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罪与罚》中 你如何理解和评价主人公关于社会正义的激愤思考
罪,是自我内心的评估,你不认为是罪,即使把你关进监狱,你也不会忏悔的
㈡ 电影《罪与罚》和小说《罪与罚》的区别
[罪与罚 / 杀人犯][2009][悬疑 / 犯罪][香港 / 美国]
还是与神同行的呀 我有 见评论哟~
㈢ 罪与罚的影片评价
影片编剧在悬念设置上不过关,关键情节上为了产生惊人效果而设计且加油添醋,让影片的悬疑和谜团无法自圆其说。前半段拍出了心理惊栗类型格局,叙事上也算颇为流畅,剪接也交出一定水平。后半段解开谜团,“凶手”一股脑儿不断解说犯案的前因、布局、后果,但情理根本不合,没有足够动机如此害人。病症显然是为了产生惊人效果而设计且加油添醋,为文造情矫揉造作。加上场面逐步失控,郭富城发疯般的过火演出,影片几乎沦落为一部不可救药的二流片。编导有想法,对人性有探讨的勇气,但未能将概念转化为有力的影像,在叙事上反映出来,又无留下空间让观众感受想象,浪费大好题材(网易娱乐评) 。
港版叫《杀人犯》,内地版叫《罪与罚》。前者结局有着浓烈的悬疑、恐怖色彩,最后原本的好人精神崩溃并被抓到监狱里,坏人逍遥法外、仰天长笑;后者结局则是郭富城有惊无险,前面所发生的种种恐怖事件只是“南柯一梦”。两者之差如天渊之别,内地版结局令人泄气(羊城晚报评) 。
原本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港版,被剪成了只有九十分钟的内地版,甚至连原本的结局都改变了。修改后的版本情节被剪得七零八落,而且完全看不明白 。而港版中,郭富城太想把角色演好,因此观众看到了一个由性格复杂到性格神经质到性格变态的角色。他极其用劲地诠释了变态的真谛,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虽然看到了他的极强爆发力,但是他的表现让周围的配角相映失色,大家看着他疯狂,看着他变态,看着他神经失常,最终将他送入精神病院,《杀人犯》只是郭富城一个人的精彩。当然,真正疯狂的当属编剧杜致朗,他不但设计了变态情节,而且另辟蹊径大搞噱头,以图用离奇的桥段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其说他是一名编剧,不如讲他是一名投机分子。结尾“不老病”这一个大跌眼镜的设置貌似让一切理所应当,但怎么看怎么别扭,所以只好让郭富城一个劲地对自己变态(新快报评) 。
郭富城在《罪与罚》里的表演,从眼神到肢体动作,层次分明,极富感染力,将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刑警,从阳光到阴暗,再到濒临崩溃的状态和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由自主地将观众带入了他逐渐灰暗、阴冷的内心世界,让人不寒而栗(搜狐娱乐评) 。
㈣ 电影版的《罪与罚》,充满艺术感,却是高分犯罪片吗
高分的犯罪电影一向都是很烧脑,这部在美国拍摄的犯罪惊悚电影-《天才雷普利》,豆瓣评分8.2分算高了吧。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是电影版的《罪与罚》,故事情节充满艺术感的融合,马特达蒙和裘德洛的碰撞,难等可贵。没想到裘德洛年轻时是如此的潇洒不羁,眼前一亮。最遗憾的是角色没有产生移情,也许是马特饰演的男主是同性恋的缘故,异性恋无法感同身受,所以难以产生“斯德哥尔摩情结”——这点是黑色电影比较罕见的。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不管怎样影片整个故事构架和艺术感的融合是这部戏的优势,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可惜有些故事细节处理的方式感觉不够自然,Tom的很多手法都不算聪明,但是却可以瞒过两个国家也算是稀奇。金光闪闪的演技,各种细节铺陈的剧情,每个人物都有可恨之处,却让你恨不起来。最难过男主角终于遇到能开启自己心灵的人,却又要亲自动手...,皮特的温柔和汤姆的惊慌用特殊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这部影片的结局深入我心。意大利昏黄的街道为这部电影罩上了独特却真实的苍凉。
㈤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与神同行1》
先不评价电影的内容,当《与神同行:罪与罚》在韩国本土上映的时候,票房一路高歌登顶韩国电影票房史的第二位!仅次于排行第一的《鸣梁海战》。电影《与神同行:罪与罚》的播放量在韩国高达1440万余次,相当于每五个韩国人就有一个看过这部电影;可以说,《与神同行:罪与罚》从最开始的“票房黑马”上升到了话题级别电影,最终上升到了现象级电影。
㈥ 电影 罪与罚 剧情
电影有两个版本。港版和内地版
香港版:快2个小时的电影
基本内容看网络
http://ke..com/view/69023.htm?fr=ala0
结局:XIONG 手就是郭富城收养的儿子+儿子找来的朋友。其实那个孩子已经
有40岁了。只不过患了“不老症”永远不会老,但是心志正常。那个孩子其实是
郭富城同父异母的孩子,可以说是他的哥哥,郭富城小时候得罪过他,所以他现
在来报复,结果,郭富城被他害SI,郭富城的老婆被她害SI,好多人被他害SI,
最后他却依然逍遥法外。看的人气死。
内地版:删了半个小时
结局是郭富城做了一场梦。好气又好笑
㈦ 电影《罪与罚好看吗
😊
㈧ 罪与罚的点评鉴赏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罗季昂,拉斯科尼科, 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 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给卡特科夫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为了纵然死在狱中,却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和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 《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罪与罚》 对黑暗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如他揭示的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利己主义,对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淫无耻的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动说教,闪耀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光芒。因而,这部作品才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由《罪与罚》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作家,希望借宗教来拯救人类,他透过人物塑造,分析了“自我惩罚”的宗教心理,让人深切反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存在着内在矛盾,亦即既对上帝有狂热的信仰,认为“没有信仰便是罪”,却又抱持怀疑的态度。此一思想上的矛盾,对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成为贯穿其小说的一条思想主线,乃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大特色。 《罪与罚》中人物心灵的平衡点是基督教,是上帝的信仰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寄予他们的理想是是通过“罪与罚”来表现一种拯救意识,这个母题的模式是:在原罪的基础上又去犯罪,结果自我受罚,在苦难中去忏悔,终得救。从罪到赎的过程中,有一个罚的阶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赎罪,而是重点写罚,因为在整个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向人们告诫,人要彻底认识至自己的堕落,就必须对罪恶有一个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中夹杂着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愿望。罚的心路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反思与徘徊的过程。因此人要在善恶的较量中去自我受罚,从而在痛苦的受难中确立真正的价值观。
即人对自我罪恶的认识远比救赎本身更有意义,更具启示性。罪恶是人内在特质的一部分。圣经里描述道:“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是没有。”《罪与罚》中,差不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不论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下层人,还是所谓掠夺者的上层人。从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韦塔到警察官波尔菲里,从放高利贷者阿廖娜到极端自私者卢仁,从卖淫救全家的索妮娅到把女儿杜尼娅许配给卢仁的普里赫里娅,从酗酒失业的马尔梅拉多夫到逼迫女儿卖淫的卡捷琳娜,从为情欲所困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到杀人抢劫的拉斯柯尔尼料夫,甚至从怀有嫉妒恶心的玛尔法到为了哥哥不借献出自己的杜尼娅等等皆是如此。这种写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很大的联系。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犯了罪,每一位东正教信徒都有深深的原罪感。”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苦难经历,使得他的创作中存有大量的宗教原罪意识,并以此为依托去寻求精神上的突破。他以小说的方式告诫人们,人需要认清白己,以免误入歧途。
尽管罪在《罪与罚》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小说中的人物多是有罪的,不论是善良人还是介于善恶之间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意在于,通过对不同的罪人的描述,说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罪的世界里,因此人心背负着重大的痛苦,人们在道德与良心之间发生着冲突,在行善与作恶之间交锋。若不注重对罪的处理,人就要背叛上帝从而走向疯狂或毁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最终贩依上帝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最后的自杀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可能战胜上帝,不可能战胜内心深处的宗教精神和道德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出了“罪与罚”的意义,“能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那就唯有反映在人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则。”
宗教机制在小说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代表了一种超我的至善理想,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能激励着人们弃恶从善,从罪恶中超越。拉斯柯尔尼料夫天性本恶,在自己的超人理论和自己所谓善的理想下去杀人,以致犯下罪恶,使心灵失去依托,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着巨大痛苦。但他最终在上帝这一至善之光的照耀下,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赎罪,通过忏悔和苦难,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罪”是全书的开头,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
“罪”:作家以相当大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对罪的胆怯,使他时而打消念头,但是,自己的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被逼的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又不断推动这个动机。作家细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其细致的程度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作家切身的贫困经验和苦役经历,其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状态。在种种动机的推动下,拉斯柯里尼科夫终于抄起斧子杀死了贪婪无耻、盘剥别人的阿廖娜,整整一章,作家详细地描写了杀人的全过程和杀人后的躲藏。这样残酷的场面,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其描写效果格外逼真,甚至能引起读者的某种生理反应,让人恶心,让人惊魂难定。这既是现实主义的伟大笔法,又是后来现代主义文学专门刻划恶的写作特征的鼻祖。
“罚”:A、逃避惩罚。拉斯柯里尼科夫杀人之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最后,案情突变,另有人自首,承认是此案的元凶。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里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凶手。
B、 罚的含义。犯罪之后,拉斯柯里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从未间断过“罪”的折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这种思考的折磨比侦察员的盘问要沉重得多。与侦察员周旋,甚至有一种斗智的愉快,而与心灵问题争论却让他精神崩溃。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罚还指自首后的服刑。
C、 罚导向救赎。索尼娅遭受商人卢仁陷害,她更有理由否定社会、否定法律、否定道德、否定良心、否定上帝,果真如此,拉斯柯里尼科夫便有了一个佐证,认为自己的杀人是合理的。但是,索尼娅在命运的不断打击下,仍然坚持信念,坚信天理不灭。索尼娅的选择让拉斯柯里尼科夫彻底缴械,于是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
总之,在小说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杀人的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以及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小说反映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愿意去神化基督,其最终目的是了人自己,因为这样可以给人找到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于是,在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文化语境中,西方作家正视人的局限性、不足和致恶性,倡导人在破除恶性的过程中虔诚向善。这样,人类就以接受苦难的方式来赎罪得救,在与罪恶激烈的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使“罪与罚”母题变得丰富和深刻。“罪与罚”母题研究深化了“人”的问题意识,突出了人类的精神存在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的独到认识,打破了纯宗教意义的“罪与罚”面貌,同时又建设出一种全新的“人的宗教”。 小说结构方面(因果-历史叙述模式的退场和以对话和独白为中心的新的结构的建立);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推进:尽量不脱离人物自我意识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潜意识的心理描写;以“复调”对“独白”的超越。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㈨ 结合作品分析《罪与罚》在艺术表现上特点。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深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小说刚一问世,便引起了众多的解释和大相径庭的评价。但高尔基称《罪与罚》的作者的天才是无可争辩的,就艺术表现力来讲,他的才华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本文对《罪与罚》这部作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其艺术特色。 多元性对白为特征的复调结构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把小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亦即是在单一的作者意识统摄之下形成的小说,他称之为“独调”或“同调”的小说。另一种是“复调小说”。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个音乐术语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罪与罚》的创作结构,恰恰正是作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挑战。“复调小说”理论被西方文艺界视为一个独特的文艺理论学派,对它发生极大兴趣。《罪与罚》中的复调现象包括三个基本层次的对白和总体上的两个层次的对白。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主人公与作者的对白、主人公与自我的对白和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三个基本层次的对白。在阅读《罪与罚》的过程中,读者会深深感到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对白。在这样的揭示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已远远超出作者本人的 WP=33 思想,而往往获得和看到的是独立于作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完整价值,而不是纯粹的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总结。这样,便使得主人公的思想意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性。主人公与自我的对白,亦即“内心对话”,是陀氏小说中的最扣人心弦的对话形式。主人公在这种复杂而别致的独白性对白中表现出激烈的内心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展示人物思想的不同侧面,迫使敏感的读者迅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的对白是一场激烈的争论。对话的对方彼此都掌握对方的要害,都关心对方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活跃的对话情势下,读者很容易窥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论述的是从总体上的“大型对白”和“微型对白”。巴赫金称所谓的“大型对白”是一种“对位”结构。在《罪与罚》中,作者的“对位法结构”是指由“心理对位体”构成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并以此制约小说的总体布局。“微型对白”主要表现在人物心理结构之中。《罪与罚》中的微型对白写得非常细腻、丰富多彩、处处可见。 《罪与罚》的主人公是一个带有病态的,性格古怪的,命运曲折的人物。小说中各种形式的对白是人物内心矛盾、痛苦和精神失常的表现。作者用接近生活形式的独特的心理分析,从而窥见人物内心的深处并曲折地窥见到现实的真面目。虽然不能把《罪与罚》定义为“复调小说”,但作品中的“复调”结构表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描写内心分裂的怪诞手法 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荒诞揭示事物的本质。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悖逆“已经被当代现实主义养成的不良习惯”,不惜描写畸形、分裂和变态。《罪与罚》中充 WP=34 满了阴惨、病态的色彩,反常的节奏,骚动的意绪,确实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舒缓格调和整体布局。因为作家有自己的特殊看法。大多数人称之为超乎异常和虚幻的东西,对他来说,有时构成最本质的现实。平常的现实以及对现实的通行的看法,陀氏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所以,他通过这种荒诞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罪与罚》中主人公的内心分裂和病态心理,从而揭示了造成人物双重性格的罪魁祸首——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和道德沦丧。这种病态的色彩在作品中的体现与作者本人某种气质和生活感受相关。不过,醉心于虚幻的描写,对于陀氏来说,主要是内心冲突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他笔下的畸形和变态,终究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扭曲,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变形。他认为“离奇”“怪诞”有时构成现实的本质。这种艺术方法巧妙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启发读者深思。 《罪与罚》的主人公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幻想家”。在刻画人物的心灵方面,陀氏通过对他潜在意识流动的描述,运用了梦境、幻觉和意识流等特殊艺术手法。西方评论界有人认为,梦,往往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典型环境。作品还出现了作家把主人公的幻想和梦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精彩描写。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在《罪与罚》中得到成功运用。这样,有力地发掘出了人物迷乱意识后面深藏着的心灵奥秘。同时也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在心灵深处的后面所隐藏的社会性。后来的现代派文学着重表现主观世界,重视心理描写,现代派作家普遍采用意识流这种艺术手法。 处理艺术世界中时空关系的独特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的内心深处的秘密和多层次的心理浮动,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 WP=35 基对艺术世界的时空关系进行了特殊的处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代表作的《罪与罚》,其篇幅浩宏,容量巨大,而它的情节时间仅仅有十四天半,浓缩了时间。
㈩ 如何评价《罪与罚》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欧洲的没落”的到来是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它或者是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王权、信仰。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宣告了理性时代的终结。“上帝死了”,人类最终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集会,触怒当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与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对俄国社会的阴暗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观察,也对人类生活、人性中的善恶及俄国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这些观察及概念即呈现于《罪与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