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82年电影茶馆演员表
1,于是之饰:王利发。
2,郑榕饰:常四爷。
3,蓝天野饰:秦仲义。
4,黄宗洛饰:松二爷。
5,童超饰:庞太监。
6,胡宗温饰:康顺子。
7,程中饰:小康顺子。
8,英若诚饰:刘麻子、小刘麻子。
9,童弟饰:大傻杨。
10,李大千饰:宋恩子、小宋恩子。
(1)英若诚电影全集英若诚演过哪些电影扩展阅读
《茶馆》剧情介绍: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
王利发(于是之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
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B. 英若诚把哪些作品译成了英文
主任。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
C. 英若诚的主要作品
话剧《地窖之门》、《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龙须沟》、《骆驼祥子》、《明朗的天》、《茶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等。
电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电视剧《围城》、《马可·波罗》、《我爱我家》等。
翻译作品《奥赛罗马导演计划》、《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有这一回事》、《星星变红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茶馆》、《王昭君》、《家》等。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其中文版由张放翻译,英达审译,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D. 英若诚的介绍
英若诚,满族,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此外,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
E. 英若诚的父亲是谁
英千里是英若诚的父亲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满洲正黄旗人,祖母淑仲(爱新觉罗氏)则是满清皇族。英千里是英若诚的父亲,英若诚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门,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东省长。解放后蔡葆真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艺之路的是英若诚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凤珍,是当时明星电影公司二厂的演员,曾演过《压岁钱》和《十字街头》等片。
英若诚之妻吴世良同样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与英若诚是清华同学。毕业后他们结成伴侣,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艺。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学习导演专业,回国后在《最后的贵族》、《围城》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声名鹊起。他导演了《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剧,英达曾和喜剧明星宋丹丹有过一段婚姻,并育一子,后感情不合,离婚。
F. Keanu Reeves的好看的电影有哪些
获奖情况:
2000年因《黑客帝国》荣获第九届MTV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格斗场面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5年因《生死时速》与桑德拉-布洛克获选MTV电影奖最佳“银幕搭档”
1992年因《惊爆点》当选年度最渴望的男性
主要作品:
2000年 《夺命追踪》(“The Watcher”)
2000年 《替补队员》(“The Replacements”)
1999年 《黑客帝国》(“The Matrix”)
1997年 《我的最后一次自杀》(“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7年 《魔鬼律师》(“The Devil' Advocate”)
1996年《爱上明尼苏达》(“Feeling Minnesota”)
1996年《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
1995年《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
1995年《非常任务》(“Johnny Mnemonic”)
1994年《生死时速》(“Speed”)
1994年《牛仔女郎布鲁斯》(“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
1993年《都是男人惹的祸》(“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小活佛》(“Little Buddha”)
1993年《怪物》(“Freaked”)
1992年《惊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
1991年《惊爆点》(“Point Break”)
1991年《我自己的爱达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0年《爱你到永远》(I Love You Death)
1990年《明日恋曲》(“Tune in Tomorrow”)
1990年《比尔和泰德再度历险》(“Bill And Ted's Bogus Journey”)
1989年《比尔和泰德历险记》(“Bill And Ted's Excellent Adventure”)
1989年《父母身份》(“Parenthood”)
1988年《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
1988年《昨夜》(“The Night Before”)
1988年《永久记录》(“Permanent Record”)
1988年《宾洲王子》(“The Prince of Pennsy1vania”)
1987年《河畔》(“The River's Edge”)
1986年《铁血男儿》(“Young blood”)
1986年《正义兄弟》(“Brotherhood of Justice”)
1985年《梦想成真》(“Dream To Believe”)
1985年《飞翔》(“Flying”)
1984年《浪孩》(“The Prodigal”)
G. 英若诚的社会评价
舒乙对英若诚的评价:英若诚是个大演员,既演话剧,又演电影,中外有名。英若诚是个翻译家,他的英文和中文同样流利,正着翻倒着翻都成。英若诚是个文艺组织家,当过导演,当过文化部副部长。这三条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全都绕着戏剧转,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是十足的独一份,除了英若诚之外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英达对英若诚的评价:父亲的外语水平是有口皆碑的,这来自于他特殊的机遇和刻苦的努力。父亲翻译的每部作品的演出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依赖于他超群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精通中英语言和文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自己本身又是出色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集这些因素于一身,父亲是独一无二的!
H. 英若成的简介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剧协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
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同时英若诚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英若诚先生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话剧导演、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满族。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
英若诚先生于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诚丰富的知识面和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英若诚在中外戏剧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地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98年,由于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戏剧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英若诚荣获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奖”的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
家庭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满洲正红旗人,祖母爱新觉罗·淑仲则是皇族。《大公报》及辅仁大学都是英敛之创立的。
英千里是英若诚的父亲,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岁便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到辅仁大学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颇高,钱钟书曾回忆说:“蒋介石曾说要找两个国内英文讲得最好的人给他做翻译,一个是我,一个就是英千里。”
英若诚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门,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东省长。解放后蔡葆真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艺之路的是英若诚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凤珍,是当时明星电影公司二厂的演员,曾演过《压岁钱》和《十字街头》等片,后因故自杀。据说,曹禺先生《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就是以英茵为原型的。
英若诚之妻吴世良同样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与英若诚是清华同学。毕业后他们结成伴侣,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艺。因为出色的英语水平,吴世良女士还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总理做过翻译。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学习导演专业,回国后在《最后的贵族》、《围城》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声名鹊起。他导演的《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剧红遍了大江南北,开创了一个中国情景喜剧的时代。
I. 关于白求恩的电影有哪些
每当北美的枫叶之国在中加关系上刷存在感的时候,相信有些国人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有点迷茫的感觉,因为我们始终对这个国家抱有相当深厚的感情。
这份连枫叶国的很多人民都难以理解的感情,有小部分来自于那个说相声的大山,绝大部分则来自于一位牺牲在我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我们大多数人对白求恩的印象一部分来自于这张照片,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吴印咸1939年在晋察冀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发表前夕白求恩大夫不幸牺牲。
在25年后,吴印咸作为摄影师参加了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拍摄,这部电影也是我们对白求恩印象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本文就讲一讲《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一、强强联合群英荟
从1951年开始,关于拍摄白求恩事迹电影的提议就没断过,甚至国际友人伊文思也曾策划过但都不了了之,直到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同时计划拍摄这个题材,在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的主持下,两家电影厂建立了强强联合的摄制组共同拍摄《白求恩大夫》,因此该片几乎是群英荟萃,当时两个电影厂里的很多知名演员都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有些甚至就跑跑龙套。
河北本地人村里在片中饰演八路军方军医,他在电影中一度成为白求恩的“对立面”,白求恩因为方军医的技术不过关发了脾气。其实,这是导演组特意加入的戏份,因为白求恩一直在后方工作并不直接和日军战斗,因此电影里缺少矛盾和冲突,为了制造必要的对立面,方军医只好委屈了一下。
英达的父亲英若诚饰演白求恩的翻译童秘书,关键还是因为英老爷子的英语确实很棒,由于童秘书和白求恩始终在一起,因此英若诚的出镜率在配角里超高。
值得表扬的是,该片中英若诚的翻译几乎都是同步的,该翻的地方一定会翻,不像现在很多电影里的翻译就像摆设一样。
杨在葆在片中饰演受伤的战斗英雄徐连长,为了抢救他,白求恩大夫抽自己的血为徐连长输血,这个桥段来自于真实事迹。
据说当年在黄土岭战斗中,战士们知道白求恩到了前线纷纷高喊:冲啊,不要怕受伤,白求恩在后面呢。
“小白鸽”师伟饰演白求恩的助手,当时的师伟已经36岁,但演绎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护士也毫不吃力
田华也在片中出现过,她饰演一位在游击区坚持斗争的医生。
上影厂的老演员仲星火在片中饰演照顾白求恩的伙夫。
刚刚走红的梁波罗则在片中饰演年轻的医生,他也几乎是一位大龙套。
二、姜昆疑似出镜
说到梁波罗,近些年网络上流行着一个说法,据说梁波罗曾经回忆,当年他和李农在北京房山区寻找《白求恩大夫》里的小演员,偶然碰到一位虎头虎脑的小孩觉得不错,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后将他带到了剧组出演了片中的儿童团员虎子。
二十年后,有一次梁波罗在演出时遇到了姜昆,姜昆特意感谢梁波罗当年选中自己出演了《白求恩大夫》,为此梁波罗还兴奋地告诉了李农。
现在网络上也有资料认定姜昆曾出演了《白求恩大夫》里的小虎,但笔者认为这个事情可能有点儿出入,因为姜昆在1964年时已经是14岁的少年,而饰演虎子的这位小演员怎么看也是一位儿童。
因此,笔者推测,姜昆可能确实出演了《白求恩大夫》,但并不是这个戏份较多的虎子,可能是另外一个角色,只是后来在影片剪辑中被删掉了戏份。
三、美军上尉饰演白求恩
电影的主角白求恩是一个难点,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美国人谭宁邦主动请缨出演这个角色。
谭宁邦是美国人,曾在美军中担任上尉,他在1946年随军来到中国,之后投入福利基金会的工作,曾以美军上尉的身份押送大批药品送往延安,沿途一路畅通无人敢挡,换句话说,谭宁邦的事迹本身和白求恩的事迹在性质上也是有共同之处的。
出演该片时谭宁邦48岁,和刚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同岁,此外谭宁邦还拥有非常丰富的从影经验,曾在《停战以后》和《林则徐》等电影里出演外国人,他和上影厂很多演员都是老相识老搭档。
电影开拍前,谭宁邦和剧组一起前往部队和河北农村体验生活,他和同事们一起学习医疗技术,到体验生活结束后包括谭宁邦在内的几位主演几乎都可以在手术室里给真正的医生帮忙了。
和电影里的白求恩一样,剧组也给谭宁邦单独设立了不错的待遇,每天的补助比较高,宿舍也是单人的,但谭宁邦和他饰演的白求恩一样也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
当然,谭宁邦毕竟还是属于业余演员,因此在很多细节上达不到总导演张骏祥的要求,张局长就毫不客气地用英语骂他:你怎么这么笨。
每当这时候,谭宁邦总是自嘲地点点头然后再来一遍,剧组里其他人都不懂张局长骂的是什么纷纷向英若诚打听。
为什么谭宁邦挨骂也不生气呢,一方面他比较敬业,另一方面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谭宁邦也确实不敢跟毕业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张骏祥掰扯。
四、电影之外的白求恩
电影《白求恩大夫》本来有五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讲的是白求恩来中国之前的经历,但在拍摄影片时将这段略去了,因此我们长期以来了解到的白求恩就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战士。
其实白求恩的身世也很传奇,他祖籍苏格兰,家境优渥,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据说年轻时也喜欢流连风月甚至飞叶子,娶了一位苏格兰贵族小姐当妻子,后来因为他患上了当时的绝症肺结核主动要求离婚。
肺结核病愈后的白求恩开始人生开挂,他在医学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发明了很多医疗器械,也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成为著名胸外科专家。
1936年白求恩赶赴西班牙反法西斯前线,1937年又带领医疗队来到中国,他亲手在根据地建立了卫生学校和卫生所,建立了整套的野战医疗救护体系,因陋就简发明了著名的野战医院装置“卢沟桥”。
电影《白求恩大夫》将白求恩在中国的大部分事迹都拍了出来,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拍出白求恩曾连续48小时做71台手术的壮举。
白求恩去世后,他的事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加建交也传到了他的故乡,在中国和加拿大都有以白求恩名字命名的医学院、学校和纪念馆,也都有他的雕像。
本文最后附上白求恩临终前写的最后一封信,虽然看起来絮絮叨叨却催人泪下,笔者相信你看完之后也会为之感动:
亲爱的聂司令员:
我今天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
请你给(加共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十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做贡献。
也要写信给(美共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
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 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款子,或是分期给也可以。在那里我(对她)所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了。
马靴和马裤给冀中区的吕司令,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
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 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给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另送小鬼一双皮鞋。
照相机给沙飞,贮水池等留给摄影队。
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治疗疟疾和极大多数贫血的患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购买药品,因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人民),我十分快乐。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J. 英若诚先生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人物的姓名
胡学范——英若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