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湾本土老电影都有哪些求片名
《再见阿郎》播出时间:2003年11月11日至2004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八点于台视播出二十年前,古意、郭添、明郎三人原为好友,古意、郭添两人服务警界,明郎因涉入黑道,并犯下重案,古意、郭添奉命追捕,明郎走投无路,将初生婴儿托予古意后,不愿就逮,堕海后生死未卜……。为了不负好友所托,和弥补不及阻止明郎堕海的遗憾,古意及美枝夫妇,不顾辛劳,将阿郎视为已出,抚养长大成人。
《又见阿郎》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伦理情感剧,由李岳峰执导, 莫佩儒、黄美津、李海蜀编剧,江宏恩、江祖平、丁力祺、边潇潇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阿郎"的祖辈离开家乡到台湾奋斗的故事。
该剧已于2009年11月10日登陆CCTV-8首播。
『贰』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英雄有哪些人物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英雄有5位,如下:
1、施琅
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手下,因为施琅杀了郑成功的一个心腹,施琅家人被郑成功杀了,于是施琅投降清朝,被康熙皇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积极备战收复台湾。
公元1682年,施琅率领福建水师在康熙帝的命令下进攻台湾,1683年,施琅指挥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氏水师。
收复台湾后,施琅上书康熙帝《恭陈台湾弃留疏》,详细的描述了台湾的重要性,作为清朝的东南屏障,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使康熙帝留下台湾,时隔多年,台湾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郑成功
郑成功原本是南明的大将军,但是南明仅仅存在了18年就被灭亡,郑成功率部在东南沿海一直抵抗清军。
由于明末中原大乱,荷兰殖民者趁机占领了中国台湾,而且还派人贿赂郑成功,但是郑成功深知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于是在积极准备后,于公元1661年率几百艘战船,数万大军横渡台湾海峡,在经历了8个月的斗争,终于将荷兰殖民者驱逐。
3、刘铭传
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早年对战太平军有功,成为淮军的重要将领,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派刘铭传督办台湾军政要务。
刘铭传到台湾后积极备战,接连击退法军对台湾的进攻。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成为台湾的第一任巡抚。
担任巡抚的刘铭传积极发展台湾,他将许多汉人迁往台湾,促进了台湾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4、姚莹
姚莹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公元1807年,他22岁就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正在台湾担任兵备道,英军进犯台湾,他与当时担任台湾总兵达洪阿坚决抵抗,先后五战五捷,击退了英军的数次进攻,俘虏英军300多人。
陈友冰先生在《文武兼备、''皆堪大用''的一代奇才--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三十一》中说到:“姚莹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取得五战皆捷的著名军事家”。
奈何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方要求严惩台湾的抗英领导人,姚莹被撤职入狱。
5、连横
连横是台湾台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本人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列强对台湾的侵略,写下了《台湾通史》一书。
全书内容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写起,止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一共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
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书中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
(2)台湾历史电影有哪些人物扩展阅读:
为改善海峡两岸关系,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中国两会就解决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在“九二共识”中,双方都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
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表示“认知不同”,海协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异的处理。
换言之,“九二共识”是在双方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前提下,暂时搁置了对“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的分歧。
正是在此基础上,两会成功地举行了汪辜会谈,建立了制度化的协商与联系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商谈,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为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二共识”虽然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的。
我们要求台湾当局领导人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就是要求他回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来,求同存异、搁置政治歧见、面向未来、务实谈判。
参考资料:网络-九二共识
『叁』 台湾著名老一辈男演员有哪些
1、赵文瑄
赵文瑄,中国台湾影视男演员,毕业于明志工业学院机械科。1992年,经导演李安发掘入行。
1992年,参演首部电影《喜宴》入围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6年,在电视剧《雷雨》中饰演周萍;1999年,参演电视剧《大明宫词》一人分饰张易之和薛绍。2005年凭借电视电影《随风而去》荣获第六届电影频道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男主角奖。
2007年主演电影《夜·明》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受注目男主角奖、广州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12年凭电影《辛亥革命》孙中山一角入围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2017年在电视剧《萍踪侠影》中饰演王振。
『肆』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伍』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陆』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柒』 跟台湾有关的历史人物有
第一次明确记载是孙权打夷州,当时吴国大臣都不同意的,最有名的是陆逊,结果孙权还是派人去打,结果失败了!
后来隋炀帝也曾派兵攻打台湾,有宋一代也是互有往来,元世祖开始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
明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我们才能更好的控制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西班牙手中夺回了台湾,康熙帝派施琅成功收复台湾,并建立了成熟的政府管理体制!
清末,台湾被日本占领,后来蒋介石又逃到台湾!
历史人物更多的是清朝更多一些,例如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刘永福等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捌』 台湾有哪些著名的电影
蓝色大门 最遥远的距离 算比较有名的了 都是桂纶镁的
我看过的这两部不错哦
『玖』 台湾文化有哪几个重要时期,代表人物
台湾文化
台湾原为南岛语族文化圈的一部份。 17 世纪初,汉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兰人占据 38 年 (1624~1662 年 ) ,接受欧洲文化影响。其后,汉人大量移入,发展出华南农渔业文化。 19 世纪末,割让给日本 50 年 (1895~1945 年 ) 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湾社会,是上述历史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社会。 史前文化
自从 1896 年日本学者陆续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及圆山遗址以来,百年间,台湾全境已发现 1000 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其空间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从仅 1 公尺 左右(例如古台北湖畔的社子遗址)、或 5 ~ 7 公尺(如十三行遗址),至 2000 公尺 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台北县金山乡南到恒春半岛鹅銮鼻灯塔附近,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
台湾大约在 5 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长滨文化),其后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经金属器时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台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使用磨制、打制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并且喜欢用玉器做为装饰。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发展演化外,和华南及东南亚文化也有互动关系,因此史前时代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社会组织型态互异。
南岛语族文化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 ( 这个理论目前尚在验证中 )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对亚、太地区南岛语族发展上,可能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较少与海外往来。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 亿 5 千万,台湾仅 40 余万,昔日与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来往较频繁,由两地语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关系。
台湾平埔族汉化程度很深,几乎隐没不见;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达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征仍然明显,其语言、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祭典仪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譬如纹身、缺齿、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亲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龄分级、猎首、鸟占、灵魂崇拜、室内葬等,都与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着「祖灵」信印,相信躯壳死亡的同时,灵魂可以永远地独立存在。族内的巫师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为族人生活信条,而泰雅族「出草」猎人头的习惯,在信仰的意义上,乃为透过仪式转换的功能,经由灵魂崇拜的观念,将被害者的生命「转化」为守护其社群的灵能。「图腾」方面,有以树、箭竹,蛇、山猫、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为崇拜对象,作为部族、或氏族血统识别的标帜。
汉族文化
闽南文化(福佬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 ,因此闽南语(又称为 " 福佬话 " )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 " 台语 " ,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客家文化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么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 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传统的客家精神 --- 「勤俭」、「硬颈」、「念祖」、「团结」、「凝聚力强」。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体裁上,分为传统山歌、道情、叙事与新的山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义民庙
义民祭典是台湾客家移民独有的信仰。以全台规模最大的竹北新埔褒忠义民庙为例,其中供奉的便是死於战争的客家先民。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乱,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动筹组了「义民军」。次年清廷率军登陆鹿港,会合义民军围剿林爽文。平乱后阵亡的义民军葬於新埔,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冢,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义民庙」。清廷有感於义民军协助平乱之功,先后颁赐了「义勇」、「怀忠」、「褒忠」三块匾额褒扬;因此义民庙又称为「褒忠亭」。竹北新埔的义民庙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除了传统的普渡孤魂之外,最重要的是尊祭义民先烈为保卫乡土而牺牲生命的忠义精神。义民庙中元祭典,从道光十五年(1835年)开始,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
节庆文化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於2004年10月17日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浙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内地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迎妈祖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本名林默娘,其生平在后来已被神格化,而成了出海的守护神。台湾最著名的几处妈祖庙是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大甲妈)与北港朝天宫(北港妈),各地的信徒众多。每年的"迎妈祖"活动, 妈祖绕境出巡进香,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大规模宗教活动。
盐水蜂炮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台南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盐水人求助於「关圣帝君」(关公),示意将於元宵夜出巡,应於绕境所到之处燃放鞭炮助其声威以驱逐邪疫,瘟疫竟因此绝迹。当地人相沿此习,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蜂炮是将几万只冲天炮连结在一起,安置成「炮城」,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蜂炮活动於入夜后展开,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当神轿行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间万炮齐放,震耳欲聋。
烧王船
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於2004年10月17日台湾早期以渔业为主的港口,常有寺庙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港东隆宫平安祭典。东隆宫建於清乾隆年间,主祀温府千岁,平安祭典的活动每三年一科,是将奉玉旨的千岁爷接上岸来(称为「请王」)。平安祭典过程重点在於千岁爷遶境仪式,经过数日的祭典遶境(称为「出巡」)后,千岁爷必须回天庭缴旨,而「烧王船」则是送走千岁爷的仪式(称为「宴王」、「送王」),也是整个祭典的高潮,近年来常以「王船祭」称之。烧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著地方百姓对千岁爷的感激,并祈求神明赐福东港百姓。
头城抢孤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渡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 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本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这种文化移植对习惯中国传统的汉人造成诸多反感,使得当时知识份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著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於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体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民生的。
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多具有日本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就是总统府;而台湾的「纵贯铁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驾左行系统;而在饮食习惯与娱乐生活中所出现的日本语文常常转化为台湾话来使用,例如便当/弁当(饭盒)、刺身(生鱼片)、看板(招牌)、注文(预定)还有气持(指情绪或心情)等等 在台语中不胜枚举。而二战前后台湾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谣的创作模式所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东洋风格。
国民政府来台之后曾经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输入,并试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然而日本式的建筑虽能拆除,文教虽能禁止,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禁绝台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开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湾变得十分普遍。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成了「哈日族」。但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是物质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认为是精神层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牺牲小我的悲剧性格「武士道精神」则未成为台湾民众所崇尚的信仰。
欧美文化的影响
欧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较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於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教育的影响。
至於其他的影响,在很多亚洲地区国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而欧美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
根据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8%87%BA%E7%81%A3%E6%96%87%E5%8C%96&diff=0
http://computer10.cbern.gov.cn/computer/upload/c2005/200509240520/dili/dilir7.htm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