的基督已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维护业已形成的关于基督的权威性解释。所以,当自出土于埃及的那格·哈马地文书令人尴尬地提供出关于“耶稣最喜爱的门徒”的另一种说法时,而这个说法又和耶稣妻子的传说搅和在一起被写成小说时,对于基要主义的基督徒来说,那个“抹大拉的玛利亚”简直就成了一个可诅咒的名字。 那么,这个“妓女”玛利亚真的如《达芬奇密码》一书所说的是耶稣的妻子吗? 其实,这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已全然把耶稣置于了仅仅是一个人的境地。而真正的问题是,作为基督的耶稣有“妻子”吗?而谁又是基督耶稣的“妻子”?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前,首先应澄清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基督。 很多基督徒认为,基督就是拿撒勒人耶稣,而他是神。但,这是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当耶稣说“我是真理、道路、生命”;“在亚伯拉罕之先,我就有了”时,“我”显然不是指一个人。(更不存在结不结婚的问题。)而是指临在于耶稣并吞没了耶稣的基督。而这个基督就是上帝启示给世人的“道成肉身”的信息。 那么,基督有没有“妻子”这个问题就应当更加准确地以另一个方式被提出:“道成肉身”的信息有没有一个相应的载体?或者说,“道”如何成了谁的“肉身”? 如果,“道就是神”,而所谓“肉身”隐喻着被造物的话,那么,道是怎么达到肉身的呢?永恒的道和偶在的肉身简直就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又象是居于不同维度的两个全然相异的东西。就性质而言它们简直势同水火。如果它们有相遇的可能性的话,在它们之间,必有一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必满足一个条件,即,它既非造物主,又非一般被造物。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伟大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爱留根纳把上帝和被造物在时空中的展开分成四个层面: 1 创造而非被造 (造物主) 2 被造而创造 (原型。对人而言,就是每个人身上的亚当) 3 被造而非创造 (包括人类在内的被造物) 4 非被造而非创造 (回归于自己的造物主) 在这四个层面上,上帝展开了他的行动。在这个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相互对应的结构;上帝和原型、原型和所衍生的被造物。通过这两相对应的结构,上帝借由创造、衍生的过程走了一个大圈,完成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爱留根纳的关于上帝行动的表述和《周易》通过先天八卦(对待)和后天八卦(流行)所揭示的存在的奥秘何其神似!创造只能通过一个关系而得以展开,这就是“对待”。创造又是个创造者自我从否定到自我回归的过程,这就是“流行”。在《周易》中,“资始”而“统天”的“乾元”和“资生”而“顺天”的“坤元”的关系不正是爱留根纳所说的造物主和原型的关系吗?《周易》中所说的“帝出乎震,齐乎巽……成乎艮”的过程,不正是爱留根纳所说的上帝通过创造行动而自我回归的过程吗? 这两相对应的结构如果用“夫妻”来比喻的话,那么,原型就是上帝的“妻子”。就是居于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中介。在不同民族的神话系统中,这个“妻子”以不同的角色被表达着。 在中国文化中,它被叫做“坤元”、“女娲”、“王母”。 在希腊神话中,它被叫做“地母该亚”。 在印度神话中,它被叫做“杜尔迦女神”。 在埃及神话中,它被叫做“伊西斯女神”。 在犹太神话中,它被叫做耶和华的妻子“安瑟拉”。 在诺斯替神话中,它被认为是终极元一所“移涌”出的女神“索菲亚”。 在基督教象征体系中,这个角色分配给了一个著名的形象———抱着圣婴的圣母。 而在理性主义所主导的现代化语境中,我们把它叫做“生态环境”。(当然,这个词通常被形而下地使用着。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有着形而上的意义。) 尽管,不同的神话传说都极力地通过一个女神形象来隐喻那个居于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中介,但原型却不是一个形象所能涵盖得了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出于上帝的抽象的结构性设计。对于基督教而言,这个设计就是“道成了肉身”的信息。在神学的层面,基督教用“道成肉身”的叙事代替了异教的女神形象,从而更加切近了抽象的原型的本质。在宗教象征的层面,圣母与圣婴的形象又丰富了隐喻所试图揭示的存在。那么,刚才所提的问题也就浮出了水面:什么是基督?基督就是原型,基督就是那个抽象的“道成肉身”的信息本身。而基督的“妻子”,也就是这个信息在可见的现象世界的自我实现。 换句话说,基督的“妻子”就是现实层面上的耶稣的事迹,及其产生的果效;基督的“妻子”,也是任何一件发生在着地上的以任何形式彰显着“道成肉身”的信息的事迹,无论它是发生在佛教徒的身上还是孔教徒的身上。总之,对于被造物而言,谁承载着那个信息,谁就是基督的“妻子”。 而承载那个信息的过程,对于中世纪的骑士而言,就是寻找圣杯;对于孔孟之徒而言,成仁取义;对佛教徒而言,就是发菩提心;对于基督徒而言,就是活出基督;而对于现代消费群体而言,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更是之人文的生态环境。)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中,我们看到了对同一个来自上帝的信息的不同回应。 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在欧美基督教文明的现代版中,一个古老的早已被以异端的名义压制了的声音又回响了起来,它在现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中找到了它崭新的表达途径。也就是被各种媒体形式所重新包装了一下的古代象征,如巫师、吸血鬼、甚至以耶稣妻子身份出现的“玛利亚”等等。那么,这些曾被基督教以残酷无情的手段加以消灭却在当代大众消费文化中又“陈渣泛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20 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兼思想家容格认为:这些就是人类在若干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至今仍以其巨大的力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它们以超时空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宗教的作用就是把它们纳入一个象征的体系中,从而使其中所蕴涵着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可控的方式被转化为建设性力量。这一过程很象是水利工程起作用的过程。在世俗化实用主义站主导地位现代语境中,宗教的“水利工程” 渐渐不可逆转地让位给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的“水利工程”。其直接后果就是一些集体无意识原型失去了它们传统的表达形式而只能一破坏性的方式介入现代人的生活。而这正是种种现代病的最本质的原因! 因此,为古老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寻找后现代语境中更具建设性的表达形式就成了摆在现代人跟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它关系到现代人的灵魂问题。毕竟,古代宗教的“水利工程”已经不太适用了,是修补它还是重建它对现代人而言真是个两难的选择。持修补意见的人力图通过维护传统的宗教教义权威的方式来确立现代人的道德底线,其表现形式就是“基要主义”。而持重建意见的人则认为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义权威,才能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信仰找到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终极基础。在他们看来,那个“讨厌”的抹大拉的玛利亚简直就是这一无条件基础的试金石。因为只有耶稣的“结婚”与否对信仰而言不再是个问题时,信仰才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条件的基础,也就是说,信仰不再是个是否皈依基督教的问题,而是个如何让无条件的个体灵魂遭遇无条件的上帝成为可能的问题。只有当这个无条件的信仰基础得以确立,现代人才能开始他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新的信仰体系的工作。在他们看来,上帝的创造行为既然是个阶段性过程而在时间(卡洛斯)中展开,那么,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回应也将是在不同阶段中的时间性回应。 因为毕竟,上帝是通过基督而行动的上帝,那么,作为“妻子”的被造物,也将是在历史中行动地回应着的存在者。在时间中,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应着上帝的作为。当未获表达的无意识原型徘徊在意识的视野之外的时候,碰巧,人们找到了“抹大拉的玛利亚”
G. 基督贯穿其中的电影
《上帝之子》
影片讲述神之子耶稣的生平故事,从他的诞生,传道,受难, 到最终的复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
http://ke..com/link?url=QAzkQMdQ4QIkS-XXx-cnJLi9LjshkqZr__Pjp2DcOsqoOrwbJ_
H. 电影《午夜巴黎》都讲了什么啊看不懂啊
基督教说耶稣是神的儿子,但是耶稣实际上是俗人一个,有老婆《最后的晚餐》里那个女的,而且还有孩子。教会为了维持自己的学说,千方百计的想消灭耶稣的后代,但是有人为了事实与正义,千方百计的保护耶稣的后代。故事就是这样展开的。你要了解相关的宗教 历史 艺术 ,很好看的片子。我刚看过。
I. 电影有基督教内容讲述一对夫妻关系紧张到和好如初的故事
影片简介:
假如你的婚姻出现了问题——推荐一部基督教爱情电影
《挑战爱情》
在熊熊大火中奋不顾身的消防队长凯勒,在工作中的座右铭是:“永远不要把同伴抛在后面”。但是他与妻子的婚姻处于水深火热中,自我为中心、性格的冲突、爱好的异样、导致无休止的争吵、沉默、疏远、诱惑…终于,他们决定离婚。凯勒的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给了他一份手写的40天计划,叫“挑战爱情”(Love Dare)。在父亲的劝说下,他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尝试,在屡遭妻子的拒绝后决定放弃,但父亲仍然鼓励他,向他解释:婚姻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问题的症结是什么,什么是爱情…… 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影片除了告诉我们婚姻值得付出一切去拥有,也告诉如何才能赢得婚姻……..
由于美国高达50%的离婚率,《消防员》一片被众多的婚姻杂志和电视节目大力推介给观众,有人说推荐给已婚人士,有男女朋友的亦可,当然了也有人说此片是部严重的说教闷片(由于宣扬基督教“上帝搞定一切”的缘故吧)。个人感觉影片不足之处是男主角caleb竭尽全力的挽回他们的婚姻。而catherine几孚甚么也没做,甚至还偏执地拒绝丈夫的善意,让人很难理解。部分情节、台词略显生硬,但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如果你有空闲时间,不妨看看这部影片,相信你应该会从中获益良多。
04年的一出影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中文译名:无痛失恋、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c.
最深感触无疑是我“过气偶像”Kirsten Dunst在片中朗诵Alexander Pope的那段诗句: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Alexander Pope
纯洁的维斯塔处女是多么快乐!
遗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遗忘,
美丽的心灵闪烁永恒阳光!
每次祈祷都被接受,每个愿望都可以放弃。(中文译文为转载)
爱情,或者如我某朋友所说,一切都因这段诗句而起
另外,请允许我引用阮老师的一段评述:
“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则描述了一种感情的困境,乔伊爱克莱,舍不得把她从自己的记忆里抹去,但是现实中总是有冲突发生,根本不存在理想的爱,两人相处得越久,爱就越不像是一种快乐,更像是一种折磨。”
……爱情也许就是这样结束的。
J. 基督最后的诱惑的影片评价
斜阳 / 世俗神话——评《基督最后的诱惑》(2000年09月04日)
这部曾经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影片我终于在十二年后的今天才看到,记得当年中央电视台把这部影片的轰动效应当作新闻在新闻联播里播出。任何想重新诠释基督文化历史都是危险而困难的,拍这种题材不仅仅是需要冒着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还要有深厚的功底和驾御能力,与动辄上亿美圆的影片,这部只花了600万美元的电影在斯科西斯的手中点化的集聚史诗风采,并秉承了斯科西斯一贯的刚劲风格。电影改编自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察斯畅销小说,运用作家的话所述,这是一部表现“肉体与精神、灵魂与实在冲突”的影片。“那感觉开始时,十分温柔,十分可爱,然而痛苦开始”,木匠出生的耶稣冥冥之中感到上帝要选择他作为世界的救世主,他为罗马教廷定做十字架用来处死反叛的犹太人,他希望用深重的罪孽来求得上帝放弃对他的选择。看着同胞们被定在十字架,手流着血,脚流着血,那种恐惧刺激着他。“有如利爪在我皮肤下向上撕裂,在它们抵达我双眼时疼痛加深”。这种想逃又逃不掉的痛苦无时不刻的折磨着他,没有牺牲就没有救赎,他以预感到最后的结果。他通感到了上帝的声音,从耶稣开始做十字架起就暗示着他的归宿,沉重的十字架伴随着他直到死亡,“你的罪要如何清偿?用我的生命”。如果让一个人背负历史,那的确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哪怕你是救世主,于是他发出这样的声音“你想知到我的上帝是谁?恐惧”,恐惧成了他一生的梦魇,缠绕着耶稣,也造就了他怯懦,犹豫,多虑的性格。尽管以后他去沙漠去聆听上帝的旨意,经过40个昼夜的酷暑与孤独的煎熬,抵御了毒蛇(女人和家庭)、雄狮(权利)、魔鬼(邪恶)的引诱,体现出坚强的意志;然而去捣毁神殿的时候耶稣又犹豫起来,在不可避免的战争面前,他是那样的显得软弱无力,两手冒血昏倒在地,护殿的士兵趁机杀戮追随者,血洗圣殿。犹大是基督教中最臭名昭著的叛徒形象,那幅“最后的晚餐”更是把犹大的叛徒形象扩大到全世界。他本来是去刺杀耶稣,当他见到耶稣之后,接受他的博爱仁义主张,并追随他的理想忠实着执行耶稣的信条,与他人论道,帮助耶稣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惜背上叛徒的名义执行耶稣的命令去向罗马告发,默默的去背负这个“内奸”的耻辱,真可谓是忍辱负重,当耶稣遁入桃花园时他依然战斗在第一线,在这部影片里他成为一名最坚定最果敢的斗士——一个真正的勇士。上帝还在吗?耳边飘来齐豫的歌《有没有这种说法》。昨天,我企图和上帝打交道请他修改我的命运上帝保持一贯的沉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对天堂最好的评判就是不加评判。片中多次用蓝天来隐喻上帝,耶稣去救活以死去的施洗约翰的段落拍得尤其精彩,镜头由洞里对着洞外,耶稣站在椭圆形的洞口,背后是蓝天,仿佛上帝在赐予力量,施洗约翰的手突然伸出,仿佛死神之手伸出,耶稣颤颤津津地伸出手去握住他,惧怕写在他的脸上,生与死在这里交战,耶稣终于将施洗约翰拉了出来,心有余悸的心中默念着“感谢上帝”。最后的时刻来临了,耶稣被定在十字架上,鲜血染红全身,染红十字架,撒旦化成天使来到他的身边,假传上帝的旨意,说上帝已宽恕啦他。这段是片中最具颠覆性的一幕,魔鬼撒旦化做天使,圣人耶稣走下神坛,堕落于红尘之中,结婚生子儿女满堂,救世主成了凡夫俗子,妓女抹大拉变成贞妇,而被视为叛徒的犹大一直追随坚定的信念,成为最忠实的信徒。在基督最后要完成千秋伟业的时候,最终没有抵挡住外界的诱惑,他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桃园之外人民依旧过着乱世生活。在《末代皇帝》中贝托卢奇表现了一个帝王返回到普通人,人只有在失去一切之后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意志的胜利》这部纳粹资助的巨型宣传片则是通过纽伦堡为纳粹分子打气的集会把希特勒描绘成一尊神。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支柱精神,斯科西斯和卡赞察斯则代表西方战后新一代人对基督教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他并非是想藐视上帝或是诸神,他只是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神话中的“英雄”,你是一尊神,但你首先是一个人,人类所具有的成功或是弱点或是痛苦在神身上一样有所体验,当神的光环被褪色,于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充满肉欲和内心矛盾的凡夫俗子——耶稣。什么是事实?其实它不在莎士比亚剧作或是《红楼梦》里,也不在《圣经》或是《资本论》还是哲学著作里。对我们大多人来说,事实就是黑暗的街道、拥挤的人群,就是匆忙、陈腐和荒凉。斯科西斯为我们从远古去寻找他心目中的英雄梦,这实际上是他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中的英雄,耶稣穿着古老的酒瓶装着新粮制的酒,这就是西斯科斯带给我们的属于现代社会的“英雄”。耶稣与《出租汽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愤怒的公牛》中的拉莫塔、《好家伙》中的亨利.西尔构成了一个系列的斯科西斯式的“英雄”形象。让我们回到故事中,耶路撒冷烈火熊熊,当犹大指责耶稣背信弃义,被魔鬼撒旦欺骗了眼睛,耶稣苏醒过来,“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一生被声音脚步、影子追踪,你知道那影子是什么,十字架”,于是他又重新回到十字架上,这一次他面带微笑的仰望苍天,仰望上帝,这次他“舍生取义”,死亡对他来说只是来世的一个部分,他知道三天之后他将复活成为上天的神,他的事迹将为世间的民众所颂扬,他将成为传奇人物为世人所顶礼膜拜,他将成为世俗神话终成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