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的古典主义都包括什么方面
古典主义一般指介于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表现类型。通常以三幕式结构为代表,是最常见的剧作类型。
2. 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为:
一、对事物的表现不同
1、形式主义: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更忠实于表现事物本
二、意义不同
1、形式主义:表达的只是一中表面的虚物。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表达的是真实存在的本质。
三、在电影中的处理方法不同
1、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电影风格就花哨许多。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至少和本身一样重要,其内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扭曲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
2、现实主义:(不管是写实还是表现)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导演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但他们如何处理这些素材—如何设计及经营—才是决定他们风格的重点。
3. 电影都有哪些流派
电影流派的由来--自从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
电影流派有: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法国新浪潮New Wave、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第三电影Third Cinema、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印象派电影Imagist film、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流派大致有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拍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
4. 学生中形式主义的例子
形式主义[xíng shì zhǔ yì]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1]
形式主义(formalism)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中文名
形式主义
外文名
formalism
思想根源
唯心主义
哲学基础
形而上学
快速
导航
社会根源表现形式政治危害解决办法学术流派社会评价
各方定义
宗教
宗教上的形式主义代表对仪式、典礼、与遵守规则的重视,更甚于其意义。
法律
形式主义是法学中的一个流派,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过程的效率高低决定着一个形式的好坏。
人类学
在经济人类学,“形式主义”指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理论层面上在人类社会的应用。
批判
大致上,“形式主义”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中,代表了着重于作品艺术技巧、美观程度、遣词用字的技巧;但并不着眼于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文学批评
在当代关于文学理论的讨论中,I.A.理察斯的批判派与他的追随者——传统上称为新批评主义,有时被标签为“形式主义者”。在这个情况下,形式主义的意思是古典修辞学的延续。俄罗斯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学派,以东欧为基地,亦植根于语言学和童话理论化(内容被认为是二手的,因为“故事”是形式,而“公主”就是童话故事公主)。
诗歌
在现代诗歌中,“形式主义诗人”可以说是“自由诗人”的相反。这些只是标签,不能完全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代表着重诗歌中的押韵、声调、字数句数等,多于诗歌本身的主题、内容或意义。为了清楚分别这种诗和所谓的“古体诗”,有些时候会用“新形式主义”这个字眼。
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形式主义的电影包括: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希治阁的《敲诈》等。
社会根源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
5. 形式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贯彻落实机械式,
对中央精神只做面上轰轰烈烈的传达,口号式、机械式的传达,不加消化、囫囵吞枣的传达,上下一般粗的传达;
调查研究走秀式
个别单位开展“形式主义调研”,搞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检查,像打造旅游线路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无论什么调研主题,去的是同一条路线、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听的是同一套说辞,搞“大伙演、领导看”的走秀式调研
服务群众推诿式
“门好进、脸好看”,但还是“事难办”,面对来办事、解决问题的普通百姓,像端坐在庙堂之上的“弥勒佛木偶”,嘴上只说“好好好”,多方搪塞,东拉西扯地“打太极”,互相推诿,以各种借口“玩推手”,把办事的人“踢来踢去”。一些地方政务服务热线电话长期无人接听,政府网站更新的内容主要是领导活动,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等栏目几乎成为僵尸栏目。
项目建设形象式
个别地方搞工程,上项目,以领导的喜好和判断为标准,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形象项目、形象工程,贪大求洋建设豪华场馆。城市搞工程,个别乡村也不闲着,掀起“景观热”,争先恐后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一个入村牌坊花费以百万元计。些地区以“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为名,在农村建大公园、大广场、大牌坊或者大型旅游观光项目,千篇一律地推进村史馆建设,而忽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裸房整治等农村治理重点工作,少数村庄甚至存在推山、削坡、填塘等破坏自然生态和乡村风貌等严重问题。
召开会议重复式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形式主义的一大特征是会议成灾泛滥,形成了开会“套路”“流程”和“模式”,不从实际出发,把会议作为开展工作的唯一手段,热衷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会议安排、布置和检查工作,只要上情下达,总离不开会议,导致形式主义的会议周周、月月、年年连绵不断,花样迭出,层层重复开,一个接一个。
文风话风拼凑式
个别地方,写文件机械照搬照抄,给领导写的文章、讲稿空对空,八股式,出台的制度规定也是“依葫芦画瓢”,内容不是来自调查研究,而是源自抄袭拼凑。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文件过多,整天沉溺于繁文缛节,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只看过程,不管结果,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责任担当闪避式
“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凡事都要上级拍板,避免自己担责,甚至层层往上报、层层不表态
工作实效包装式
热衷于搞劳民伤财、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干工作图热闹、讲场面,不管有用无用、只求出镜露脸,往往轰轰烈烈开始、草草率率收场。
履行职责签单式
“新官不理旧事”,言而无信。
对待问题漠视式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硬横推,对群众态度简单粗暴、颐指气使。个别单位表面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门好进、脸好看”,但还是“事难办”,将过去的“管卡压”变成了现在的“推绕拖”。
6. 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想必人人都知道,形式主义不是一个好词,也知道大概的意思,只是对这个词语的把握有多准确,我觉得人数极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明明不好的事情,人人都不知不觉的去做了,就说明我的判断应该不差。所以,我觉得应该好好的讨论一下,从“形式”上说这种问题,不容易引起思想麻木的人情绪的抵抗,若是结合实际发生的事情来说,很多人会因为别人把他吵醒而怨恨。如果有人本来就醒着,那就不用看了,有的人睡着了,那也不用看。就是有的人啊,睡得浑身不得劲,醒着也啥都不得劲,那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从“形式”的角度,说说什么是形式主义,只能这样了。
形式这个词,其实是个哲学用语,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当然,要想理解它,得从它相对的一个词来解释,也就是质料。我们认为,一物为一物,一事是一事,必定是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只有形式而没有质料的事物不存在,当然,也不存在只有质料而没有形式的事物。质料是什么呢?组成一个事物的内容,比如组成桌子的木头,木头就是质料,那么桌子叫做桌子而不叫木头或者一堆木头,那是因为它有一个形式,这个形式就是桌子。脱离了质料,比如我们用嘴说,这里有一个桌子,其实并没有,那么正常人一般都不会假装真的看见一个桌子了。比如说,画饼充饥,就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事情,我在纸上给你一百万,你并不会脱贫。这些道理大家都懂。
在思想很纯朴的年代里,搞形式主义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形式主义最怕的就是傻子,你给我钱我都不要,我就要大米!拒绝一切通过形式而创造出来的东西,纯粹的原生态!但是这种落后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人人都活在通过形式而创造出来的发达世界里。形式相比较于质料,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质料不会变形,形式可以随意变形。一个木头可以做桌子,也可以做筷子。在世俗的意义上说,质料相当于原材料,比如能源,农作物,形式就相当于汽车,房子等等。形式创造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只有形式才能赋予质料意义,在没有人类之前,大自然的形式由未知的力量提供,而在人类出现之后,这个力量就在人类的手中了。所以,形式是形成和构造的意思,无所谓好坏。但是一旦成为一种主义,它就有问题了。
那么哪些行为属于形式主义呢?这才是关键。很简单的一种,就是一个事情若是真的发生,必然有开始,过程,结尾组成。形式主义就是,让我看看开始和结尾,过程就不看了。所以没有过程就很容易造假,把开始和结尾摆拍一下,发个圈,然后就说圆满完成任务。这种形式主义是最低级的,也是最有良心的,知道逢场做戏,还有救。入戏深一点的呢,从头做到尾,但是这种做只做形式,没有质料和内容,比如开会一整天,连要讨论的对象还没形成统一意见。又或者做一篇报告,长篇累牍,辞藻华丽,全是必须咋咋地,力争咋咋样,打赢某某某。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别人根本就不知道说了啥,连他自己估计也不知道说了啥,言之无物。这种情况很普遍,都是生活不容易,人生才如戏,还让人不浪费点生命了?中毒最深的人,估计是没戏了,因为太入戏了。黑格尔说过,形式本身也有质料,质料本身也有形式。就是说形式主义干的久了,也是有内容的,这也是最危险的。形式主义的事情干的多了,干出经验了,干得思维定势了,干的头头是道,干的把自己感动了,骄傲了,自豪了,这就是干的事情本身没有啥变化,倒是自己的本质变了
7. 形式主义有哪些表现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
形式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具有如下表现:
1、注重事物的外显样貌,不注重事物的内在本质
2、做事走过场、贯彻落实机械式的花架子
3、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应付差事
4、服务群众采取态度和蔼的推诿
5、项目建设注重形象政绩不考虑实际民生作用
6、以会代政,用重复召开会议代替工作实干
7、文风话风抄文件、媒体的作业,言之无物
8、缺乏责任担当,该拍板的事不拍板,凡事都要上级拍板
9、工作业绩靠包装,用写材料来包装成绩,以包装成绩来捞取政绩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8. 属于形式主义的是
形式主义(formalism)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
宗教
宗教上的形式主义代表对仪式、典礼、与遵守规则的重视,更甚于其意义。
法律
形式主义是法学中的一个流派,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过程的效率高低决定着一个形式的好坏。
人类学
在经济人类学,“形式主义”指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理论层面上在人类社会的应用。
批判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
大致上,“形式主义”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中,代表了着重于作品艺术技巧、美观程度、遣词用字的技巧;但并不着眼于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文学批评
在当代关于文学理论的讨论中,I.A.理察斯的批判派与他的追随者——传统上称为新批评主义,有时被标签为“形式主义者”。在这个情况下,形式主义的意思是古典修辞学的延续。俄罗斯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学派,以东欧为基地,亦植根于语言学和童话理论化(内容被认为是二手的,因为“故事”是形式,而“公主”就是童话故事公主)。
诗歌
在现代诗歌中,“形式主义诗人”可以说是“自由诗人”的相反。这些只是标签,不能完全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代表着重诗歌中的押韵、声调、字数句数等,多于诗歌本身的主题、内容或意义。为了清楚分别这种诗和所谓的“古体诗”,有些时候会用“新形式主义”这个字眼。
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形式主义的电影包括:爱辛斯坦的《波坦金号战舰》、雷奈的《去年在马伦巴》、希治阁的《敲诈》等。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
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不考虑单位实际和能力,到处出国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有的眼睛长到头顶上,“只要领导满足,不怕群众骂娘”;有的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名利。
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9. 谁给我介绍一些另类点的好电影!
推荐大卫 林奇的电影,都很另类
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是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其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林奇尤为擅长充分利用类型电影的元素,将类型片打破/拆解成碎片再予以寓言风格化的混合重构,在游戏般的创作过程中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品格。
《橡皮头》(Eraser Head )(1976年)
大卫-林奇是美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旗手,除此之外,这位多才多艺的导演还是一位摄影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游弋在黑色的超现实主义和唯美的虚幻风格之间,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人们甚至直接用“林奇风格”来形容他的电影。
《橡皮头》是大卫-林奇的第一部公映的影片,旋即一鸣惊人。影片通过描述一名男子的对父亲的焦虑和恐惧,营造了一个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梦境。影片中摇晃的镜头和充满矛盾的情绪正是林奇风格的完美体现。影片不仅毫不掩饰林奇对人性阴暗面的偏好,更像一道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暗流,冲进了当时还相当传统和保守的电影界,林奇走到了先锋派电影浪潮的前沿。
《象人》(The Elephant Man)(1980年)
1980年,大卫-林奇执导的影片《象人》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八项提名,虽然最后一无所获,却标志着大卫-林奇也渐渐被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接受。影片是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19世纪的英国一位天生畸形毁容的人,在一位好心的医生帮助下,重拾信心的经过,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影片中出色地扮演了那位善良的医生,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才能真正帮助一个人,是医好他的创伤还是帮他树立自信?林奇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和尖锐的思想又一次展现在镜头下面。
《沙丘》(Dune)(1984年)
《沙丘》是大卫-林奇在导演风格上做的一次大胆尝试。影片改编自弗兰克-赫博(Frank Herbert)的同名科幻小说,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风靡一时的即时战略游戏《沙丘魔堡》也源自同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沙丘的行星上,在这个星球上有宇宙中唯一的能量元素,为了争夺对它的控制权,邪恶和正义的力量都投入了跨越星空的战斗中。影片虽然投入巨大,特技制作效果逼真,但是却出乎意料并没有获得票房的成功,或许是因为太过沉重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或许是因为影片太过形式主义。但无论如何,大卫-林奇都展现了他锐意创新的勇气。
《兰色的天鹅绒》(Blue Velvet)(1986年)
大卫-林奇又一部极端个人风格的影片。凭着这部电影,林奇再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但是人们对影片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批评者说这部影片是对人性阴暗面的崇拜……充斥着暴力、虐待、欺骗和滥性,赞扬者则说林奇是以一种面对着魔鬼的勇气来面对着黑暗,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林奇用他的镜头毫无忌讳地反映了人性中很少有人触及却是真实存在的另一面,就像尼采曾经说过:当你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当你和魔鬼搏斗的时候你也是魔鬼。
《双峰》(1,2)(Twin Peaks)(1989年,1992年)
大卫-林奇的才华不仅表现在电影中。1989年到1992年,他还为ABC电视台导演了大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双峰》和它之后的续集。林奇在剧中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现实中的平凡人群,从高中的学生到古怪的老妇女……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林奇把一部人物众多的的肥皂剧驾驭得井井有条,而他的喜剧天才和独特的处理手法更是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双峰》获得了14项艾美奖的提名,并最终赢得了两项大奖。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
1990年的《我心狂野》是大卫-林奇的个人的代表作,影片为林奇赢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奖。这是一部充满林奇风格的公路电影,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让人心惊肉跳的暴力场面,还有导演林奇的黑色幽默都让人难于忘记。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在影片中是一位刚从监狱中出来的反叛青年,他和女友搭上了一辆前往德克萨斯的汽车,一路上他们遇到了种种恶梦般的意外和不可捉摸的邪恶,一切都似乎在把他们诱入一个毛骨悚然的陷阱……光怪陆离的镜头和令人窒息的节奏展示出了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和恐惧的内心,林奇则把这种情绪推到了极点。
《卢米埃尔和他的伙伴们》(Lumiere&Company)(1995年)
就在大卫-林奇在影坛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时候,他却突然沉寂了数年。这期间,他只参与拍摄了这部致敬性质的纪录片。影片邀请了全世界40位著名的电影导演,每个人拍摄了一段52秒钟的影片,根据个人的理解用镜头回答了三个问题:为什么你愿意参与拍摄这部影片?为什么你要拍摄电影?电影是否将会灭亡?
最终的作品是非常有趣的,大师们的回答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用镜头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有的拍摄了自己的经历,有的关注于社会的变迁,有的则演绎了电影的发展……而从中看到的是大师们对电影的热爱。
《迷失公路》(Lost Highway)(1997年)
沉默了多年之后,大卫-林奇以一部《迷失公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他的导演风格更加成熟和锐利,一如既往地将人性的对立面解剖得入木三分。影片中宁静祥和的气氛仅仅是一个开始,偷窥者、谋杀、轮盘赌……一件件离奇的人和事在之后接踵而来,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掌握着一切。大卫-林奇从来就是一个擅长营造气氛的导演,他用影像唤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又一次一次用意识告诫人们冷静,就这样行走在黑暗和希望,深渊和悬崖之间。
《斯特莱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1999年)
当影片《斯特莱特的故事》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时候,大卫-林奇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难以想象如此干净、如此质朴的影片竟然是出自一位以黑色风格而闻名的导演之手。
斯特莱特是一位退伍老兵,有一天他决定驾着他唯一的一部机动车……锄草用的拖拉机上路,去看望自己远方的兄弟,一路上他露宿在繁星下,麦田旁,追忆着美好的往事和感人的亲情……蜿蜒的公路在镜头下美得异乎寻常,单纯如初生婴儿般的情感更让人不由泪下。
没有隐晦的暗喻,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感人的温情,在斯特莱特满是皱纹的脸上,见不到人性的虚伪和掩饰,只有岁月留下的睿智和真诚,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天堂。
《穆赫兰道》(DR. Mulhollad)(2001年)
《穆赫兰道》是大卫-林奇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这绝对不是一部易懂的电影,散乱在各个角落的故事和来回跳跃的镜头像是在考验着观众的心智和耐心,轮廓一点一点地清晰,如同一个人在早上醒来竭尽全力在回忆着昨晚的梦境。你必须一遍一遍反复留意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细节,但即使是这些独具匠心的细节,比起影片深邃的主题、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和非凡的技巧也只能黯然失色。这次我又是谁?我活在镜头的里面还是外面……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次一次地问着,也把你带到了银幕的黑暗面。也许戛纳电影节上主持人的一句评论是最准确的:这是一部只有天才才能拍出的电影!-kamidi
大卫-林奇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用57秒来成长和燃烧,之后用3秒钟呕吐!”从出道伊始,他就毫不掩饰自己对人性阴暗面的偏好,勇气和天才让他在深渊和悬崖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林奇也有安静的时候,只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宁愿一头扎入黑暗之中,偶而地显露峥嵘,却足以将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
10. 分享下电影流派有哪些吧
电影流派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