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做英文电影赏析

如何做英文电影赏析

发布时间:2025-08-25 16:14:44

如何评价电影《傲慢与偏见》

有了1995年BBC电视剧版作品的忠实于原著在先,2005年的英国电影版力图跳出思维定势,在改编上偏向年轻观众口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不说电影上映后在全球拿下超过1亿美元票房,它对我个人就产生了重要影响:家里有一本原著的中译本,曾拿起来翻了几页,当时不能理解其中的趣味,便即放下;直到看了这部电影版,深深喜欢上电影,也喜欢上了这个故事,由此将译本重新拿起读完;后来,又看了英文版,甚至将其留在了iBooks里,知道以后一定会重新欣赏;果然,最近两周抵挡不住它的魅力,不仅重看,而且精读,还找来影视作品观赏。做了很多工作,也收获很多乐趣。
所以,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推荐观看本片,肯定是一种享受,也许还会感兴趣到去读原著。有时候,发现一件美好事物,确实需要一个契机。

那么对于读过原著的人,甚至非常喜欢原著的人,是否本片因为其改编就不值一看呢?也不是,一来本片的改编大多基于合理想象,二来本片确实具有很高的观赏乐趣。先说改编,影片借用了很多原著中的原话,也作了一些糅合和原创;有些书中的人物在片中完全没有出现,或在一些场景中删去了一些次要角色;这些都是为了使得剧情更加紧凑,从而能在两个小时时间内容纳下整个故事,特别是四段婚姻。另外添加了一些场景,使得那个时代的生活呈现更加立体,更加活泼;这种活泼,既符合女主角伊丽莎白的性格,也更贴近当代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这些改编都没有突破故事原有的框架,不像40版好莱坞电影,连人物设定都变了。这些改编,也不应该拿来与95版电视剧比较,电影毕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展开剧情,修剪细枝末节反而会让大树更挺拔。

再说观赏乐趣。本片呈现了英国丰富多样的地貌风景,且拍摄角度和效果堪比旅游风光片;对舞会这种大场面表现更加欢快;对人物服饰和室内装饰的设计非常用心,服装上并没有采用19世纪初的高腰裙,它确实不符合当代审美观,因而采用了更能凸显人物身材的腰线,装饰上符合各阶层的经济实力和生活品味;本片对光影和色彩的把握非常到位,能够反映当时人物的心理,又把自然风光表现地美丽动人;本片的配乐既有古典的沉静,又有民俗的欢快,想必会有值得收藏的原声带;片中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的刻画细致入微,避免了可能的一本正经所带来的呆板之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片中调用大量群众演员,但每个人的服装、表情、台词、动作都非常到位,哪怕他们并不在摄影机的焦点和中心,细心程度可见一斑;片中的几个经典镜头,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最后说说争议最大的选角。伊丽莎白由美丽的凯拉·奈特莉扮演,性格上与原著相比更加活泼,笑声往往是爆发出来,虽然被一些观众诟病为傻笑,但要知道,原著中伊丽莎白比较姐姐和自己,就说,she smiles, I laugh. 服装上,色调偏深褐色,而且不拘小节,唯有参加Netherfield舞会那一次,一袭白色长裙,惊艳全场。凯拉的美丽与扮演姐姐的女演员的美丽不同,前者是跃动的美,后者是古典的美,也符合原著设定。总体而言,凯拉演出了一个活泼版的伊丽莎白,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达西在本片中也走了与95版不同的风格,95版的达西已经成为很多观众心目中的标准,在傲慢上做到了极致,几乎从来没有笑过;本版的达西少了一些高傲和冷峻,多了一些忧愁和柔和,对于看过95版的观众来说,有些从天上回到人间的感觉。我不能说这是一个非常得体的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重现一个95版的达西毫无意义。彬利先生为了贴近年轻观众,被改编得有些傻里傻气,连话都说不好,当然,原著也确实曾在一个场景中说过他silly,不过这个改动确实偏大。班内特太太的表演很适中,95版的她总有在抢戏的感觉。班内特先生是我认为应该最无争议的公认的好角色,演出了原著中父亲的神韵,对妻子和三个小女儿的打趣,与伊丽莎白的精神交流和对她的偏爱,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纵观全片,舒缓的节奏弥漫着浓厚的文艺气息,体现了典型的英国文艺电影的特色。就如同法国电影的欢快调皮的小清新,德国电影的历史和思考的沉重,自然、庄园、古典服饰和英国口音所构成的文艺成为了英国电影的标志。好的文学和好的电影都能够打动人心,甚至让人情不自禁想回到作品中的那个时代,成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这,就是它们共同的魅力。

2005年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赏析

两个制作公司的Logo放映完毕之后,正片迅速开始,不让观众久等。
黑幕中,首先响起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画面亮起,是一片草地及其边缘上的小树林。没有太阳,有些晦暗。摄影机机位不动,慢慢地,阳光从小树林上方透露过来。钢琴的音符开始流动。
当阳光渐渐铺满整个画面时,镜头一转,我们美丽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出场。有些纷乱的刘海特别自然,也是她一贯的标志。她在晨光中边走边看书,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书签。看到会心之处,不自觉地将左手拇指放入唇边轻咬,同时轻轻一笑,几不可闻。已经看到书的最后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读书,看到快结束就边往回走边继续看完。看完后,轻轻抚摸封底,恋恋不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何其幸福!一个小插曲是,本书正是《傲慢与偏见》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电影是在向简·奥斯汀致敬。当阳光渐渐铺满整个画面时,镜头一转,我们美丽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出场。有些纷乱的刘海特别自然,也是她一贯的标志。她在晨光中边走边看书,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书签。看到会心之处,不自觉地将左手拇指放入唇边轻咬,同时轻轻一笑,几不可闻。已经看到书的最后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读书,看到快结束就边往回走边继续看完。看完后,轻轻抚摸封底,恋恋不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何其幸福!一个小插曲是,本书正是《傲慢与偏见》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电影是在向简·奥斯汀致敬。

下一个镜头,有了更多生机。池塘里的鸭子嘎嘎,岸上的牛群哞哞。身穿朴素深褐色连衣长裙、长发挽在脑后的伊丽莎白,从画面左侧,走向右侧晾晒着衣物的庭院。上岸时的轻轻一跃,显示了她的体态轻盈。下一个镜头,有了更多生机。池塘里的鸭子嘎嘎,岸上的牛群哞哞。身穿朴素深褐色连衣长裙、长发挽在脑后的伊丽莎白,从画面左侧,走向右侧晾晒着衣物的庭院。上岸时的轻轻一跃,显示了她的体态轻盈。

第四个镜头,是一个持续1分27秒的经典长镜头。观众跟随伊丽莎白,参观了她的家,见到了她的家人。首先,仆人已经早起在给家禽喂食。接着,摄影机并没有死板地紧跟着伊丽莎白,而是从门那里宕开一笔,进入了屋舍。玛丽在弹钢琴(原来钢琴曲由她而来,弹得真好!),墙上挂着应该是各代主人的画像,简穿过房间,温柔呵斥嬉笑着跑下楼梯的莉迪亚和凯蒂;狗狗汪汪叫;家具简单,桌上放着女红。摄影机从另一个门出来,接上伊丽莎白,以她的视角看到听到爸妈在谈话,两个妹妹在偷听。这个长镜头,显示了第一次执导电影的乔·怀特的功力和想法,为他两年后在《赎罪》中拍摄出那个进入教科书的经典长镜头奠定了基础。

电影开篇就以舒缓的镜头和音乐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美丽祥和的英国乡间的清晨。
书中开场的对话随后出现。本片跳出了以往电视剧作品的窠臼,不直接描写班内特夫妇的对话,而是通过女儿们的偷听来呈现。一来符合清晨的时间设定,这时候家里人还没有坐到一起,二来表现了各人的性格,莉迪亚和凯蒂的随心所欲,简和伊丽莎白的良好教养以及对妹妹们的管教,玛丽的漠不关心,三来也很有活泼的家庭生活趣味,因为一家人在一起说话,不可能总是端着礼貌一本正经,而且本片没有忽略一个礼貌上的细节,班内特先生出房间时,女儿们向他行屈膝礼。班内特先生手上的盆栽,班内特太太手上的苹果,都很有生活气息。班内特先生打趣班内特太太的时候,女儿们的反应都很自然很明显,与以往作品的端庄很不同。角色的站位也显然经过精心设计,达到了一种“景深”的效果。
接下来的场景就到了舞会,这历来是影视作品重点表现的场面。本片的舞会特别欢快,交谈也很热烈。伊丽莎白特别爱笑,不是淑女的笑,而是可以用burst into laughter来形容。从对话可以看出,本片绝无意做原著的1:1呈现——事实上,作为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也不允许它这么做——而是将原著散落在各章的对白有机结合到一个场景中。同时,还有一些原创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接下来的场景就到了舞会,这历来是影视作品重点表现的场面。本片的舞会特别欢快,交谈也很热烈。伊丽莎白特别爱笑,不是淑女的笑,而是可以用burst into laughter来形容。从对话可以看出,本片绝无意做原著的1:1呈现——事实上,作为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也不允许它这么做——而是将原著散落在各章的对白有机结合到一个场景中。同时,还有一些原创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

本片对细节的把控实在到位,彬利与简跳舞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班内特家族第一美女,差点连舞步都忘了。本片对细节的把控实在到位,彬利与简跳舞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班内特家族第一美女,差点连舞步都忘了。

达西与彬利交谈时,伊丽莎白听到他们提到自己,很有些期待和好奇,接着听到达西那傲慢的话,也是很有些受打击的,非常符合一个聪慧的有自尊心的女孩子的心理。凯拉·奈特莉将伊丽莎白的情绪变化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达西与彬利交谈时,伊丽莎白听到他们提到自己,很有些期待和好奇,接着听到达西那傲慢的话,也是很有些受打击的,非常符合一个聪慧的有自尊心的女孩子的心理。凯拉·奈特莉将伊丽莎白的情绪变化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舞会结束,简和伊丽莎白在被窝里点灯夜谈。这是影片主创人员的合理想象,也是一个创新。舞会结束,简和伊丽莎白在被窝里点灯夜谈。这是影片主创人员的合理想象,也是一个创新。

伊丽莎白步行去看姐姐,这里的景色超美。伊丽莎白步行去看姐姐,这里的景色超美。

有一幅更清晰的官方海报表现这个场景。这种美,只能用英语的breathtaking来形容。有一幅更清晰的官方海报表现这个场景。这种美,只能用英语的breathtaking来形容。

到达之后,达西的反应很特别,这里达西已经对她有好感了。伊丽莎白长发散开,是另一种天然的健康的美。到达之后,达西的反应很特别,这里达西已经对她有好感了。伊丽莎白长发散开,是另一种天然的健康的美。

彬利在简面前语无伦次,难怪本片会获得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彬利在简面前语无伦次,难怪本片会获得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

② 怎样在大一班级中组织一场电影赏析会具体可以设哪些环节呢求推荐

可以首先举行一次我最喜爱的英文电影的全班投票活动,然后公布结果,并将前三名下载下来组织大家一起看,氛围可以像茶话会一样比较轻松.看过一个之后可以集体讨论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和吸引观众的经典片段.所有都观看之后可以组织一个表演环节.挑选同学模仿电影里的片段自由发挥.诸如此类.

③ 电影赏析论文2000字左右,最好是自己写的!谢谢,高分求助!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④ 英语电影赏析的析包括哪些内容

很多人在观看英语电影赏析的过程中,会带入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获得新的感悟和理解。

英汉对照是英语电影赏析的一大特点,既有英文原文,也提供中文翻译,有助于英语爱好者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同时,英语电影赏析还提供了注释,为读者的自学提供了参考。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英文电影赏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国有哪些病毒感染的电影 浏览:410
快手如何开电影直播间 浏览:682
李修贤和郭富城合作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85
80年代中国好看的电影 浏览:828
朝鲜战争血战长津湖免费电影 浏览:409
9号说电影有哪些内容 浏览:275
如何正确看电影 浏览:249
双故事线电影有哪些 浏览:192
电影二十岁怎么下映了 浏览:42
女孩拉小提琴视频叫什么电影 浏览:395
关于金融的电影有哪些方面 浏览:458
失爱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336
泰和电影院有哪些 浏览:646
国家利益电影完整版免费看 浏览:168
好看的国王电影 浏览:535
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分数线是多少分 浏览:400
蒙面打架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516
电脑可下的免费看电影 浏览:318
免费看电影上帝之城 浏览:821
电影女巫传达什么意思 浏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