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胶卷电影哪些片子好看

胶卷电影哪些片子好看

发布时间:2021-07-23 04:48:10

Ⅰ 世界上第一部用胶卷拍电影的电影是什么

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电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银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钟!却比法国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还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钟的电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1891)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Ⅱ 有哪部电影中有出现有胶卷的镜头,最好是“有一个人拿着一卷胶卷,然后把它拉开”这样的镜头

《天堂电影院》 《无耻混蛋》里面有一段出现胶卷的镜头也很多

Ⅲ 昆汀的电影都是用胶片拍的吗目前为止有哪些电影是用胶卷拍摄完成的

昆汀号称要用胶片拍摄到老(我认为这话有矛盾,胶片停产他还拍不拍?难道人家关闭的工厂专门为他生产几千米胶片拍一部电影?那成本得多高啊)。
基本上2000年之前的电影都是胶片,你想看胶片电影,找2000年前出品的随便一部,一直到卓别林时代的电影都是胶片妥妥的。

Ⅳ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 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叠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叠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
电影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粘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片基 80年代电影胶片大多采用三醋酸片基,它由醋酐作用于短棉绒制成。此外,加有能改进塑性的增塑剂(如磷酸三苯)以增加片基的柔韧性。三醋酸片基不易燃烧,属于安全片基,具有透光率高,抗张强度较好和电阻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片基材料。但由于它存在着吸湿性较强、收缩率和脆性较大的缺点,还不能充分满足影片对机械强度和几何尺寸稳定性的要求。因此,人们在寻求更为理想的片基材料。聚酯和聚碳酸酯是两种新型片基材料。聚酯又叫涤纶,是对苯二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之后,再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生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最后经缩聚反应而成的。它制成的片基强度大、柔韧性好、吸水膨胀率小,所以耐磨、耐折、尺寸稳定。它还可做成较薄的片基,以减缩胶片的重量和体积,这种片基特别适用于需多次放映的拷贝片和需长期保存的资料片。用聚碳酸酯造成的片基与用聚酯造成的片基具有大体相同的机械性能。[]
感光乳剂层 乳剂层的厚度约在10~25微米之间,只占胶片厚度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却是胶片的核心部分,决定着胶片的感光性能。它含有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及补加剂等四类物质。
感光剂。百余年来,摄影都以卤化银为感光剂。所用的卤化银包括氯化银、溴化银及碘化银三种,均在乳剂制备时由硝酸银和可溶卤化物在明胶中反应生成。其中溴化银感光最快,碘化银本身感光很慢,但在乳剂中加入占溴化银含量1~3%的碘化银,就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感光度和反差。溴化银和碘化银合用的乳剂,叫溴碘乳剂,多用于制备感光快的胶片。氯化银感光也很慢,常和溴化银合用制造低感光度的材料。卤化银的感光作用,可以溴化银为代表,用下式表示:
[s00003]
溴化银晶体受光子冲击后放出光电子和溴原子,带正电的格间银离子被该电子中和成为银原子;银原子聚集在溴化银晶体上有缺陷或位错的地方,聚够一定数目后,便可形成显影中心。许多这样的显影中心,组成看不见的潜影,它们在显影过程中起着促进显影的作用,使感了光的溴化银颗粒全部还原为银,形成可见影像。
卤化银是以单个晶体为单位进行感光的,一般说来晶体的受光面积愈大,接受光子的机会愈多,形成显影中心的可能性也愈大。因此,感光速度快的胶片,乳剂中所含卤化银晶体较大,显影后影像的颗粒较粗。随着乳剂制造技术的改进,试验成功了通过改变晶体结构、化学增感、光学增感来提高乳剂感光度的方法,因此可以不靠增大晶体的尺寸而制得高感光度的胶片。
支持剂。在制备乳剂过程中,需要一种胶体,使可溶的卤化物与硝酸银在其中反应,并使生成的卤化银悬浮其中而不发生沉淀和聚结现象。具有这种作用的胶体称为支持剂。自1871年英国人R.L.马多克斯发现用明胶制备的照相干板具有许多优越性以来,一直采用明胶作为制备照相乳剂的支持剂。明胶又名凝胶,是从动物的皮和骨中提炼出的上等胶。它的优点是有增感作用:明胶中含有一些微量的化学物质,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直接参与有利于提高感光效率的化学反应。因此所制成的乳剂比用其他支持剂制成的乳剂感光度要高得多。它还有易熔易凝的物理特性,为制备乳剂过程的工艺处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1%以上浓度的明胶水溶液,在室温下即可凝结成“冻”,称为“凝胶态”;升高温度则熔为液体,称为“熔胶态”;把水分蒸发后,则成为固体,可以叫做“干胶态”。在制备乳剂过程中,随着工艺的进程,需要不同的胶态。如乳化和涂布时,需要熔胶态;在洗除乳剂中不感光的盐类时,则要求凝胶态;制成的胶片成品则需要干胶态。在明胶中加入适当的坚膜剂如甲醛,可以提高它的熔点,防止在加工过程中过度膨胀和软化。采用高聚物接枝明胶技术,把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接在明胶分子上,使它的熔点大为提高,可以为高温快速的加工工艺创造条件。明胶虽有上述的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它是用动物的皮和骨制成的,其化学成分随动物的种类和生活史的不同而变化,用它作为支持剂制造的胶片性能不一致。因此有人试图用高分子化合物来代替明胶。但还未能成功。
增感剂。分光学增感剂和化学增感剂两类。光学增感剂是在乳剂中加入微量的增感染料而成的。由于染料被吸附于卤化银表面,扩大了吸收色光的范围,因而扩大了感色性,提高了感光度。应用最多的增感染料是菁类,属碱性染料。第一个被用来制造全色片的菁类染料是频那菁醇,它的感光范围可到 640毫微米。现在已制出能感1300毫微米以上的感红外乳剂了,但一般红外片的感光范围只增感到750~850毫微米。光学增感剂不仅能制造出各种不同感色性的黑白片,为摄影中运用各色滤光片以获得各种艺术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为各种彩色摄影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化学增感剂能提高卤化银本身对光的敏感性而不扩展其感色范围。常用的化学增感剂有含硫化合物(如硫代硫酸钠及硫脲)及重金属盐类(如硫氯酸金),分别称为硫增感和金增感。化学增感剂的作用在于形成或扩大卤化银晶体上的感光中心,使乳剂接受较少的光子便可被显影。所谓感光中心是卤化银晶体上由银或其他杂质组成的微斑,或卤化银晶体本身的缺陷,这些微斑或缺陷可以把曝光时产生的银集中在它上面。当它大到一定程度时,即成为促使该颗粒显影的显影中心。
成色剂。在常用彩色片的三层乳剂中还需分别加入能产生黄、品红、青三种染料的成色剂。它们本身不是染料,但在彩色显影过程中与显影剂的氧化物偶合而生成各层所需要的染料(见)。
乳剂层中,除了含有上述四种成分外,还含有防止灰雾增长、保持乳剂性能稳定的稳定剂;防止乳剂发霉的防腐剂;提高乳剂熔点的坚膜剂以及一定量的湿润剂和防止增感染料被空气氧化的抗氧化剂。所有这些物质,在乳剂制造中统称为补加剂。
电影胶片的类型及要求 胶片类型 电影胶片可分为黑白片和彩色片两大类,它们又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以下各种类型。
负片(显影后称底片)。这类胶片具有感光度高、宽容度大、感色性全和防光晕措施强等特点。负片是在各种亮度不同的照明条件下摄影用的,随着照明条件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对胶片感光度的要求也不相同。现有的电影负片可分为快速片、中速片和慢速片三种。中速片的感光度在ISO100度左右,这种胶片的影像质量较好,内、外景均可采用,是用途最广的一个片种。快速片的感光度常在ISO400度左右,适于在较暗的环境下或内景拍摄使用,它的颗粒度比中速片稍粗,但其影像质量仍能令人满意。慢速片一般用于外景摄影,有时用以拍摄人像,其感光度在ISO50度以下,颗粒较细,影像质量很好。一般外景所形成的光学影像的亮度范围为1:32或1:64,负片的宽容度除了能容纳这个亮度范围外,还需留有一定的余地,以防止曝光误差造成的影像质量低劣,因此,一般负片的至少为 1.8(对数位),最好为2.1,即能容纳的亮度范围为1:128。
现代黑白电影负片均为全色片,彩色片也都是全色性的,是由红、绿、蓝三个感光层组合起来的,可感受全部可见光。彩色片对三层乳剂的感色范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以便获得优美的色彩。彩色负片分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前者的平衡色温是5500开,后者为3200开。电影负片一般多为灯光型,在日光下摄影时,需加橙色滤光片,以滤去大部分的蓝光和部分绿光,使光接近灯光的光谱成分。照相用的负片多为日光型,因为一般在户外日光下拍照片的机会更多。
为了保持负片有较好的清晰度和防止光晕,所有的负片均需采取有效的防光晕措施。黑白负片多将片基染成浅色,彩色片则在背面涂以深色染料或碳黑,或在片基与乳剂之间涂棕色胶体银。
正片。特点是反差大、灰雾小、颗粒细、不要求高感光度。为了保持放映拷贝有正确的影调还原,正片需要有较高的反差系数,以弥补底片反差的不足。为了保证放映在银幕上的影像明朗,正片不能有明显的灰雾。
中间片。指在制作大量拷贝时供制作所用的胶片。这类胶片具有颗粒细、分辨率高、清晰度好、有足够宽容度等特点。为了保证高清晰度,在这类胶片的乳剂层中常加入吸光染料以减少光渗现象,还加碳黑防光晕层和对片基染色以防止产生光晕。彩色中间片的反差系数均为 1.0,目的是使所做出的翻底片与原底能保持相同的反差。
反转片。是一种在拍摄后能直接冲洗成正像的胶片。由于不需印制拷贝就可以直接放映,故多用于16毫米新闻电影、电视新闻及幻灯片的制作。反转片也可用于从原底直接翻制成翻底片,由于减少了一道翻正工序,制成的翻底的色彩及清晰度都较好。还有一种彩色反转拷贝片,专用以从16毫米反转原片印制放映拷贝。
供拍摄使用的反转片需兼备负片和正片两方面的特性。具有感光度与负片相当、 反差比负片高、灰雾小、感色性全等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光晕,16毫米反转片多在片基与乳剂层之间涂以棕色胶体银层以彻底阻止光线由乳剂面射达片基。
声带片。供录制或转录光学声带之用。它具有反差大、颗粒细、清晰度和分辨力高等特点。
胶片的几何尺寸 为适应不同规格影片的要求,电影胶片的几何尺寸也有所不同。国际上通用的影片宽度有70、65、35、16和8毫米5种规格。此外,中国还有一种宽度为8.75毫米的小型影片,是1965年文化部为适应山区和边远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定的一种轻便片型在上述的各种片型中,35毫米的胶片是使用最广的标准片宽的胶片,除了用以大量制作画幅高宽比为1:1.37的普通尺寸的影片外,还用以制作变形和遮幅宽银幕电影。70毫米的胶片,画幅大,银幕亮度和清晰度都较好,专门用以制作大幕或巨幕电影。65毫米的胶片是国际标准所规定的一种负片,专用以印制70毫米拷贝。16毫米的胶片多用于拍摄教学和电视片,60年代以来,也有人用以摄制艺术片,直接或经放大成35毫米拷贝后供发行放映之用。 8毫米影片则主要为家庭娱乐或为人数较少的场合放映用。1965年国际上又采用了一种超 8毫米影片,它的宽度仍为 8毫米,只是改变了片孔的位置及缩小了片孔的面积,使胶片的利用率增大了50%,这种影片在60~70年代曾得到迅速发展。
为了保证影片在放映时画面稳定,不发生抖动和晃动现象,对电影胶片几何尺寸的要求非常严格;国际标准规定胶片宽度的精度为± 0.025毫米。对片孔纵向距离的规定更为严格,其误差不能大于0.01毫米。
胶片的保存 胶片的化学活性很强,在保存过程中会逐渐变质,并且易受环境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而加速老化。彩色胶片有三层乳剂,保存过程中三层性能变化不一致会严重影响色彩平衡,因此对保存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
未感光的胶片在使用前应一直保存在原封装的片袋和片盒内,以防止环境湿度改变对它的不良影响。对于保存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胶片,应在13℃以下保存。如保存时间超过 6个月则需在-18~-23℃条件下保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在70%以下。一般相对湿度以15~30%为最好。封存的生胶片从冷藏库中取出后,在打开片盒之前,需先将它放置于室温下,待其温度徐徐上升到室温后方可打开,以免胶片上会有水分凝出。
60年代磁性录像开始盛行以后,人们曾担心过传统卤化银胶片的前途。因为磁带不需要后期加工并可反复使用,因而相对于卤化银胶片而言有很大优势。但磁性录像的清晰度尚待突破,而电影胶片的性能却随着新型成色剂的涌现和乳剂制作技术的飞跃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它在感光度数倍提高的同时,不但保持了良好的颗粒性,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影像的清晰度和色牢度。在民用彩色负片已达到ISO3200度超高速的今天,电影胶片突破ISO1000度大关的日子已为期不远。它的问世,将为电影艺术的创作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天地。

Ⅳ 中国有哪些胶片电视剧

我知道的 是
剧名: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国家:中国
地区:中国大陆
集数:24集
类型:言情 剧情 偶像
导演:沈严
监制:陈道明
编剧:沈严
主演:佟大为 江一燕 朱雨辰 冯鹏 陈道明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剧情简介
中国第一部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故事以佟大为饰演的年轻记者李然为主角,李然是一个面对爱情存在极度矛盾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遭遇了几段爱情故事,每一段爱情故事虽然浪漫非凡,但也很残酷,周蒙,刘漪,杜晓彬,这三个女人来来去……

还有一个电影 古装胶片电影《青春的心》
兄弟连 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
与其说是电视剧,还不如说是“电影连续剧”更为恰当。
因为《兄弟连》的拍摄载体已经用到了“胶片”。
而其他的电视剧则是用的beta机,或者数码摄像机拍摄成的。
还有个现象。
好的电影导演(就说中国的张艺谋,陈凯歌,贾章柯,王小帅……)楼主见过这些人拍过电视剧嘛?
一个20集的电视剧。大概拍摄周期要3个月。(单机拍摄)。
一部长度为1小时30分钟的胶片(即电影)大概周期也要三个月。
加之衡量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的标准通常以“胶片”的获奖状况挂钩。

胶片是没有像素之说的,也就是说它完全还原了镜头里的景色,清晰度很高,而数码设备都存在着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设备,归根到底,画面还是有一个第一个点组成的。同时,胶片在色彩的表现上,数码设备很难媲美。
胶片能够更加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都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胶片冲印的效果必须要能满足电影院的大屏幕,数码在这方面很难与胶片相比;再次,胶片对摄像师和洗印厂的技术要求都相当高,并且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能够使用胶片拍摄电影,是对摄像师和洗印厂专业技术的肯定,当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对他们专业水准的直接证明.
再一个胶片的价格昂贵,一部最普通的长片,一般单胶片就要花上百万,数码设备价格也不菲,但一般摄制组都是租用设备,成本明显节省。
但最后说一点,只要在院线上映的(除了数字影院)必须得用胶片,也就是说,即便是用高清数字机拍摄的,放映时也要转录到胶片上,不然银幕是无法放映出来的。

我都看过的哦 蛮好看的 尤其是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那个好好看 我都看的感动死了 呵呵 哭了好多次 希望你也会喜欢看滴 嘿嘿

Ⅵ 寻找一部电影有关一张胶卷的电影

白日梦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

导演: 本·斯蒂勒
编剧: 史帝文·康拉德 / 詹姆斯·瑟伯
主演: 本·斯蒂勒 / 克里斯汀·韦格 / 亚当·斯科特 /雪莉·麦克雷恩 / 西恩·潘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12-25(美国)
片长: 114分钟

Ⅶ 关于电影胶片

现在的电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胶片拍摄的
首先,胶片的质感是数码无法比拟的。胶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层次感、色彩饱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数码的综合来讲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胶片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前面已经说过,拍电影的机器与拍电视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会比胶片便宜,但你能想象专业的人士用DV拍电影吗?而如果使用专业高清的电影设备,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胶片高。
还有,从感情上来讲,很多导演也倾向于使用胶片。当很多家庭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录象时,当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钱欣赏到盗版电影时,也就是说,电影越来越容易得到时,人们对电影的感觉在消退,这也是导演会偏爱胶片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有两种规格:一是所谓“标清”(标准清晰度)的电影,是用标准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线,一是所谓“高清”(高清晰度)电影,是用高清晰度录像带拍摄的电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线,高清拍摄出来的影片能大体达到胶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数字录像带拍摄的电影通常可以直接在电影院用数字放映设备放映,这时就叫数字电影了。当然,用高清拍摄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实际上仍然达不到电影胶片拍摄的电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时也可以把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转到胶片上,用普通的电影放映设备来放映,这就叫“磁转胶”。
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清数字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等等。

所以,正因为数字电影有上面这些优势,未来高清数字电影取代胶片电影成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来看,数字电影还不能真正普及。将所有电影都数字化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个水平(其实其它国家也都一样)。目前数字化电影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但即使是在美国,也并不是出品的所有电影都是数字化的。一些大制作、大成本的电影往往使用数字摄像机,这样出来的画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就没有必要拍成数字电影了。

在中国,数字电影有时还很尴尬。很多电影在美国本来都是数字电影的,但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影院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普及率实在太低,还不得不将这些数字电影再转化成普通的胶片电影,这样才能在全国各大影院播放。数字电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件设施却没有跟上,这样的数字电影,即使拍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数字电影的真正普及还需要加以时日。

Ⅷ 经典的黑白胶片电影,大家都喜欢看哪些你能写出十个吗

罗马假日
一夜风流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蝴蝶梦
谜中迷
卡萨布兰卡
阿拉伯的劳伦斯
蒂凡尼的早餐
鸳梦重温
乱世佳人(貌似这部也开始运用彩色胶片了)

Ⅸ 什么电影最好看啊

《天堂电影院》,一部意大利电影,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电影史上一部不能不提的经典之作。 导演简介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新锐导演,并在《天堂电影院》之后拍过《天伦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当优秀的成绩。《天堂电影院》为他夺得了“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成绩斐然。 剧情介绍 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在意大利南部小镇姜卡尔多,童年的小托托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放映师艾弗达“剪”电影:在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上,电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经由牧师检查,把认为观众不宜的镜头(比如接吻戏)严格地剪掉之后,才可以放映。所以,观众每当发现接吻镜头又被删去了的时候,就会全场起哄、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观众们又会集体嚎啕大哭,总之电影院里总是热闹非凡。 小托托把那些在转动中带来神奇影像的胶片视若珍宝,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艾弗达那样的电影放映师。不过艾弗达看到了小托托的聪慧伶俐,他认为小托托将来一定会有更远大的前程,他劝小托托离开小镇:“不要在这里呆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小托托还很难理解艾弗达的话,他每天来放映室跟艾弗达学习电影放映。好心的艾弗达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小多多把艾弗达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小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弗达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托托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托托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伤心的托托从此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已经人过中年的托托回到家乡,又见到了当年的恋人艾莲娜,才发现当初艾弗达的苦心:当年艾莲娜的消息被艾弗达偷偷隐藏起来,他把自己难以实现的人生梦想,寄托在眼前这个英俊明媚如阳光照耀的少年身上,为了托托的前程不被爱情耽搁,他隐瞒了艾莲娜来找过托托的事。托托在影院的废墟中找到了当年艾莲娜留给自己的纸条,往事历历,人生的机缘巧合已经成为过去,更没有办法计较种种离合之间的得失。 故乡的小镇,电影已经被电视取代,昔日的电影院也已经满目破落即要被炸毁来修建停车场。小镇的人都想观看影院炸毁,新鲜好奇的年轻人和感慨惆怅的老人们聚集而来。曾经容纳小镇人们的嬉笑怒骂的天堂电影院,轰然倒塌。 托托回到城市,他打开老艾弗达留给他的礼物:一盘电影胶片,当初被删去的接吻镜头都被接在一起。当初小托托曾经那样百般企求而不得的胶片,现在老艾弗达一并送给了他,连同一些令人缅怀的记忆、一些流逝的岁月与梦想、以及那个已经过去的曾经带给人们天堂般幸福感受的电影的时代。 关于影片 本片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的成名作,也是欧洲当代艺术电影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和感动的一部。影片有一种温暖人心的酸甜,让电影的无穷魅力得到释放。本片是为热爱电影的电影工作者、电影观众而精心制作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礼赞,荣获戛纳影展特别评委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对生活于俗世的人们,电影院也许正是一座尘世的天堂。《天堂电影院》中出现的人物,无论是著名的电影导演、放映员还是观众,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生活态:与电影的联系远远超于日常生活。他们活动的中心场景是电影院。与此相关,似乎他们生命的主题也是电影。动人心弦的是,电影中的爱情镜头被一一剪断,当人们把它重新连接在一起时,这个令人怀想、沉思、感慨的主题显得更加悠远而有力。 回忆形成了影片的基本构造。缅怀之情又自然而然倾泻于回忆之中,成为一种绵长的格调。天堂影院的兴衰,极为确定而又充满情感地与一种文化的兴起与衰落相对应。不断的闪回镜头与现在时空镜头交叠映现,小托托成长为大导演,当年的放映员已辞别人世,昔日爆满的影院在一瞬之间化为灰烬。这种极为强烈的对比手法,使影片中的时空变化获得了展露时空本身的强大魅力。 从童年的多多开始回忆,然后是青年的多多,直到多多离开小镇,回忆结束,闪回到现实,多多坐飞机回到了小镇。这就是影片叙事结构的骨干,需要说明的是,回忆部分一直如流水般发展,没有一次闪回到现实。影片选择简单自然的叙事结构目的很明确,回忆往事时,人们往往选择一个安静之处,不希望被打扰,记忆最深处的碎片需要慢慢梳理。影片的各个环节处理得自然流畅,比如中年多多躺在床上回忆时,海风吹到屋内,屋内的风铃叮当作响,这时镜头一转,闪回到童年多多,他在教堂里睡觉,手里拿着祭司用的摇铃,比如阿尔夫莱多的手抚在童年多多的脸上,再展开时,多多已经长大。 在叙事的主干上还生了几个生动的枝条,与主干相映成趣。比如阿尔夫莱多仿佛象征着电影的发展历程,他从默片时代就开始在电影院放片子,当他和多多相处最快乐的时候,恰恰也是人们最热爱电影的时光,当他在大火中失明,多多替代了他,继续为人们制造快乐,穿插期间的电影也在向我们展示着电影在技术、形势和内容方面的的发展(比如胶片的发展,比如吻戏被删到色情片,比如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等等),当多多陷入情网,电视诞生了,开始对电影院悄然发起进攻,阿尔夫莱多离世后,天堂电影院被炸毁,那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电影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线观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67714/

阅读全文

与胶卷电影哪些片子好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免费着心火电影 浏览:756
海王人设崩塌是什么电影 浏览:496
推荐好看又值得回味的电影 浏览:904
苹果自带的电影怎么不能 浏览:985
电影三生三世好不好看 浏览:608
三国演义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218
好看的家庭剧电影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870
电影加盟投资多少 浏览:885
外国美女av系列电影有哪些 浏览:503
电影的桢频是多少 浏览:40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印度电影 浏览:776
火鸡电视剧叫什么电影 浏览:243
淘宝上买电影如何不被投诉 浏览:225
儿童新出的电影有哪些内容 浏览:252
最近什么好看的电影推荐 浏览:516
我要点火锅什么电影 浏览:512
中国打日本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42
傲慢与偏见电影免费完整版2005 浏览:336
如何卸载win10电影电视 浏览:127
免费观看电影万有引力 浏览: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