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后现代主义电影有哪些
《公民凯恩》、《黑客帝国》、《罗拉快跑》、《阿甘正传》、《楚门的世界》、《英雄托托》、《低俗小说》、《迷墙》、《猜火车》、《蓝》、《天生杀人狂》、《重庆森林》、《花火》、《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燕尾蝶》、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当代电影中拍摄手法少见,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比较常见的电影。可能很多影迷们认为,电影一旦套上“XX主义”,不是在嘚瑟就是宣传期间的噱头。所以要判断这些电影是不是后现代主义,主要是看电影出现后的效果,和它们的影响力。好莱坞就有过不少真真假假的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然而很多只是获得了暂时的票房之后,就没有任何“后现代”的意义了。今天就来盘点一下5部影响了21世纪的好莱坞后现代主义电影,看看好莱坞有哪些“后现代主义”是真正影响世人的。
② 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作
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作品:
第七封印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 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
③ 请问现代主义电影,比较代表的有哪些
不算。现代主义电影以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的电影为代表。
④ 现代电影是什么
围绕着后现代主义概念在学界引发的争论,使得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必须要审慎而明确。在西方学界,利奥塔打着 “ 触发差异 ” 、 “ 向整体开战 ” 的旗号热烈欢呼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哈贝马斯认为文艺复兴以来启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继续坚持现代性并以之对抗后现代性;詹明信则把 “ 后现代主义 ” 称作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以皇皇巨著进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奠基工作。后现代主义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也成为近些年中国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有拍手欢迎者,有坚决抵制者,有冷嘲热讽者,有潜心研究者,还有不屑一顾者 —— 观点立场可以不一致,但有一点确是可以肯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已经进入的中国学界的学术视野。在这个学术视野中,同样包括了电影理论工作者的审视目光,发表了一大批从后现代理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电影的论文,近几年,还出现了以 “ 后现代电影 ” 为主题的理论著作。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主要表现在对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概念的模糊界定以及随之而来的概念误用上。例如,在程青松先生的力作《国外后现代电影》中,由于对 “ 后现代电影 ” 在在概念外延上界定过于宽泛,以至于把许多与后现代无关的影片也包括其中,这使得对 “ 后现代 ” 在电影理论中的概念界定显得尤为必要。
英国学者特里 - 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对 “” 后现代主义 ” 和 “ 后现代性 ” 作了区分。在他看来,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 “ 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 “ 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 。当然,这两个概念也不是截然泾渭分明的,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正是作为哲学思想风格的后现代性在文化艺术上的具体体现。比起伊格尔顿的区分,中国学者尹鸿对 “ 后现代性文化 ” 和 “ 后现代主义文化 ” 的区分更具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意义。他提出: “ 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消解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 ” 把伊格尔顿和尹鸿的几个概念仔细比较,可以看出,伊格尔顿所谓的作为一种文化风格的 “ 后现代主义 ” 实际上包含了尹鸿的 “ 后现代性文化 ” 和 “ 后现代主义文化 ” 两个概念,而伊格尔顿作为后现代社会思想风格概括的 “ 后现代性 ” ,则为尹鸿区分的这两个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的支持。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两个层面上的 “ 后现代主义 ” 概念,一个是伊格尔顿广义上的 “ 后现代主义 ” ,这是对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文化艺术风格的总体理论概括;另一个是尹鸿狭义上的 “ 后现代主义文化 ” ,这个概念只涉及广义 “ 后现代主义 ” 的一部分,即具有价值反思性、消解性、哲学性和知识分子话语特征的部分,而排斥了大众的、世俗的、带有强烈商品社会消费性的部分。
理清了这两个层面上的 “ 后现代主义 ” 概念,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本文认为,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 “ 后现代主义 ” 概念,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在狭义上,对应尹鸿的 “ 后现代主义文化 ” 概念,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
本文所使用的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概念主要是狭义上的,涉及到的大部分电影文本也可归于狭义 ““ 后现代主义电影 ” 中。这些电影大部分都具有上述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显出了很大的不同,本文的分析重点就放在这些地域性差异上,并试图在对具体电影文本的分析中,勾勒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地域性特征。
⑤ 现代主义电影和后现代主义电影都有哪些
后现代即是超越现代的意思.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想 然而由于世俗 由于现实 由于社会 由于命运 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 末测的思维成拉格式 全国都唱东方红 几亿人用一个思想
⑥ 现代主义电影有哪些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
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
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 探
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
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人
物情绪,注重人物情绪的自然流动
(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
为表现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特点
一、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就是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 即强调艺术家要纪录下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是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
二、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即强调创作家要纪录下人物的意识的自然流动。这样,文艺作品就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纪录。因此,在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这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多以人的精神为探索对象,从对外部世界的精细描绘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三、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人的异化,包括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异化关系,以及自我的异化。
四、现代派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极具革新精神的。陈旧的传统艺术手段已无法表现现代文艺的哲学思想,因此在艺术家的努力下,纷纭繁复的艺术手法层出不穷。而其中,几种主要的艺术手法已融入到后时代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去了:如象征、怪诞、意识流与作品结构的反传统,运用歪曲、扭曲、变形、时空错乱等手法来造成震荡性的强烈效果。
⑦ 有哪位高手知道哪些片子是现代主义电影
新的片子就不是现代主义的了,变成后现代了.
标志着西方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再次兴起的,是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为开端的现代主义电影.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戈达尔、特吕弗和雷乃等人的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为现代主义的基本属性。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
法国新浪潮导演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前曾译《喘息》、特吕弗的《四百下》、雷乃的《广岛之恋》
意大利的一些电影现代主义者如米·安东尼奥尼和费德里科·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1952处女作《白酋长》1953年,他执导的《牛犊》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银狮奖。1954年,他负责拍摄的故事片《路》首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片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后来,1957年的《卡布里之夜》、1963年的《八个半》、1973年的《我记得》都获得过奥斯卡奖
米·安东尼奥尼
代 表 作:“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放大》(又名:春光外泻)、《中国》、《云上的日子》、《红色沙漠》
“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
《软奶酪》
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谭》
⑧ 世界电影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经典影片都有哪些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英格玛-伯格曼开辟了现代主义电影的先河,他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一生创作过50多部作品,其中《处女泉》、《穿过黑暗的玻璃》、《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先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处女泉》和《穿过黑暗的玻璃》则让他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斩获。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大话西游》《月光宝盒》《性.谎言.录像带》《黑店狂想曲》《闪灵》
⑨ 下列特点中,属于现代主义电影的是
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
1、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就是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 即强调艺术家要纪录下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是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
2、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即强调创作家要纪录下人物的意识的自然流动。这样,文艺作品就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纪录。
3、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人的异化,包括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异化关系,以及自我的异化。
4、现代派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极具革新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