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伯格曼电影有哪些

伯格曼电影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3-22 17:04:48

什么是伯格曼式的电影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 伯格曼晚年对自己的创作情况不甚满意,认为自己在重复“伯格曼式的电影”。我试图以自己对他的认识,简单阐述一下他的这个说法。 哲学电影,一个难堪妥帖的标签 虽然伯格曼被一些评论家奉为“哲人”,其作品被称为“哲学电影”,但他本人对“哲学家”的“溢美之辞”从来没有作出过任何反应。我怀疑这个来历几不可考的评价不仅不够中肯,而且是否真的曾经到达过他本人那里。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拥有形而上思辨力和操持某种世界观的人还不能被称为哲人,探讨自己生命中的信仰、困惑、人性和道德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表达以电影的方式固定下来,可以被称为艺术品,但没有必要加上哲学的修饰词。之所以要为“哲学家”伯格曼“正名”,是想强调作为电影艺术家的伯格曼对于自己生命体验和思考的电影表达,而引出世界观的问题,不能过度脱离电影的文本及其承载传达的信息。 更多时候,艺术作品不是回答了什么问题,而是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我相信越是伟大的作品,它就越不是解决了什么,而是敏锐地提出了人类所感到的那些疑问和遭遇到的那些困境。 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困惑比我们的更伟大。 意识流电影,伯格曼的电影本体 《野草莓》(1957)是伯格曼式的电影时空处理的代表作,意识流作为一种电影观念亦随之确立。其实,早在《恋爱课程》(1953)中,他就对电影的时空切换与叙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叙事框架中,由大的叙事段落通过各种逻辑关联结构整部影片——这些叙事段落由人物的前史、人物关系、人物处境来决定。它为后来的《野草莓》奠定了一个宝贵的基础。 罗素已经对伯格曼的关于绵延与时间的理论做了一个精确的评价:把“回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这的确令我们想到伯格曼《野草莓》中的伊撒克教授身临其境,在童年时空与当下时空穿梭的情景。但罗素的批评还没有结束:“伯格曼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实——的差异,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理论简直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作为衡量电影本体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在时空处理上,《野草莓》的空间处理依据的仍然是以时态的紊乱和模糊为主的时间处理方式。这一点和费里尼的《八部半》(1962)近似。 我真正想说的是《狼的时刻》(1966)。我认为它是电影史上意识流电影的巅峰之作,无人能出其右,因为表面上它完全是线性叙事的,时态更是清晰无比。 但《狼的时刻》的叙事材质却是由两种不同质的生活层面交织而成:现实生活层面和心理生活层面,它甚至可以有两个故事梗概,其中一个只有主人公两个人物,而另一个却有十多个人物。那些看似拟人其实是人的人物关系设置,那些看似是人却是拟人的人物内心的外化呈现,在线性叙事的时间进展中却又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或者无视人类的时间经验,成为一个由纯粹空间构成的迷宫式空间结构。唯一确定的时间就是影片的放映时间了,在这一时间线上展开的,是两种不同质的空间穿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在混乱的空间游戏中一览无遗。这一在时空处理上的成就也超越了更早的意识流文学。 捕捉精神生命,伯格曼的精英意识 《芬妮与亚历山大》(以下简称《芬》)(1983)常常令我想起丹麦导演奥古斯丁的《征服者佩尔》(1985),因为都是北欧电影,第一主角都是少年,佩尔父子是来自瑞典的打工者,而且冯·席度饰演佩尔的父亲,他是伯格曼主要作品的主演。 但是,两个导演的意图大异其趣。《征服者佩尔》通过少年佩尔的成长和成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毫无疑问他过于早熟了),去展示生存的苦难、肉身的沉重、现实的残酷。这是19世纪丹麦、瑞典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导演为那些根本没有在历史中留下姓氏的人们立传并告诉我们他们的姓氏和存在。和那些充满成功者和胜利者的历史不同,它是一部关于失败者和受难者的历史。这是一部在社会责任感上带有浓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痕迹的作品。 伯格曼的作品一向对此没有反映。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价值体系,伯格曼带有强烈的贵族气质,关心人物的精神价值,也是他自己精神生活的投射。可以说,伯格曼的精英意识贯穿着他一生的创作历程,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贫困、饥馑、战争、灾难对人的肉身形成的挤迫。 伯格曼的主人公以画家、音乐家、演员、导演、骑士、牧师、官员、资产阶级为主,连魔术师都是可以被召进宫廷表演的。 当佩尔和雇佣长工们还在与物质贫困作斗争的时候,亚历山大经历的根本不是这些磨难。《第七封印》(1956)中的骑士与死神拖延时间,只为了追寻生的意义是什么;《野草莓》中的伊萨克和家人,面临的是对亲人间感情的重新审视;《冬日之光》(1961/1962)中的圣坛与弥撒,表达的是牧师多马在简陋的小教堂中陷入对上帝的深深疑惑;《狼的时刻》中的约翰来到荒岛,隐居为了逃避世人与自己的种种情感关系;《哭喊与耳语》中的安娜,在病危之际回忆姐妹们和好如初的时光;即便是《芬》中的教授和主教,在负债累累和濒临破产的时候仍然保持着中产阶级的教养……不是没有物质贫困状况的出现,而是作者关心的不在这些方面,《第七封印》表现被瘟疫吞噬的欧洲尸横遍野,但这仍然不能阻止骑士对神的追问。 也正是因此,伯格曼的作品中罕见那种特别打动人的情感细节,比如佩尔生日时父亲赠送的小刀,那里饱含着一个老弱的父亲能给予儿子的所有的爱!在伯格曼这里,即使有情感流露也是在主人公执著于对真理的探究时所体现出的饥渴慕义,或者是冷冰冰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伯格曼作品所蕴藏的,是一种“精英式的激情”。《芬》在伯格曼所有电影中算是最温情脉脉了。 宗教问题,伯格曼的信仰品质 从来没有一位电影导演可以像伯格曼这样,如此清晰、强烈、精彩而且诗意盎然地在叙事电影中放置宗教探讨和信仰体验。 伯格曼为什么舍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 克尔凯郭尔说,“我们这个时代尽管有了信仰,有了将水变成酒的信仰奇迹,它也并未止步不前;它还会走得更远,它把酒变成水……”对于没有明确信仰背景的人来说,这个信仰地震的强度往往会被严重低估,或者被认为根本没有发生,因为水一直是水。但对于有信仰经历却不愿止步于信仰的人来说,酒变回水形成的巨大的失落感,灵魂失去了被高举的绝对力量而以巨大的落差跌落下来,脆弱的肉身根本难以承受。这需要真正的勇气。 《第七封印》中有人类最终极的疑问,即灵魂归属的痛苦疑问,但仍然“纯真而浪漫”,信仰虔诚,骑士安东尼俄斯·布洛克在面对死神时,有对死亡的恐惧与战栗,有对上帝的怀疑和追问,更有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对生的意义的从容体验。 我反对那种可笑的“宗教三部曲”之类的说法,我认为,接下来的《处女泉》(1959)、《犹在镜中》(1960)和《冬日之光》后面的《沉默》(1962),都是伯格曼信仰品质变化的节点,但肯綮在于《冬日之光》。 《冬日之光》的叙事进程完全是按照耶稣生命的最后进程安排的: 牧师主持弥撒——耶稣设立最后的晚餐 牧师的怀疑、痛苦和无助——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神的沉默和耶稣的瞬间孤独牧师的挣扎和平安——耶稣在各各他上十字架、复活 整部影片简洁的文本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基督教话语体系作为参照的互本文。伯格曼把耶稣和神有片刻隔绝的那个短暂瞬间,化身为牧师多马,放大到全片的过程中来。伯格曼得以回到了耶稣受难前的起点,一切叙事进程尽管仍然按照耶稣的主要经历来进行,却完全是一个怀疑的进程。 牧师多马跟从了耶稣基督,在影片结尾降服了;也跟从了使徒多马,在影片结尾相信了。可以说这是人的有限寻求得到了一种无限安慰,是人出于对安全感的需要做出的信靠决定;也可以说是伯格曼对于神的一次变相皈依,或者是伯格曼通过多马对神的皈依完成了自己对神的怀疑和远离。 “上帝的形象动摇了,我仍未放弃人负载着神圣目的的想法,手术终于完成了。”从宗教到宗教感,这是伯格曼不惑之年前后密集的作品凝结的信仰品质。 最后,我们仍须注意,宗教感是一种固执地认为精神大于物质的情感。没有了具体的神,但伯格曼并未失去人应有的敬畏。

❷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高分电影 有没有相关的影视百度网盘资源

相关影片有:不良少女莫妮卡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剧情][法国] 网络网盘资源高清免费下载在线观看

  1. 不良少女莫妮卡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链接:

    提取码: tued

  2. [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剧情][法国]

    链接:

    提取码: s9bn

❸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风格。

欧洲导演就爱玩一些隐喻、象征,很多抽象性的思想都用一些画面象征符隐喻。要真正了解领悟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就要认真看完他其他的电影比如处女泉啊野草莓啊,了解和熟悉他惯用的一些象征手法和象征符号,对他处理承载一些抽象思维的思考角度和拍摄手法有一定了解才能基本对他的影片思路懂一些。

❹ 大家觉得伯格曼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❺ 英格玛.伯格曼最经典的电影,选两部就行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伯格曼,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样直接拍摄电影,并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剧导演地位的大导演,拍出了《野草莓》、《处女泉》、《呐喊与低语》等众多经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亚历山大》后告别影坛,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以他以他惊人而勃发的精神成为电影艺术最神秘而终极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❻ 瑞典知名导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布萨拉,父亲是瑞典国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乡布萨拉是瑞典闻名的欧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学和教会,风景优美,有中世纪遗物和装饰, 尤其是被称为农民的壁画特别多,这构成他以后《第七封印》的题材。另外海盗时代也为他《处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对他影响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伪善,使他对僧侣、律师、医师等职业产生怀疑 。 1940年,他进入电影界,1944年他写的剧本“Hets”(Frenzy苦恼),由瑞典著名导演塞伯维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导演,该片是战后瑞典复兴的前锋,值得纪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为导演,执导《危机》。在又拍了一段时间的低成本后,《爱欲之港》开始了他 的个性与作风。《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扬全球,对法国新浪潮导演有很大影响。 以后伯格曼同时在戏剧和电影两方面发展,他在剧院的地位日趋稳固,他也团结了一大批演员,这为他 以后拍摄低成本的室内剧提供了方便。他在电影方面的声望也随着他作品的增多而与日俱增。 他的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舞台剧方面,在60年代中后期,伯格曼成为瑞典剧坛的超级大人物。一般认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1. 继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尔莱以来北欧电影的神秘主义,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等等。2. 对神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怀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谓'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从 以上两点造成对人的不信任,特别是对女人。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术师》、《魔鬼之眠》以及后 期作品。所以有人评论他与瑞典代表剧作家斯特林堡之间的相似。 在电影史上,有一个词用来表达人们对那些以电影为生命并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的尊敬,这个词叫'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位导演和编剧。 拍摄于1982年的《芬尼和亚历山大》是伯格曼在从影40年后告别影坛的收山之作。它获得了当年奥斯卡 的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讲述一个孤独少年寻找爱和温暖的故事。影片通过少年的视角审视四周的生存环境, 人们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这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来的伯格曼拍摄这部电影时的工作镜头,向人们展示了60岁时的伯格曼。许多人都认为《芬 尼和亚历山大》中那个孤独的小亚历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时代,那种童年时代的孤独记忆始终缠绕 着他不曾离去。 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 '。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剧院,这个让少年伯格曼迷恋的地方,终于在后来走进了伯格曼的镜头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历》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剧院为背景的。该片讲述一个热爱芭蕾的年轻人爱上了剧院芭蕾女演员的 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长之路。 接下来,年轻的伯格曼执导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这时他已经和男演员约瑟夫森开始了 长达几十年的合作关系。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个特点,他总是和相熟的演员、摄影师共同工作。约瑟夫森后 来回忆说,那时的伯格曼是一个孤僻的人,人们都不怎么和他说话',但是人们都能意识到他是一个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样,只有简单的几个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们苦苦追求着生活的意义,这让伯格曼的电影被评论界称为'哲理影片'。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 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 一场表现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状态的戏,一直让在片中扮演冷面妇人的女演员丽芙.厄尔曼记忆犹新。丽芙 说:'那时的我大约只有二十五、六岁。我虽然对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凭直觉,我知道那个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为瑞典皇家大戏院的院长,后来因为要专心创作而辞去此 职务。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叫得很响。《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摄的为数不多的古装影片之一。这之后 ,他因《野草莓》而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大师地位开始被确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过男主角参加的十字军东征 的游历过程,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咄咄逼人的主题。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接下来 他大声质问生与死的问题,大声质问人与上帝的问题,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 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制作人说:'伯格曼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丧失了信念,他是一个探索者,终其一生他都是一 个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续他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风格进行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与细语》、《面对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独'的主题在得以坚持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一些温情美好的东西,人们看到一个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馒变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创作被打断,关于伯格曼漏税的新闻铺天盖地占据了瑞典各种报纸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离开了瑞典。这是伯格曼生命中颇为尴尬的一段,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电影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5年之后,伯格曼终于回到祖国来完成他的告别之作,这就是《芬尼和亚历山大》。一个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说:'你会发现其实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儿童,那些儿童就是他自己。' 《纽约时报》对这部影片大加赞扬。评论认为'伯格曼想把他过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题都融汇在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个深知生活痛苦艰辛的人来讲的一个细节丰富的故事,可是这个人却发现生活即使痛苦也 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生活的乐趣。'正是这样温暖阳光的一面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芬尼和亚历山大》也 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三项奖,并创下外语片得奖的最高纪录。 1992年,更加温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伯格曼晚年编剧的唯一两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儿子丹尼尔.伯格曼执导的《星期天的孩子们》。《情天未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 的婚姻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亲再次作为描述的主角,但是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性格坚强的人。我们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终于与父母和解了,而这正是他终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标之一。 ★★★[中盛影业]近期推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恶魔之眼》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历》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达尔的评语:个人认为《夏日游历》是伯格曼最美的电影,我喜欢它。 《危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机》中几乎孕育着伯格曼后来所有杰作的特质 《魔术师》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所有这些女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狂乱》 本片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操刀剧本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❼ 伯格曼电影

采纳哦[IMDB#083]第七封印[英格玛伯格曼经典作品](帝国出品)

❽ 【电影排行榜】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最受欢迎的电影,你看过多少部 有没有相关的影视百度网盘资源

相关影片有:[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剧情][法国] [第七封印][1957][剧情/奇幻][瑞典] 网络网盘资源高清免费下载在线观看

  1. [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

    链接: https://pan..com/s/1iRBdbHCMm2067XgrsKAQWw

    提取码: ibab

  2. [第七封印][1957]

    链接: https://pan..com/s/17IjbjzfyYwGQTkcYITJNbQ

    提取码: 4kuu

❾ 英格玛·伯格曼什么电影好看

《第七封印》
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马克斯·冯·西多、本特·埃切罗特主演的奇幻电影,于1957年2月16日在瑞典上映。该片讲述了理想主义的骑士布洛克在战争结束之后,与他的同伴们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艰难生活的故事 。

阅读全文

与伯格曼电影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明明不喜欢免费播策放电影 浏览:558
新动作电影免费的 浏览:73
一个院线有多少电影院 浏览:159
我最喜欢的电影角色英文怎么说 浏览:714
好看的电影推荐搞笑用爱奇艺看的 浏览:121
电影网盘txt怎么打开 浏览:922
色欲电影有哪些 浏览:36
8岁儿童看电影如何购票 浏览:704
新电影多久网上 浏览:201
今年上映的青春校园电影有哪些 浏览:545
电影real柔花怎么死的 浏览:172
大学生低成本自制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74
女主很好看的小电影 浏览:862
昆山战狼2电影票多少钱 浏览:149
官窑的电影院有哪些 浏览:508
国产90年代好看的电影 浏览:372
如何成立一家电影院 浏览:305
丹泽尔华盛顿的电影票房是多少 浏览:760
看电影包场怎么发朋友圈的文字 浏览:675
肖恩海默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