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帕索里尼的电影有哪些
南尼·莫瑞蒂从不以电影为目的来拍电影,他只有在想说话时拍电影。他是帕索里尼的传人,但不那么形而上,而是针对更具体更直接的社会生活。他揭我们的丑,哪里瘙痒了,就挠一挠。
南尼·莫瑞蒂这个现代社会的异端,在我国并不是那么出名,因为他的电影确实不够娱乐,也没有大师的范儿。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那种大家敬而远之的人,因为他总是揭我们的丑。你可能受不了他的电影,但你可以看马奇耶斯卡和拉斯卡罗利的《梦与日记》这本书,因为莫瑞蒂思考的问题也正是我们的问题。 这本书对影片本身着墨不是太多,写的是电影讨论的问题。 在当今的电影界,莫瑞蒂不是任何导演可以取代的,不是因为他的影片有着强烈的自传色彩,也不是因为他老爱对着摄影机说话,而是因为他在电影中所做的努力是独一无二的。这样说并不是说他身上没有传统,相反,他体现出来的传统十分鲜明,你可以很容易地在他的电影中找到戈达尔的影子(一种似乎怀有恶意的玩世不恭),还有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当然,就我所发现的来说,莫瑞蒂最重要的精神衣钵应该来自帕索里尼—意大利文化的伟大叛逆。 对意大利电影而言,最正统的应该是维斯康蒂、F. 罗西以及活跃在美国的科波拉(你可以说科波拉是美国导演,我承认,但是你也应该同意我的看法—科波拉的电影“很意大利”)和莱昂内,华美、繁复、沉雄、浑厚,带有深沉而清醒的历史意识和一种痛苦的崇高情结(多纳托雷的“故乡三部曲”仍然延续着这种气质)。其实在这一点上,莫瑞蒂甚至连帕索里尼都不像,他的视野是断片式的,而且过于透明,不具备那种意大利特有的“浑浊”。莫瑞蒂和帕索里尼一致的是独特而鲜明的现代主义手法,以及与权力和社会对抗的胆魄。这里还必须提提意大利电影中的现代主义的独特状况。
②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演的好的演员有哪些
简单地说,“斯坦尼体系”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原则,强调体验生活,再现生活;“布莱希特体系”属于象征主义,注重“间离效果”,强调的是思考生活。
③ 推荐几部可以明显表现布莱希特“离间效果”的电影和介绍他离间效果的书籍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
④ 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引起的社会弊端,表达了资产阶级文明不久将被一场“地震”吞没的信念。他在努力理解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剧作《人就是人》(1926)、《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1)等,都是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
⑤ 布莱希特派和斯坦尼派的区别
1、不同的想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不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生活。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应该遵守生命的逻辑和有机规律,在规定的场景中真诚地感受、思考和行动。
布莱希特体系主张上方的演员角色,推动作用,代表人物在剧中融化而不是演员进入角色,走进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走出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面对观众,远离它,自由的奔跑。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是演员本人,也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表演剧中的人物。
2、不同的表演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挥演员创作的主动性,通过整体表演体现导演的风格。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表演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强调表演的艺术完整性。该系统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
布莱希特的体系采用了自由而不拉伸的戏剧结构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众多的人物和场景,读者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热情。
3、不同的审美观念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美学思想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功能,继承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兴起的时期。它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级对舞台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和民主的热烈追求。
布莱希特的戏剧化方法主张“分离法”,又称“陌生化法”,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和新的戏剧化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同寻常,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使人们理解改变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就扮演方法而言,“分离法”要求行动者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将两者合二为一,行动者应在角色之上,控制角色,扮演角色。
(5)哪些电影布莱希特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和表演理论。例如,《娜拉》的导演张密在彩排中拿出笔记,读到斯坦尼斯劳斯基的台词:“在舞台上,先进的苏联人物是不能用一套模式化的公式、舞台面具和人物类型来代表的。
在舞台上,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就像一个人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一样,就像一个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按照逻辑,有序的方式思考一样。”
⑥ 布莱希特早期作品有哪些
布莱希特的早期剧作,即带有其独特的实验的色彩:《巴尔》(1918)、《夜半鼓声》(1920)、《城市丛林》(1923)、《人就是人》(1924)等,为他带来最初的戏剧声誉,并获得了德国最高文学奖——克莱斯特奖。
⑦ 电影表演有哪几个体系
世界三大表演艺术形式,分别是布莱希特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梅兰芳体系。
1、布莱希特其实就是说化身为角色,用尽心思去研究每一个心理和行为的细节,然后完全的还原,这个代表作品应该是《雨人》,其中的那个哥哥,演技派戏骨达斯汀霍夫曼阐释的,好莱坞拍片的时候好像普遍都要去体验角色,就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也是和盲女一起生活过几个月。当然这样的电影有个问题就是,准备周期太长,对演员的天赋要求太高,如果你不是演戏的材料,就是再怎么体验没用。所以好莱坞的演员贵,是有他贵的道理。
2、梅兰芳体系,也可以说的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表演体系,它有一个固定的范式,这个范式是从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的集合,一颦一笑都是规定动作,每一个腔调你都要在谱,核心讲的是功夫两个字,而感人至深靠的是“熟而生巧”,在明白自己对自己的功夫绝对把握的基础上,在进行个性话的调整。就这一点言,除了中国有这种比较深厚文化同时广的流传度的基础上才会有的表演体系。
3、斯坦尼斯体系,其实就是比较套路化的东西,有一套固定的对于不同感情不同场景同样的表达,然后用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无论编剧写成什么样子,演员要按自己的理解来表演,个人理解,这种流派相对比较适合于普通人,可能不是那么有天赋的人,给你一套东西,你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这种体系应该是舞台剧话剧用的比较多,中国很多演技派演员大部分都是这种流派,黄磊老师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流派对于原著和原作者的还原方面就差很多了,因为你的出发点是,你不可能成为角色,那么你就不会在贴近角色上下功夫。与布莱希特体系比,他还原的是人物的心理,而布莱希特还原的是形神。
⑧ 在布莱希特流亡国外的时期,他创作了哪些经典作品
在布莱希特流亡国外的时期,是其史诗戏剧创作的旺盛阶段。其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1932—1934)、《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38—1947)、《四川好人》(1938—1940)、《高加索灰阑记》(1944—1945)等。
⑨ 话剧“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有什么区别
一、思想: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2.布莱希特体系:
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二、演剧方法: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2.布莱希特体系:
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三、美学观念: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2.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9)哪些电影布莱希特扩展阅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
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⑩ 求一部有关希特勒的电影
希特勒——一部德国的电影
长达442分钟的超长巨作是战后德国第一部深刻反省希特勒和战争历史的影片,被认为是对希特勒的精神世界最为复杂深入分析的一部伟大作品,影片分为四段二十二章节,用怪诞的超现实影像,幽灵,傀儡和一切戏剧化元素剖析一个独裁者的内心世界以及解释为何众多的德国人民会跟随他的脚步坠入悲惨的深渊。《希特勒 - 德国制造》无疑是西贝尔伯格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作品,是新德国电影运动所留下的最宝贵的艺术瑰宝之一。
汉斯-约根·西贝尔伯格,他的影片以打破传统德国电影的局限性,挑战禁忌范围以及在影片中创造一种超自然的氛围来解构历史,宗教和文学而被人誉为超前于时代的艺术电影,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结合布莱希特戏剧场景,瓦格纳气势磅礴的古典歌剧,以及7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电影所常用的人物表演方式和超现实情节于一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国三部曲”(1972-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