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举例说明陌生化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字数二三百)
艺术是将我们所观察的对象“陌生化”, 这个想法是由一个俄国文学评论家所提出来的,还有一个德国人也有过类似的理论:“间离效果”,那个词的发明来源于戏剧理论,后来被不断应用在电影艺术上。
这种与事物疏离,将对象陌生化的体验,我是很小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了,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靠艺术,即使是日常生活都随处可见的现象。偶尔,因无所事事而陷入胡思乱想时,假若此时此刻刚好手里握有一支笔,我便会随便在一张纸上乱写乱画,所涂写的字多是笔划简单又至为常见的,例如天地人等。无意识地重复的写,一遍,两遍,三遍......在不厌其烦的机械的描写下,很快,我的意识就接近恍惚,精神世界仿佛变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沼泽地,里面充满陷阱。我开始怀疑我所写的字是错误的:这个“人”,确实是这么写的吗?果真是左一撇,右一撇吗?它的意义真是我们一直所理解的“人”吗?那一刻,我会觉得这个字的创造是如此荒谬和不可理喻。凭什么?凭什么如此简单可笑的两撇就代表了宇宙里生理结构和精神世界最复杂的生命形式?有时候,在对这个“人”产生怀疑后,我会求助于另外一种符号系统,我唯一熟悉的外语,英语。我放弃了“人”,开始写“Human”。毫无例外,这个Human 也是经不起怀疑的。H-U-M-A-N,五个字母组合而成的一个单词凭什么就充当了“人”的指代?我反复的念这两个词:REN,HUMAN,REN, HUMAN......从口中发出的音节瞬间就化为虚无,毫无意义。
在那一刻,我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怀疑论者,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所凭借的媒介--语言文字在我的意识里彻底沦陷了,被我那孜孜不倦的,让人疲惫不堪的怀疑精神所攻陷,它的脆弱如同泡沫,刚接触到空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如同遥远的地方由风送来的气味,若即若离,让人难以相信它曾存在。然后,这纸上的一堆无意义的线条,丑陋的延伸着,多么像从古罗马帝国或拜占庭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废墟啊。
类似的自我折磨不定期地出现,一个命中注定的结果就是我几乎不相信任何东西,我没有永恒的信念,我对一切都怀疑,更别指望任何一种宗教或者主义或者口号能让我为之奉献。
文字和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宗教和它们的神迹、爱情和爱情的对象与载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愿意接受它的存在,不去怀疑它的存在,与不可知的世界一种暂时的妥协和盟约,一旦怀疑它们,一旦不小心点着了某个指令而进入陌生化的程序,一切便像随风消散的气味,化为乌有。
无论如何,这样的思绪丝毫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快乐,只会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像构筑于那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而我的内心也越来越像布恩蒂亚家族最后的奥雷连诺,除了到镇上仅有的旧书店里寻求消遣外,生活别无乐趣。
『贰』 求陌生化的影视作品~`~
电影是在观众的接受中最终完成其创作的。在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影片过于离奇、完全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就阻绝了观众的介入,会使观众无法接受;反之,影片平庸陈旧、缺少主动创造性,提供的想象空间没有超出观众的思维惯性,就会使观众感到兴味索然。这两种现象都破坏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由此,影视作品所提供的审美想象,必须是陌生化与观众的思维惯性的折衷与调和。
个人觉得《终棘警探》不错。
剧情:尼古拉斯·安吉尔是伦敦警察局的一名敬业而出色的警官,他的业绩如此优秀,以至警局里的其他人都会因他而黯然失色。于是,上司将他派到偏远的斯坦福德村庄。20年来,那里没发生过一起谋杀案。
安吉尔和丹尼·巴特曼结成了搭档,巴特曼善良、热心而天真,他是当地警局督察员的儿子,还是一个动作片影迷。安吉尔的到来让巴特曼有机会体验真实枪战和汽车追捕的刺激,这正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
在初来乍到的短时间内,安吉尔查处了数起容易被忽视的违法犯罪案件(商店偷盗、未成年人饮酒和私藏大量非法武器),然而不久,安吉尔发现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一只出走的天鹅有关。
村庄里接连发生了一系列让人震惊的可怕事故,一个披着斗篷的的神秘人物成了头号嫌疑犯。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斯坦福德的治安仿佛又回归平静。安吉尔开始和同事发生冲突,大家都认为安吉尔只不过是一名紧张不安的城市警察罢了,他对村子里的异常动静过于敏感。尽管如此,安吉尔却拒绝停止调查,他起初怀疑超市老板西蒙·斯金纳涉嫌谋杀,原因是受害者参与了一个利润丰厚的商品买卖,从而损害了斯金纳的利益。不过一切证据表明斯金纳是清白的。
在旅馆房间中,安吉尔中了埋伏,杀手正是受斯金纳指使的超市工人,安吉尔将杀手制服,一切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警局督察员和社区巡视联盟有意让斯特福德成为英国的“年度村庄”,只要某人对村庄的名誉构成威胁,他们就会不择手段铲除后患。安吉尔发现了多位遇害者的尸体,而他的搭档巴特曼也是联盟成员,孤身一人的安吉尔被逼上绝路。
不过,良心未泯的巴特曼并没有杀死安吉尔,巴特曼佯装杀害并埋掉了安吉尔,实则将安吉尔送出村外,催促他赶快逃命。然而惊魂未定的安吉尔并不甘心,他决定制止联盟的非法行径,只身返回斯坦福德。安吉尔弄到了足够的弹药和装备,同巴特曼携手围剿全村的不法之徒。经过激烈的枪战之后,当地警局的同事也得知了真相,合力将斯金纳和巴特曼的父亲绳之以法……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3875937.html?fr=ala0
『叁』 失去陌生化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陌生化处理的方法如下
在写作中,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陌生化、技巧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关于技巧的陌生化,一切新技巧的出现和运用,如意识流技巧、黑色幽默技巧、卡片式写法、扑克牌式的随意组合等,对于读惯了传统技法的作品的读者,
所谓“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
写东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求的陌生感.我常常强调: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但是写东西的人会常常落入自己设计的一套程序中去.因为,俗套子、熟套子、老套子,写起来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上道了.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本来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令人恢复对糊口的感受,就是为了令人感受事物……艺术的姆崮昵要人感遭到事物,而不是仅
关于"陌生化"艺术手法,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
“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 “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
张爱玲 海子
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自动化”,也就是说要避免由于经常使用而退去新鲜感的语言,文学创作要有意偏离日常语言以及自动化语言的规范.“陌生化
『肆』 陌生化手法是什么
陌生化手法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陌生化的基础:
是新奇的语言感受。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伍』 电影摩登时代反映的是文化工业陌生化异化文化殖民中的什么问题
以下影评转自豆瓣网友桑德拉
概括地说,《摩登时代》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个被大机器工业时代异化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影片的主人翁是一个名叫夏尔洛的工厂流水线上的钳工,他在工厂车间里,夜以继日地在节奏紧张的流水线上工作,被这种高强度并残酷压榨的工作弄得精神失常,一见到圆形的东西,他都会误认为是螺丝帽,就下意识地要用扳子去拧它,最后他被工厂赶出来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出院后,夏尔洛流浪于街头,由于其他群众游行示威之时,他无意举起一块捡来的红布,便被认为是示威游行的煽动者,而被警察送进监狱。在监狱里,夏尔洛误食毒品,拯救了监狱暴动危机,监狱长念他有功,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条件,并批准他提前出狱。可是他不想出来,因为在监狱里他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证。最后夏尔洛不得不出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多故事……《摩登时代》是一部笑中含泪的悲喜剧。卓别林用自己独特的哑剧美感,依靠夸张又细腻的肢体动作,幽默而精准的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这些哑剧的美感,带给了影片无比的观赏性,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考以诙谐的方式表现。
《摩登时代》区别于卓别林其他影片的重要内涵。
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很多人被卷入了机器中(包括夏尔洛,他的工友以及后来第二家工厂的工头),每当被卷进其中,人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齿轮的转动,犹如流水线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被肢解。这是工业时代理性化合理化原则的必然结果。当独立的人服从于有着理性原则并自律运转的机械体系,人只是此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失落了主体性以及自觉主体意识的人,人成了客体。而这一消极被动的客体,其活动只是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最后只能发疯。直到现在,这种追求主体性的个人与计算化定量化的技术理性时代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物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夏尔洛在工厂被机器捉弄,他经过无数次挣扎,但是依旧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说明了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的规律。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愈来愈小的圈子中,使他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陆』 对某个文学作品运用陌生化理论来分析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批评提出的。
他们认为文学所反映的生活、所抒发的感情,都不是文学本身固有的,因而不能说明文学的特意之处。文学的特意之处就是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不是别的,就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又称“奇异化”)的效果。所以文学是一种扭曲了的陌生化的语言结构。
这是一种极端的理论。
目的是为了延长读者接受的时间,以延长审美享受的时间,获得更大的美感。
『柒』 陌生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写作中,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陌生化、技巧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关于技巧的陌生化,一切新技巧的出现和运用,如意识流技巧、黑色幽默技巧、卡片式写法、扑克牌式的随意组合等,对于读惯了传统技法的作品的读者,都有陌生化的效应。这是技巧的陌生化,下面介绍题材和语言的陌生化。
1.题材的陌生化。怎样把熟悉的题材处理得让读者感到陌生呢?改变观察和表现角度和改变事物所处的环境气氛,是两个重要的方法,比如黄果树瀑布,在电影、电视、摄影、散文、诗歌中被成百上千次地表现过,是人们熟悉的。要把这个众所周知的事物陌生化,一可以改变观察角度,比如从水帘洞观察,或者乘飞机在高空鸟瞰,都会使黄果树瀑布变得陌生;二可以改变黄果树瀑布的环境气氛,比如月下的黄果树,雾中的黄果树,暴风雨中的黄果树,梦中的黄果树,同样也能让读者获得陌生感。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是人们熟知的旧社会,但通过狂人的眼,便使人感到陌生;王蒙在《夜的眼》中写的首都的夜生活,并不稀奇,但从一位来自遥远的草原的夜访者的角度观察,街道、路灯、行人、汽车都显得陌生了;茨威格在《家庭女教师》中,写的是一个老故事——雇主的侄儿诱骗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而又抛弃了她,这种事情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屡见不鲜的,但从两个稚气的还不了解人世间罪恶的女学生眼中看来,它是陌生的,读者也感到这个熟悉的故事陌生化了。这些作品都是通过改变角度的方法使题材陌生化的。
2.语言的陌生化。通过遣词造句,通过改变句子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可以使极为寻常的语句变得陌生。比如这样一句话:“我受恶势力的迫害,想反抗,却又无法。”如果变成这样“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舒婷《墙》)两者意思没有变,后者却把人们熟悉的话语陌生化了,原因是后者用了象征、拟人的修辞方法。
陌生化的技巧,是为了使读者获得一种新奇感。
『捌』 摄影技术中,什么叫“陌生化”
把事物陌生化是为了使自己对事物有新鲜感即新的认识。
运用嘛,还是要善于发现,组合等。
『玖』 需要寻找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的语言”,举些例子,越多越好
关于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探索
尹才干
1979年,我在学习中华古体诗歌的基础上,想探索一种比格律诗容量更大,表达更充分,语言更新颖的新体诗歌,于是提出“十六行诗”理论,尤其重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探索。因为诗歌,是语言皇冠上的明珠,其语言最忌“熟”“俗”。“熟”“俗”是诗歌同质化的特质,是平庸作品的明显标志。而“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精神的闪光剂,它能增加诗歌本身的骨质硬度和光芒。要避免“熟”“俗”,就要注重提炼语言,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诗话》)并总结出“词语的反常搭配”“词语的异类并举”“语义(或语境)上下对抗”等方法,后经过修改打磨,作为诗歌创新方法写进《诗歌创作入门》讲义;作为歌词创新方法写进《歌词创作概论》教材,读者纷纷转发,掀起了“诗歌(歌词)语言陌生化探索 的浪潮”。
1、词语的反常搭配
遣词造句,不按常规进行,而出人意料地将一些不合搭配习惯的词语偏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以达到出新(陌生化)的效果。如尹骞《朝天门》中的“石梯走不完岁月的坎坷/滑竿抬不尽轿夫的艰辛”;王珂《我是你一生的思恋》中的“无论时光牵出多少白发”,“无论脸庞染进多少夕阳”;邓成彬《天下中国人》中的“黄皮肤是张通行证/黑眼睛是张介绍信”;才干《甜甜的歌谣》中的“你(葡萄)是一串串甜甜的歌谣”等等便是。其中“石梯——走坎坷,滑竿——抬艰辛,时光——牵白发,脸庞——染夕阳,皮肤——通行证,眼睛——介绍信,葡萄——是歌谣”等等都是词语间的反常搭配,让人耳目一新,拍案称奇,取得了别具匠心的艺术效果。
2、词语的异类并举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前后多个格式、色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句子中,将多个意义不同的词语并举,也能获得“创新”(陌生化)的效果。如王希异《老巷》中的四句“捧一块秦砖,捧一部传奇/读一片汉瓦,读一页华章/品一盏绿茶,品一份淡泊/沐一轮斜阳,沐一身清爽。”其中的“秦砖”与“传奇”,“汉瓦”与“华章”,“绿茶”与“淡泊”,“斜阳”与“清爽”等词语并举。这些词语的意义本是风马牛各不相及的,但运用在这一组句子中联系就十分确切和紧密了,让人读后浮想连篇,倍感新鲜。
3、语义(或语境)上下对抗
语词(或语境)的上下意义相互对抗,也能达到出新(陌生化)的效果。如孔庆智的《山野寻线》“鹰也为伴,鹿也为伴/飞禽走兽豪壮你的肝胆”,读到此句,内心一惊,一种新鲜之感油然而生。原因是:鹰、鹿为伴,的确可壮肝胆;虎、狼为伴,也壮肝胆乎?上下句意义隐性对抗,意义就出了新。赵长兴的《光照自我》“雪地里做一堆篝火吧/温暖别人也温暖自我/黑夜中点一盏灯火吧/光照别人也光照自我”。按照常规思维,人以“奉献”为第一要——温暖别人光照别人,而讲“温暖自我”、“光照自我”,这种提法就有失恰当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维:假设自我无法生存了,进而不存在了,哪能去“做一堆篝火”、“点一盏灯火”呢?还到哪里去找光和热去温暖别人光照别人呢?为了更好的温暖别人光照别人,自我也必须生存下去呀;要生存下去,也必须需要温暖、需要光照。因此这种习惯语境的对抗,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给人以创新之感。
对此,一些读者很不理解,加以嘲讽。但也有读者特别肯定,称我为“新一代诗歌写法的引路人”。于是,我将其观点收入《梦中的星空》出版发行;2006年再次撰文《浅谈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呼吁,收入《垂钓又一个春天》出版发行:2016年,收入《尹才干诗话》出版发行。
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尹祚鹏发表论文《尹才干图像诗结构造型艺术探析》,对尹才干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刘玲玲发表论文《试论尹才干图像诗的陌生化艺术》,对尹才干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探索进行了进一步总结。
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写法已经风行,其探索方法是值得总结的。
附录:梦想就会陪你去远航(十六行诗)
尹才干
/
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
请不要轻易地捏碎向往
时间是一个隐约的路标
风雨后会清晰你的方向
/
当你在悬崖边独自哀伤
请不要轻易地收拢翅膀
未来的路在远方招摇
打马的风会托起你飞翔
/
当你在黑夜里惊恐万状
请不要轻易地抛洒泪光
那一颗颗免费的星星
会把你前行的路点亮
/
只要你的歌喉愿意绽放
夜莺就会来给你伴唱
只要你大胆地升起云帆
梦想就会陪你去远航
/
1980年5月4日于响水滩
『拾』 电影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对不对
对电影应该是陌生生活的日常话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