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发展沿革
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建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由陈波儿等革命文艺工作者倡议并筹办的,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研究所由陈波儿任所长,王逸任副所长,谢铁骊等为教师。1950年9月与1951年9月,研究所招收了演员一班和演员二班,成为电影表演学院的前身。
演员一班和二班的生源来自高中毕业生、厂矿青年工人、文艺团体的青年演员和在校大学生。一班学生有马中行等30多人,二班学生有马世达等32人。他们现多已成为电影表演艺术家和专家。
1951年7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建立演员系。演员一班为二年级,二班为一年级。主任为王逸,一班班主任教员为谢铁骊,二班为陈怀恺。教师包括唐远之、巴鸿等。
1953年9月,演员一班学生毕业,全部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北京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并为建立电影演员本科学系培训师资,聘请苏联表演艺术家鲍?玛?卡赞斯基授课,举办了演员专修班。
1956年6月,电影学院建立电影演员系,首届系主任为张客。演员系为本科四年制,生源主要来自高中毕业生和厂矿青年工人。1956班学生有33人,主任教员为肖龙。1957班有21人,初期主任教员为唐远之,后为欧阳儒秋。1959班有20人,主任教员为史宽。1960年,学院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
1960年9月,表演系主任申伸,副系主任邸力。1960年夏,56班学生毕业,排演舞台剧《雷雨》、《普拉东克列契特》,参加《风从东方来》等故事片演员工作。56班学生还担任了学院毕业作业指导委员会统筹下的六部短故事片演员。
1961年,57班毕业生公演舞台剧《北大荒人》。1962年,59班学生参加了多部故事片拍摄。1963年7月,学院决定电影演员系改称电影表演系。1964年,60班师生排演《粮食》等舞台戏到农村公演,还拍摄了《新任队长》等短片。
1965年初,61班毕业生排演舞台剧《年青的一代》。1970年5月,全体教师被下放到河省保定4802部队农场,同时参加种植水稻劳动。表演系教师与全院下放劳动的教师共同创作演出《新的篇章》等舞台剧。
1973年9月,电影表演系并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剧学院表演系。1976年初,原电影表演系教师回到学校,孙月枝成为表演系主任。1976年夏,表演系招收1976级工农兵学员大专班,1977年3月入学,共录取19人。1978年夏,表演系恢复本科生招生,这是文革后第一届。
1978年,欧阳儒秋成为表演系负责人,78班学生演出了多部剧目,并参加学院文革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樱》。1980年,江韵辉、刘诗兵为副系主任。1982年3月,李宁任表演系主任。1984年9月,招收本科生18名。1986年该班毕业,学生参加多部影片拍摄。
1984年12月,钱学格成为表演系主任。1985年9月,表演系举办表演干部专修班,招录影视界青年演员。1987年,招生本科生17名。1991年该班毕业,胡晓光留校任教。
1988年8月,刘诗兵成为系主任。1988年、1989年、1990年连续三年各招收本科生15名、14名、16名。1990年还招收表演专业证书班学员30名。从1991年起,表演系开始招收研究生,1992年招收一名研究生。1992年夏,88班毕业,学生实习期间参加多部影片拍摄,扈强、蒋文丽留校任教。1992年4月,刘诗兵再次成为系主任,刘斯民为副系主任。1992年9月,招收本科生13名。
从1956年至1966年,电影学院共招收本科生5个教学班及一个预科班。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表演系老教师们备受磨难。1976年,刘诗兵成为表演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7年冬,表演系教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80周年,排演大型舞台剧《最后一幕》。
1978年,表演系恢复本科生招生,这是文革后第一届。1979年,表演师资班排练并演出了多个舞台剧。1980年初,学院任命孙月枝为表演系主任。1981年,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制片厂表演人才,招收了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本科班。1982年3月,学院决定李宁任表演系主任。1982年9月,招收本科生12名。1986年该班毕业。
1984年9月,招收本科生18名。1988年8月,刘诗兵成为系主任。1988年、1989年、1990年连续三年各招收本科生15名、14名、16名。1990年还招收了首届表演专业证书班学员30名。在表演系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不断提高、扩大之际,1991年首次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一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表演创作,导师为钱学格。1992年招收一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表演创作和教学,导师为刘诗兵。1992年夏,88班毕业,学生实习期间参加多部影片拍摄,扈强、蒋文丽留校任教。
1992年4月,学院任命刘诗兵为系主任,刘斯民为副系主任。1992年9月,招收本科生13名。表演系在教学水平和规模的不断提高、扩大之际,从199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2年首次招收一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表演创作,导师为钱学格。1992年夏,88班毕业,学生实习期间参加多部影片拍摄,扈强、蒋文丽留校任教。
表演系的发展沿革从1950年代开始,经历了多阶段的建立、改革和扩大,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演员和表演专家。从初创阶段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培养演员和提高演员素质,到后续阶段培养师资和招收研究生,表演系在电影表演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⑵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附属中学的学校规模
四川师范大学电视电影学院附中(现称作“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三实验中学”)是全国首创第一所全日制艺术中学。新校区(含影视公园)总占地300亩,项目资金15600万元(约1.56亿)。建设内容为影视公园及教学楼、艺术实践楼、办公楼、教师宿舍、图书馆等。学校开设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课程,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总数为3000人。
目前分为初中部、初升高衔接班、高中文化部以及高中艺术部。学校主打教学是高中艺术部
高中艺术部目前有编导、播音主持、表演、美术四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