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有哪些很有意境的电影
《英雄》。带有中国水墨画意境的场景。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战国。主题是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挑选的时代太具有代表性,从布景到配乐,从选角到道具,不仅仅是看起来舒服,更重要的是从刺杀到放弃刺杀,从家太平到天下太平,电影平白地表现了最大的道理,没有隐藏,没有暗喻。
『贰』 什么是法国诗意电影它的声音表达有何特点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每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企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大解放,其中电影是最为明显的:放纵的终点是经济大萧条的出现。而法国比较欧洲的其他国家,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时间都要更长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并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但是,法国电影的投资方式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资本家的。因此,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是:好莱坞式”的,也不是“夏伯阳式”的。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独立个人的特性(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这段时期,不仅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俱乐部”中为少数艺术家观赏,而且也能够在法国普遍的影院网络中,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法国,一些投资商或制片人,常常认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们有时为艺术敢于冒风险。同时,由于与国外电影业的竞争,也出现了商业上的竞争。竞争促使了艺术上的成熟,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导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国外请去拍片子,比如:雷内。克莱尔去了英国、杜维威尔去了美国,等等。
声音的处理。1.语言的运用上的特点:一是,德、法、英、俄的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丰富了电影声音的表现,同时,语言本身的冲突又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二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人物的不同身份和阶层,说明着人的隔阂状态。不过,影片中的很多语言也应该说是带有很强的人工雕琢的痕迹的。2.音乐的处理,它几乎起到主导影片动机的作用。《大幻灭》鲜明地谴责了那个造成这场大战,并将被这场大战所消灭的统治阶级的堕落和多余的人物。欧洲的贵族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姿态优雅的自杀。把生命变成冷酷无情的谋杀的游戏,并附有一套人造的规则,最终就是把生命变成死亡”,影片《游戏规则》则以一个专门的主题进行了表现,描绘一个死亡社会的死亡的价值——实际上是两个死亡的社会——富有的主人的社会和那个模仿他们主人的假绅士派的寄生的仆人的社会。主人和仆人都是重仪表轻真诚和人情的坦率表露,其必然结果就是死亡。
『叁』 求问一部诗意电影的名字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1992)
虽然没看过,但是此片中的女主还演过小杜丽中的一个角色,气质比较相近,应该是这一部吧~
http://www.mtime.com/movie/54683/details.html
『肆』 求一些有意境的电影!
《一一》
《地下》
《木兰花》
《纵横宇宙》
《梦之旅》
《花与爱丽丝》
《燕尾蝶》
《脸》
《天边一朵云》
《九》
《探戈》
『伍』 诗意电影的介绍
诗意电影,“以影像写作”:如果从电影诞生之时算起,这个宿梦已经跨越了整个20世纪。每当人们试图以影像来模仿或达到文字所具有的一切语言潜质(理性、逻辑、意念)时,问题就会变得很复杂。而且电影与写作之间的对等关系从来不会那么彻底,这种说法中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比喻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语言与动态影像之间的直接可比性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上,而不在于逻辑合理性。语言自身显现出画面形象感时,影像会更有可能接近语言,无论是否进行了模仿。
『陆』 诗意电影的帕索里尼:“诗意电影”
40年后,皮埃尔·帕尔罗·帕索里尼把他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为了诗意电影”(1966)。他在其中巧妙提出了一个建立在间接引语概念基础上的定义:“诗意电影=电影中的自由间接引语。”这个相等依据的是一个重要的类比:文学中的直接引语相当于电影传统中的主观镜头(如德莱叶1932年的电影《吸血鬼》[Vampyr]中死者的视角);自由间接引语相当于“自由间接主观镜头”,即通过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这并不是诗意的问题,而是诗学问题,即艺术创作本身。既然不存在电影语言系统,也就不存在“次语言系统”,即文学家让人物自己进行表达的语言,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因此,导演和人物自身的目光不同并不在于语言特征,而在于心理特征。结论就是:电影导演与作家不同,他是在文体层面而不是语言。
本身实施行为,采用“自由间接主观镜头”是影片风格的要求,而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在《红色沙漠》(Le De'sert rouge,1964)中,跟随着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视线,他进入了那个患神经官能症的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这时发生变化的并不是语言系统,而是他“整个用一个狂热的艺术家的目光去替换了剧中神经脆弱的女主人公的目光,这是因为两种观点存在着共性”。
在“诗意电影”理论中,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没有任何关于形式和技术层面的探讨,除了一些关于长镜头的思考,而且还是持否定态度。如果把电影当做拍摄机器,无休止的长镜头可能是理想的手段,可是不能把它不作具体分析地用于任何一部影片。尽管长镜头没有结构感,它仍然可以成为电影拍摄手段,但是不可以简单地挪用到影片当中,因为影片是有结构的,这是帕索里尼对斯特劳布电影的主要批评。诗意建立在结构之间的转换、结构与语言的变化,以及语言之间的转化上。表述现实的语言是符号系统,但未必是言语性质的,然后它变成了陈述性语言,接着又转换为电影语言。“从描述现实的书写语言系统”变化为讲述想像世界的语言,这就是帕索里尼理论的核心。他所提及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归纳到这个中心。电影中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口语性:它是有声音的(并且潜质上具备音乐性)。因此,它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诗歌语言所追求的理想,那就是保持音与义双重性的结合。语音的抑扬顿挫、表达方式和节奏,电影中语言的诸多特征都具备诗歌所要求的元素。同样,电影中的时间,往往被机械地混同于现实中的时间,实际上它们大不相同,因为它是根据故事剧情而有所调节,“而正是这样的调整使电影时间形成了自己的节奏”。
这个经典的观点显示出帕索里尼与美国“地下”实验电影的对立,帕索里尼把它也视做诗意电影,但却是没有生命的诗意:地下电影导演,“和所有的先锋派一样”,更加关注“诗人”自身的命运而不是现实。在帕索里尼看来,电影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它的散文性是传统的、程式化的:它要借助先前已有的一些建立在表达所需的理性和逻辑基础上的叙事手法,主要是文学的表达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类似于大众文学和畅销文学。相反,它的诗歌性虽然也有历史渊源(“诗意电影”可以与“无情节小说”相提并论),但是更加具有精神意识特性。“影像符号”(imsigne)的依据是非理性的心理程式、记忆、梦,“自我交流”,总之皆属于主观抒情范畴。影片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是散文化叙事与“梦境”、“神话—童话电影”的结合,而诗意电影所要强化和发展的正是第二个方面。
『柒』 介绍几部很艺术,很美很有诗意的爱情电影
印度《天生一对》《风筝》《未知死亡》
『捌』 什么是诗意电影
就是放的很慢很慢的,一般没什么台词的,看了半天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什么主题的,看好以后觉得莫名其妙的。如果是花了钱去电影院看的话,就是属于那种看好以后想海扁导演一顿的那种电影,应该就是诗意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