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盈利模式
投资电影从2002年2月1起《电影管理条例》里面明文规定之后,在国内就正式合法,但是在那时候电影市场完全是被影视圈内人士或者有资金实力的人以及公司垄断的一个行业,普通人即使你有这样的资金实力,也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去参与一部电影版权的投资。
很多影视明星都曾经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表示,他们做演员片酬并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最大一部分的收益其实就是来源于电影版权投资。电影投资的收益当然主要是来自于电影上映之后的票房数据,票房越高,收益越高。
B. 请教一下,小成本电影的筹资或者融资方式都有哪些
列计划,给各种娱乐公司报,看有没有愿意投资的,还有申请政府资助,参加比赛,每年都有专门的针对新人的电影计划,留意他们公司的,电影节的通告,找广告,寻求制片人,这个很重要的
C. 影视投资渠道有哪些
众筹的投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影视投资方式了,通过这种方式参投电影,获得收益。
D. 电影是怎么赚钱的啊,利润是怎么分配的啊
电影是通过购买电影版权来盈利的,具体就是通过购买一部电影的版权,成为这部电影的投资人,等后期电影上映了再根据票房来计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后再加上其它网络版权收益如(爱奇艺、腾讯等)电视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版权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额给你进行分红。
以下就是国内电影版权投资的票房分红细则:
E. 中国电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融资模式:
一、版权质押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电影市场上常见的融资形式。中国政府联合金融业如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推出版权质押贷款,帮助一些电影公司获得银行贷款。近年来,中国几家大型的民营公司在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担保下,已经开始稳定的获得银行贷款,经典案例有深圳发展银行为《夜宴》提供为期两年的5000万元贷款、招商银行为《集结号》提供5000万元的贷款、广州发展银行为《功夫之王》提供6500万元贷款等。此外,境外银行入德意志银行为华谊未来制作提供2亿美元的打包融资、香港渣打银行为《赤壁》提供达7000万美元的贷款。 二、私募股权融资: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电影融资的新型渠道。华谊兄弟就是中国电影产业通过私募创造价值并最终IPO 的企业。目前,VC/PE 投资中国电影产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影视机构的投资,另一种是对影片的单独投资。中国电影产业比较活跃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体基金、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A3 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 三、专项电影基金:中国电影专项基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种是来自于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目前,中国每年通过电影专项资金、影视互济基金、进口片发行收入提成、重大题材影片专项补助等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投入电影制作的资金已经超过亿元。另一种是来自于个人或集体出资设立的民营基金,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项资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导演计划、曲江助推金、亚洲新星导等,但金额较少。 四、合作拍摄,多方投资:随着中国电影投资市场的逐渐开放与成熟,合作拍摄日渐普及,这样可以降低制片方的投资金额与分散投资风险,如《赤壁》、《梅兰芳》等都是多方投资的影片。不过,业内企业合作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但是引入行业外部企业,由于专业的有限性及市场成熟度不足,资本市场的风险性较大。五、影片预售融资:这是大制作影片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拍摄前或拍摄中
F. 电影在发行过后,有哪些盈利方式
电影发行后主要的收益还是来自于影院,影院是主要的收入,影院上映一段时间后,电影的版权会卖给一些网站,从网站中还能赚一笔。最后就是影视周边了!例如《长江七号》星爷拍摄的,影片播放后七仔这个玩具的销量也是特别的好!
G. 参与电影投资的渠道有哪些
2018年春节期间,几部电影热播,单部票房轻松过十亿,影视行业如何投资?风险如何?作为参与过影视投资的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首先,我们看看2018年春节这几部热播的电影票房情况(截止到2.23日):
1、《唐人街探案2》 累计票房22.1亿
2、《捉妖记2》累计票房 18.44亿
3、《红海行动》 累计票房 15.31亿
4、《西游记女儿国》累计票房 6.42亿
5、《熊出没变形记》 累计票房 4.72亿
但我们也发现,由郭德纲、岳云鹏、吴京、吴秀波、井柏然主演的《祖宗十九代》累计票房才1.04亿(勉强过亿)。
备注:以上数据来自于猫眼电影
从以上数据来看,口碑至关重要,同一档期好多影片在上映,口碑差的票房可能受到影响,王宝强在喜剧方面的确有票房号召力,去年的大闹天竺票房也不错。相反,德云社的祖宗十九代,票房非常不理想,西游记那个去年票房不错,今年似乎差强人意。
一、关于分账
一部电影,涉及到制片方、发行方、院线等机构,怎么分账呢,站在投资者(一般为制片方)一部10亿的票房到制作方能有多少呢?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些简单说明:
1、首先缴纳5%的电影事业发展基金 相关税费 3.3% ,扣除这些的叫做为可分账票房(相对应的是综合票房)
2、院线等分得 分账票房大部分,根据经验制片方可分的票房约38%-40% (含宣发成本)
电影制作成本主要有2部分,一部分叫制作成本,一部分叫做发行成本(这部分在上映前产生,具体看和发行方的协议,很多灵活方式,比如是固定费用,或者保底发行等),简单的记忆就是制作方分得分账票房的38%-40%左右,比如一部电影,制作成本1亿,宣发成本5000万,那么分账票房在3.8亿左右才能保本。
二、关于制作成本
制作成本中能有一多半是导演、主演、其他演员的成本,国内一线大咖可能有几千万,一般的也有大几百万身价,导演大咖级的可能也有上千万,我记得有个采访节目,说甄子丹拍《叶问4》片酬要价1亿,除了这个还要参与分成,哈哈,真是想大赚一把,税务局的朋友们啊,你们要盯紧点。嘿嘿!
以上,我简单的梳理了电影的收入分账、成本构成,对于收入,我再补充一下,那就是除了院线分账外,新媒体版权(在视频网站播放)、海外版权、赞助、广告(唐人街探案2里面出现了很多广告,比如招商银行、神州租车等)、衍生品、动漫等等都是收入一部分,但主要是院线分账。
三、关于拍摄周期
一部电影从开始筹备可能1年、两年、甚至更久,当然也有几个月的。一般筹备越久,质量越好。
四、影响票房因素
那么影响一部电影的票房因素有哪些?分析如下:
1、题材
题材很关键,一般来说喜剧电影容易卖座,文艺片反而不卖座。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还有些恐怖题材我感觉也不太卖座,但不一定影响赚钱,也许他成本就很低。这一点,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2、IP系列
现在很多电影都在打造一个IP,这个价值越来越大,《叶问》拍了好几部、《唐人街探案》也拍了2、《赌神》系列、《战狼2》等,一般后面的都比前面的卖座。
3、演员
一年国产电影那么多,但都赚钱么?显然不是的,根据2017年票房前100部的统计数据看,大约20%赚钱、30%持平、50%亏损,但是你会发现,赚钱的哪些,基本都是有知名导演、演员的,没办法,他们自带流量。当然从风险角度来看,演员有些也会有风险,比如你刚拍完电影,你就吸毒了,嫖娼了,这电影恐怕会收到影响的。
4、时段
《战狼2》为啥那么火,除了制作精良外,我觉得和那个时段弘扬的主旋律有关。还有一类,就是某一时段,好的电影扎堆了,所以之前经常有国产片避开美国大片,怕拼不过人家。再有,春节档明显票房就好很多,大家春节都有空了,不消费,干嘛。
5、剧本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演员演了很多电影,但都被骂惨了,比如刘天王;然而也有一些演员,很在乎剧本,很在乎自己的作品,优秀的剧本基本保证了影片的质量。
五、怎么去投资
主要有两种投资方式,一种是固定收益,就是借钱给制片方,然后按照一定利率收利息;另外一种是根据投资比例,参与分成。
H. 独立鱼电影靠什么盈利
一部影片的诞生主要有制作、融资和发行三个方面,制片人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商业形式。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四种可能性,但需注意,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很多影片会综合不同门类的特征,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种“创新”。第一种:分步骤投入。资金分几步到位,合同中规定,当某些条件满足时,如剧本完成、卡司选定等,下一步的资金便自动到位。第二种:包装买卖、货成交易。制片人或经纪人先将影片的要素组合好,如确定剧本、主要演职员、拍摄计划等,然后找一家电影公司,以求得到它们的投资。一旦对方答应,签下合同,然后拿着合同再去找别的资金,包括银行贷款。等影片拍竣,电影公司便来提货(拿底片)。第三种:预售或称卖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摄完成前,先将影片的发行和放映权分门别类卖出去,但是,卖片花得到的一般不会是现金,而是期票,因此制片人需要到银行去按一定折扣兑换成现金。卖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制作班子的阵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靠预售大约能得到60%的制作费用。第四种:私人集资。一般只适用于低成本影片,由制片人通过私人渠道融资,需要成立有限合伙公司。资金的多寡、融资的难易,是跟制作方对影片的控制权成反比的。预算越高,资金由好莱坞大厂包办,往往意味着制作方必须放弃诸如剧本的定稿、卡司的选择、最终剪辑权等艺术权限。如果是电影公司负责开发项目并发行,那么,制片人只是一个雇员而已。所谓的“独立制片人”,真正的独立程度因人因项目而异。制片人策划工作做得越多,筹集到的资金越多,他的独立程度也就越高。随着制片人工作“能耐”及职能的增加,电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对削弱。在电影公司承担的各种角色中,关键的不是制作,也不是融资,而是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