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标志着默片时代结束的电影是哪一部
《星球大战》系列影片
编者按:喜欢的科幻电影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在1977年的问世,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因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场面,纷繁复杂的星系斗争,它被称为"继廖西开辟红海之后最为壮丽的120分钟”。
《星球大战》三部曲(1977-1982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本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
《星球大战》系列也是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它在全世界所创下的不可思议的票房收入,标志着电影从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片时代,又从黑白片时代进入彩色片时代后,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数字化时代。
星球大战全集
1977:星球大战 新希望 全球票房:7.754亿美元
1980:星球大战Ⅱ 帝国反击战 全球票房:5.4亿美元
1983:星球大战Ⅲ 绝地归来 全球票房:4.75亿美元
1999:星球大战前传Ⅰ 魅影危机 全球票房:9.43亿美元
2002:星球大战前传Ⅱ 克隆人的进攻 全球票房:6.5亿美元
2005:星球大战前传Ⅲ 西斯的复仇 全球票房:8.5亿美元
应该是从第一部星球大战开始吧。。。
② 周星驰的时代结束了吗
最近,周星驰突然陷入了舆论的旋涡。被指耍大牌、抠门、性格怪僻、脾气暴躁、旗下艺人出走、曾经的搭档指责、3年才出一部电影……于是,有人说,周星驰的时代结束了。不可否认,周星驰的确成就了一个“时代”。相信多年之后,再回望华语电影世界,周星驰也还是一个不得不书写一笔的“文化标签”。A文化环境去精英化的“无厘头”是对严肃和权威的嘲弄,契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美国著名影评人大卫·波德威尔曾经这样形容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知名影评人李相看来,周星驰的成功就是香港电影造就的一个神话。香港是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中西合璧的杂糅文化使得香港缺乏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文化传统和归属,而“九七”前后的政治环境变化使得香港人的心理之中饱含着危机感。“周星驰的电影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李相表示,人们将周星驰的电影称为“无厘头”风格,这种“无厘头”,包含着去精英化的意识,以颠覆性的话语对传统形成了解构,甚至带上了某些“后现代”特征。周星驰的电影因为适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得到了热烈追捧。而此后,香港经济状况良好,人们同样需要通过电影来宣泄情绪,周星驰走红就成了必然。著名青年评论家韩浩月则认为,周星驰在内地之所以得到如此推崇,和刚开始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地娱乐方式严重缺乏有关,周星驰和以他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的出现,对当时在文化上被压抑多时的内地人来说,既有形式上的新鲜感,又有内在的对严肃和权威的嘲弄,符合人们的心理,于是,周星驰的被推崇便成了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B网络传播网络文化威力刚刚显露,周星驰电影成为新兴文化势力求之不得的绝佳文本。“曾经有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不可否认,许多人是因为这句话喜欢《大话西游》,进而认识、喜欢周星驰的。这句话并不是口耳相传的,它在网络广为传播,至今仍被奉为网络文化经典。李相认为,网络也是将周星驰推向神坛的一个重要原因,尤以《大话西游》为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周星驰接连拍了《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话西游》等,周星驰电影事业迎来了高峰时代。彼时,恰逢电脑网络普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威力刚刚显露。《大话西游》成为了网络这个新兴文化势力求之不得的一个绝佳文本,因而风靡一时,广泛传播,许多对白被年轻人奉为经典倒背如流。周星驰也从“星仔”摇身一变成为“星爷”,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甚至还被邀请到北大的讲坛。C草根情结没有太多的道德顾忌,擅长表现市井小人物的乐观和永不妥协。现在,一些人在评价周星驰时,会说他尖酸刻薄。在李相看来,周星驰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颠覆传统,在于他的无所顾忌。他的讽刺搞笑甚至经常不乏尖酸刻薄,而正是因为没有太多的道德顾忌,观众在看他的电影时,才有一种过瘾和尽兴之感,才会淋漓尽致的发泄自己的情感。打拼多年的周星驰有着相当长的跑龙套和不得志的经历,这种饱受白眼、遭人奚落、前途渺茫的生活给他的创作打上了强烈的印记,在《食神》、《喜剧之王》中,都有着他自身经历的影子。他的影片总是关注小人物,关注草根阶层和生活的失败者,这是构成影片风格的重要元素。韩浩月认为,香港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港民崇尚向上的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而周星驰最擅长表现的,就是市井小人物的乐观和永不妥协,包括敬业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喜剧之王》会成为他的经典之作的原因,那句经典台词——“我是一个演员”,更是说出了占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草根一族的心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都是草根精神的代名词。■现状解读周星驰的时代过去了吗?文隽:“战场”不在香港,标志时代结束近日,香港金像奖前主席文隽发表了一篇名为《周星驰时代,宣告结束》的文章。文隽认为,现在,周星驰“静悄悄”地转移到好莱坞发展,刻意淡出华语电影圈,远离大家视线的周星驰,影响力已经减弱,“因为没有新作品的话,怎样证明他的存在价值?”文隽表示,过去其实已不断有圈中人对他发出批评的声音,都是曾经和他密切合作过的好友(吴孟达)、拍档(罗家英)、前辈(洪金宝)。但周星驰不会在乎,因为有才华的人,有时是不需要好友、拍档、前辈的!周星驰是孤傲的,这种自绝于这种人际关系,会使他愈来愈孤独。在走进好莱坞后,周星驰不可能走回头路,他不会再“窝”在小小的香港拍港产片,“要看周星驰,如今只能在他的旧作品堆里寻找了。当他的‘战场’不在香港时,他的时代已经结束!”韩浩月:山寨文化兴起,人们不再依赖周星驰同样,在韩浩月看来,周星驰的时代已经过去,其显著标志就是《长江七号》。韩浩月认为,《功夫》是周星驰时代最后一部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在电影里,周星驰实现了自己除暴安良的梦想,最后的“降龙十八掌”,也体现了他最高的人生境界。但《功夫》里,周星驰赖以成名的草根精神已经淡化了。《长江七号》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周星驰开始注重个人主义,开始兜售自己一些不着边际的奇思异想。“大环境的变化削弱了周星驰的影响力。”韩浩月表示,近十年来,内地文化娱乐全面开放和网络信息的无孔不入,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渠道开始多种多样,尤其是山寨文化让网民拥有了更多自娱自乐的能力。另外,香港文化娱乐整体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那么多人跳出来批评周星驰,因为周星驰已经不再是整体水平下滑的圈子的中心了”。李相:即使有非议,也是当代文化的经典文本周星驰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吗?李相却不这么认为。香港电影在走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期后,一直起起伏伏,阴晴不定。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电影的前途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李相认为,这种情况下,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周星驰,周星驰的地位至今仍然无人能够替代。李相表示,在近年经济持续走软的形势下,社会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对于周星驰来说,转型是必然的。在《唐伯虎点秋香》之后,周星驰就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验渗透到了创作之中,创作出了一些笑中带泪的作品,其后的《大话西游》更成为流行文化的经典范例。此后周星驰更多地参与到了影片的幕后创作中,以出品人、导演等身份出现。而作为演员的他,则明显地走向了低调朴实的风格,饰演的都是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社会最底层小人物,不再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神经质的台词和刺耳的笑声来博得笑声。那个轻松活泼、胸无城府、嬉笑怒骂的无厘头喜剧大师周星驰,已经在银幕后远离,再也不会回到我们面前了。“在整个中国电影大市场的支持下,周星驰的电影仍然可以继续前行很长一段路,但其自身也的确需要一次根本性的突破。毋庸置疑的是,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非议,周星驰的作品依然是当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和经典文本。”
③ 从目前电影的趋势来看,冯小刚、张艺谋的时代是不是结束了
如今电影界更新换代,很多人问,张艺谋和冯小刚是不是不行了,他们的时代是不是真的结束了。在我看来不尽然。
总的来说,说他们的时代结束了是没有,但是如果想要征服观众他们还需要迎合当下的趋势。
④ 张译也拯救不了《悬崖之上》的票房,你觉得张艺谋的时代结束了吗
《悬崖之上》的票房成绩并不能够说明张艺谋的时代已经结束。
虽然张艺谋导演的巅峰期早已过去,但是张艺谋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以及经验,依然能够让自己的电影作品保持着很高的下限。而且在70多岁的高龄的时候,张艺谋依然能够拿出如此质量优秀的电影,这就足以说明张艺谋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而且只凭票房成绩,这一点也并不能够说明张艺谋导演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一、《悬崖之上》的前期票房成绩不佳是由于题材受众窄的原因。虽然影视圈拥有多部谍战题材的优秀电视剧作品,但是有关于谍战的电影作品却非常稀少。因为谍战这种题材不适合通过电影的模式来进行讲述,因为电影时长较短,并不能够将谍战题材作品的内容讲述清楚,所以这也导致电影观众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在电影院看到谍战题材的作品,这造成了谍战题材容易出现受到观众冷落的情况。
虽然张艺谋导演很难再度创造属于自己的巅峰时期,不过能够保持较高的拍摄水准就足以令观众尊重。因为经常能够带给观众好作品的导演,才是值得受人尊重的导演。
⑤ 《复联4》是否结束了漫威电影的一个时代
《复联4》并不是真正完结,漫威下一部电影,见证第四阶段的开始
《复联4》的播出很多粉丝都说这是漫威电影第三阶段的完结,预示着在之后的电影中,这些英雄将不会出现,第四阶段将要开启。
就算是在接下来的漫威电影你会见不到美队还有钢铁侠的身影,但是还是要继续支持漫威的新电影和即将出场的心英雄
⑥ 为什么说金刚狼的死代表着一个超级英雄电影时代的结束
为什么说金刚狼的死代表着一个超级英雄电影时代的结束?《X战警》的最初是靠着金刚狼打开的,就算是逆转未来的故事,也是靠着金刚狼书写的,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一段故事线的完结,肯定也要以金刚狼的死来收尾。
金刚狼的死确实代表着一个超级英雄电影时代的结束,但也让人期待接下来的这个时代还会有什么新的精彩!
⑦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7)有哪些电影时代结束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⑧ 哪一部电视剧或电影,里面有开头就是朝代终结新朝代开始的开头
哪一部电视剧或电影,里面有开头就是朝代终结新朝代开始的开头?
角色,一张怕
⑨ 从20世纪50年代‘解冻电影’到80年代‘生活电影’前苏联电影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其内在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俄罗斯民族处在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在这里,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发生着碰撞,因此,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民族精神而言,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这种境域当中,俄罗斯精神有着浑厚、博大、悲悯的极端气质。在俄罗斯人身上,各种矛盾特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专制主义、国家至上、自由放纵、善良平和、柔顺内敛等等。那里有对苦难的坚忍不拔,有对彼岸世界、对终极的不懈追求。俄罗斯的大地仿佛就是痛苦与思考的象征,因思想而受难,因受难而思想,是俄罗斯社会三百年继之不辍的文化主题。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命运使俄罗斯民族的艺术凝重大气,感情浓烈,无数杰出的艺术大师背负着俄罗斯命运,反复吟唱着普希金所说的俄罗斯之调。苏联时期,新兴的电影艺术建筑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以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表现着俄罗斯民族的情感和命运。依托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艺术传统,苏联电影在国际电影中,写下了自己辉煌的篇章。
在默片时代,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这些电影大师创造了神话般的电影奇迹。有声电影的产生结束了这一段黄金时期,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三四十年代,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影响下,描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成为了此时的关注热点,这一时期拍摄出了一批成熟的优秀影片,例如尼古拉斯·艾克的《生路》、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1934)、吉甘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顿斯阔伊根据高尔基三部自传式小说拍摄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1938年至1940年摄制)、米契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等。尽管此后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出现多样化的风貌,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题材等都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在创作思潮上,意识形态的僵化却越来越禁锢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过分强调了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控制,使艺术失去了独立的品格,以至于在电影中以理想来矫饰现实,俄罗斯传统的厚重与深刻被平庸逐渐代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电影的创作陷入了低迷。
苏联电影的再度辉煌出现于50年代中期以后,从那时起一直到80年代,随着创作环境的宽松以及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苏联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无论是场面恢宏、英雄史诗般的战争大片,还是跌宕起伏、柔肠寸断的伦理片,都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一、 解冻与深入——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新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整个世界,对于苏联来说,这场战争不仅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场战争中,苏联牺牲了2000万人,用血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这给战后苏联人的生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整个社会一时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沿着战争年代的惯性在滑行。40年代初遭受了战争破坏的苏联电影在战后延续了低迷的状态,“无冲突论”统治着整个文艺领域的创作活动。因而在创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也产生了不少条条和框框。艺术家不是反映生活的原貌,而是把生活表现得非常理想化,尽力掩盖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不幸。这造成了故事片的产量逐年下降(1947年7部,1948年17部,1949年16部,1950年15部,1951年6部),并且影片题材狭窄,影片的主题靠说教来喻示,缺乏艺术感染力;艺术表现手法呆板僵化,电影的叙事语言没有新的建树;人物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此时期有一类“纪念碑式的史诗片”,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突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另一类现代题材的影片回避矛盾冲突,粉饰现实生活。如:《金星英雄》、《幸福的生活》等。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影片内容单调,风格雷同。好的艺术影片寥寥无几,只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青年近卫军》等几部质量比较高。
1956年,苏共召开了二十次代表大会,彻底批判了“个人迷信”和“无冲突论”。理论上的解放给了苏联电影较大的创作自由,剧作家和导演们从“无冲突论”的桎梏中脱身而出,可以相对自由地表现真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时期,随着禁忌的逐渐被打破,电影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有了实现的可能,苏联电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一批呈现出新面貌的影片中重新放出了光彩。一批新的电影人涌现出来,开始了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例如邦达尔丘克、丘赫莱依和塔尔柯夫斯基等等,他们和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罗姆、格拉西莫夫等人一起,对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以人性的眼光谴责战争与个人幸福的对立,并以揭露战争的残酷来呼吁全人类的和平。这个时期的影片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样化,在揭露生活阴暗面、深化人道主义主题、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探索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有了不俗的突破。
50年代,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战争留下的巨大伤痛远远没有平息,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亲人牺牲在战场,生活下来的人长久地沉浸在眼泪和对亲人的悼念中,这是战后苏联集体的心灵创伤和悲剧命运。在以前的《青年近卫军》、《普通一兵》等影片中,着力表现的是具有英雄主义气质的战争英雄,与此相反,新一代导演将目光投向了遭受战争创伤的普通人,并对人在战争中的境遇、人与人之间真实复杂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思考。1956年,新一代导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于1956年根据鲍·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拍摄的成名之作《第四十一》,揭开了苏联电影创新的序幕。与此后大部分影片关注二战题材不同,《第四十一》讲述了一段革命历史:国内战争的年代,政委叶夫秀柯夫率领一支红军突围,幸存部队中女战士玛留特卡是个神枪手,她已打死了40个白匪军。政委令她与另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从海路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起了风暴,两名战士被卷入海中,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岛上。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留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当中尉奔向朝孤岛靠近的一艘白匪小船时,玛留特卡一再劝其站住,他却继续在水中奔跑。玛留特卡犹疑再三,终于放了一枪,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终于成了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中尉躺在海水里,玛留特卡奔过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第四十一》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这是当时的青年导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Grigori Chukhraj 1921—2001)的第一部影片,他是“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而《第四十一》被国际影评界公认为这股浪潮的首部力作。《第四十一》虽然是一部战争影片,但是战争在影片中却只是作为叙事的背景而存在,格里高里·丘赫拉依关注的其实是在最排斥人性的战争中去展现丰富复杂的人性美。在远离革命与反革命纷争的小岛上,男女主人公动人的爱情故事得以优雅而又甜美地展开,但战争缔造的这段爱情在归属意识苏醒之后,又走向了宿命般残酷的毁灭,男女主人公坠入了悲剧深渊。格里高里·丘赫拉依细腻地处理了电影的叙事和诗性抒情,把处于悲剧境域中青年男女的丰满人性表现得格外动人心弦。玛留特卡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立场,又有少女丰富的人性,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影片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第四十一》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影片中,丘赫拉依注入了大量抒情片段,蔚蓝色的大海、熊熊的火堆、强烈的抒情音乐,这一切都给《第四十一》带来了浓烈的人性意味。《第四十一》是50年代后期苏联电影全面创新的一个发端,从这部影片开始,一个崭新的,在苏联电影史中被称为“苏联电影新浪潮”的时代来临了。
在这以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苏联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在他们的努力下,苏联电影在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电影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深化和对电影语言的积极探索,使这一时期的电影和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变化最先发生在战争题材的影片当中,这时期的优秀电影有: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1903—1973)拍摄的《雁南飞》(1957)、邦达尔丘克(Bondarchuk,Sergei Fiodorovich,1920~1994)拍摄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丘赫莱依拍摄的《士兵之歌》(1959)和《晴朗的天空》(1961)、阿·阿洛夫和弗·纳乌莫夫拍摄的《给初生者以和平》(1961)、安德烈·塔尔柯夫斯基拍摄的《伊凡的童年》(1962)等代表作。
对于苏联来说,50年代后期,卫国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使得当时的整个社会思潮可以拉开一段距离去冷静地审视战争,表现在电影方面,便是革命激情所带来的英雄主义豪情逐渐演变为厚重的悲剧感和对人性的思索。这一时期的电影纷纷采取了普通人的视角去反思战争,贯穿着人道主义的悲悯,影片着重描写战争中人的遭遇、命运和不幸,凸现了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幸福生活造成的破坏,随着影片对战争事件的关注转向了对战争中人的关注,它所展现的人们心灵的巨大创痛深深震撼了一个时代。《雁南飞》中薇罗尼卡和鲍里斯一对年轻恋人被战争毁灭的爱情;《一个人的遭遇》中木工索阔洛夫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士兵之歌》中一去不回的阿辽沙;《伊凡的童年》中备受摧残、心中怀满仇恨而夭折的伊凡。这些形象的出现在苏联电影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被放置在了中心位置,“非英雄化”的同时,也就是对人的珍视、热爱和对人在历史中脆弱处境的无限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塔尔柯夫斯基拍摄于1962年的《伊凡的童年》,在电影中,伊凡是一个面孔黝黑、背上布满伤痕、不停地战栗的小男孩。战争毁灭了伊凡的童年,他不再拥有儿童的纯真无邪,反而是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只有在梦境中他才能够返回到被掩盖起来,似乎已经消失的童年情境中去。在梦中,伊凡是一个自由的、心灵充满了喜悦的人,他能梦见大自然的美,能和人类美好的情感相遇。但是在现实中,伊凡永远无法平静下来,他是一个复仇者,一个被战争彻底摧残了的儿童。影片改编于弗·鲍哥莫洛夫的小说《伊凡》。在影片中,塔尔柯夫斯基作出的重大改变是引入了伊凡的梦,他让伊凡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当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伊凡做梦的世界。两个异质世界的强烈冲突让伊凡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敏感而又悲痛的心中。《伊凡的童年》始终渗透这一股悲切的激情,塔尔柯夫斯基本人的人道主义观点清晰而又深刻地在影片中表现了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说,《伊凡的童年》和当时在西方刚刚兴起的“作者电影”有着共同的审美趋向,因此,影片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重视,《伊凡的童年》获得了196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旧金山电影节大奖,并在数十个国家上映。
这一时期,苏联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雁南飞》在国际影坛上引起了轰动,获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士兵之歌》荣获旧金山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电影节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晴朗的天空》在1961年的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与日本影片《裸岛》共同获得大奖,并在旧金山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在以其对战争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人在战争中普遍处境的强烈关怀打动世界的同时,这一时期苏联电影新鲜的、独创性的电影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苏联电影从一开始就对电影这一门独特的艺术在形式以及技巧上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无声电影后期,对电影艺术的自觉终于导致了艺术观念上的一次大的争论,争论发生在爱森斯坦和C·尤特凯维奇之间,实质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两种电影理想的冲突。在时隔30年之后,“诗电影”重新在苏联电影界发出了回响。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米·罗姆(Mikhail Romm1901—1971)不仅对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他还发表了不少文章,从理论上阐释电影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突破旧框框,必须创新。年轻一代导演中致力于创新的几个主力,如格·丘赫拉依、安·塔尔柯夫斯基都是他的学生。诗电影的特点已经不是单纯地表现在隐喻、象征、比拟上,而且贯穿于整部影片的构思之中。在影片中,诗电影减弱了戏剧性的冲突,代之而起的是大量抒情场景和诗性格调。《雁南飞》并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甚至连敌人的形象也不出现,而是着力表现薇罗尼卡的内心矛盾;《士兵之歌》突破了叙事电影的框框和戏剧结构,采用了散文结构,影片虽然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给予人们的感受却远比一些故事和事件丰富得多,它能使观众从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影片的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方面出色而大胆。片中有十分独特的蒙太奇转换,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镜头。
在诗电影理论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在苏联电影界兴起了一种“情绪摄影”的理论,主张电影摄影不是客观主义的记录,而应带有强烈的主观化情绪色彩。这个阶段电影中典范化的镜头处理给予了以后的电影无尽的启示,为人称道的处理层出不穷。比如《雁南飞》,鲍里斯临死前靠在一棵白桦树上,他的身子慢慢向下滑,眼睛望着急速地旋转着的白桦树梢,在旋转着的白桦树梢的背景上出现了鲍里斯想像他和薇罗尼卡结婚的画面,随后想像的画面渐渐淡去,白桦树梢旋转得越来越快,又戛然而止,银幕上出现了鲍里斯两手伸开倒向水洼的画面。《一个人的遭遇》中,索阔洛夫和其他俘虏在采石场做苦役这场戏中。画面上展现的是寸草不生的大采石场,疲惫不堪的、被折磨的虚弱已极的人们在凿石头。单调的、不断重复的凿石声塑造了一种音响的气氛,画面造型的处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难熬:俘虏们捧着大石头一步步慢慢走上山去,另一队人在采石场的沟底走着,还有一队人在山脊上艰难地行进,身体极度虚弱的人还被德寇碰撞而滚下山坡。均匀的凿石声,均匀而沉重的脚步声,使人觉得这种法西斯苦役式的劳动永无尽头。《伊凡的童年》中的最后一场戏,也就是在伊凡最后的梦中,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一切都是那样纯净,那样光辉,只是在水边,在沙滩上竖着一棵烧焦的树。伊凡与一个小姑娘追逐着向水里跑去,这时,画面中忽然闪现了那棵烧焦的树,一片阴沉、晦暗的阳光笼罩着它。这个隐喻性的画面非常富有表现力地让人看到,在伊凡的道路上竖起了一棵死亡的黑树。
诗电影的传统在苏联以后的电影中得到了继承和深入的发展。塔尔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生的电影实践对诗电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他又拍摄了《安德烈依·鲁勃廖夫》、《镜子》等影片,1983年他在意大利导演了《怀乡》之后,在国外定居。1985年他在瑞典导演了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牺牲》,1986年在巴黎病逝。西方影坛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与费里尼、英格曼·伯格曼等齐名的大师级的电影艺术家。在塔尔柯夫斯基的后期电影中,诗电影的独特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尤其是他对长镜头的运用和探索达到了一个诗化的高度。苏联人的长镜头观念建立在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是为了纪实而是为了表现,所以体现出来的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观念,也就是用一个镜头来完成原来蒙太奇剪接的效果。所以在那个镜头中每当机器运动到一个局部,就会有一组戏出现。塔尔柯夫斯基的长镜头当中影像本身的节奏感纯粹天成,不需借助于台词,也不需借助于音乐或戏剧张力,在取消了一切指向性和明确的意义后,显得纯净、优美。他开拓了电影的形式美,使电影成为一种本质优美的艺术。
这时期的苏联电影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之外,重要影片还有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友》、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等,此外还有一些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在艺术性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格拉西莫夫拍摄的《人与兽》(1962)、《记者》(1967)和《湖畔》,作为他这一时期现实生活题材的三部曲,以普通人的命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影片的中心,并将人物刻画和对环境、社会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耳目一新。
1967年,阿·阿斯柯尔道夫(Aleksandr Askoldov1932—)根据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改编并导演了影片《女政委》。 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关于女人对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女政委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这个事件标志着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个电影时代结束了。
二、 70年代以来——四大电影题材创作热潮
和其他艺术的命运一样,在苏联这一时期,电影一直在文艺政策的指向性引导下,经历着或是繁盛或是衰弱的起伏过程,但只要政治的严密控制出现稍微松动,苏联电影就会尽量伸张艺术的个性与独立,恢复艺术的自觉与尊严。1972年,苏联国内的社会生活在经历了短暂的压抑之后,出现了宽松的景象。这一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策,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由此,电影再次出现了繁荣。从70年代开始,苏联电影进入了以战争、政治、生产和道德四大题材为代表的一个新阶段。但是,时代毕竟改变了,整体的社会思潮和中心问题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5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电影在强力反拨前一时期对个人的忽视这种倾向的基础上,将人的悲剧命运重新放置在时代的中心课题当中,那么从70年代开始,电影在继续关注人的同时,却悄悄地改变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方式。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英雄主义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其他题材的影片中,苏联当时的社会现实引起了电影艺术家的普遍关注,他们开始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探索有关道德主题的表现,对精神和道德因素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战争永远是苏联电影中一个无法饶过的主题,70年代开始,被称之为第三代战争片的一大批优秀影片出现了,这些影片体现了“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影片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在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平凡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揭示主题,著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热雪》等。在这同时,出现了另一类的场面宏大的战争片,其中以奥泽罗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зеров 1921~)导演的五集文献性故事片《解放》为代表。影片刻画了从两军统帅部到普通战士的角色形象,忠实记载了苏军开始反攻到德军全军覆没的全过程,从一个全景角度来表现战争,堪称史诗式的巨作。拍摄于1972年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第三代战争片的发端与代表作品,这一类影片还有《只有老兵去战斗》(1973)、《活到黎明》(1975)、《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受伤的小鸟》(1977)、《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7)等代表作。
第三代战争片既赞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又揭示了战争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摧残。在50年代强烈的感情控诉之后,电影艺术家对卫国战争的思考,不再倾注于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性毁灭的叹息,而是重新展示苏联历史上一段伟大的胜利。这时期大多数战争片表现的战斗是局部的,规模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事件中的人物,着力刻画苏联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这些战士丰富多彩的内心生活。人道主义和爱国精神体现在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当中,而人道主义是英雄行为的一个充实。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使影片的内涵深刻,富有人性意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
苏联第三代战争片中的主人公往往身陷悲剧处境,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但是,在陷于绝境之后,他们身上的英雄主义品质却愈发地光彩夺目。比如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战士的英雄气概。影片讲述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疯狂地冲进德寇在林中的营地,活捉了四个俘虏。影片的结尾是20年后,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志哀。影片选择了五个姑娘作为影片的主人公,以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残酷。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本是与战争不相容的,她们应该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应该有幸福的爱情,但她们却遇到了战争。影片以一种鲜明的悲剧意识,让活跃的生命、金色的年华和美丽的身躯毁灭给人看,从而控诉了侵略者侵略战争的罪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严酷,战争对个人幸福的破坏,对女兵青春的毁灭,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女兵们为保卫祖国而自觉献身的精神,表现了她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⑩ 有哪些以告别为结束的影视作品
《廊桥遗梦》,虽然当时看这部片子的我还在上大学,感情经历还没走到这一步,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但越发回想起来,当男女主人公决定私奔,而女主到达相约地点而没有下车,两人互相对望,男主在雨中的眼神,是让人久久不能平复的。经典就经典在,两个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你侬我侬的深情告别,因为是见不得人的婚外情,女主在命运面前做了最艰难的抉择,对望的无声胜有声,把两人的感情,时代背景下的压力都表现出来了。而且半夜在床上看这部很老的奥斯卡爱情片,最后响起音乐的时候声泪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