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有哪些电影著名艺术家

有哪些电影著名艺术家

发布时间:2021-07-13 17:03:42

『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是谁

01.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生日:1907年5月12日 国籍:美国

凯瑟琳·赫本
在好莱坞的历史上,有两个赫赫有名的赫本:一个是奥黛丽·赫本,一个凯瑟琳·赫本。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凯瑟琳·赫本也许是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次数最多的一位女明星。凯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1940年根据赫本的同名舞台戏改编而制作的影片《费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时也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贰』 有什么关于艺术家的电影 额 例如梵高传

关于艺术家的电影有:《花落花开》《情迷克林姆》《罗丹的情人》《忘情毕加索》《蒙娜丽莎的微笑》
《不伦之恋》
《只要在一起》
《雏菊》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灾难先知》
《弗里达》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等等,还望采纳哈~~~

『叁』 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家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

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

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3].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4].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现代性、民族建构、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以及新的性别认同都是此类民族电影的中心主题。中国的民族电影已成为锻冶新的民族文化所需的成分。在"软性"娱乐电影(罗曼司、蝴蝶派小说、武打片、鬼怪片、古装剧)

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左翼电影工作者充分利用电影这一新的视觉技术的政治与革命潜力,试图把它发展成为自觉的社会批评的大众艺术[5].正如其他民族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国家神话的鼓动者和国家的神话"[6].通过创造一套连贯的形象与意义、叙述集体历史、以及上演普通民众生活的悲喜剧,电影给有可能呈现为异质的实体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统一体:"现代中国".

除电影的生产制作之外,电影审查、制片厂的所有权、政府干预以及公众舆论等都是建立一个新的、象征的中国的重要方面。1927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外国片在中国的上映。该委员会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凡是发现以藐视、不友善的方式描述中国人的影片都禁止在中国发行[7].一个很有名的审查事件,就是围绕着1930年在上海放映的陆克(Harold Lloyd)的影片《不怕死》所引起的激烈争论。其它受禁的西方影片包括《上海之死》(1933)、《上海快车》(1932)、《阎将军的苦茶》(1933)、《在中国流浪》(1931)、《克劳迪科·安妮》(1936)、《猫爪》(1934),《巴格达窃贼》(1924),以及德日合拍片《新大陆》(1937)。美国电影譬如《十诫》,《佛兰肯斯坦》和《上流社会》都被禁映。前两部受禁的理由是有"迷信"色彩,后一部则是因为有"色情内容".

在同一时期,人们都自觉地努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拥有电影制片厂。知识分子、民众以及政府经常组成"统一战线"来保护弱小的中国电影工业,抵制外国的" 文化入侵".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电影审查和对民族电影业的保护一直都维持和继承下来。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政府为了文化的统一,规定国语为电影中的标准方言。这一政策时而受到中国的"地方电影"的抵抗。比如在香港,受欢迎的影片往往是粤语片而不是国语片,这就是地方抵制中心的一个例子。

多年来,民族电影已成为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手段。它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纽带,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政治因素。正如安德鲁·席格森(Andrew Higson)所写,民族电影发挥着双重的功能:

这一霸权化、神话化的过程,既包含一套特殊意义的生产和分配,也试图抑制或阻止其他意义的潜在扩展。同时,民族电影这一概念几乎总是被利用来作为文化(经济)抵抗的策略,以及在面对(往往是好莱坞的)国际控制时主张民族自治的手段[8].

这样的对内霸权/对外抵抗的双重过程限定了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道路与功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电影变成为国有企业。正如保罗·克拉克(PaulClark )所言,民族电影是毛泽东时代中国培育大众民族文化的一个关键要素[9].中国竭力利用电影来建立一幅民族认同的单一化图画。不论是从电影工业还是从电影文本或电影美学的层次都可以看到这一点[10].电影制片厂不再为私人所有。它们经过重新组合之后形成一个新的国家电影工业。整顿调整后形成的一些大制片厂有: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它们都受到文化部和宣传部的监控和领导。国家对于电影的生产与销售拥有绝对的权利。电影常常成为政治宣传与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国内外影片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允许中国观众观看的外国电影主要都来自于社会主义国家。好莱坞电影实际上已从中国消失。

但是,电影的国有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没有摆脱冲突、对抗与抵触。西方技术的"中国化"与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本土形式一直是中国电影艺术家至上的任务。这个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在这里只能间简单提及。60年代中期的《舞台姐妹》就是中国电影工作着对电影美学的艰难探索的一个例子。谢晋和其他电影艺术家们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创造出一种看似矛盾的艺术形式,让它同时既是中国的也是西方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既是革命的又是社会主义的;他们必须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究竟是怎样的呢?正如道格拉思·微尔克森(Douglas Wilkerson )所说,"电影摄影艺术的西方模式,是与通过中世纪后占统治地位的透视体系发展起来的摄影机械相联系的。它能被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联系的模式所取代吗?" [11]首先,电影文本必须对中国的历史作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的解释。

电影的主题是描绘中国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迫者的革命斗争,反映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建构。其次,艺术家们也非常有必要找到拍摄电影的综合性方法。

它能够融合进口的西方手段与本土的中国艺术传统(中国的传统绘画、文学、诗歌、地方戏剧、民间艺术)。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寻找新的电影审美原则的奋斗之路远非坦途。众所周知,党内机构的不同派别与电影界之内充满了激烈的争论和冲突,最终导致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整肃运动。

在一个同质的民族认同的形成中,电影叙述的制造神话的功能和合法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缩小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而获得。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新政权关注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60年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少数民族电影".通过将少数民族浪漫化和他者化,这种类型实际上巩固了汉族的中心地位。不论这种电影是反映了"民族和谐与团结"或是表达了汉族把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封建主义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它对于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合法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自我的证实需要某种形式的他者的在场,将边缘占为己有也是出于中心的意图。消除种族、民族、阶级、性别与地区之间的的真实差异和紧张状态,目的是为了建构一个想象的、同质的国家认同。

『肆』 默片时期的著名电影艺术家要五名

阮玲玉、乐蒂、夏梦、蓝苹、凌波等

阮玲玉

人生如戏。

化妆间,一个人对着镜子,慢慢地抬起右手,画眉。

从后台一路奔波,在幕后悄悄凝望等待开场,再走过连接幕后和舞台的虎度门,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已经成了戏中人。

阮玲玉就活在戏中。1936年3月8日,就在今天上海的新闸路沁园村9号,阮玲玉徘徊在自己的家里,也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她在平日里最喜欢吃的八宝粥里放下三瓶安眠药,她选择的是永远的安睡和心境的安宁。

阮玲玉是整个中国电影默片时代的超级明星,她的一颦一笑中散发了当时上海的优雅气息,从处女作《挂名夫妻》开始,先后拍摄了《自杀合同》、《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29部影片。1930年5月,《影戏杂志》举办“电影明星选举”中,阮玲玉以6179票当选第一名,这个时候的巨星胡蝶也仅仅得票3784票,然而所有的这些没有给阮玲玉带来所谓的幸福。

25岁的阮玲玉最终死在舞台上,没有能从虎度门退回来。“我死了,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好快乐。”,她把遗书留给了下来。她活在公众的目光中,活在媒体的报道里,活在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唯独没有活在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中。

你认识这些人么?你见过这些电影画报和美人照片么?如果你年过80,并且曾经做过追随时尚的年轻人,相信你给出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她们都是解放前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乐蒂、蓝苹……一代名伶,估计不少都已经香消玉殒,这里留下的是她们人生最美的时刻。

乐蒂

“古典美人”乐蒂小姐(1937-1968)以31岁的芳华离世,她从影的15年间,共计参演过44部电影。虽然短暂了些,但凭借着她独一无二的古典韵味及精湛演技,影坛至今仍无人能取代其特殊的成就及地位;与世长辞几十年后,仍能令无数老中青影迷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魅力,可谓永不停格的一则传奇。

夏梦

有“上帝杰作”之美誉的夏梦,曾经是长城电影公司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与石慧及陈思思合称“长城三公主”。在中国内地观众最早看到的香港电影中,夏梦主演的《抢新郎》《董小婉》和《故园春梦》无疑成为了代表作。而与今天的香港女影星相比,美丽高贵且多才多艺的夏梦至今无人能敌。

蓝苹

在三十年代,一个年轻女演员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她先后主演了几部进步电影,但她自己却经历了被捕和婚变等戏剧性的变故,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做了一个改变她一生、也改变几十年中国现代史的决定:去延安。

她在做女演员的时候叫蓝苹,她去了延安后叫江青。她在1981年1月25日被判死缓时,估计许多现在读到这篇文章的小朋友们,都还没有出生。

蓝苹给世人留下了《自由神》、《都市风光》、《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王老五》五部电影,在过去几十年里的中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看到这些电影.

凌波

凌波原名君海棠,英文名Ivy,福建省人,香港黄梅调歌唱电影的代表人物。十四岁以「小娟」的艺名开始演出厦语(即闽南语)电影,外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凌波於1962年开始演出国语片,大部份均是反串男装演出的黄梅调电影,她亦因此成为此类电影的代表人物。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兰》(1964)、《宋宫秘史》(1965)、《西厢记》(1965)、《鱼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最著名。此片在台湾上映时轰动全岛,连映数月不辍,凌波因此荣获第二届金马奖「最佳演技特别奖」。据说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装演出,不便领取「最佳男主角奖」,於是评审当局巧立「最佳演技特别奖」名目以赠。时至今日,台湾传媒提到凌波,无不以「梁兄哥」呼之,可见《梁山伯与祝英台》余威犹在。

凌波也拍过不少非黄梅调电影,著名的有:《万古流芳》(1965)、《烽火万里情》(1967)、《明日之歌》(1967)、《哑巴与新娘》(1971)等等,此外,凌波亦曾以《花木兰》及《烽火万里情》两部电影荣登金马奖影后宝座。

七十年代凌波淡出影坛,198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至今。

李丽华

河北省人,香港国语影坛的中流柢柱,有「影坛长青树」的美誉。父母均为京剧名伶,李丽华因而深受薰陶,曾随名伶章遏云学艺。1940年从影,拍过一百二十多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假凤虚凰》(1946)、《误佳期》(1951)、《小凤仙》(1953)、《雪里红》(1956)、《杨贵妃》(1962)、《武则天》(1963)、《□惜姣》(1963)等等,又凭《故都春梦》(1966)及《扬子江风云》(1969)两部电影荣膺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李丽华多部作品中,以《小凤仙》最为人熟悉。据说李丽华为其角色小凤仙设计了多套戏服,该批戏服在电影上映后竟然广受观众欢迎,竞相仿造,一度成为东南亚的流行服饰,号称「小凤仙装」,传为影坛佳话。

李丽华1973年退出影坛,移居美国。夫婿严俊也是国语片的著名演员兼导演。

胡蝶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从二十年代末延续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国内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后来到东南亚、日本、西欧诸国演出,也大获好评。胡蝶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林黛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香港历史上最著名的国语片女演员。1934年出生于桂林,原籍广西宾阳,1949年随母来港定居,翌年被星探发掘,加入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成为基本演员。1951年,转投永华电影公司,拍摄了第一部作品《翠翠》(1953),一炮而红,成为当时两大电影公司电懋和邵氏的争夺对象。 林黛拍了很多等风格、形式截然不同的电影。其中《金莲花》、《貂蝉》、《千娇百媚》及《不了情》几部电影更令她四度成为亚洲影后。林黛曾与多位圈中人恋爱,1961年与曾任云南省长龙云的儿子龙绳勋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但后来林黛与丈夫感情破裂,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寓所服食过量安眠药兼吸入煤气自杀,失救而死,年仅三十岁。当时她尚有两部电影《宝莲灯》(1965)及《蓝与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 成。这两部电影也成为林黛的最后遗作。

主要作品:

《金莲花》(1957)

《情场如战场》(1957)

《貂蝉》(1958)

《云裳艳后》(1959)

白虹

尤敏

『伍』 关于奥斯卡获奖电影《艺术家》有什么评价

《艺术家》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拍摄,音乐、字卡交代剧情,音效、双关阐述默片与有声片的艺术形式与角色关系,值得玩味。

片头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来呈现演职员名单。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之后发现这不过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伊始就已透过为默片配乐的雄壮交响乐来暗示“有声”与“无声”的紧密结合,来营造反讽效果与隐喻意味,颇具巧思。

故事上则采用年代体,最初时间为1927年,正值默片与有声片交替时期。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便是诞生于这一年。而《艺术家》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无声片时代的大明星,他在影院外做宣传时与迷恋他的女影迷佩蒂相识。而佩蒂恰好在这个有声片崛起的时期进入影坛。

『陆』 哪些影视明星称得上是艺术家

  1.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而在影视领域里,影视演员、明星到影视表演艺术家可谓是一个质的升华,并不是每一个演了很多年戏的演员都可以被称为表演艺术家的。

  2. 在我国,能被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的影视演员,个人觉得人艺那些话剧出来演影视剧的老演员还有老一辈的电影演员基本上都可以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其他像李雪健、陈道明、宋丹丹等等,他们也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

『柒』 快来聊聊看有哪些以艺术家为题材的电影值得一看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确难理解,但这部关于毕加索创作过程的电影却又通俗又好笑。影片用恶搞的方式讲述了毕加索艺术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个给予他创作灵感的缪斯女神。影片的无厘头和疯狂想象力让人不难联想到周星驰的爆笑喜剧。能用这样的方式讲述艺术大师,既娱乐又扫盲,实在让人赞服。‍‍

『捌』 中国电影第一代老艺术家有哪些

这个哪能想起来了 很小时看的电影都忘了名字 只有 妈妈再爱我一次 凤凰琴 还记的

『玖』 电影表演艺术家杨静都有哪些著名的影视作品

杨静是老一代的电影艺术家,是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生于1929年的她来自内蒙古,蒙古名字叫 德勒格尔玛,至今已是91岁高龄的她,在很多电影中担任导演,出演过很多电影和话剧。



《金玲传》这部电影是在1958年上映,由刘沛然导演,在剧中杨静扮演的是大金人,大金子是个一心想要进城的人, 并一直想要亲戚给她介绍个城里的人给她,可惜最终她嫁的人还是回到家乡,支援农村建设工作。


《生活的浪花》这部电影是在1958年的时候上映,于洋、魏鹤龄、魏鹤龄、印质明作为主演。杨静扮演叶素萍,而于洋扮演金章,这也是。杨静和于洋的再一次合作。讲述的是金章、薄康、小齐这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70年代后,杨静以导演的身份,也导演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如《望乡》、《天平》、《大海的呼唤》、《骑士的荣誉》等。在2001年的时候,还荣获了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拾』 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100字

谁家有钱就多出一些。只要两个孩子幸福快乐就好。

阅读全文

与有哪些电影著名艺术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好看的电影f8电影网 浏览:130
电影剧本需要多少页 浏览:958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哪部好看 浏览:372
手机上有什么好看的电影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340
直播轮播电影怎么弄 浏览:161
叫什么蓝的惊悚电影 浏览:503
热血高校极恶王电影怎么卡 浏览:928
冰雪奇缘2电影票多少元 浏览:99
缩小人约翰是什么电影 浏览:776
2010年后大陆好看的电影 浏览:181
电影天堂下电影怎么下 浏览:195
如何复制ipad电影 浏览:318
午夜电影播放器有哪些 浏览:122
宋仲基的电影哪个最好看 浏览:948
恶魔之战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344
葫芦侠怎么没电影下载了 浏览:230
香奈儿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18
电影神勇双响炮免费 浏览:28
电影逆战谢霆锋多少分钟出场 浏览:222
电影6大厂牌是哪些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