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后,你如何理解散文式电影的特点
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 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 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 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个 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 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们对《城南旧事》 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 代表了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
该片没有严密的故事联结,而选取了"英子" 童年的一些片段以散文风格进行叙述,清 晰自然,难得的此类作品国产佳作.
Ⅱ 什么是影视文学
1.什么是影视文学?
所谓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
2.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如何?
从本质属性来看,影视文学首先是文学,它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因而它同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共同规律;同时,由于影视文学借助于影视传播媒介,因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影视媒介特点。影视文学可以说是古老的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相结合的产物。
3.影视文学形成过程怎么样?
文学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样式和类型迭经变迁,由简趋繁,但其表现手法基本是单一的,即运用文字的手段,以文学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这种表现手法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器官,是一种平面的接收与解读的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电子技术的发明。电影在从无声转向有声之后,便脱离了它以活动的影像组合来反映现实的幼稚阶段,取而代之的是以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进行创作的理性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与传统文学样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文学样式--电影文学便应时而生。
电影文学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既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又可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这是以往任何传统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几乎与此同时,广播也借助于无线电波的传送和机械录制的手段,运用声音来叙事,诉诸人们的听觉。广播的这种表现方式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文学与广播结合从而产生了新型的广播文学。电影文学和广播文学的产生为电视文学的产生准备了基础。电视文学吸取了电影文学形象直观、直接诉诸欣赏者联想的表达方法,形成为具有独特性质的新型文学样式。
Ⅲ 请问中外电影中有哪些优秀作品属于散文式结构的
《城南旧事》
吴贻弓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
该片没有严密的故事联结,而选取了"英子"童年的一些片段以散文风格进行叙述,清晰自然,难得的此类作品国产佳作.
青木瓜之恋
整部片子幽黯恬静,笼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女主角梅的每次出现,以及着力刻画出的昆虫、清水、器皿、木瓜……的静态,敏锐捕捉到的深门大户宅院每一处的细节,犹如从这层晦涩的纱罩中透出的光线,恰如其分,闪烁而不耀眼、灵动却不张扬。故事也在这一幅幅唯美的画面里若隐若现有意无意中展开:贫穷的梅年幼时就被送至一个中产家庭作佣人,男主人为追求艺术理想常年在外漂泊,女主人默默持家,为支持丈夫,家道渐落……梅在童稚的梦幻和日日劳作中慢慢长大,少爷浩民渐渐喜欢上梅的淳朴,清新,富家小姐怅然离去……结局仍是隐约含蓄,梅手捧书本席地而坐,散发着趋向成熟的动人光彩,引人无限遐思。
然后必须注意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陈英雄",他还导演了《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合称为"越南三步曲",都是散文诗风格电影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是越南近年来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看在你MM才给找了那么多素材,累啊!!!
Ⅳ 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与散文电影的资料
第六代导演的共性
尽管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有着诸多不足以自成一派的因素。很多学者也评论说他们缺乏统一的美学旗帜,没有足够说服力的创作成果,甚至其中很多导演也拒绝这种代际划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中国影坛带来了鲜活的力量。看似不利于概括他们群体性特征的种种差异性因素恰恰是群体的生命力所在,是群体发展的动力,只有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反复比较中才能建立对一个群体的动态的整体性的描述。我个人认为他们在价值观、艺术追求、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第六电影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首先,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与美学观
第六代导演在道德层面上都很善良、真诚、立与责任,他们执着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在艺术哲学层面上,第六代导演非常是人性与道德层面的开掘,他们也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就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人品人格熔铸于平民主义精神之中,特别是那些被社会排挤和歧视的艰难者、困苦者和边缘人成了他们最直接关心的对象,所以,他们的电影作品非常亲切,让受众在他们流畅的叙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怜与孤独,也让那些践踏生命与尊严的人感到可耻与良知的唤起。在美学层面上,第六代导演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和感悟,他们以写实与震撼性的长镜头来凸显真实,学习意大利电影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电影美学格上,能看《罗马不设防》、《偷自行车的人》及阿巴斯、北野武等著名导演的风格。其主题刚柔相济、幽默悲怆,画面富有历史气息,镜头非常细腻精致。中国第六代电影艺术风格虽然以“新写实”为主导,但各自借鉴略有不同,有的有“左岸派”电影的元素,有的有美国“实验电影”的风格,有的作品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有的体现出表现主义的艺术精神追求,但“新写实主义”是第六代导演所共同具有的美学风格。
其次,共同的主体性精神追求。
第六代导演是勇敢的,至少为了艺术他们有一种孜孜不倦追求的勇气。他们没有得到多少酬劳,因此拍摄电影成了自己的个人“爱好”。第六代导演选题丰富,立意新颖、题材奇异,大胆的表现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表现人的苦难与挣扎,这些都是他们主体性的高扬。“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而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六代导演实现了自立与自主的主体性精神。第六代导演的主体性精神还表现在他们的自由选择性与创造性方面。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的力量支配外界,独立地对待社会客体、自然客体与艺术客体,对电影的拍摄有一种内在的目的和使命的自觉,不需要各种“主义”精神去感召,正是这种自觉意识使第六代导演超越前代导演们多生活的表现力和渗透力,他们的电影更真实、更直接触击现实,更具有深沉的批判力量和反思力量。
第三,第六代导演注重继承先锋实验电影、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
虽然同“第五代”一样,“第六代”大多出身于北京电影学院,但他们是真正学电影出身的人,对电影艺术有更深的体会。第六代对用电影探讨人生人心的秘密更有兴趣,而不像他们的师兄师姐们那样仅仅把电影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艺术电影是他们的原初目标和终极意义的体现,是他们与世界关系的延伸。这批年轻人在校期间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电影运动的影响,同时,他们之中也不乏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阿伦·雷奈、法斯宾德等西方艺术电影导演的崇拜者。他们面世之初遭遇了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类似的处境:匮乏的资金、叛逆的情绪、艺术的**,这些从客观上决定了第六代电影的内容与风格。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与《自行车的人》、娄烨《苏州河》与《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章明《巫山云雨》与《铁皮鼓》、《筋疲力尽》等影片都呈现出电影文本的互文性。第六代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把视角扩展到对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注意以及被遮蔽的社会现实,用他们独特的电影语言来阐释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性试验,追求影像上的西语化、内容上的冷僻化、价值上的随意化和叙述上的个人化。汤尼·雷恩曾指出:“我们可以很客观地说,一个电影业能够从根本上不断改造自己永远是件好事。这一意义的表达曾经出现在1959-1960年的法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的德国,出现在80年代的台湾地区,出现在90年代的韩国……现在,它正出现在中国大陆。”
总之,第六代导演以影片的先锋性、前卫性开始了对电影观念、电影叙事的革命。
Ⅳ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
纪实风格
纪实风格的影片要求逼真性而摒弃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节,最好按照生活原型“纪实”。电影艺术家多用这种风格来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使史诗题材富于纪实性,让观众信服。这种风格的影片,常常采取在扮演镜头中穿插纪录片镜头,并以彩色和黑白相区别的方法,或是使彩色镜头“老化”,以引起“历史回忆”的方法拍摄。重要镜头常在历史现场拍实景,对历史人物避免神化与丑化,甚至用特型演员扮演近现代历史人物。非历史题材的纪实风格片,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态,并按照这种形态去构建作品,使作品的叙述方式尽量显示生活的本来痕迹,结构一般多层而分散。情节方面力求非戏剧化,对人物和矛盾的复杂关系,不做人为的雕饰,仿佛没有经过艺术的铺排,如同生活一样的自然。它所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身就存在的“戏剧性”,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技术上采取拼帖法、长镜头、无技巧剪编等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作品《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和我国的《见习律师》《开国大典》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
溶合风格
溶合风格即把几种不同的风格溶合为一种风格。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正剧、喜剧、悲剧的风格样式历来是泾渭分明的,而实际生活却是复杂多样的。艺术家为了反映真实生活,有的在严肃的正剧中渗入喜剧的幽默和讽刺;有的又在喜剧中渗入悲剧的痛苦与哀伤;还有的甚至把悲剧、喜剧、闹剧、打斗等杂糅在一起,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卓别林的影片就是悲喜交集的严肃作品。
共现风格
过去电影拍摄风格分“戏剧式电影”如《于无声处》《陈毅市长》《茶馆》等,“诗的电影”如美国片《黑马》、法国片《红汽球》等,“散文电影”如《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乡情》等,“史诗性电影”如《列宁在一九一八》《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等,以及绘画式电影、小说式电影等。共现风格是六七十年代前,前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提出这种风格的电影理论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它的反映形式也必然跟着变化。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经从初级的综合走向高级综合,因此应在综合各种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共现风格”,以便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多线索、多层次、多角度的结构,艺术概括复杂、广阔,形象的发展也是多侧面的,容量比过去扩大了。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恋人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绘画风格
绘画风格是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电影风格,强调挖掘镜头内的丰富表现力,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色彩变化,以及各种新的摄影方法,而且爱用长镜头。这种风格讲究纯观赏性、造型的图解性,力求以纯画面的、风格化的静态形象来表达影片的内容,并以此与戏剧化的电影相对立。瑞典影片《梦幻世界》、捷克影片《非凡的埃玛》、前苏联影片《画家苏里柯夫》等都是具有绘画风格的影片。
电视风格
主要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要求极高的逼真性,甚至采取“隐藏摄影法”;多用采访片、报导片形式,或近似活的新闻特写;强调及时性,多拍最新题材,播送、放映力求迅速;提倡多集片形式,每集不宜过长,以便与电视的多节目性相协调。如日本片《铁臂阿童木》、英国片《大卫·科波菲尔》、朝鲜片《无名英雄》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
Ⅵ 什么是散文诗电影
20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流派和电影样式。苏联散文电影的主要代表..'" 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等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像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代表作品有《夏伯阳》、《列宁在十月》、《马克辛三部曲》等。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领袖形像,或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它们通过叙事结构和对人物的心理刻划,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及历史上的丰功伟绩。40年代以后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散文电影,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贯串完整的情节冲突,而是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亲切可信的艺术效果。但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与松散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
Ⅶ 关于台湾眷村文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有哪些推荐
朱天心《长干行》、《未了》,孙玮芒《斫》、《回首故园,眷村生活素描》、《卡门在台湾》,苏伟贞《离开同方》
电影电视
电影《小毕的故事》、《搭错车》、《老莫的第二春天》、《竹篱笆外的春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陈木根的邻居们》、《黑暗之光》、《美丽时光》,《蝴蝶》、《爸,你好吗?》
公视电视剧集《再见,忠贞二村》、电视纪录片《想我眷村的妈妈们》、公视单元剧《蟹足》、中视连续剧《光阴的故事》
舞台剧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回头是彼岸》、《我妹妹》、相声瓦舍《影剧六村》系列、表演工作坊《宝岛一村》
Ⅷ 岩井俊二的小说,电影,散文,有哪些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电影导演,作家及记录片导演。日本新电影运动棋手,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国影迷称他为“日本王家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有佳作问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导演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的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生平 岩井俊二出生于1963年1月24日,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人。(仙台?!对,还记得《藤野先生》吗,仙台也是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地方!)。从小爱好广泛的岩井俊二学生时代已经爱上电影、美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1987年岩井俊二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在横滨国立大学时期,他便开始了尝试8毫米电影的拍摄。由于在1985年拍摄的《米娜传说》等作品不被看好,因而不满日本电影界的束缚,在1987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电视行业。其后的几年中,他一直从事MTV、广告以及有限电视节目的导演工作。这阶段所拍摄的大量的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1年,岩井俊二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处女作。 1993年他为富士电视台拍摄了《人鱼传说》,其中由浅野忠信扮演的喜爱龙鱼的杀手一角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凉形象,成为了日后《燕尾蝶》的源头。同年他又为富士电视台的《IF……》系列节目拍摄了儿童题材的电视短片《烟花》,受到了普遍好评。并由于岩井俊二出色的编导才能,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破例把他评为当年的最佳新人电影导演。这是第一次非电影导演获奖。 1994年他拍摄的电视短片《爱的捆绑》继续好评如潮,不但被制作成电影发行,还赢取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奖。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该影片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空前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第二次高潮的先导。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成为众多亚洲影迷心中的最爱,更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岩井以前制作的录象短篇等也陆续被公映,《PiCNiC》还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新闻审查员奖。 紧接着的1996年也是岩井俊二创作颇丰的一年。首先,他以反映精神病患者为题材的短片《梦旅人》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记者评审委员会奖。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燕尾蝶》(《suwarouteiru》)搬上银幕。该片在公映前就被传媒界注目,非常卖座。著名音乐人小林武史为该片配乐。深刻的主题、复杂的故事情节、五百万美圆的巨额投资以及众多明星的加盟使得《燕尾蝶》成为岩井俊二至今为止最具震撼力的影片。 1998年导演了由松隆子主演的《四月物语》,并独自花费8个月时间剪辑整理-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由此可见。 2001年岩井俊二再次与小林武史合作拍摄描写高中生生活的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小林武史为片中虚构的歌手莉莉周写了多首歌曲(实际由日本歌手Salyu演唱,这些曲子因为影片的上映而广受好评(同时影片中出现的一些德彪西的钢琴曲也大受欢迎),之后也真正出版了名为《呼吸》的专辑。 2002年他拍摄了一部名为《ARITA》的短片(收录在《果酱短片集》中),在该片里他首次为自己的影片作曲。 2004年岩井俊二导演了《花与爱丽丝》,这是他的首部喜剧,该片的音乐也出自他本人之手。其作品一次次的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岩井俊二接下来的计划是在他创作剧本的电影《Bandage》中出演角色,该片由北村龙平导演,将在2006年末上映。很多影迷质疑为何他不导演自己的电影。 岩井俊二不仅精通影视编导,还写作小说、散文,对于绘画、音乐也同样颇具功力。至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情书》、《燕尾蝶》、《华莱士的人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四本小说以及《垃圾筐里的戏剧》、《现在和那时的岩井俊二》两本散文随笔。另外,他还创作了多部电影的绘画分镜头剧本和《情书》、《燕尾蝶》的漫画,在《四月物语》中的吉他与钢琴配乐,都是他亲自创作并演奏的。
Ⅸ 什么叫小说什么叫电影独白什么叫散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Ⅹ 散文电影的介绍
散文电影film prose20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流派和电影样式。苏联散文电影的主要代表·.' 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等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像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