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 霸王别姬 中体现了什么性别批评理论
根本没有就性别进行批判,甚至连同性恋都谈不上。电影表达的不是同性之爱,简单的说是程蝶衣的“入戏”、逃避(他一直把自己当虞姬),所以最后无法正视现实而在戏中自杀~
❷ 简述影视批评都包括哪些类型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国传统的影视批评一直比较单一;1.新闻性评介和学术性批评;广义而言,影视批评一词被用来描述各种关于影视的写;新闻性评介;读者: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发表在日报、周报、和许多通;风格: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时间性: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强调及时性。
❸ 电影批评的介绍
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论以及电影理论,分析电影作品和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学术性实践活动。20世纪初,先锋派电影理论家首倡电影批评活动,宣扬印象主义电影、纯电影、抽象电影、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等形形色色的先锋派电影作品。慕西纳克的《论电影的节奏》(1923)和莱谢尔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物》(1926)等一系列电影文论,体现了最初的电影批评理念。
❹ 电影批评方法
1、“电影理论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中国基本上只有电影评论,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理论。”
2、电影评论:指普通观众对一部影片观看后的感受。
3、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分支,英语词ontology是来源于希腊语单词ον(存在)和λόγος(学问)的组合。本体论主要探讨存在的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
4、方法论:A、(引用自“雅虎知识”)《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
法有极大的影响,有人曾说: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论》的影响,而不是指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1)永远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
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麼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
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
(2)可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
(3)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著手。
(4)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对西方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
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体功能,只是各部位机械的综合,而对其互相之间的作用则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罗号登月工程的出现,科学家们才发
现,有的复杂问题无法分解,必须以复杂的方法来对待,因此导致系统工程的出现,《方法论》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综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统工程的出现
对许多大规模的西方传统科学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环境科学,气象学,生物学,人工智慧等等。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还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儿坐标系。对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理论有很大的作用。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5、米特里:法国电影理论家,被认为是经典电影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名著《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电影美学就归结为确定一种形式由于某种内容和某种意图的关系,怎样和为什么优于另一种形式,换句话说,它要在特定情况下为这些形式确立其心理学的依据。”
6、戈达尔:著名导演,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旗手。
7、塔伦蒂诺:依上下文看应该是指被称为“鬼才”的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8、电影批评(film criticism):指对一部影片从镜头、构图、剧本、摄影等方面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它是电影理论的一种方式。
9、中国电影人不曾参与电影理论从经典到现代、从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这一嬗变过程,
10、邵牧君先生并不喜欢所谓电影符号学、性别论、镜像理论,就好像布努埃尔不喜欢“间代性痉挛影像记号学(The Semiology Of Clonic Image)”一样。
第一章 被禁忌的电影
本章主要讲述美国、欧洲、中国的电检制度,从古到今、由外及中,对中国本土电检制度提出讨论。个人认为作者倡导用商业方法代替政冶手段对电影进行审查。
1、“......电影,这一相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显得颇为轻浮的一种写作......”此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是我多想了,作者只是打一个比方而已。因为电影不是一种写作,电影就是电影。就像一位音乐家在谱曲,你说他在写作就不大说的过去,谱曲就是谱曲。
2、电影史上的第一个裸露镜头出现在电影《舞会结束后的洗澡》。
3、电影审查制度主要依据四个方面对电影作出分级:性、暴力和恐怖、吸毒、非常态生活展示。
4、美国的电检制度:
在1915年,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就开始成立审查委员会,删剪和禁映他们认为不好的电影。
出现这种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得到了联邦法律系统的认可和支持。一家电影公司的一部影片被俄亥俄州政府禁映,该公司于1918年对俄亥俄州政府提出诉讼,将州政府告上联邦法院。这个案子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最后最高法院作了一个裁决,说电影作为一个娱乐产业是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表达自由(free speech)限制,电影放映“纯属商业行为”,不能被视为“新闻媒体的一部分或公共舆论之工具”。电影因此无权享受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而须接受州、市政府的预先审查。从而肯定了对于电影进行审查和引导是合法的。这是对美国电影审查制度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一个判例。
由于美国整个法律系统是一个案例法系统。其成文法非常简单,但是每一个案例都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你第一个这么判了,第二个我也就这么判。这个判例一直到1956年关于意大利著名导演罗西里尼的一部影片进口美国受到限制的另外一个判例才基本推翻这个限制。
1922年,为了保证票房收入、“纯洁”电影画面及内容,电影审查委员会开始筹建。这一机构由威尔·海斯(长老会教友、共和党人,曾任邮政总局局长)领导。1930年,天主教教士丹尼尔.劳德公开宣称电影正在败坏人们的道德观,并起草了一部电影审查法典,这部法典很快被电影工业的巨头们接受并交由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1945年更名为美国电影协会The Mon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MPAA)主席即威尔.海斯执行,所以史称《海斯法典》(《Hays Code》)。
Hays Code.rar (12.31 KB)
1934年,海斯又成立了具有强制权力的自律机构法典执行局,即海斯委员会(the Hays Commission)。1930年至1968年间的每一部电影都受到《海斯法典》的影响,这部法典绝对伦理化,凡是和性、暴力、非常态生活相关的镜头统统封杀,生孩子?NO!裸体?NO!接吻镜头不可超过3秒钟,我想这和美国后来产生的什么接吻比赛有点关系。再举一个小小例子,当年玛丽莲.梦露在通风口的相片被无数人捧为经典:
《七年之痒》看掉了当时无数男人的眼睛,它就主动或被动的充分利用了《海斯法典》的限制。下面我们看看现行的美国电影分级制:
[ 本帖最后由 124959272 于 2007-4-26 11:29 AM 编辑 ] 1.jpg (7.29 KB)
书影
2007-1-29 11:40 AM Hays Code.rar (12.31 KB)
海斯法典英文版
下载次数: 54
2007-2-9 12:56 PM 1.jpg (27.58 KB)
相片
2007-2-9 01:19 PM 1.jpg (109.9 KB)
美国电影分级制
2007-4-26 11:29 AM
❺ 电影理论,电影史和电影批评的区别
参见字典。
❻ 电影批评与电影理论及电影美学的关系
电影理论是“对电影规律和可能性的逻辑思考”,它是以大量的经验事实为依据,伴随着电影创作的产生、兴起和延展,是从电影的生成过程中归纳和抽象的理性总结。电影理论是创建影视美学、确立影视艺术、发展影视文化的必然和必须,涉及到限制、剪辑等微观近照,也囊括了电影思潮、流派等宏观研究,涵盖了影视本体、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等不同层面。电影批评是与电影理论密切相关的领域。电影评论往往是对个别的影片或具体的现象进行剖析和评价,而电影理论则是对文化现象的本质把握。较之以理性、系统的理论探索,电影批评更具有开放和动态的特点,电影批评的发展可以给电影的总结概括积累更多的现实和背景。同时,批评的开展须以理论为指导,电影理论的递进也能够更有力地支持批评的深入。
关于电影研究史的阶段划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将电影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的蒙太奇理论;四五十年代以法国为主电影现实主义和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及各种后现代电影理论。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为古典电影理论或经典电影理论,60年代之后为现代电影理论。
❼ 影视批评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感受、知识与经验。
三点彼此独立,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稳固的循环——感受调动知识,知识填补经验,经验升华感受。本质上,这也是美学训练的三大方面。这三点不仅针对电影,而是适用于所有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
审美永远是感性的,理性思考只是之后的连携。即使面对一部千疮百孔的作品,观看中时刻带着对其不合理之处的质疑,也是遵循的先感性接受,后理性排斥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极短罢了。
因此,对感知力进行重视并加以提升,不仅是批评家的必修课,同时也该是影迷的一种自觉。拥有敏锐的感受,影评工作便会成功一半。剩下的,就要看是否有心主动学习知识、丰富经验。
(7)有哪些电影批评理论扩展阅读:
影视批评对影视鉴赏与创作以及整个影视艺术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缺少的导引与推动作用,是深化影视审美、促进影视创作、推动影视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
批评家应当在一定原则和客观标准的框架内,凭借自己的审美感受,以语言文字的形式针对具体作品、创作者或某一现象给予阐释与评判。
影视批评本质上属于艺术批评,因此也就具备所有艺术批评的共同属性;对这些基本属性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影视批评做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❽ 电影批评的功能
电影批评同电影理论和电影史在功能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批评必须结合电影作品实际,有具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理论有时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的作品实际,与具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点限制了理论对于艺术实践的的直接的意义。批评者比实践者更容易体会到理论的指导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批评是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的中介,所以理论对批评的意义比实践的意义更为直接。在强调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往往会使理论向着批评方面发展了。理论本身反而可能毫无发展。理论和批评本身都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实践功能和认识功能。尽管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实用,但仍有批评重视实践功能,理论重视认知功能的区别。
❾ 电影批评的历史
随着电影创作的发展,电影批评经历了从早期零散式的印象性批评到电影批评体系的建立过程。传统电影批评吸纳了美学、心理学、哲学本体论的概念和范畴,评论电影作品,指导电影创作实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左翼进步电影评论,四五十年代安德烈·巴赞的影评文章和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活动,是电影批评引导电影创作的范例。电影批评的对象包括影片和电影现象。传统电影批评的四要素是:
1、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2、作者的创作意图。
3、作品反映的现实。
4、对读者的影响。
传统电影批评的类型可以区分为:确立电影一般艺术价值的理论批评和关注创作方法的实用批评;关注社会价值的社会道德批评和关注欣赏价值的审美批评。反映论的电影批评则更加注重电影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甚至成为对生活的评论。传统的实用批评还可再分为印象式批评和判断式批评。印象式批评是从批评家的所思所感出发辨析作品价值;判断式批评是根据主题、结构、技巧、文体风格的一般标准来分析和解释作品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成为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主导理论和方法论。宣扬批评的“科学性”的现代电影批评应运而生。派生自结构主义的电影符号学理论为电影批评提供了文本批评的工具。文本批评颠覆了印象式批评的传统,力求为电影批评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精确的含义。这种形式主义的批评强调作品的各种元素,区分作品的不同类型,重视作品的共性特点。考察将感情和观念有效传递给观众的表现手法的修辞学批评,考察不同类型影片特点的类型批评,考察人物或故事情节共通性的原型批评或神话学批评,也是借鉴文学批评范畴的形式主义电影批评。在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女权主义、叙事学、现象学、阐释学等渗入电影批评领域,造就了电影批评跨学科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