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一电影制片厂企业
八一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2年8月1日,以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是一个具有摄制故事片、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国防科研片、电视片和电视剧等多片种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 半个多世纪以来,八一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拍摄各类题材电影作品2400余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余部: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民支队》《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诞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异彩纷呈的电影画面,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一页。 进入新世纪,八一厂又摄制完成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情暖万家》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来,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庆典纪念活动中屡有建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推出了《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时,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击》等一系列屡获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是八一电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曾经缔造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八一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八一厂一定会奋发努力,始终不渝的坚守主流文化阵地,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讴歌英雄,展示崇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新的篇章。
影片生产部
成立于1953年,前身为制片室、总调度室、生产办公室、生产处。1993年9月改为现名称。系厂影视生产指挥机构,由生产调度室、外协办、宣传发行科、物资供应科及资料室组成,负责宣传和拍摄物资的供应等。
故事片部
成立于1954年6月,下辖演员队、导演室、摄影室、美术室、制片室、化服道车间、置景车间,是八一厂故事片生产的主要部门。拥有近两万平方米的服装、道具仓库,存有北洋军阀、国民党军、美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时期的军服和中国历代各式服装约几十万套,并有三、四十年代美军、日军和中国军队各类效果、道具枪炮等装备,以及明清时期各类家具及军用、日用各类陈设道具数万件;有五个总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的摄影棚,其中2号棚是国内唯一有玻璃珠银幕合成设备的摄影棚。
电影文学部
成立于1954年,前身为编剧科。该部由文学编辑室、研究室和《中外军事影视》杂志编辑部组成。文学编辑室和研究室主要为故事片生产提供电影文学剧本、进行电影理论研究;《中外军事影视》杂志为中国唯一一本军事影视刊物,1982年4月创刊,原名《八一电影》,1955年改为现名。
军教影片部
成立于1958年5月,原为军教片部。1998年8月与新闻纪录片部组编成该部。由编导室、摄影室、制片室组成,则专门为部队训练、教学服务的军教影片创作生产部门。
电视部
成立于1993年,主要负责生产电视剧及电视专题片等。自成立至1998年底先后创作完成《编外监察官》、《梁士英》、《中流砥柱》、《血战万源》、《生死之间》、《士兵突击》等电视剧和大型专题片。
技术部
成立于1953年5月,前身为技术室,1993年9改为现名。该部由洗印车间、录音车间、剪辑车间、动画车间、照明车间、特技车间、整备车间和湖北分部组成。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摄影洗印录音照明设备,如录音车间具有整套杜比SR-D的设备,洗印车间具有电脑数据化控制的底剪、配光、印片工艺设备等。湖北分部位于湖北省谷城县,占地293亩,地面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成于1976年9月,1993年改为现名,目前主要负责生产供农村放映用的16毫米拷贝。
中国三环音像社
1989年10月创办,是全军唯一一家出版文艺音像制品的单位。该社拥有一流的影视前、后期制作设备,出品了大量影视音像制品,主要有《百首优秀歌曲--军营卡拉OK》、专题片《女性之光》(1-5集)录像带、及《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等30余部影片的VCD影碟制品。
王佐军事影视基地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始建于1993年。占地705亩,建筑面积833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家多功能军事影视生产基地。可为影片摄制提供外景拍摄场地及使用道具,并供游客参观。基地分为"文戏"、"武戏"两个区域。文戏区占地200亩,区内设有"双清别墅"、"江南水乡"等景点,并规划建设"丰泽园"、"南方小镇"等。武戏区建有"咸阳城"、"道具城"、"车炮库"等景点,并设有"军事战区"、"军事训练区"、"特技表演区"、"战车展览区"等。
自建厂至1998年底,已摄制各种影片1814部(辑),其中军事教育和国防科研片416部(辑),科学教育、军训简报133部,新闻纪录片、新闻期刊片1050部(辑),故事片212部和美术片3部。并摄制电视剧33部、电视专题片36部,汉语译制故事片54部、汉语译制军教片140部,外语译制纪录片32部。
Ⅱ 麦子的个人经历
1988年至1997年人们叫他王平超;1997年以后人们叫他麦子。
麦子从小生活农村,听秦腔长大,干各种农活。母亲常年病痛在身,从小为母亲踏腿搓背。
12岁时,和他一起在汉武帝陵下玩耍的六岁弟弟突然夭折,使少年王平超过早笼罩在死亡和孤独的阴影中。
小学时期,写的作文常常成为学校范文。其中,《我家的小山羊》一文发表在学校黑板报上,对王平超有一定鼓励。考初中时,语文全校第一。
1988年9月9日,王平超因一叠朋友送的卡片而开始创作第一首中学时代诗歌作品《无知》;此后天天在小卡上写诗一首,随后开始了一个人生梦想:做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到处走,传递温暖。
1989年创办“星星”诗社,会员一人,将他每天所写的诗歌张贴在教室后墙上。
1990年创作诗歌《我只是一名纤夫》、《命运的交响》、《一个声音》、《我的上帝》等上百首作品;编著诗配散文集《命运的交响》。开始频繁往返于兴平至西安的免费汽车上,去西北大学寻找写诗的人。
同年3月22日,王平超花30元买了一张火车票,为出版诗集《命运的交响》只身流浪北京。
1992年,王平超的中篇小说《雪夜》获中学生语文大赛优秀奖。同年,在西北大学结识了他最好的朋友樊晓勇。
1995年5月,在西北大学,王平超85元买到第一把木吉他;并创作了民谣《流浪的麦子》、《小妹》等。
1994年夏,听樊晓勇说北京有个圆明园画家村,王平超便第六次北上前往此地。回陕西时路过山西临汾,第9次在那里下车,去拜访山西师大的几个诗友及《语文报》社。
9月10日,在圆明园画家村创作第一幅油画作品《自画像》;随后再次创作了《画室》等油画作品(此画已遗失)。
11月12日,在北大大讲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弹唱了一首民谣《月光》。
1995年开春,跳窗住进了北大校内未名湖后湖朗润园岛上一处无人的院落,一周后被主人生物系的周亚琴老师发现,好心地给了他房门钥匙,从此居住此岛一年半,每天以面疙瘩为食。期间创作了大量歌曲及诗歌作品,包括《民歌》、《沿着河走》、《布谷鸟之歌》等等(王平超为此岛取名“布谷岛”) 。
11月7日,为了创作音乐第一次流浪新疆,坐天山脚下,面对群峰,想世间万物。
1996年1月16日,正是腊月16他的生日那天,王平超为音乐第二次浪迹新疆。这一年,在五道口的“亚梦”摇滚酒吧实施行为艺术《平超与一个囚徒的关系》;在北大朗润园创作长诗《名字》等。
同年夏,在圆明园画家村创作民谣《吉他摔在马路上裂了》等。
创作民谣《读大一的女孩》等。并在清华大学琴房内,吉他弹唱,录制了15首民谣精选集。
1997年,圆明园房租到期后,又偷偷住回已经荒芜的北大朗润园,创作长诗《时间是人的孩子》等。
1988年至1997年,累计创作长短诗作数千首,装满一个大提包,至今无暇整理。累计创作民谣歌曲30余首。
4月,录音师老哥开始为王平超灌录他的首张个人民谣专辑《流浪的麦子》,并准备与年中发行磁带,这件事因为4月12日,平超在未名湖边练琴时,被北京大学保卫科第二次以三无人员为由,强行没收了他的录音吉他和所有的东西。四十天后还给他的吉他已经变形,录音的事遭到彻底延误!随后他的所有民谣作品雪藏至今,长达15年之久。
诗歌创作的事,除极少量作品之外(也就是《语文报》上的七首),均未发表。在中国,发表是需要关系的,这不是王平超的性格。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没有中国诗歌界的分文帮助及鼓励。被王平超一手拉扯出来的闫妮,“1995年被保送北京大学,评为“中国校园十大诗人”,荣获各类文学奖项20余次。1996年应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16届世界诗人大会。台湾《诗世界》等多家报刊对其做过重点介绍。作品收入多种选集,并被《大众文摘》等报刊转载……”此外,王平超与中国诗歌界没有任何关系。王平超始终倔强地认为:这个圈子烂俗不堪、不值一提。那些有幸欣赏到王平超诗句的人,从不关心王平超在哪里。
7月,与李T组建“微”先锋摇滚乐队。
8月,搬到圆明园村北的摇滚树村,是最早住进此地的音乐人之一。一些乐手在听到王平超的民谣《流浪的麦子》之后大加赞赏。不知不觉地,“麦子”代替“王平超”被大家纷纷叫起。
1997年怀着失去母亲的悲痛,在西安美院学生宿舍哭着创作了《母亲与麦子》、《灵魂》、《存在还是毁灭》、《宇宙的孤独》、《麦子的音乐》、《去看烟花社火的孩子们》、《我的十八岁》、《一个马铃薯的下午》、《那些人聚集在灯下》、《穷人们》、《群居者》、《夜黑》、《水的第五弦》、《我感到绝望》、《太阳之子》等等系列绘画作品。
10月,“微”乐队开始排练随后陆续演出。
11月,创作献给妈妈的诗歌《五月的雷雨之夜》、《三兄弟》等。
1999年3月,参加在唐山举办的“春天来了”中国新音乐发表大会;于台上不由自主地疯狂奔跑、摔、自残。随后中国各大摇滚媒体对麦子的行为作了陆续报道。
5月,乐队单曲《佛光》发表于《摩登天空3》合辑中,成为中国摇滚乐经典。
6月,一个叫春树的北京女孩主动找麦子并做了他的女友,每逢周末骑自行车来树村找他。
9月,编辑手抄本短诗集《苔藓的倔强》和长诗集《盲夜》,在摇滚圈里出售,换取生活费;乐评人彭洪武在《通俗歌曲》摇滚杂志上开辟“麦子与微”专栏。
11月底,创作496行长篇史诗《盲夜》及长诗《幻觉》、《幻灭》、《幻漂》三部曲及长诗《灰尘》等。
1999 年底,“微”乐队在老哥录音棚灌录专辑《水》。
2000年秋,录制的《微 水》专辑出版。
《水》被列入中国摇滚乐十大唱片之一;被西方媒体称为“真正中国的声音”。
2001年初,创作木版油画系列《歌唱》。
3月,在北京三里屯“丛林”酒吧举办“不刷牙的动物”麦子个人画展。
夏天,创作行为艺术作品《哭世界 笑世界》应邀为香港“米变”亚洲艺术巡展创作行为艺术作品《大米与分币》,在亚洲四国巡映期间受到好评。
8月,创作短篇小说《西红柿》和《五秒》。
10月,举办首场概念系列演出《我梦见大禹》,并制作现场VCD。
沽源坝上草原创作四个行为艺术作品《暴光黑夜》、《上和下》、《隐士与喷漆》、《网》。
长春“桥”中国当代艺术年度邀请展,首次展出《现在之间的距离》。
东北师大为麦子举办歌迷见面会及“现在主义讲座”。
悉尼4A画廊中国短片展(澳大利亚)。
在济南的“森林?空气?水”当代艺术展上创作行为作品《树枝》和《植物的琴声》。
2003年5月的一个下午,麦子突然顿悟了“万物本微”的世界本相及“微”对于人类的意义,随后整理出两万字“微”以及“现在主义”两个互为关联的哲学。其思想主张——“人们通过温暖获得对彼此的理解”;万物有一个唯一的相同点:“微”,融入自传后,将书名定为《微-流浪的麦子》。 7月,搬家到宋庄和艺术家马上住在一起继续写书。
12月,搬家到艺术家洪旭和倪榃在亚运村的宿舍继续写书。
2004年初,在杨超导演的《旅程》中扮演一位车匪头子,这部影片荣获57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特别奖。
“对话-多元”文化艺术展(中央美院)
3月,北京“赶集”当代艺术文件大展上,首次展出2001年的十幅《歌唱》系列木版油画。
谢了赵树林想做自己经纪人的事情,同时谢了各类艺术展览及摇滚演出,继续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每天15小时左右工作量创作自传体小说。
宋庄“暧昧-昧暧”前卫艺术展,展出装置作品:《人群出没》。
8月24日,小说《微-流浪的麦子》基本成形,历时三年整。
2006年1月1日,王笠人导演的电影《草芥》开机,麦子主演一位凄惨的搬运工;并随后为《草芥》创作诗歌、主题歌及复杂的电影音乐及制作音效工程。次年1月该片拿到鹿特丹影展基金,5月获“南京独立影展”处女作奖。11月导演及麦子前往新加坡参加电影节,《草芥》提名五项奖包括最佳男演员奖。 3月,段利平借给麦子一万五千元,使他的生活趋以稳定,并在4月底自印了20万字缩减版的《微-流浪的麦子》两千册后,开始重新修改此书,于2007年年初定稿,共计50万字。
11月,完成电影剧本《无力还死》、《江湖医生》。
12月,为电影《九九》作曲。
2007年3月至6月,在北京及咸阳两地导演电影《江湖医生》,拍了30盘DV,至今无暇剪辑。
7月1日,麦子偕“微”乐队入住宋庄。成立世界“微”哲学研究院,指明:世界尤其是中国,需要重建哲学。随后的一天下午,思考“万物本微”时顿悟“万物无痕”,这是“微的哲学”的重要真相之一。
8月至9月,与吉他手陈炯合作完成一小时史诗作品:《微》。
9月12日,在鼓楼MAO俱乐部首次演出《微》。
10月,陆续创作雕塑作品:《穷人》、《上帝无助的双手》、《微呐喊》、《老子与大地》、《手鼓》。
参考并合并了《微-流浪的麦子》书后的“微”以及“现在主义”两个哲学文本,融合几年来的新觉悟,开始潜心创作童话式纯哲学读本《微的哲学》。 11月8号,参加第三届宋庄艺术节的“宋庄制造”展,在上上美术馆第二次演出《微》。馆长胡月朋为“微”乐队提供了五千元演出费。
11月,一分钟影像作品《卖艺》及《大米与分币》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中国录影带”单元展映。
2008年1月,与邱杰合作,为电影《马桶上的甜蜜生活》配乐。
行为影片《哭世界?笑世界》在柏林Directors Lounge艺术电影节展映。
3月8日,宋庄举办“当代女性艺术联展”,麦子应邀为画册《角度》中十位女画家的作品配诗。花掉身上仅有的150元为百位女艺术家买得百朵玫瑰作为礼物,实施了自己的行为艺术“三?八孔明灯的祝愿”。
4月底,参加第14届法国图尔亚洲艺术电影节。
创作油画《万物无痕》、《静观》,参加自然代言艺术展。
5月初《微的哲学》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书的封面燃烧着一支红色的蜡烛,蜡光下面引用了书中一句话:“当人类觉察到‘微’的时候,‘微’便在行动——传递温暖、爱、纯真;驱散孤独、恐惧、不幸……”
5月12日,冥冥之中,汶川发生了地震,麦子在小堡广场签名售书,向灾区捐了735元书款及一副油画作品和两件雕塑作品。
2009年1月——3月,拍摄故事片《世界》
8月参加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第一次发表广受好评的作品《伞》。实施过程是:麦子打着一把会下雨的伞走在北京798内。
8月底去四川都江堰拍摄行为影片《洗-范跑跑》,并撰写多篇论文拷问中国文化道德现状。
9月实施行为《洗-抗议美国对华经济侵略》时被抓,在国内当代艺术圈掀起了一场大争论。
10月《世界》参加南京第六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2009年遇到树音乐的执行总监老妖,得到老妖的支持和帮助,在树音乐的粮录音棚中开始了录制早期的民谣歌曲《小花》、《小木车》、《诗了你的青春》等十余首歌曲。在老妖的大力帮助下开始继续创作作品并有机会和很多著名优秀的音乐人合作。现在唱片进行到了后期的缩混阶段。
Ⅲ 22年前,陈凯歌请来李雪健演秦始皇,这电影已经成功了一半
之前,内地上了一部 《大秦赋》 。
该剧虽强势霸屏,热度空前;却也树大招风,口碑分化。
讲真的,番茄对该剧好坏不予置否—— 不过,一首秦赋近八十集,着实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
但如果各位对秦史感兴趣,想要重温秦史演义,番茄这里倒是有一个绝佳的推荐——
《荆轲刺秦王》
秦王 嬴政 ,是质子 秦庄襄王 与 赵姬 之后。
于赵国生长,回秦国即位。
在《荆轲刺秦王》中,戏骨 李雪健 饰演的秦嬴政刚一登场,便高喊着“ 不忘秦国先君的统一大愿 ”。
这个统一大愿,既是他的志向,也是他的心魔。
嬴政想统一六国却谈何容易。
不说敌国不肯轻易就范,就连秦国的朝野之中也尽是阻碍。
寥毐 秽乱后宫,控制了嬴政的生母赵姬。
他虽然在人前卑躬屈膝,可暗地里却野心极大。不仅妄称自己是嬴政的“假父”,甚至还和赵姬诞下二子私养于后宫之中。
吕不韦 权倾朝野,控制了朝廷的半数势力。
他虽然扶持嬴政让秦国富强,可对于这位日益崛起的秦国新王来说,自己的这位仲父却成了统一六国的最大掣肘。
嬴政不肯就范,而且此时秦国大军已攻至韩国都城脚下。
在咸阳殿上,虽然韩使求情,吕不韦干预,可嬴政最终还是力排众议,传令铁军一举攻下了韩国。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燕赵。
巩俐 饰演的 赵女 和嬴政青梅竹马,当年她和嬴政一起由赵入秦。
她懂得嬴政的心思,在赵女看来,嬴政统一六国为的是天下苍生。
于是乎,赵女为嬴政献上了一条攻燕的上策:
放逐在秦为质的燕太子回国,同时自己假意负罪随行。待燕太子回归朝堂之后,赵女便会唆使其派出刺客刺杀嬴政。
如此一来,嬴政便有了攻打燕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嬴政本来舍不得赵女离开自己,可爱人却坚持以身犯险,为嬴政实现统一甘愿赴汤蹈火。
几日之后,燕太子和赵女一起返回了燕国。
燕太子本并不知晓嬴政和赵女的计谋,面对赵女的献计,燕太子深信不疑。
而他们回国后马上就物色到了刺秦的绝佳人选——剑客 荆轲 。
荆轲本是世间一流的刺客,可杀人如麻的他却因为误杀一个少女而陷入业障之中。
荆轲不愿再杀人造孽,而自己也变得如同一具行尸走肉。
赵女救下了困顿中的荆轲,她深知荆轲就是完成嬴政计划的最佳人选。
可让她怎么都没想到的是, 在自己和荆轲的接触过程中,两个人竟然慢慢产生了情谊。
赵女知道,荆轲若去刺杀嬴政必将有去无回。而面对旧爱和新欢,赵女第一次犹豫了。
嬴政远在秦国,并不知晓赵女的计划进展如何。
可此时的他已经肃清了朝堂中最后的障碍。
寥毐谋反声势虽大,却被早有准备的嬴政一举歼灭,最终落得一个车裂极刑;;
吕不韦虽一生叱咤风云,可他和嬴政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却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在肃清内乱之后,秦王嬴政终于把所有的权力都攥到了自己的手中。
他要开始复仇了,而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赵国。
秦国伐赵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燕太子和赵女的耳中。
据说惨烈的战斗已经持续多日,赵王虽被围困在都城邯郸之中却誓死不降。
如今城中烧马骨,吃人肉,赵王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他甚至已经下令, 如果邯郸城破,所有的赵国儿童都将殉国。
赵女不忍心故国生灵涂炭,在和荆轲作别之后,她便亲自赶往邯郸希望阻止嬴政和赵王的纷争。无论谁将来占领城池,城中的百姓毕竟是无辜的。
可单纯的赵女还是低估了列国纷争的残酷。她其实也忘了,嬴政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赵国和自己一起放马的小男孩。
当赵女赶到邯郸城下时,赵国的孩子们都已经死了。
一半是被赵王逼着跳下城墙殉了国;
一半是被嬴政活埋断了复仇的根;
赵女晕厥了过去,不知道她是否在意识尚存时,看清了这些大争之世的王。
赵女被送回燕国后,和荆轲剖白了自己与秦王的密谋。
她坦白相告: 嬴政知道燕国使节会去刺杀自己,而他也将以此为由吞并燕国。
虽然知道此行必死无疑,虽然知道嬴政自会严加防范,但荆轲依然决定执行这次刺杀任务。
这是为了自己,为了天下,更是为了心爱的赵女。
镜头一转,荆轲已经来到了秦国的咸阳殿上。
秦王虽然满脸笑容可眼中却尽是杀意,可他却没料到荆轲在这场必杀之局中使了一诈。
荆轲装疯卖傻,一到殿上便坦言自己是来刺杀秦王的,而这幕后的始作俑者正是燕太子。
就在秦王兴奋高呼秦国和燕国即将开战之时,荆轲拿出了藏匿在布防图中的利刃。
嬴政虽然早有准备,却没想到刺客还有后手,此时他的脸上也变了颜色。
荆轲追,嬴政逃,偌大的咸阳殿上竟然没有一人向秦王伸出援手。
当满朝文武百官惊慌失色之时,嬴政最终还是靠着自己的一剑刺死了这位燕国刺客。
逃过了这场死劫。
嬴政即将成为统一天下的王。
《荆轲刺秦王》,豆瓣评分 8.1 。
低!这评分太低了。
如今陈凯歌坐在综艺节目中,看小四哭,看尔导怒。
和其他几位咖相比,陈导的存在感和话题度都不高,始终是笑呵呵地坐在那。
不过在番茄看来,这就像陈凯歌的江湖地位一样,他绝对是华语影坛中最被低估的大导演且没有之一!
从让世人看不懂《无极》开始,陈凯歌就没少挨骂。
《赵氏孤儿》、《道士下山》、《妖猫传》各个被喷得体无完肤,但各位恐怕都忘了,神作《霸王别姬》和这部《荆轲刺秦王》都是他的手笔。
陈凯歌的作品极具先驱意识和鲜明风格,只可惜有时颠覆性太强,很多不为大众所接纳。
但就这点来说,私以为姜文比陈凯歌幸运得多。
很多人都推荐观众要看其他国家的剪辑版本,相比之下大陆发行版为了迎合观众,几条故事线都做了过多剖白反而丧失了神作本该具有的艺术性。
但不论什么版本,《荆轲刺秦王》中人物角色之立体,故事线索之丰满,都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在巅峰时期的超一流水准。
在《荆轲刺秦王》中,光演员阵容就可豆瓣过九。
巩俐 饰赵姬、 张丰毅 饰荆轲、 王志文 饰寥毐、 陈凯歌 饰吕不韦。
就连只露一脸面的小小配角,也配置上了 赵本山、潘长江、周迅、王千源 等等。
抛开这些大咖在剧中疯狂对飙演技不谈,番茄觉得陈凯歌找来 李雪健 演秦王嬴政,这电影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电影虽然片名为《荆轲刺秦王》,可番茄觉得他更像是“秦始皇养成记”。
这里请注意,秦王只是秦国的王,而秦始皇却是覆灭了六国统一天下的王。
这其中嬴政经历了什么,都被李雪健和陈凯歌通过电影这门通俗艺术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影片伊始,嬴政只是个背负责任和使命的普通人。
只不过,他的责任的统治秦国,他的使命是统一天下。
嬴政有手段,务实政。
他亲自率军征讨敌国,和将士们一同风餐露宿;他在政治上明察秋毫,面对后宫秽乱和朝堂之争都应对的得心应手。
一个国家的王,是政客中的政客。
在朝中和宫内嬴政手舞足蹈看似如同一个昏庸君主,可眉宇之间一闪而过闪过的凌厉霸气却能直击观众内心,让人深切感到他的野心和强大。
李雪健仅用了几个镜头,便将这个能力练达、城府深沉、野心磅礴的超级政客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中段,嬴政遭受了人生苦难。
只是身为秦王,这种苦难来得比常人强烈千万倍。
母后和假宦官私通,寥毐谋反赵姬岂能不知,自己的生母也想置自己于死地;
吕不韦本是自己的主心骨,可政见不合以及私生子的谣言却只能让两人分道扬镳;
自己本来和赵女青梅竹马,可秦赵两国利益却将相爱之人对到了对立面上。
王虽然面对的是天下俯首,可终究是孤家寡人。
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就必须亲手除掉这些阻挠。于是他送走赵女、禁毙母后、逼杀仲父。
在独掌大权的过程中,李雪健饰演的 嬴政有摒弃私情的伤、有众叛亲离的痛,有无路可逃的苦。
影片结尾,嬴政离统一大愿越来越近,离普济苍生却越来越远。
在经历了无尽伤痛之后,他成为了一个暴虐、疯狂的统治者。
在攻克赵国邯郸之后,嬴政本一度想要放掉赵国那些孩子,可他想起了自己对赵国的血腥复仇。 他怕眼前这些懵懂的孩子成为祸根,在数十年之后向自己发难。
所以,他坑杀了所有幸存的孩童。
此时的嬴政已经黑化成了一个真正的暴君。
他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也完全摒弃了私人的 情感 。
影片终了,赵女接走了荆轲的遗体,嬴政也没有为难她。
眼见故人离去,嬴政眼中从伤感到迷茫,从失落到狂热。
或许直到此刻,嬴政才彻底成为即将统一天下的王。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鸥鸥)
Ⅳ 电影背后的故事:来自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智取华山》
导演小传
郭维(1922-2014年 ),生于天津。1938年先后在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华北联大文工团、火线剧社等任演员、戏剧组长等。曾任河北省文工团团长。1950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曾协助史东山拍摄《新儿女英雄传》。1953开始独立导演影片。1954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回到北影厂任导演。
代表作:《智取华山》(兼编剧之一)、《董存瑞》、《花好月圆》、《铡美案》(戏曲片)等。
图为电影分镜头剧本,片名原来叫《奇取华山》。电影故事来自1949年七个解放军战士和一个老百姓上华山活捉国民党残部的真实事件。
第一次独立拍电影的郭维(图右)拿到本子不久就去见了当年“智取华山”的英雄刘吉尧(图左)。这是他们的合影。
片中的侦察参谋叫“刘明基”,由郭允泰扮演。
“常生林”的原型就是为解放军战士带路的(1913-1984)。图为王银生。
演“匪旅长方子乔”的是后来享有“鬼子王”之称的反派演员方化(1925-1994)。
片里还有一位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走红的上海老明星——扮演“匪旅长妻”的黎莉莉(1915-2005)。
“智取华山”关键就在一个“爬”字上,这可难为了剧组。光秃秃的直峰陡壁,怎么爬呀?有了当地农民兄弟的帮助,演员们也没含糊,真爬上来了!要是现在拍片,怎么也得弄个特技吧?
剧组提心吊胆地在华山拍了三个月的外景,期间大家还吃到了华山参。
在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智取华山》获得争取自由斗争奖。
演职员表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3年出品
原著西北军区创作组集体创作 执笔王宗元/仁萍 改编郭维/纪叶/东方 导演郭维 摄影陈民魂 剪辑严尚华 剧务金保生/赵义虎 服装王烽 布景设计秦威 录音蔡军 布景副设计王桂枝 洗印董鸿翼/陈福庭 照明张海山 场记于清 化装李恩德/王希钟 特技姜亦素/ 张玉珊 音响娜雷 剧务主任纪少岚 作曲陈地/李季达 指挥曹鹏 演奏北影管弦乐队
协助演出西北军区/陕西军区/渭南军分区/咸阳军分区
团长…李金榜
政委…许又新
参谋长…杨庆卫
侦察参谋刘明基…郭允泰
路德亮…田丹
孟士俊…阎增和
朱开富…李雨农
杨小保…白尔纯
王生齐…黄非
刘家典…高平
常生林…刘柳
常母…胡朋
常妻…张茜
深山老人…贾六
匪旅长方子乔…方化
匪旅长妻…黎莉莉
匪参谋长…管宗祥
匪关营长…陈志坚
匪侯副营长…刘宗
匪副官…赵义虎
匪排长…安然
匪班长…梁新
匪兵…李岩
电影连环画《智取华山》部分精彩内页欣赏: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