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巴顿是怎样取得英帕尔战役胜利的
1942年初,驻缅日军刚刚完成了改组。其中,为实施在西南沿海地区的攻势作战,于1944年1月专门编组了第28军。军司令官由樱井省三中将担任,下辖第2、第54和第55师团。这三个师团,只有第2师团是在瓜岛作战遭美军重创,后又在菲律宾重建的部队;第54师团是于上一年在国内仓促新组建的所谓“特设师团”。
若开前线的英第15军由3个师组成:即英国第5师、英印第7师和第81西亚师。军长为克里斯蒂森中将。为了加强这个军的指挥力量,蒙巴顿调换了几名师级指挥官,其中经伦敦同意,将英军与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多洛戈罗要塞之役的英雄弗兰克·梅塞维少将,调来任第7英印师的师长。若开地区的战火刚刚平息10余天,3月8日,日军第15军所属的3个师团及配署部队的近10万法西斯官兵开始越过亲敦江攻入鳊境内,揭开了英帕尔战役的战幕。当3月8日牟田口中将的先头部队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打来时,蒙巴顿由于意外,左眼严重内出血,正在医院住院。但是,来自英帕尔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毅然离开医院,飞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挥部。
听了斯利姆的汇报,蒙巴顿把在亲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这一政策正中日军要害,而牟田口中将恰恰没有看出这一点。”
通常所说的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将率领第31师团乘木筏和小船陆续渡过亲敦江。在唐都和霍马林一带休整后,即分成3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进攻乌科鲁尔,夺取这个通往科希马的交通要道。
斯利姆将这一危急情况报告给蒙巴顿,蒙巴顿立即从第5和第7英印师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并命令直辖的第3特种突击旅作好空支准备。另外,命令此时尚驻在鳊境内的“饮迪”第23无数程突破旅前去掩护利多,令英第2师从印度内地火速赶来。
5月13日,在贾伊尔山上残余的日军阵地也被英印士兵占领。日军佐藤幸德中将率部向补给地撤退。蒙巴顿接到科希马战线的日军有撤退迹象的报告后,命英第2师和第7英印师陆续向马奥集中,然后进而夺取乌科鲁尔。
6月22日,两支队伍好比钢钳的两只钳牙,在科希马公路的109里程碑处将日军钳住。乌科鲁尔这场堵截仗结束后,直接指挥战斗的第33方旅旅长第15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向此时已迁到马尼拉的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和东京大本营提出了请求停止“乌”号作战的报告。
南方军总司令宫内寿一大将接到河边正三的报告,随即与东京联系,大本营经几次磋商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7月2日午夜,内大将即成威作命甲第101号发布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由驻缅方面军向第15军进行传达。
盟军情报人员获悉日本南方军总部下达的全线撤退命令后,立即报告给战区总部,蒙巴顿当即指示斯利姆的第14集团军7个师开始全面追击作战。虽然日第15军渡过了亲敦江,但损失惨重。
⑵ 英帕尔战役是怎样开始的
1942年初,驻缅日军刚刚完成了改组。其中,为实施在西南沿海地区的攻势作战,于1944年1月专门编组了第28军。军司令官由樱井省三中将担任,下辖第2、第54和第55师团。这三个师团,只有第2师团是在瓜岛作战遭美军重创,后又在菲律宾重建的部队;第54师团是于上一年在国内仓促新组建的所谓“特设师团”。
若开前线的英第15军由3个师组成:即英国第5师、英印第7师和第81西亚师。军长为克里斯蒂森中将。为了加强这个军的指挥力量,蒙巴顿调换了几名师级指挥官,其中经伦敦同意,将英军与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多洛戈罗要塞之役的英雄弗兰克·梅塞维少将,调来任第7英印师的师长。若开地区的战火刚刚平息10余天,3月8日,日军第15军所属的3个师团及配署部队的近10万法西斯官兵开始越过亲敦江攻入鳊境内,揭开了英帕尔战役的战幕。当3月8日牟田口中将的先头部队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打来时,蒙巴顿由于意外,左眼严重内出血,正在医院住院。但是,来自英帕尔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毅然离开医院,飞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挥部。
听了斯利姆的汇报,蒙巴顿把在亲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这一政策正中日军要害,而牟田口中将恰恰没有看出这一点。”
⑶ 介绍一下二战的英帕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团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4万人。
战役结果
8月20日,日军溃退至钦敦江边。此时钦敦江因暴雨和山洪,江面宽度已达1500米以上,而且各渡河点均暴露在英军炮火和飞机扫射轰炸之下。钦敦江边,大炮齐鸣震天动地,树干枝叶和潮湿的泥土被抛入空中,日军士兵血肉横飞,厮杀一直继续了好几个星期,直到日军的最后一批地堡被摧毁,5万名日军陈尸战场为止。最终,由于日军中发生饥荒和疾病流行,7月初日军只好结束对印作战。根据统计,日军伤亡达6万多人,英印军伤亡仅1.6万人。此时,中国远征军也在缅甸发起反攻。之后,日军再无能力进攻印度本土。[2] 至9月初,日军第15军在钦敦江西岸已没有一兵一卒,半年前他们越过钦敦江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就这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5历史影响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⑷ 为什么说英帕尔之战是二战英国粉碎日军幻想的生死一战呢
英帕尔会战是为了清除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背靠印度次大陆的英国人,完全没有后勤问题。英军后勤部为了保障前线战斗顺利,向英帕尔战区附近,空运了合计65.2万吨的补给及战略物资。一边是吃香喝辣的英军,一边是在丛林中吃草的日军,仗打成这样也是必然。日本人肯定是会输的。
⑸ 英帕尔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1943年,日军在缅甸的指挥结构也有变化,由一个第15军扩充成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下辖15军和28军(在南方若开战线),后来还在北方面对中国军队增添了第33军。
日军前线兵力并不比英军差得太多,但是空军力量则要差得远。鉴于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日军在丛林战中的素质又高于英军,还有几个月前在第一次若开战役的失败,英军采取了这样一种战略——等待日军进攻,在印缅边界防御战中击败日军主力以后再大举反攻缅甸腹地。
英军在英帕尔地区为反攻缅甸而设的兵站枢纽,囤积有大量作战物资,而且英帕尔城在群山环绕之中地势低洼,难以防守。攻占英帕尔不仅可以以攻为守延迟英军反攻缅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缅边界的群山丛林,决定性地击败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鉴于此种原因,日军选择英帕尔地区作为1944年战局的全攻方向。
为了给担任主攻的日15军创造条件,日缅甸方面军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军首先对若开地区的英15军发动佯攻,吸引英帕尔守军英4军来援,代号“哈”作战。这就是第2次若开战役。
1944年2月4日,第2次若开战役开始,不久,日军便将英7师完全包围了。然而,日军的如意算盘却未打好。斯利姆所强调的固守待援的战术原则和一年多的丛林战训练终于见到了成效:英军被切断的部队不但没有慌乱,而且非常顽强地组织抵抗,通过有效的阵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给日军重大杀伤,同时,战区总部和斯利姆的集团军司令部使用空运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后勤支援。
2月底,日军损兵折将没有全歼任何一支英军部队,战术上完全失败,同时28军司令官樱井认为已经达成了把英军注意力从中部战线英帕尔地区吸引过来的战略目的,于是撤出战斗。
这是英军在缅甸战场的阵地战中第一次完全战胜日军。但是这还只是大战之前的一个序曲而已,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北面,日军以第15军全部突袭英帕尔的乌号作战。
中部战线日军的第15军是缅甸方面军的绝对主力,下辖3个师团,总共10万之众。
当时,英军在英帕尔驻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军。双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当,装甲和空军方面英军占优势,士气和丛林战术方面日军占优势。但是英军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军的进攻方向,也就是说,日军根本不可能打英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早在日军若开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军向斯利姆提交的报告就预言英帕尔附近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役。但是,所预言的日军重点打击对象是20师而不实际上的17师,而且预料日军补给困难,只能出动一个旅团,没有料到进攻的是一个整军。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报机构发现当面日军有重炮联队,还发现从若开战场调来的33师团,此时英14集团军已经对日军意图作出了正确判断。
1944年3月7日,第2次若开战役结束后1周,日15军全部3个师团越过亲敦江向英军纵深渗透,33和15师团为主力分割包围英17师,然后进攻英帕尔,31师走北路攻击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城,对英军呈夹击之势。
3月10日左右,英军发现日军的渗透行动,远在英帕尔以南的印度17师立即开始按预定计划收缩,虽然一度曾被日军包围,但是且战且退,最终顺利撤回英帕尔附近。
3月29日,英帕尔被日军从南北两面包围。4月4日,英第4军的3个师主力在英帕尔城外围完全收拢,英帕尔成了日军啃不动的一个大要塞,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共有15万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顿的战区总部全力组织空运补给英帕尔守军,甚至借调了在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的美军运输机大队,包围圈内始终保持15天左右的粮弹药品储备。
这样,日军两个师团在对英帕尔的攻击中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达成战役目的,战线在英帕尔近郊稳定下来,战事第1阶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计划发展成了对日军的消耗战。
在英帕尔战役中,斯利姆表现出高超的危机处置能力,最显著的就是对英帕尔以北科希马和迪马普附近形势的快速反应。开战时这两个地方没有值得一提的守军。很快,英军调整指挥机构,建立斯托普福德为军长的第33军,负责英帕尔以北作战,而以第4军专门负责英帕尔本身。
这时,斯托普福德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个整师。斯利姆的反应相当快,立即从若开抽调主力5师7师驰援主战场,其中5师的一个旅空运科希马外围,在第1时间赶到,两个旅增援英帕尔,全师10天到位。
4月4日,日军完成对科希马的合围,但是斯利姆最担心,也是紧急处置中着手最多的迪马普补给基地,日军15军和31师团却完全忽视,根本没有想到攻占这个基地可以解决自己的给养问题。
随着战役呈僵持状态,日军发现己方不但损失惨重,而且给养渐渐消耗殆尽,伤员得不到照顾,而英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斯利姆转守为攻,用生力军5师的两个旅和23师对日军15师团发动钳形攻击,把日军牢牢地钉死在英帕尔周围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军指挥机构已经胜券在握,着手为反攻作准备了。牟田口还想做最后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马的31师团撤下来,和其他两个师团合力再攻英帕尔,但此时日军显然已经筋疲力尽,31师团未经允许即擅自撤离,把15师团的侧翼暴露给英军。尽管顽强的日军一直战斗到7月初才承认失败开始后撤,但是到这个时候,日军的有生力量已经消耗殆尽,当初跨过亲敦江的10万人已损失过半。英军只损失2.4万。
这一仗完全实现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击消灭日军主力的意图。而且,在整个1944~1945年雨季,英军不仅跨过亲敦江,还抵达伊洛瓦底江边,威逼缅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为1945年旱季反攻占领了理想的出发阵地。
⑹ 求盟军敢死队2背景介绍
下面是盟2的10关的每关开头处的故事背景介绍。
第一关:恶狼之夜
历史背景:从1940年6月开始,由于德军在西线战役中相继占领了法国、挪威,原来极为不利的海上态势顿时改观,德国海军迅速在挪威和法国沿海各港口建立了强大的潜艇基地。特别是从位于比斯开湾的洛里昂、布勒斯特、拉罗谢尔和波尔多等港口出发,潜艇可直接进入大西洋,比从德国本土基地出发,航程足足缩短了800千米。这使U艇编队的活动能力大为加强,加之德国潜艇数量的增加,邓尼兹元帅的“狼群“战术日渐完善,所有这些都令皇家海军及运输船队的损失直线上升。尽管到1941年5月,皇家海军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狼群“的嚣张气焰得以遏制,但从大西洋彼岸向孤立的英国运输过来的所有供需品,特别是武器和汽油,仍然有减无增,愈发匮乏。位于拉罗谢尔的拉帕里斯,是德国最重要的潜艇基地之一,其构造有如一个坚固的碉堡,皇家空军的轰炸对拉帕里斯基地那些由强化混凝土浇灌而成的重要设施简直毫无作用。而从这巢穴中驶出的U艇,却在以每天近万吨的击沉数打击着皇家海军!
第二关:帝国潜艇--静默杀手
历史背景:同第一关
第三关:白色恐怖
历史背景:1945年5月,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英国及其盟国的船只数量仍持续增加,总重量达到了70万吨之多。从1940年至今,英国已损失了331万吨的各型船只,但这一令人简直无法忍受的代价终于使皇家海军换来了已失去很久的海上优势。然而,这却仅限于大西洋和别的欧洲海域,对于英国及其盟国船只来说,北海海域仍然是一个最危险的地带。这片海域里有德国潜艇及驱逐舰在日夜不停的巡逻,甚至还伴随着来自挪威、丹麦以及德国北部的空中打击。德国仍疯狂地保卫着这个可以通向德国北部重要码头、港口和工业区的地区。不计其数的冰山、雷区,加上德国驱逐舰和潜艇使得这片海域成为了盟国海员的噩梦。
第四关:目标--缅甸
历史背景:1942年5月,在接连征服了香港、新加坡和菲律宾后,日军又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占领了泰国和缅甸,它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日军计划在印缅边境英帕尔地区布置强大兵力,向印度首府加尔各答挺进,然后再与其在印度南部海岸登陆的部队汇合,将英印联军困死笼中。南太平洋战区英军最高司令蒙巴顿中将勋爵十分清楚,能否打赢英帕尔战役,将日军阻挡在边境上是印度保卫战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他的部队已经遭到了连续数月失败的打击,兵力不足,且由于日军的合围而无法得到增援,若想取得胜利远非易事。此时,驻守英帕尔的这支英勇之师就成了战争转机的唯一希望。
附:英帕尔战役是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日军虽然拥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由于不得不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并背靠宽阔的钦敦江而战,当雨季来临时,其后勤供给几乎完全中断,而最终遭到了惨败。西方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上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退回了出发阵地。可以用战役结束后英军一旅长的话来形容战败的日军:“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第五关:桂河大桥
历史背景:1942年6月,日本军国主义继续在太平洋地区疯狂地扩张,数以万计的俘虏被直接送往战俘集中营,他们在日本军人残酷的迫害下过非人的奴隶生活。由于常年的饥饿、疫病,再加上长期遭受虐待殴打,很多人死在集中营中,直至尸体腐烂也没有人管。在泰国,一个集中营的俘虏被迫参与了Tamarkan大桥的建设,这座桥将成为联系泰国、缅甸的生命铁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士兵和战略物资将通过它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中国大陆内地。工程于6月17日竣工,同在此日,一列特殊的日军高级司令部专车将遍历整条铁路线,当然,也必将穿越这座架设在桂河之上的大桥。
第六关:萨沃岛上的大炮
历史背景:1942年5月28日,美国在中途岛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击沉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四艘航母之后,日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优势已化为乌有。但日军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军的实力士气都大大增加,仍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计划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护对新几内亚岛莫尔兹比港的进攻,在新几内亚站稳脚跟后,再向东南逐步推进,进逼同盟国在南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基地澳大利亚,从而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在得知此情报后,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发动一场二战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两栖进攻,代号为“了望塔“。“了望塔“行动规定,美将同时对瓜岛及图拉吉岛发动进攻,两支部队将分别经萨沃岛的南北水道展开。然而,这座位于瓜岛北部的小岛,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在地下工事里还架设有巨炮,可以抵御轰炸机的进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行登陆瓜岛,无异于自杀行为。于是,攻下萨沃岛就成为了“了望塔“行动的关键。
第七关:海防的巨人
历史背景:1944年春,越南名义上还是法国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早已沦陷于日本军队的铁蹄之下。由于这里能够为接二连三遭受盟军空中打击的日本海军提供给养,因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继基地。日军还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军用港口,海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经常有一些大型战舰停泊于此。如今,日本海军的巨兽“信浓“号航母就来到了这里。
第八关:拯救大兵史密斯
历史背景: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中,成立了同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参谋部,开始制订反击欧陆的“霸王“计划。同年11月,在德黑兰会议中,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一致同意在1944年5月1日左右开辟第二战场。次月,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远征军最高统帅,并决定将1944年6月5日定为D日(进攻日)。同时,一整套极为庞大而周密的欺骗行动--“刚毅“计划使德军西线总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及其主要战术指挥官、B集团军司令隆美尔元帅几乎完全上当,误认为盟军将在距离英国最近的加莱地区登陆,因而放松了在诺曼底的防守。由于天气原因,盟军的进攻时间在最后改至D+1日(也即6月6日)。登陆开始阶段,盟军进展顺利,除在“奥马哈“海滩的美军损失惨重、进展缓慢外,其它四个登陆点的部队在海空军强大兵力优势(双方空军飞机的数量对比达到了22:1以上)的掩护下,都已建立了坚固的滩头阵地,并开始向纵深发展。为保证后勤供应而建造的两座代号为“桑椹“的人工港也已在诺曼底滩头展开。下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夺取法国北部最大的港口瑟堡,以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港口接收给养和援兵,扩大盟军在欧陆战场的优势。然而,起初还惊惶失措的德军在“沙漠之狐“的指挥下,重新组织起来,其装甲预备队在卡朗唐、卡昂等处向盟军发动了强大的反击,试图将盟军赶回大海。6月19日后的整个星期,猛烈的暴风雨袭击着海峡,致使诺曼底滩头的“桑椹“港严重损坏,无法使用。瑟堡此时已成为盟军眼中最重要的目标,一场更为惨烈的战斗即将展开。
第九关:科尔迪茨城堡
历史背景:在德国东部的一个小镇,穆尔德河所环绕的山顶上,坐落着第三帝国最为坚固的要塞--科尔迪茨城堡。这座城堡现已转为一所战俘集中营,关押着一些试图从其它集中营逃走的盟军“脱狱专家“级战俘。科尔迪茨被德军认为是安全度最高,最坚不可破的集中营,是德军监狱系统的骄傲,号称是“无法逃脱的“。对关押在城堡中的所有盟军俘虏来说,若想逃出科尔迪茨,唯一的方法就是死亡。
第十关:燃烧的巴黎
历史背景:1944年8月,诺曼底登陆后二个月,法国的大部分地区已处于盟军的控制之下。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自由法国“解放组织要求,第一支进入巴黎的盟军部队必须是具有一个师兵力的法国部队。于是,艾森豪威尔将军不顾巴顿的强烈请愿,命令勒克莱尔将军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于19日凌晨进入已被德国人占领了四年的巴黎。数百万法国人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但是,希特勒此时却另有打算,他命令:“巴黎所留给敌人的,将是一片废墟“。由巴黎占领军司令迪特里希·冯·肖里茨将军负责对巴黎的破坏。从设于缪莱斯旅馆的总部,他可以俯瞰德军第813工兵团的劳动--他们已在巴黎市区中埋放了数千吨的炸药……
⑺ 英帕尔战役的战役过程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迅即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在听取了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后,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而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由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军第17师和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斯库纳斯急电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他们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
英军的第一次攻势实际上是在1944年5月15日开始的,第17英印师第48旅楔入了日第33师团的后方,并在“铁定—英帕尔”公路上第33号里程石处修筑起工事。敌人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队包括后勤部队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扑。四天以后,日第15师团发动了一场疯狂进攻,但还是被击退了。随后,英印军第48旅向北推进到莫伊朗,他们经过激烈的战斗,在那儿设下了另一个立足点,威胁着日军第33师团的后路。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1944年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1944年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1944年6月25日,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司令官佐藤中将和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开始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乌克鲁尔是英军大规模强攻的焦点,因为它是日军在钦敦江和英帕尔之间的大规模山区基地,是在战斗开始以后迅速修建起来的。由科希马蜂拥而下的英军部队与从英帕尔向前突进的强大部队同时出发,并在预定时刻与其会师。1944年6月22日,两支队伍好比钢钳的两只钳牙,在109里程石处将日军钳住。被钳在钳口里的是日军第15师团
和在乌克鲁尔的印度国民军的一个旅,好几支日军纵队沿着各条通道,向日军的主要基地狼狈逃窜。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日军的狼狈情形时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1944年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为了好听一些,该命令将这次行动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日军为了不给缅甸人留下惨败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暂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见日军昂首挺胸的模样,还以为他们打了胜仗。
⑻ 英帕尔战役具体是指什么
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1942年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将率领第31师团乘木筏和小船陆续渡过亲敦江。在唐都和霍马林一带休整后,即分成3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进攻乌科鲁尔,夺取这个通往科希马的交通要道。
⑼ 日军为什么要发动英帕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团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4万人。
⑽ 英帕尔战役结果是怎么样的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
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团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
此役,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