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湾的经典电影,有哪些
《第36个故事》 这部由侯孝贤监制,雷光夏音乐,桂纶镁林宸希主演的寻梦小清新电影荣获了2010台北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和最佳音乐奖。
《练习曲》(单车环岛日记) 为免日后回想过往时产生后悔,大学即将毕业的明相(东明相 饰)请假只身骑上脚踏车,开始了以高雄为起点的逆风向的环岛旅行。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说这部电影家喻户晓似乎也不为过。2011《那些年》上映时的火爆票房是来自市场的认可,金马奖上连斩三座奖杯是来自官方的认可
《听说》这部没有大宣传、大制作,不卖弄拍摄技巧的小众电影,是2009年不得不提的佳作。
《海角七号》 被现实打击梦想的青年机缘巧合凑在一起不得不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并不顺利的过程中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复燃了曾经的梦 想。
《一页台北》 台湾的文艺电影中,不会出现恐怖的恶势力,不会有警匪片那样的惊险。心里明白,一切都会是个圆满的大结局。
《不能说的秘密》 2007年电影上映至今,本片的结局还在被影迷津津乐道。不得不说这部由“偶像‘周杰伦自导自演的青春穿越电影无论在场 景、制作还是编剧上都属于中上层作品
有一部电影叫《经过>虽然是2005年就拍过了``但知道的人不会很多吧``很不错的电影.还参加过该年东京国际电影节
导演: 郑文堂
主演: 戴立忍 , 桂纶镁 , 荫山征彦
点评[以下文字乃转载]
他在街上踩着自行车,在路边摊吃面,但天桥下卖艺的盲人缓慢而忧伤的二胡曲一直在画面外延续,那是他脑海中仍挥散不去的旋律,忧伤的流淌着。
镜头随着自行车穿行在这个城市,沿路的商店摊贩、车辆不时地在画面中经过,音乐舒缓。
摄像机的屏幕上也悠然地展现着车行进中一路上的风景,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
这样的节奏是属于台北这个大都市的么?没有高楼大厦人流如织,只是小街小贩绿树重山。
记忆在崇山峻岭中漫步,人是如此的渺小。
那几米长的古老手卷画卷也好,窗外的风景也好,在移步换景中,我们感受着时间的流淌、生命的经过。
白色画面上,黑墨书写着苍劲有力又毫不张扬的两个字, ——经过。那份属于书法的美已将我深深吸引。
“这里有一个山中的博物馆,她原来只是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
一个以纪念故宫建成80周年为题材的创作电影,围绕着老中青三个人展开的故事。年老的阿超伯是曾经在战乱时期运输宝物、见证故宫历史的老员工,李东横是研究故宫艺术的“大作家”,而阿静是充满了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一代故宫讲解研究员。
在浮华喧闹的现代社会中,他,李东横,仿佛是一个异类。走在深夜寂静的小巷,是一个人的落寞。因为他的时间停滞在了深爱的人离开的那一刻,所有欢笑都被留在了过去。沉默、冷淡、对着古画卷自言自语,漠然的脸、毫无感情地说话,将心冷藏,如一潭死水,只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我不想改建,也不想拆迁”,阿静固执着,不愿看着自己的家被拆迁。可是,那只是我们想要留住过去的愿望而已,明知这不切实际的愿望并不能阻挡现实的脚步、也不能改变什么。
“人总是有梦想的嘛”,或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可是,它也会有实现的一天。
阿超伯对过去运输宝物寻找珍藏的地点挖山洞等等的叙述不时地闪回,它们开启着童年的阿静的好奇和对过去的美好想象,造就了年轻的心中的梦想,也带着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中往返、在时光隧道中穿梭。地铁飞驰着驶进站台,它刚穿越了时光隧道归来么?靠着车窗迷迷糊糊睡去的静,梦中又仿佛回到童年时初见《寒食帖》时的场景。
闭上眼,深呼吸,小心翼翼怀着如朝圣般的虔诚之心走进那山洞,迎接梦想中的世界。她犹如走进了千年时光隧道,通向那段悠远的过往。那多年的梦想和祈愿只为了这一刻,走在这深锁着宝藏的山洞隧道库房中,触摸到一丝过往的真实。
走在这长长的隧道库房中,她的身影在远去,变得越来越小;那是时间的长河,人终究消逝在其中,只有那些书、画、雕塑留了下来,成为历史和生命曾经存在的痕迹。
她年轻、有梦想、也会被别人的梦想所感动并给与帮助。就象她说的,她最喜欢的一个字是篆书中的“人”字,因为“它就像一个人伸出手去,想去牵另一个人,那是一种友善的表示”。而她那幽然绽放的情愫与热情,也感染着心如死水有些自闭的东横。
岛,也有梦想。为了梦想,他从日本来到台.湾,为了看一眼《寒食贴》的真迹,为了看一眼祖父曾经作为书画修复士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作品,也因为与苏轼写下《寒食帖》时类似的在职场被人排挤而流放的心情,想与作品对话、感受与古人相同境遇下的那一份心境,一份内心的安静。虽然历史长河故事万千,时代变化,而人的心情、情感、境遇却总是类似和相通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深埋内心的故事,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生命只是一种经过。
老态龙钟的阿超伯,也曾经是勇敢地在战火中运输宝物的年轻人。
沉默的李东横,他曾经是欢声笑语地沉浸在爱情中的年轻人,也是跟着巡山员父亲走在大山中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他父亲进山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阿静,她是那个从小听阿超伯讲故宫故事和宝藏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坐在摩托车后座的孩子,在隧道中驶过,通向记忆的彼端。
回忆,是我们一路经过的风景。
人生总有缺憾,而在天桥下拉二胡的盲人,只是在装着钱的碗前写着:“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有些事情的残缺,是一种必经的过程,就让它这样吧。” 面对被阿静摔坏了的古董碗,李东横写下了这句话,是给阿静的,也是给自己的吧。
而阿超伯的一句 “人生的缺憾,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场回忆罢了。” 也让东横终于走出了对过往的无止境的遗憾,重新面对新的生活。恩,我也要多念几遍这句话,多多提醒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是为纪念故宫而拍摄,围绕着古代书画作品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却丝毫没有古旧之气,反倒让我们在女主人公的年轻的梦想和热情中、在那些充满稚气的动画的穿插表现中,感受到历史焕发出来的的勃勃生气。
故宫里珍藏的是被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珍视的宝物,它们是如同《寒食帖》一样经历了战火纷飞年代颠沛流离最终才幸而得以保存下来的人类历史宝藏的一小部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呢?阿超伯告诉我们说,那个曾经伴随他度过战乱流离的青年时期的母亲送的一个小玉马,那个在某个台风夜运输宝物的路途中被摔坏了的玉马,是他一生最珍贵的宝物,“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粗玉,但是对我来说,跟一个故宫里的宝物被打破,是一样的心情阿...”
这部以纪念故宫而拍摄的剧情片,让我对历史、博物馆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勾起了我想要重新拿起毛笔的冲动。
一直觉得博物馆里的都是些没有生气的冰冷物品,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小时候买帖练字也根本不曾去体会过字里行间的含义,对我来说它们只是一个个的字的范本,不同字体有不同特点,然后懂得“字如其人”,从字的结构去理解一个人的性格。等我再长大些,才知道书法作品和所以艺术一样,是一种表达。这表达不仅是文字上的,那情绪也是蕴含于轻重缓急张弛之间的线条中流淌着的,但,也不曾好好地去体会感受。而随着连纸笔都几乎要被电脑打字替代的时代,毛笔是多么遥远的一个字眼。虽然带了笔墨出国,除了偶尔几次用来表演等,宁愿日日坐在电脑前,也是懒于去铺纸练字的。那仿佛会是一场仪式,屏气凝神,心无杂念、全心贯注于笔端的内心修炼。虽然如今的“安静”也是少时便已形成的,但也仍不曾像片中的人物那样去静静的观看那些书画作品、和它们对话,去感受古人其实和我们一样拥有的处于各种境遇中的心情,或许我也还没有能力懂得,但是,看了这电影我再次领悟,那些书画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有真实的情感。
艺术品终究是关于人的艺术、是因人类的表达而生,是因情感的存在而有了存在和审美的价值。
老人阿超伯两次在练气功时说到,“虚实交替之间不要有断点。” 或许也可理解成是书法要诀之一吧,字与字、比划之间的一种气的延续和贯通,或许也是历史与现代的一种贯通。
而看到影片中那些黑白水墨流动的线条时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自己对过往的怀念还是被自己遗忘了的梦想在蠢蠢欲动?曾经有过成为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不知在何时早已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幼稚的嘲笑并且渐渐遗忘,可年少时的种种却也变成了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注定,安静、缓慢、耐心...... 小时侯从美术班被选去学书法,现在想来总觉得很难说是因为我生性本来就适合还是因为练书法让我变成这样。
而这样的爱好,在如今似乎也充满着一种怀旧返古的气息。是否也会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呢?
很惊喜的是,在影片中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对舞蹈一直都不太懂,只是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有关云门舞集的新作品“行草”的一些介绍,一直想能有机会一睹“云门舞集”也是出于对林怀民和“云门舞集”的好奇和时尚的一种驱使,但是当我看到影片中的这一小段表演,虽然几乎只有不到一分钟,我却被深深吸引,在舞者的造型、舞动的缓急变换之间,我能感受到行书的线条流动之美和内在的力量。
电影的摄影感觉很舒服,表演也都不错。
不久前才看的《蓝色大门》中扮演青涩的中学生的桂纶镁竟已经出落成为亭亭的窈窕女子。并不算漂亮的她,微笑的时候,眯成了缝的双眼和双唇,勾勒出3条上弯的曲线,如此美丽和具有感染力。
而扮演老人阿超伯的是一张熟悉的脸,在无数台湾电影或连续剧中出现过的脸——老演员田丰,总是和蔼可亲的面容,他曾是《童年往事》中的父亲,而20年后的《经过》中,我也看到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流逝。
文/sophie
简介/
她是静,故宫助理研究员,自小听著资深员工阿超伯的故宫往事长大,对隐深故宫的山洞库房,有著浪漫想像。他是东横,自由作家,帮故宫撰写故事,一段失恋境遇让他相信残缺只是人生必经过程。而他是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型设计师,在公司的内斗中败阵,怀著与苏东坡相似的心情来台寻宝,试著解开生命中的谜。
三个人的命运紧紧扣合,随著『寒食帖』的秘密走进故宫的山洞密室,一段寻宝探秘的旅程,一场经过的回忆,即将开始…
宣传照
http://coverpages.fifid.com/_l.jpg
电影观看:
http://video..com/v?word=%BE%AD%B9%FD+%B4%F7%C1%A2%C8%C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故事背景:
http://www.tudou.com/player/player.swf?iid=7225448
C. 今年台湾有哪些好看的电影
参考今年刚落幕的金马奖入围及得奖名单如何,当然,金马奖是针对所有华语片的,里头也有大陆跟香港拍的片子。
最佳剧情片
㊣当爱来的时候
父后七日
十月围城
透析
第四张画
最佳导演
陈德森-十月围城
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
刘杰-透析 JUDGE
㊣锺孟宏-第四张画
最佳新导演
㊣何蔚庭-台北星期天
李蔚然-决战刹马镇
侯季然-有一天
尹志文 曾国祥-恋人絮语
最佳男主角
㊣阮经天-艋舺
王学圻-十月围城
倪大红-透析
秦昊-春风沉醉的夜晚
最佳女主角
㊣吕丽萍-玩酷青春
汤唯-月满轩尼诗
徐帆-唐山大地震
张艾嘉-观音山
最佳男配角
㊣吴朋奉-父后七日
徐才根-团圆
谢霆锋-十月围城
高盟杰-当爱来的时候
最佳女配角
张诗盈-父后七日
吕雪凤-当爱来的时候
张静初-唐山大地震
㊣郝蕾-第四张画
最佳新演员
张诗盈-父后七日
李亦捷-当爱来的时候
㊣李千娜-朱丽叶
毕晓海-第四张画
最佳原著剧本
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
侯季然-有一天
㊣高山 刘杰-透析
涂翔文 锺孟宏-第四张画
最佳改编剧本
㊣刘梓洁-父后七日
孔令晨 谭琛-玩酷青春
存文学 刘杰-碧罗雪山
麦曦茵-前度
最佳摄影
邵丹-额吉
黄岳泰-十月围城
㊣张展-当爱来的时候
中岛长雄-第四张画
最佳视觉效果
维多利亚壹号
十月围城
唐山大地震
㊣通天神探狄仁杰
最佳美术设计
艋舺
㊣当爱来的时候
第36个故事
通天神探狄仁杰
最佳造型设计
㊣十月围城
当爱来的时候
志明与春娇
通天神探狄仁杰
最佳动作设计
十月围城
㊣叶问2
打擂台
通天神探狄仁杰
最佳剪辑
街舞狂潮
十月围城
当爱来的时候
㊣春风沉醉的夜晚
最佳音效
㊣艋舺
当爱来的时候
春风沉醉的夜晚
通天神探狄仁杰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陈珊妮-艋舺
吴睿然-当爱来的时候
林强-碧罗雪山
㊣Peyman YAZDANIAN-春风沉醉的夜晚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台北星期天
台北星期天
彼岸
当爱来的时候
㊣第36个故事
第36个故事
你不知道的事
恋爱通告
最佳动画长片(入围从缺)
最佳纪录片
艺霞年代
粉墨登场
㊣街舞狂潮
最佳创作短片
简单作业
㊣马嘎巴海
墨绿嫣红
休学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
父后七日
当爱来的时候
㊣第四张画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第四张画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当爱来的时候
D. 有哪些关于台湾的电影啊
1. 台北飘雪 (2012) 陈柏霖 / 杨佑宁 / 童瑶
2. 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南方小羊牧场) (2012) 台湾 柯震东/简嫚书
3. 变身超人(2013) 台湾 陈柏霖 / 郭雪芙 / 庭萱
4. 五月之恋(2004) 台湾 刘亦菲/陈柏霖/田丰
5. 九降风(2008) 台湾 凤小岳 / 张捷 / 初家晴
6. 听说 (2009) 台湾 陈意涵/彭于晏/陈妍希
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1) 台湾 柯震东 / 陈妍希
E. 台湾本土老电影都有哪些求片名
《再见阿郎》播出时间:2003年11月11日至2004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八点于台视播出二十年前,古意、郭添、明郎三人原为好友,古意、郭添两人服务警界,明郎因涉入黑道,并犯下重案,古意、郭添奉命追捕,明郎走投无路,将初生婴儿托予古意后,不愿就逮,堕海后生死未卜……。为了不负好友所托,和弥补不及阻止明郎堕海的遗憾,古意及美枝夫妇,不顾辛劳,将阿郎视为已出,抚养长大成人。
《又见阿郎》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伦理情感剧,由李岳峰执导, 莫佩儒、黄美津、李海蜀编剧,江宏恩、江祖平、丁力祺、边潇潇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阿郎"的祖辈离开家乡到台湾奋斗的故事。
该剧已于2009年11月10日登陆CCTV-8首播。
F. 台湾近几年有哪些好看的电影值得看的
海角七号 夏天的味道 蓝色大门
G. 关于台湾的电影有哪些
1.一页台北 2.第36个故事 3.街角小王子 4.星空 5.台北飘雪 6.爱的面包魂 7.爱到底 8.近在咫尺的爱变 9.女朋友 男朋友 10 台北星期天
H.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提到台湾电影,大多数人脑子里闪过的肯定是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的“台式小清新”爱情片,虽然今天的电影推荐单中也有3部这样的电影,但是这次首推的却是一部【黑白电影】
以上就是要推荐的5部台湾电影了,相信总有一部会【击中】你。
I.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