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十二公民》中涉及的基本法律知识有哪些
电影的结局比较有意思,从有罪到无罪,这个过程,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宣泄,也得到了升华,甚至可以说,明里他们是在讨论了案情,实际确是每个人都倾诉了一番。结局其乐融融,最后8号返回,拿回自己所遗留的检察院证件,这也表达了我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为官者能清廉,能公正的去处理事,也使得电影得到一个升华,个人觉得这是个点睛之笔。
❷ 《十二公民》大家都读懂了什么
1、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审判嫌疑人。
只要法院没有审判,那么他就是不是犯人,他就应当享受和普通公民一样的权利。这一点认识非常重要,一旦先入为主的认为犯罪嫌疑人就是凶手,那么便不再有理智,甚至是在心中就已经给这个人“枪毙”了。
就像8号陪审员说的那样,你这一票投了,在你心里这个人就“死”了,在一个法治国家中,谁都不能随随便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能够审判一个人的永远是法律,也只能是法律。
2、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影片展现了目前种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问题:年轻貌美的女性和中年富商就一定是女性拜金,怎么会有爱情;有钱人就是资本家,就是“剥削”劳动人民;外来打工人员就代表素质差,甚至开始地域黑;富二代就代表着跋扈、乖戾,就应该是凶手等等。
8号陪审员的检察官身份才是成功的地方,因为这向观众呈现出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应该有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人生格局。
人物介绍:
1、8号陪审员
演员何冰
检察官陆刚,8号陪审。宗旨是谁也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在陪审里面一直坚持疑犯无罪,第一次投票就选择了“判无罪”,竭尽用脑子,他身上所秉承的是浓烈的“正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做出无罪判决。
2、1号陪审员
演员雷佳
法学院助教、1号陪审,会议的组织者,受过一定的教育,处理事情比较机智,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相信理性的证据”做出有罪判决,所做的事情跟4号陪审差不多。
❸ 《十二公民》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被名字耽误的好电影。
其实最开始我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无奈在好友的多次推荐之下,我硬着头皮又陪他刷了一遍。
原以为会是一部很沉闷的电影,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一个好故事,一群好演员。一部只有12个人出演的电影,却反映了社会最大的现实。
影片中,这些陪审团的人员,也许只是简单的举举手,但担在他们身上的责任则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影片中的人,刚开始基本上都以自我为中心,就认为自己以为的就是对的,对于摆在眼前的东西,都不曾细看,不曾查证,最后是在8号检察官的带领下一步一步投了“反对票”,其实想一想,如果没有像8号这样的人物存在的话,不管是影片中孩子的结局,还是对于现实生活,都是十分可怕的。
❹ 影片《十二公民》讨论的案件中涉及到那些类别的证据
证据是应该形成证据链的,没有证据圈的独立证据是不能起作用的,证据之间要相互印证
❺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怎么样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
《十二公民》,是一部话剧化的电影。
电影的设定,是一群法学院的大学生英美法挂科,被要求补考。补考的形式,则是用模拟法庭重现一出具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二十岁的嫌疑人,是被富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农民工,离婚后将生子遗弃。酗酒,赌博,时不时找生子要钱。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嫌疑人在他生父房间与其发生激烈争吵,而后生父被人在家杀害。
十二个人凑在一起,便是中国社会公共讨论时常有的模样。
失序。主持人一次又一次强调按顺序发言,却不断有人说话被打断,被抢话。抢话者还会理直气壮,“他爱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说,现在我说”。
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不认同时,直接开始人身攻击——这么简单的话听不懂,脑袋一定被门夹了。骂对方孙子,甚至声称“我要弄死你”。
对对方观点不认同时,对方试图理论,这方却干脆画一张棋纸,直接下起五子棋。用戏谑、嘲讽,消解严肃讨论的意义。
当自己拒绝被说服时,不讲理由——我就是烦了,我就是不听,我就是这么跟你们耗着。
为什么这个嫌疑人一定就是杀人犯?因为他生父是个河南农民工,他养父是个外地来的二道贩子,肯定也养不出什么好货——公交车上丢了钱包,其他都是教授大学生,那一定就是那个外地人偷的……用标签、歧视、偏见,代替说理、逻辑,直接妄下断言。
❻ 如何解析电影《十二公民》
我们普通人,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案件评审,尤其是一场关于弑父的凶杀案。
一所政法大学里,有一群家长,他们讨论的结果可能就是判决的依据,一句话就能判处嫌疑人死刑。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是在讨论一个凶杀案,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嫌疑人是无辜的,而大家如果轻易地就投了有罪,嫌疑人可能就因此被枪毙。
万一,他是无罪的了?
除了8号,剩下的11人可能就是间接杀害一个无辜嫌疑人的凶手,也是导致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的始作俑者。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时间宝贵,想都没想就投了有罪,甚至希望赶紧结束这场无聊的讨论,回家收租或者约会。
可能除了8号,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那些所谓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证据是不是有问题,也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嫌疑人在杀人后为什么不逃走,反而在家里等着警察上来抓人。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生活而奔波、为子女而忧愁,唯独不会为了一个陌生人的生死而担忧。
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足够让人闹心了,你一个所有人都认为该死的嫌疑人就不要再来折腾了。
这是11个人内心的想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此时以不同的社会身份完成了整齐划一的高度一致,因为他的生死,除了影响孩子们的考试答辩成绩,与他们毫无关系。
真理是什么?重要吗?
看到这一幕,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网上一有什么新闻,总有人不分青红皂白、案情结果就开始指责当事人;明星一有感情问题,就有粉丝跳出来指责对方不负责任。
不管真相如何,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只要跟自己没有关系,说破天都无关紧要。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法律精神的尊重,在此刻化为乌有。
1个人对11个人,巧舌如簧也抵不过11张嘴一张一翕。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重组案情成了必然选择。
从凶器上的个人编码到淘宝一模一样的弹簧刀;
从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到破洞百出的逻辑;
从亲眼目睹杀人过程到近视眼鼻翼两边的凹陷;
案情在一步步推理过程中一点点变得清晰可辩,老人可能为了得到重视而撒谎,女人可能将模棱两可变成坚决肯定,最重要的是,嫌疑人不可能杀人之后再返回现场等待被抓。
此时,再次投票,变成了11:1。
唯独3号陪审员,从头到尾坚信8号陪审员的揣测、分析和意图。他焦躁、无理、武断甚至蛮横,不认可这个结论,始终认为儿子有弑父的动机就是罪大恶极,就要判处死刑。
原来,他的儿子青春期叛逆出走,父子俩5年没见,深深的心结藏在心中,他坚信的不是嫌疑人,而是对自己儿子的愧疚、思念、悔恨的复杂情感。
当12个人走出残破的体育教室时,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判断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最后,4号陪审员说:“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想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狭和执拗,唯独不明白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
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大家散去之后,回到废旧的体育教室,拿起他落在椅子上的证件“检察官”。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他是一名检察官,以一人之力说服11人,让大家相信嫌疑人的无辜;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这是一群未来进入司法系统学生们的家长,他们向真理低头;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幸运,我看到这一部电影,看到了司法公正的曙光。
我们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来叫醒沉睡的人们,当法律大义和个人私心出现矛盾之时,坚守正义亦是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
❼ 电影《十二公民》中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又有哪些存在
拙薄的套搬
文/梦里诗书
如若没有《十二怒汉》的珠玉在前,那么《十二公民》确是一部值得盛赞的电影,但这种假定是并不存在的,改编不等同于套搬,一味的临摹与仿效,却难有任何独出机杼的已见,比之原版那用言谈构筑的魅力,电影显得是如此拙薄。
《十二怒汉》的经典在于无论沧海桑田,他所体现司法需有的严谨与生命的尊崇,都能给每一位观众以至诚的感动,完美的蓝本实则注定了套般与他的《十二公民》不可能碌碌无为,即便是改编后有以那无比牵强模拟法庭的开头与主旋律回归乏善的结尾,电影对原版小心翼翼的临摹,连人物性格背景甚至座次和一个角色带不带帽子皆有以高还原度的吻合,对这部作品的称道绝非源于该片有多么好,而是惊诧于原版的魅力即便是时隔近六十载,依旧能如此契合我们的时代。
站在巨人之肩应当仰望天空,而不是俯瞰过往,《十二公民》并非《十二怒汉》的首次改编,日本于91年改编的《12个温柔的日本人》虽难比原版,但营造了真正属于自已的故事核心,而俄罗斯于07年对原版的改编将战争、种族、人性三者皆巧融于原有的剧情架构,锻造了更为深刻的剧情纵深,回看《十二公民》做了些什么?除了一再的复刻原版剧情思路,便就是想着怎么把这个根本难以在中国上演的故事生搬硬套于原有的蓝本,而所谓的将此片能接到中国的地气恰是该片另一大败笔所在。
消解对嫌疑人身份的歧视,原版用曾生活于贫民窟里的5号陪审员给予了反证,而俄版里犹太陪审员与高加索陪审员以自已的智慧将种族与地域差化于无形,但《十二公民》里对于河南地域性的过度讥嘲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笑料,反证河南人不差的例证,仅是透过几位陪审员一口河南腔简单粗暴的回语和提出这一话题陪审员的自我醒悟,实则电影在潜意识里很有可能会影响观众更加加深对地域化的成见,另一点地产老板与学生间真爱营造的笑料,不仅是无关剧情内容的累赘,此虽无错但更确是不应值得如此炫耀提倡的价值观念。
一次引经据典的套般,一群中国的实力派演员,却终拍不出一场真正能属于中国自已的《十二怒汉》,可无以否认电影至少还是有以原版形貌,经典是《十二怒汉》的,拙薄是《十二公民》的。
❽ 十二公民电影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里面明星是挺多。但是剧情总感觉那里有点别扭,大家是不是有同感。
❾ 十二公民是哪个案例
为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
(9)十二公民在电影应用了哪些技术扩展阅读:
《十二公民》的相关内容:
1、12位来自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陪审团成员聚在一起,裁定一起谋杀案嫌疑人有罪与否。1957年的好莱坞电影《十二怒汉》将视角对准了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靠演员在对白上的针锋相对步步为营,营造出了精彩纷呈的戏剧场面,亦成为了影史经典。
2、这个充满了戏剧张力的故事,在五十年后被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翻拍成了俄国版,原版故事里那个来自贫民窟的弑父小男孩,也变成了来自车臣,谋杀了身份是俄罗斯军官的继父的年轻人。
3、这个故事摇身一变,紧贴了俄罗斯的社会现状,导演保持了对当下社会的敏锐触觉,又合理的运用了原版电影的元素,因此赢得了不俗好评,还入围了次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