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证一段汉朝历史
那个罗马军团是西汉陈汤收降的。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大军入侵伊朗,遭伊朗军队围歼,6000余罗马军队突围,逃至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后为西汉陈汤收降,带回中国,安置在永昌县。
甘肃省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村,我国西汉元帝时期在这里设置“骊罢”城,用来安置古罗马帝国降人。人们也许会问,古代中国从未和罗马帝国交战,罗马降人从何而来?这是一件历史悬案,萦绕在人类史上近二千年。为揭开世界上这一桩重大历史悬案,史学家们为此而苦苦探索。
这桩历史悬案起因于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即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纠集7个军团、约4.5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古称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战争。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在一个叫做卡尔莱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克拉苏被俘斩首。其第一军团首领、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
到了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这时,罗马帝国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尔莱战役中被俘虏的军人,并寻找普布利乌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乌斯及其所率突围残部,已在安息消失得无影无踪。罗马溃军到底去了何方?这一疑团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
后来他们发现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已对这一课题做过大量工作,并找到了德效谦于194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本文开宗明义: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犁霸”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相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这绝非历史的巧合!它说明在卡尔莱战役中突围的罗马远征军,正当其故国寻觅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国,并在祁连山下落脚了。
根据此文提供的历史线索,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
“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们据此推理,这支奇特的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的残部。
西汉王朝军队在这次郅支战役中大捷。《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学者们依据这一重要史料拨开历史迷雾,理清了那支古罗马军队残部的踪迹。即普布利乌斯率领的逃亡大军,在安息军队围追、封锁而回国无路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伺机东进,在防御松懈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一道口子,流徙中亚,投奔郅支,后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汉元帝为此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番禾县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县),并置县骊罢。直到公元592年。
鉴于骊罢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罢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罢建县共612年。 中国的骊罢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
所以那个罗马军团只是逃亡的败军,不能通过那场战斗推算罗马军团战斗力和汉军战斗力.
Ⅱ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哪个人物
历史上有很多霸气的人和事,也有很多霸气的话。去年热播的电影《战狼2》里面有一句话振奋了无数当时在电影院的观众,那就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这句话已经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的大将军陈汤便说过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一句流传千年后,仍然振奋人心的话,无疑是历史上最霸气的一句话。
Ⅲ 汉朝大将说了什么话,让大汉三百年来无人敢侵犯
汉朝时期匈奴多次冒犯边境,各帝王为之头疼不已,到汉武帝继位时,我国已经经过了将近七十年的养精蓄锐,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已经大大提高。
这就是汉朝时期的名将陈汤,这也是他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战,他的话后来被传到了其他各国,至此,三百多年中再没有国家敢侵犯汉朝。
Ⅳ 中国有很多值得拍成影视剧的历史或人物其中都有哪些
看到陈凯歌《妖猫传》,再想想中国历史心里一阵嘀咕,再想想陈大导演的《无极》浓浓的日本风,还说十年内无人看懂,中国历史几千年只有这些吗?现在的影视剧,大半清宫剧,小半唐朝风,真的是看腻了。
上古及夏商可以不用考虑了,虽然有黄帝、商汤、妇好等人物,参考《上古情歌》就不要再毁三观了。
周朝发展到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乱的年代,各国变法图强,远不止《大秦帝国》电视剧那么简单。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大火,明朝的大事件被读者熟知,朱棣、郑和、于谦、李定国等,不知道比清宫戏好看多少倍。
当然中国历史适合拍成影视剧的还有很多,最后要说的是,历史上下五千年,不要总拍辫子戏!
Ⅳ 有关魔法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
秦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帝国。之所以说神秘,因为历史记载的只言片语,遗迹的支离破碎,以及历来评价的大起大落。它究竟是一个暴虐横行的时代还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王朝?它究竟是一个扼杀中华文化的阶段还是一个奠定中国传统的过程?没有人可以准确的说清楚。之所以说神圣,因为我们在后世几千年乃至今日都可以找到这个煌煌时代留下来的烙印。看看商鞅变法的内容,伍什连坐,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哪个不是贯穿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制度,秦制半两,圆形方孔钱不但主宰了中国后世的货币格局,更铸炼了中国人外圆内方的处世标准和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大秦帝国绝对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下面就要说的商鞅变法,战国是一个动荡纷争的年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同时也是一个激烈变革的舞台。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动乱,文化反而越发达,这种发达源自于多元化,源自于对占主体地位的某种统治文化的打破,战国的百家争鸣就是具体表现,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稷下辩政的盛况了,无论是严刑峻法,黄老之治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后来发展到极端的程朱理学,统一的中央王朝需要统一的思想,就像我们现在要不断地学习代表和发展观一样,幸与不幸,反倒是分裂的欧洲主导了近代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假设罗马帝国没有分崩离析,应该也不会有这一切。在这种各学说都在寻找试验田的时候,商鞅能够在秦国贯彻法家并获得成功殊为不易。首先,法家之前未被视为正统,主流王道方兴未艾,儒家仁政已悄然崛起,夹在两大学说之前的缝中生存,难乎哉?至难也。其次,看看战国时代的变法史,秦孝公未必比魏文侯、齐威王等人高明多少,商鞅也未必比李悝、吴起出色。然则为何变法在秦能生根发芽,我觉得这与秦是一个新兴国家和穷国有关,与山东六国相比,秦历史短,而且素来被视为蛮夷,没有其它国家那样的正统继承,当然也少了几分树大根深的世族阶层,这是变法深澈的重要原因。再则,秦国是穷国,弱国,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反正已经是烂摊子了,不怕打破坛坛罐罐,也没什么坛坛罐罐可以打,颇有几分破釜沉舟的壮烈。
而秦人,也正是因为这种壮烈,才能在中国的历史上大书特书一笔,秦帝国没有汉代的狂野,唐代的铺排,宋代的虚荣,明代的压抑,却多了这份闻战则喜,快意恩仇的壮烈。正是这种情感的沉淀,使得后世每每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豪言壮语,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气概,才使得中华文明显得如此厚重磅礴。冠军侯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陈汤有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岳武穆词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连那个孱孱的李易安都喊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相信,这些前前后后的呐喊,都带有秦人风骨。其实这才是流淌在这个以汉为名的民族血管里最振奋也最顽强的那一部分。人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其实秦时血性汉时壮才应该是遗存在我们记忆中最硬朗的气概。
梁惠王说:邦交是下刀前的动作,这句话颇得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心得,估计汉斯·摩根索他老人家听了以后也会拍案叫绝。所有会盟也好,纵横也罢,都不过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这一准则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玩得炉火纯青,范雎的远交近攻,秦、仪的合纵连横,无不是波诡云谲,浩然大气。当然,韬光养晦也是有的,秦孝公为之,但无论如何收敛锋芒,那口气总是在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退让是有限度的,最多就是河西、崤函归魏,但有多求,只能血战到底。也只有这样,心怀复兴之念,才能在韬光养晦之后豁然崛起,这种气,就是国家的“软利益”。目下最流行的一个国际关系词汇叫做“软实力”,人云亦云自约瑟夫·奈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却不知软实力其实维护的不仅仅是硬利益,更有软利益。何谓软利益,民族尊严,国家思想,对外形象,浩浩民心。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甚至生存的灵魂,灵魂没有了,无异于行尸走肉。软利益的构建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进程,可能长达几百上千年,也是一个琐碎而脆弱的过程,一点一滴的小事都会伤害它,所谓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战争艺术》的作者约米尼有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钢铁和金钱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我理解这里的钢铁不仅仅是指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就像卫鞅所说,国力决不仅仅指的是财货。国家同人一样,要有爱有恨,有情有义,这才丰满,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国家。如同一个团队一样,国家的气质会塑造领袖的气质,而领袖的性格反之也会影响国家的性格。正像俾斯麦之于德国,彼得大帝之于俄罗斯,还有明治之于日本,这种气质和性格的浑然天成,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也就是它的软利益。我们的软利益从上三代就开始积攒,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既融入了秦汉的阳刚,盛唐的大气,明清的格致,又点缀着战国的缤纷,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复杂,甚至安史之乱的反复。总之,所有历史事件都是塑造中国国魂的元素。于是,我们就需要想一个问题,正在进行的现代的一系列事件将会如何继续维护和改造这一中华文明长续不衰的根本所在?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一步走出去很可能改变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恐怕很多东西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头疼医脚脚疼医头吧。这就扯远了。总归一句话,《大秦帝国》告诉我,一个国家只要灵魂不灭,就不会灭,一旦灵魂消磨,生不如死。软利益就是民族复兴的脊梁。
Ⅵ 有没有关于西汉名将陈汤的电影或电视啊
这个很少 不过可以去看下关于宣帝的电影 可能有他
Ⅶ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陈汤说出这句话背后的底气是什么
这段时间,在国内热映的吸金已经超过50亿的电影《战狼Ⅱ》,因为在异域战场上塑造出了一个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让它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引起一场亢奋,上演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特别是电影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说出了国人心中对于国家由富到强的热切渴望,更让很多人为国家的崛起而感到扬眉吐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再制作)
很多人都知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的翻版,它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在当时所谓的异域,在今天依然是异域(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州江布尔市),对北匈奴郅支单于所取得的一场伟大战争的胜利。
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西域副校尉陈汤,征调西域各国军队及汉朝屯垦兵团约四万余人,分成南北两路,将北匈奴郅支单于合围并斩杀在郅支城(哈萨克江布尔)。联军在将郅支单于人头远送汉朝京城长安的同时,还附有陈汤的一封汇报信,其中有这样的内容:“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特别是这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都令国人振奋不已。
在看到历史中记载下的这场激动人心的伟大胜利时,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汉朝当时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胜利,让陈汤说出这么硬气话背后的原因吗?
一是,从汉朝方面来讲,在和匈奴与西域诸国长达七十余年的战斗中,从降大宛开始,破车师、莎车,降匈奴日逐王,再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国(今新疆轮台东北)设立,使得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之间的西域诸国全部成了汉朝的附属国,从此之后,汉朝已经可以征调各国的军队,共同组成联军以对付匈奴。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伤得了匈奴人的元气。
二是,从匈奴方面来讲,兵败如山倒,就连国势进入了颓势,在西域战场上,居然连自己昔日的附属小国乌孙都打不过了,在东方战场上更被新兴的乌桓部落(内蒙古西辽河上游地区)击败,再加上握衍朐?单于自己又暴虐好杀,引发的国内的政治动乱。公元前58年,稽侯珊在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发兵击败了握衍朐?单于。在之后的几年中,匈奴国出现了五单于并立混战的情况。公元前54年,当呼韩邪单于好不容易将其他四位单于消灭时,他的族兄屠吾斯又自立为郅支单于,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进入了南北争霸的混战时期。
三是,公元前51年,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在战败后投降汉朝,被汉宣帝安置在河套地区。郅支单于错误地判断呼韩邪再不会回来了,就趁机向右地扩张,打算扫平山头、重整河山,当他吞并了匈奴右地的伊利目单于之后,又听说汉朝派遣韩昌、董忠两名大将率领1.6万精骑护送呼韩邪单于,不敢回到漠北王廷,转而向西挺进,在击败乌孙军后,挥师北上,接连吞并乌揭、坚昆(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和丁零(贝尔加湖畔)三国,建都坚昆,远避汉朝锋芒。
四是,公元前43年,北匈奴在坚昆有了立足之地后,向汉朝要求送还充当人质的太子。汉朝为了借机与北匈奴加强联络以牵制南匈奴,于是派遗使者谷吉,将北匈奴太子护送到它的临时国都坚昆王城。不料,北匈奴却将汉使谷吉斩杀,汉朝遂决定调遣西域兵马,协助南匈奴继续打击北匈奴。无力抵抗的郅支单于,只能放弃坚昆城,继续向西迁徙,途中又遭遇寒流,随行部属大半冻死,等到达了康居王国时,仅剩三千余人。
五是,郅支单于到达康居国后,康居王很尊敬他,还和他达成姻亲结盟关系。随后,它们联合起来四处征杀。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郅支单于变得骄傲了起来,竟然干起鸠占鹊巢类事情,在向西域各国发出通知,要求它们进贡称臣的同时,企图将康居王国占为己有。无奈的康居王,开始悄悄地向汉朝西域都护府请求帮助。
六是,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收到康居王的求助信息后,甘延寿要向朝廷奏报,为了夺取战机,等不及的陈汤,采用假传圣旨的方法,调集汉朝屯垦兵团及西域各国军队四万余人,随后与甘延寿兵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兵到郅支城下。
七是,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本打算逃离郅支城,听说乌孙等也发了兵,已经有了走投无路的感觉,再加上侥幸地认为远道而来的汉军不能久攻,便率人回城坚守。匈奴人筑的郅支城是土城,外围用木栅围裹,在汉军四面火攻之下,很快被攻破。从后来的战果看,联军射死单于妻妾数十人,入城后斩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俘虏敌兵一千余人,匈奴人在郅支城的全部人数约在三千人左右。面对四万大军来说,天怒人怨、孤立无助的这三千人,实力已经很微弱了。在这场战斗中,郅支单于的被杀,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也意味着北匈奴的灭亡,更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
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
陈汤之所以能够取胜,除过自身指挥艺术的高超,康居王的内应,以及带领着相对于北匈奴人来说具有绝对优势的汉朝与西域诸国联军外,主要还是因为匈奴人自己的内斗消耗,远距离迁徙中恶劣天气对军力的损耗,再加上郅支单于自己的战略决策错误,以及不能与友邦很好的协作,导致自己最后成为孤军,在内外夹攻之下,最后只能兵败国灭。
Ⅷ 燕双鹰有叫陈汤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猎鹰1949,是这个。他冒充陈汤去卧底的。满意请采纳。
Ⅸ 赌徒陈汤怎么样
《赌徒陈汤》是史杰鹏“新历史主义”系列小说中的第三本。这几本都是我的枕边书,小武、婴齐和陈汤就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悲喜剧。我已经很久没有阅读小说的兴致了,也许是马齿渐长,阅世渐多,少年时读小说的狂热逐渐消退,转而看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史兄的小说重新点燃了少年激情,我又为小说神魂颠倒了。想起从前,看《倚天屠龙记》,总舍不得翻页,生怕再看会就把书给看完了,现在,看小武、看陈汤,也有那种忐忑的心理。 就主人公的塑造而言,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当然是小武。小武的意气、戾气、内敛、张扬,让平日里口讷行不敏的我辈大呼过瘾。相较之下,婴齐就温和多了,这种温和自然与婴齐的出身有关,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作者写了酷吏后还想尝试写写循吏的滋味。但是循吏的魅力往往不及酷吏,暴胜之、张汤的杀伐决断逗引着我们臆想中的快意恩仇,而婴齐的隐忍不能给我们这样的快感。三人之中,陈汤的性格最为丰富,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陈汤的影子。他热衷名利,汲汲求官,但又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他刻意钻营,步步算计,但又有不顾一切的赌徒风格;他没有小武、婴齐那样的好运气,处处受打压,时时走霉运,但百折不挠,不懈努力。如果说小武和婴齐活在历史中,那么,陈汤还活在我们的身边。就这点而言,我认为陈汤是三者之中最真实、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位。 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场景的描述了。《亭长小武》中有许多经典场面,比如“矫诏征郡卒,赣水血气腥”,“一战翦群丑,坐法拘囹圄”,气势恢宏,激情冲荡,不禁让人热血直涌,只恨身不在其中,只能神与书游。这样的好笔法在《婴齐传》和《赌徒陈汤》中也俯首皆是。“蒲昌泽之怒”中关于地震的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在自然的神威面前,人类是那样渺小无助,匈奴军队在水与火的炼狱里瞬间消亡,读者也如婴齐般瞠目结舌,恐惧让我们忘记了身在何处了。“犹思猃狁残西域,故遣传车出玉门”,陈汤经过无数磨难,作者经过无数铺垫,终于在最后迎来了千里奔袭诛杀单于的高潮,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陈汤和读者积蓄胸中的郁闷的垒块在最后得到怒雷崩沙般的倾泻,这种美感无以言说。作者写的战争太精彩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历史细节的真实,读起来真是享受啊。还有,大王潭的幽深,蒲昌泽的神秘,夷播海的旖旎,看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与作者一起想象、神游,假如拍成影视,想象一旦坐实,滋味就远逊了。如果只是还原历史的真实,历史普及读物就可以做到,难得的是把非凡的想象力嫁接到历史细节上,还掀起人物和读者的情感风暴,才华横溢啊史杰鹏!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是有那么一些人,他有极旺盛的精力,超人的记忆力,惊人的想象力,还有不竭的创作力,呵呵,不佩服不行。 就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言,情节永远是作者苦心经营、读者津津乐道的重要部分。小武的情节宛如一张正在拉开的弓,弦越绷越紧,箭随时待发,而且招招命中目标,读者不能喘气,又不忍释卷,憋着一股劲,到最后才得以“握手一长叹”。与小武相比,陈汤的情节可谓是有张有弛,这大概与小说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陈汤的情节最引人入胜的是作者采用了悬疑小说的写法,草蛇灰线,牵动着读者一步步往下看。如果说小武是奔腾怒吼的壶口瀑布,那么陈汤就是曲折浩荡的长江巫峡,就个人口味来说,我更偏爱陈汤一些。非常喜欢长年君的鬼故事,当初看持辔那一章节,当读到“今夜月盈,持辔来”时,不禁背脊发凉,如果单纯从鬼故事这一角度看的话,这个故事实在是诡异之极。由此看来,作者有极强的讲故事的能力。现在许多大导演都哀叹没有好故事可讲,拍出来的电影不知所云,其实也难怪他们,看看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都是些什么人!渥洼池才出天马,然而他们永远在御用马厩中东张西望。 《赌徒陈汤》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它的结构。这种结构很难写,记得以前看过戴厚英的《人啊,人》就是采用书中人物各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还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我的名字叫红》也是这种结构。陈汤的性格、形象、遭遇在众人的叙述中逐渐清晰、逐步发展,渐渐丰满,然后在大规模的战争中走向高潮。每一章节都是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这是需要作者的克制力的,一般的思维定势都是想把一个故事讲圆,讲完,能这样“腰斩”的人很少,金圣叹也只能磨刀向水浒,轮到自己,未必能下得了手。而这样的安排对读者来说就幸福了,就如对美食的享受,当你尝到一种美味,吃得兴起,突然盘中餐被撤下,正遗憾着呢,侍者又上了另一道美食,而这道美食不仅有新滋味,还能让你回味刚才的美味,这样一放一收,乐何如哉!史兄的三部小说的结构其实都是不同的,小武是一线到底,婴齐分了部章,陈汤是百川归海。陈汤的写法毕竟新颖一点,对于我这样求新求异的读者来说,当然是喜欢的了。 史杰鹏小说的语言是读者的最爱,古雅简洁,不枝不蔓。很多人最初都是被这种颊齿留香的语言吸引的,我也是如此。当初看到小武的章节标题,只能用“惊艳”来形容,满纸的古诗十九首,爱不释手。从前看了水浒,满嘴的“这厮”“鸟人”,现在换成“竖子”“下走”了,而且用小武式的语言和同学互相打趣,当真有意思。陈汤的语言好像白了些,特别是“乐萦”这一章,一开始真不适应,幸亏到“萭章”又找到了熟悉的感觉,往下看,渐入佳境。还是小武式的古雅更合适这样的历史小说,看看那些穿越小说的语言,里面的阿哥皇帝都讲着现代汉语,让人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还是来谈谈女人吧。作者不是很擅长写女人。刘丽都是最令人遐想的一个了,很成功,其余的就稍有欠缺了,呵呵。董扶疏就是郭弃奴,桑绯和靳莫如也有点像,总之,都不如刘丽都那样摄人心魄。至于乐萦,虽然以少女独白的方式出现,但很少有少女情怀,反倒像个男人,女人的心思不是这个样子的。倚苏也就是个花瓶,所有的魅力都在容貌上,当然,一个女人能做花瓶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是朵解语花岂不更好。罗敷倒是朵解语花,可惜不是陈汤的女人,着墨太少了。爱情也是如此。倒是婴齐对刘丽都的感情写得幽秘而怅惘,大概我们都有那样遥不可及的单恋,或许很朦胧,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一生。陈汤本来就是个无赖子,对女人的态度太随便,对倚苏也只是迷恋美色而已,并无心灵的交流。由此可见,作者是个实足的男人,男人的一见倾心目成心许往往是发生在容貌上的,小武对刘丽都的一往情深也是因为刘丽都最绝色,如果出现一个更美的,就难保不移情了。当然,让男人揣摩女人的心理,而且要细腻描绘,太强人所难了,才高如钱钟书,写女人也只敢用调侃口吻,方鸿渐和唐小姐的恋爱远不如杨绛《洗澡》中的“许姚恋”,前者失之油滑,而后者,将“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写得细腻深情。史兄笔下的男人个个跃然纸上,连那个“以西王母的名义保证”的吕仲这样的小角色也写得血肉丰满。作者是写男人的高手,应该是个性格极阳刚的人。 三部小说,作者一路写来,下走一路看来,觉得作者的驾驭功力越来越强,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小武是给我们的是惊喜,陈汤则是喜出望外了。不知哪位哲人说,如果你从一本书上得到了收获,你应该感谢作者。谢谢史杰鹏,谢谢你给了我知识和享受,让我的精神世界不至于荒芜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