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 祝福 与鲁迅的原作有何不同
主要情节差不多,但变动了部分细节。总体上看,小说含蓄些,而电影拍得很直白。比如片子后半段那位老爷面对面对祥林嫂的呵斥,说她再捐多少门槛都没用。反正片子的“革命味”更浓。
② 小说《祝福》与电影《祝福》的不同
小说里没有正面写祥林嫂后来家庭的事情,
电影里加了一些关于贺老六和阿毛的小故事,虽然不多但合情合理。观众会认同贺老六是好人,所以祥林嫂才会跟他一起生活。
另外,刀砍门槛也是加的。这样一砍,砍出了祥林嫂的觉醒意味。
③ 鲁迅的《祝福》与电影版的有何异同
为后人所诟病的就是祥林嫂有拿着一把菜刀去砍她捐的门槛,原作中没有这一情节,这与鲁迅创作的本意相悖,祥林嫂其实到最后都没有强烈的怨恨,只有在死前才有一点小小的疑惑
④ 分条列出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的区别
祝福》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在小说中,鲁迅主要塑造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突出而鲜明,颇具艺术特色,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而这个印象之所以能够深刻,大约是来自于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的话语: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人的典型,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祥林嫂都在演绎着同样或类似的悲剧。鲁迅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先驱,痛心疾首,于是将悲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全都倾注在笔端,吞吐之间,写尽了时代风云,却又都是通过看似小的事件来体现,真不愧为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民族英魂!
后来《祝福》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用视觉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鲁迅笔下的那个封建礼教的末世时代给我们在荧屏上展现出来,但文本和电影不管怎样互换终归是有区别的,《祝福》的文本和改编后的电影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是为了荧屏表现更精彩的需要,这是文本和影视固有的表达矛盾。另一方面可能是在不违背小说主旨的前提下,电影改编人员有意作出的改动,可以称之为对原著电影化、荧屏化之后的润色与加工。比如,《祝福》改编成电影以后,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为了赎罪拼命工作赚钱捐门槛,一年以后祥林嫂终于攒够钱捐了门槛,她兴奋异常,以为一切都会从新开始,她的苦难生活将会从此成为过去,她到出宣扬说自己捐过门槛了,电影对这个地方渲染得非常到位,这一切都是为下面一个大而澎湃的波澜做铺垫——在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仍不被允许碰祭具,并且四叔说了非常恶狠的话:“你就算捐一万条门槛也洗不清你身上的罪孽”,这犹如晴天霹雳,打在祥林嫂的头顶,使祥林嫂瞬间失去了精神支柱,于是祥林嫂一怒之下,举着菜刀跑到庙里,怒砍门槛。这在《祝福》文本里是没有的,文本中只有四婶说了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接着文本专门用一个段落描写了祥林嫂之后的反应: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显然文本中没有砍门槛一事,而电影中进行了特意添加,这或许是为了凸显祥林嫂对封建礼教最后的反抗精神吧,但更大的可能是为了突出祥林嫂对这个世界已经到了彻底悲观绝望的地步了!电影的特点也就在于此,电影并非文字表达,因而在要表现特定的效果时,可以增加适当的渲染情节,以求将原著的主旨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说这样增加情节从根本上说不仅没有违背小说情节,而且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但无论小说与电影采取了什么样的表达与表述方式,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的。进行电影改编,不遵循原著的故事情节随意删改或者一味地强调完全尊崇原著情节,一笔一划地模仿,在我认为,都是极不可取的!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说白了,他们是故事的两个载体,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一部好的小说,是应该将文本与影视结合起来看的,否则彼此将都是一种残缺。
⑤ 电影《祝福》和鲁迅小说的异同之处有哪些怎么看待这些异同之处
应该说祝福和鲁迅先生别的小说有什么异同。说话矛盾。楼主是说剧本与原著有何区别,没有矛盾。小说不长,所以电影做了许多联想扩充,但具体情节忘了,自己总结吧
⑥ 祝福小说与电影有什么区别
满怀希望的辛苦劳作了整整一年,只为人们接受她,承认她是个不再有罪过的人。鹰洋花了,门槛捐了,作为她替身的门槛正像祥林嫂一样注定要被千人踩踏,可是悲哀的是这替身只不过是个幌子,并不能改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因为带给她这种命运的世道、人的眼光并没有变化。当她真的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她就算真的拿把斧子把门槛劈烂了我都不觉得奇怪,何况只是一把砍几下就会卷刃的菜刀。不过这也说明电影的情节设置是相当严谨的:砍不烂门槛正表现了祥林嫂无法与迫害她的势力抗争
小说里没有正面写祥林嫂后来家庭的事情, 电影里加了一些关于贺老六和阿毛的小故事,虽然不多但合情合理。观众会认同贺老六是好人,所以祥林嫂才会跟他一起生活。 另外,刀砍门槛也是加的。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展开,而电影直接从祥林嫂角度展开情节的。 恩......电影与小说本就不一样异处使合情合理的.....
⑦ 鲁迅小说<<祝福>>与电影异同
电影《祝福》中有一情节:“在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仍不被允许碰祭具,于是祥林嫂一怒之下,举着菜刀跑到庙里,怒砍门槛……”
问:这样的情节是否违背了小说的原意?
(一种观点:违背了。因为祥林嫂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但她并不反抗封建礼教,所以她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来!
另一中观点:没有,因为电影是另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意在教育警示人们,所以没违背…… )
⑧ 鲁迅小说《祝福》与电影《祝福》的不同之处
自己看,你要觉得有区别就有,没有区别就没有
⑨ 谁知道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有什么不同
从小说《祝福》到电影《祝福》看鲁迅精神是怎样被阉割了的
pppp
pppp让学生自读鲁迅的《祝福》,我发现有不少的学生读得眼圈发红,久久凝神沉思,整个课堂近乎有些肃穆。第二课时讨论,有说最恨鲁四老爷的,有说最恨柳妈的,有说最恨那些以取笑祥林嫂为乐的人们的;但是进一步讨论,鲁四老爷也好,柳妈也好,那些以取笑祥林嫂为乐的人们也好,设身处地地想,彼时彼境,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没有多大值得指责他们的理由。这是班上多数学生都承认的。那么谁之罪呢?怎样才能解救“祥林嫂”呢?大家的思考开始指向社会制度,再进一步就有学生指出文化和观念根源了。祥林嫂的解救,归根结底,还得靠她自己。有的甚至联系到了今天的中国农民,联想到了媒体报道过的拐卖妇女案。当然也有学生说祥林嫂的反抗是微弱的,无效的,与其象她那样反抗,还不如认命,逆来顺受,可能还不至于那么悲惨,还有其它一些观点。整个讨论是认真的,也是比较深入的,至少是引起了绝大多数学生认真的思考。p
pppp然而,晚自习应学生们的要求,放了电影《祝福》,却让我平生出些感慨来了。ppppp
pppp总的感觉是电影《祝福》播种了仇恨,消解了思考,浅薄偏狭,愚蠢可笑。p
pppp电影最大的败笔是取消了原作中的“我”。这绝不只是使祥林嫂的悲剧失去了见证人,要命的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招便化解了原作的思考者和追问者,使得原作的思想性大打折扣。这一着其实是改编者刻意为之的,不这样,怎么能把原作改编成标准的“忆苦思甜”教材呢?然而今天看来,这无异于对原作抽筋而取髓。p
pppp其次是把原作中所刻画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简化成单一的直来直去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感情。再经过脸谱化、夸张化的处理,一部反映旧中国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名著影片就出笼了,还堂而皇之地冠以“鲁迅”之名,不知九泉之下的鲁迅该作何感想。p
pppp再次是狗尾续貂似的结尾的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时代的悲剧,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了。”那“深情”的诉说,在当时也许是出于至诚的感情,但今天看来,十足的自欺欺人。
pppp至于艺术上的庸俗和拙劣,这里就懒得去说它了。p
pppp这些,回到那个时代去,设身处地为编导和演员想想,我自认为能够理解他们,我这里丝毫没有嘲讽和指责他们的意思。这个电影我也多次组织学生看过,也曾实实在在被感动过。过去我也就是这样理解鲁迅的《祝福》的。今天又看了这部电影,我忽然想到:我的思考力怎么老是发展不起来?我的头脑为什么这样简单甚至愚昧?似乎明白了几分……p
⑩ 祝福 的小说版和电影版的区别
小说《祝福》是鲁迅写的,电影版是著名作家夏衍改编的。
看过原著和电影版后,总体感觉是电影中把许多原来侧面描写或潜台词都搬到了画面作正面描述。
例如电影一开始就借祥林家人的口提到祥林已死了好几年,小说并没有这情节。
又例如后来祥林嫂改嫁后孩子被吃的情节用了大量画面来描述,对孩子散落的竹篮,众人上山找寻孩子都作了突出表现,小说只是借祥林嫂的话寥寥带过。
电影最后写的是祥林嫂是饥寒交迫倒毙在鲁镇的街道上,画外语“祥林嫂就这样死了,幸亏,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个“光明的尾巴”,小说中并没有这情节。
由此可见,电影为了能让人看得更明白,是作了很多合理的改动的,但应该承认,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还是基本遵从贯彻了原著的思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