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的演员们后来怎么样呢
《渡江侦察记》是一部很有年代感的电影了,它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4年出品的,该片主要讲述了在渡江战役的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领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胜利的故事。
这部电影上映至今也有64年了,这部影片的演员们几乎全都已经去世了,只有极个别还在世,但已经是人到暮年了。那么这些演员在饰演过这部电影之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李连长——孙道临
孙道临是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他出生于1921年,这部电影是他主演的第三部电影,而他的前一部电影《乌鸦与麻雀》(1949年)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演完《渡江侦察记》之后,他又主演了《南岛风云》、《早春二月》、《李四光》等经典影片。
自1984年起,他开始自己导演作品,比如《雷雨》、《非常大总统》、《继母》、《詹天佑》等影片都是他执导的。1988年他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
孙道临曾经于1995年获得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第5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特别荣誉奖、2000年执导的《詹天佑》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等。2007年12月28日,孙道临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6岁。
二、吴老贵——齐衡说起齐衡,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出生于1912年的沈阳,自小就生活在日本统治的环境下,在他读中学的时候,因为日本学生经常嘲弄中国学生,学校却对日本学生加以袒护,他不堪忍受屈辱,愤而退学。
在九一八事变后,他离开东北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但因经济窘迫读了一年就退学了。之后他加入上海中国艺术供应社和山东省剧团,参加了《父归》、《大刀王五》等具有反帝反封建意义的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各地剧团演出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演出。
在1946年11月,齐衡参加了人生第一场电影《圣城记》的拍摄,从此走上了电影演员的道路。后来他加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在很多战争影片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在《渡江侦察记》这部影片中他饰演的老侦查员吴老贵,成功塑造了一个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最后英勇的献出自己生命的动人形象。
这部影片被评为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而这部影片中演员一等奖有两个,其一是孙道临,另一个就是齐衡。在“温阁”(谐音)刚开始的时候,他因耿直的性格,不满于当时的环境,曾跳入黄浦江自杀,但被好多人救了上来。后来他长期抑郁,最终患上了肾癌,于1972年病逝,享年60岁。
三、小马——孙永平
孙永平出生于1930年,1946年进入胶东国防剧团、新四军军部文工团任演员。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老兵新传》、《51号兵站》、《金沙江畔》等二十多部电影中饰演重要角色。
从1964年开始,孙永平转型幕后,从事导演工作,执导了《大庆战歌》、《火红的年代》、《三定桩》、《石油盛开大庆花》、《白莲花》等经典电影。2011年11月2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四、周长喜——康泰
现在能记得康泰的人估计也不多了,他出生于1927年,于1985年1月22日突发心肌梗病逝,享年58岁。他1945年进入华北电影公司任演员,在他40年的从艺生涯中,为我们塑造了不少角色。
他曾经在《玫瑰多刺》、《青春之歌》、《渡江侦察记》、《海魂》、《苦难的心》、《第二次握手》、《特殊身份的警察》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其中他主演的《苦难的心》还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而他也曾于1980年获得第二届电影小百花奖优秀男主角奖。
五、杨威——中叔皇
中叔皇是我国重要的电影演员、导演,他出生于1925年,全国解放之后,他参演了第一部电影《人民的巨掌》,在影片中他饰演的是人民公安,之后他又参加了多部影片,饰演过工会主任、公方经理、三轮车工人、革命军人等角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中叔皇演员生涯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经典角色。从1975年开始,中叔皇转型做导演,其中一部作品《白莲花》就是他和孙永平一起执导的。2005年8月25日中叔皇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
六、参谋长——穆宏
穆宏是我国早期电影演员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920年,于1969年不幸去世,享年49岁。他是话剧演员、导演出身,曾经自己编排并出演大型话剧《文天祥》。从1948年起,他开始参演电影,在《再相逢》、《子孙万代》、《万象宝塔》等影片中饰演了重要的角色。
全国解放后,他除了拍戏之外,还编写剧本,不过他饰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配角。他的戏路很宽,好人坏人,正反两派都能演,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的《南岛风云》就是他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他还参演过《翠岗红旗》、《南征北战》、《金沙江畔》等经典电影。
七、刘四姐——李玲君
在众多男演员中,李玲君饰演的女游击队长刘四姐可谓是影片中的亮点,她也因此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一枚。李玲君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自拍摄完这部影片后,李玲君又陆续拍摄了二十多部作品,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
由于年龄原因,李玲君自1998年拍摄完《不夜城》之后,就再也没参演电影了,而恰巧的是,在这部影片中,她跟孙道临又一次合作。现如今李玲君已经有20年没有拍戏了,而且她的年事已高,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拍戏了,希望她的身体 健康 ,万事如意,毕竟当年《渡江侦察记》同剧组的主演们,就只有她老人家还在世了。
这部老电影的导演是汤晓丹,解放前马来西亚回来的华侨,是个高寿的老人家,2012年一百零二岁时去世。当年汤导演花了一年的心血,完成了《渡江侦察记》,然后把从电影里所得的个人收益,用来买了架钢琴给儿子,儿子汤沐海也很争气,最终成为一名音乐家。主角孙道临,是老燕大哲学系出身的高知,在当年,他所扮演的角色,都富有知性气息,迥异于流行的工农兵形象,大概也算银幕上知识分子最后的坚守了,但是在渡江侦察记里,他饰演的主角形象并不是很出彩,他真正令人难忘,塑造的银幕形象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男主角李侠。
孙老师逝世于07年,同年以他命名的孙道临纪念馆叶成立开放,真是对老艺术家最好的纪念。渡江侦察记里最出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莫过于陈述老先生扮演的敌情报处长,那句“不是我军无能,实在是共军太狡猾!”至今依然在网络间流传,大概已经影响感染到第四、敌五代人了。我这代人的童年记忆里,玩打仗 游戏 ,别的角色随意,踢门喊汤“司令到!“的汤司令,牛大大演的“高!实在是高!”
以及陈老先生演的:“不是我军无能…”这三个角色必需保留。陈老先生是06年过世的,一代反角啊!后来重拍过一部渡江侦察记,情报处长也专门请他出场,可惜那是一部烂片,就这一个卖点。老渡江侦察记里主要演员里,最不幸的,应该是齐衡同志,在嗡嗡嗡刚开始的年代,上海电影圈是江阿姨清洗的重灾区,他就因性格过于耿直,在一开始就气愤不过,跳了黄浦江,被救起后,也一直郁郁寡欢,在72年,就早早过世。
现在渡江侦察记剧组的主要演员,唯一还在世的就是已87岁的李玲君,在电影中饰演女游击队长刘四姐,这位老奶奶在98年最后一次演电影时,还是和孙道临一起合作,拍的《不夜城》。祝老人家也能像汤导演一样,成为百岁老人吧!也感谢老电影渡江侦察记,带我走上痴迷军事的道路。
《渡江侦察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上映的战争片。讲述的是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这部黑白影片花了导演汤晓丹整整一年创作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影片,获得八百元劳务费给孩子汤沐买了一架钢琴。有趣的是,这孩子后来长成了国际乐坛的音乐大师。
孙道临——饰演李连长 孙永平——饰演小马 中叔皇——饰演杨威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是由沈晓丹导演,孙道临、齐衡、陈述等主演,于1954年上映的一部黑白银幕战争故事片。该片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一支解放军侦察小分队,在李连长的带领下,提前来到江南进行侦察。在当地游击队及老百姓的配合下,小分队获得了敌军在江防主要火力的布防图并侦察到敌军突然增加的榴弹炮团的位置。小分队最终并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将情报送回至总部的故事。
李连长的扮演者——孙道临 吴老贵的扮演者——齐衡 敌情报处长的扮演者——陈述
《渡江侦察记》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题材老电影,可以说风靡了几代人。
因为这部电影太过经典,和“渡江”谐音的现在正当红的青年演员杜江,在他的社交平台的名字,就叫“杜江侦察记”,而这位杜江,现在是擅长演出主旋律正面人物,如果要重拍《渡江侦察记》的话,说不定他真的可以来试试孙道临老师的这个经典的李连长呢。
由于已经是近70年前的电影了,《渡江侦察记》的老艺术家们,绝大部分都已经仙逝了。
1、 李连长——孙道临
当时孙道临老师33岁,风华正茂,他简直就是当年银幕上的男神与偶像般的存在。之后,他还演出过非常多经典的电影。
《家》演大少爷
《不夜城》
《革命家庭》
《早春二月》,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和经典。
《李四光》
中日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进入1980年代中期,已到离休年纪的孙道临没有闲着,而是开始当导演。
1984年他导演和主演了《雷雨》。
1986年拍了《非常大总统》
进入新世纪后,他还以80高龄导演了一部《詹天佑》
孙道临老师因突发心脏病于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6岁。
2、齐衡扮演吴老贵,这是侦察班长,是那个时代的暖男。
吴老贵的扮演者齐衡是上影厂演员,他在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初,在银幕上非常活跃,先后拍摄了《湖上的斗争》、《小伙伴》、《阿福寻宝记》、《秋翁遇仙记》、《铁窗烈火》、《钢铁世家》、《地下航线》等片中扮演重要或次要角色。1963年他拍完《金沙江畔》后就再也没有拍片了。
《秋翁遇仙记》
1972年齐衡去世,享年60岁。
3、孙永平扮演小马,放牛娃小马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由当时只有23岁的小山东孙永平扮演。
孙永平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老兵新传》、《51号兵站》等电影中都出演过角色,到了1960年代后,他转型做起了上影厂的导演。
这是他最后一部导演作品,1980年由著名影星吴海燕主演的《白莲花》。
2011年11月,孙永平去世,享年81岁。
4、康泰扮演周长喜,这个角色壮烈牺牲了,当年可是看哭了。
康泰老师后来借调到北影厂,在著名的《青春之歌》里成功扮演了卢嘉川,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21年后,康泰和谢芳又在《第二次握手》中重逢,可惜,岁月啊……
1985年1月21日,康泰在广州刚刚拍完电影《公寓》,第二天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5岁。
5、中叔皇扮演杨威,一个性格有点急躁的小伙子。
中叔皇老师可以说是当年比较少见的大个子魁梧硬汉演员了,他身高184,气宇轩昂。
中叔皇1970年代中期开始当导演,第一部电影是《小将》,当年云集了很多新人演员,比如后来上影厂著名演员张芝华。
他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是一部古装电视剧《七星镇二妖》,著名男演员毛永明主演。
中叔皇于2005年8月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6、陈述扮演情报处长,这是中国电影中一个经典的反派形象,陈述老师的表演简直出神入化。
陈述后来成为“反派专业户”,先后在《铁道游击队》、《海魂》、《林家铺子》、《聂耳》等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了多个经典的反派角色。
陈述在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有扮演重要角色。
2006年10月17日,陈述在上海去世,享年86岁.
7、李玲君扮演刘四姐
李玲君老师三年后还和孙道临一起演了《不夜城》。
李玲君和康泰也是老搭档。
1982年,《渡江侦察记》中的杨威——中叔皇开拍地担忧《飞来的女婿》,农村题材喜剧片,就找来陈述、李玲君等老搭档,李玲君扮演的小兰娘相当出彩。
1986年她在演出了上影厂的惊险反特片《波斯猫在行动》后就基本上没出来演过角色了。李玲君老师如今依然健在,祝她 健康 长寿。
8、穆宏扮演参谋长,他1957年后去天马电影制片演员当剧团团长,之后还在上影厂、天马厂的电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一部电影是1964年天马厂的《血碑》。1969年穆宏不幸去世,享年49岁。
9、需要说明的是,1975年,老版《渡江侦察记》导演汤晓丹和汤化达合作重拍了彩色版,不过演员几乎全部换了,只有陈述还保留。
您好,我是文娱小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拍摄于1954年,至今已经有66个年头了。
《渡江侦察记》中的演员后来都怎样了呢?
1、孙道临: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李连长。
1921年12月18日出生于北京,2007年12月28日因发心脏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6岁。
2、齐衡: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吴老贵。
1912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72年去世,享年60岁。
3、孙永平: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小马。
1930年4月13日出生,山东龙口人,2011年11月2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4、康泰: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周长喜。
1927年出生,北京人,1985年1月22日,康泰突发心肌梗死猝然离世,享年58岁。
5、中皇叔: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杨威。
1925年7月14日出生于南京,2005年8月25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6、穆宏: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参谋长。
1920年出生,山东泰安人,1969年8月被文化大革命迫害致死,年仅49岁。
7、李玲君: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刘四姐。
1931年6月出生于山东,15岁开始从事文艺。
8、陈述: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敌情报处长。
1920年6月30日,上海人,2006年10月17日在去世,享年86岁。
9、崔超明:在《渡江侦察记》中班扮演敌军长。
1918年出生于广州,2010年逝世,享年90岁。
10、石灵: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敌炮兵参谋。
1922年出生,1999年去世,享年77岁。
11、马骥: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侯妾。
1919年出生,1999年去世,享年80岁。
上述这些演员中,只有刘四姐的扮演者李玲君还在世,现在也89岁了。
其他的演员们都已经去世了。
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人,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向他们致敬!
渡江侦察记是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的`,有60多年了,当时的演员们大部份都过世了,只有个别的还在世,是一批优秀的演员,为中国演艺事业作出了非常的贡献。
《渡江侦察记》是一部由著名演员孙道临参加主演的电影,拍摄于1954年,
这部影片讲述:
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砺兵秣马,准备横渡长江。大军渡江之前,特派李连长带领一个侦察班先行渡江了解敌人的江防情况。接受命令后,他带领吴老贵、周长喜、杨威、小马等迅速过江,并及时和游击队刘四姐取得了联系。他们混入江边修工事的老百姓中,略施小计搞到一份江防工事图,并及时汇报给上级。不久,他们得知敌人新增一个榴弹炮团,于是他们假扮敌人工兵混入敌炮阵地,出色完成了侦察任务,在返回的路上,周长喜为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军事机密的再三泄露,令敌军长火冒三丈,他下令炮击我游击队根据地,敌人恼羞成怒,派遣特务,探明了游击队根据地,出动大批军队,企图消灭这队侦察兵。正当李连长和江北通话,报告榴弹炮情况时,敌人攻进村子,炮弹击中了报话机,和江北失去了联系。李连长只得率队抢上山头,居高防守。等到天黑以后,就派遣吴老贵和小马奋勇突围,乘夜泅渡过江,把这份报告带给指挥部。他们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来到江边,吴老贵为了掩护小马过江.和敌人进行顽强战斗,英勇牺牲。小马在江中挣扎一夜,筋疲力尽。正当解放军指挥部为断了与李连长的联系而焦急时,小马把报告送到参谋长手里。这时,李连长也率领部队突围出来,到达江边青龙山。江南江北都发出信号,预示着总进攻就要开始了。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万帆齐发,大炮雷鸣,把敌人沿江的工事全部摧毁。大军像排山倒海似的渡过长江,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小马也见到了李连长。侦察英雄们又投入了继续南进的行列,去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孙道临——饰(连长) : 中国电影艺术界著名代表人物,曾被文化部授予的22大明星之一,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出演了100余部舞台剧和影视剧,其中《雷雨》《家》《日出》《茶花女》《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渡江侦察记》《革命家庭》《51号兵站》等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
他的一生中都在为影映事业做贡献, 2007年12月28日,享年86岁的中国著名演员、导演孙道临,因心脏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
孙永平——饰(小马): (1930年4月13日-2011年11月24日) 山东省龙口市西转渠村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46年进入胶东国防剧团 [1] 、新四军军部文工团任演员,并曾在山东军区文艺培训队受训。1949年底,进上影厂担任演员,参演作品《 南岛风云 》等。1964年后从事导演工作。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会员、顾问。 孙永平于2011年11月2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崔超明——饰(敌军长): 生于广州市,中国电影演员、话剧演员, 1936年 ,毕业于广州摘石轩书画苑, 1943年 ,崔超明在他的第一部话剧《秦淮月》中饰演配角王队长,由此登上话剧舞台。同年,在黄宗江编剧、朱瑞钧导演的话剧《大地》中饰演主角王龙。1954年,参演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渡江侦察记》,在影片中饰演国民党军长。崔超明于2010年逝世享年92岁。
《渡江侦察记》连环画讲述了在1949年春天,解放大军渡江作战前夕,为了摸清大江南岸敌军兵力部署的情况,解放军某部特派遣一队侦察兵巧渡长江,进行深入侦察。该连环画描写这队侦察兵在当地游击队和群众的协助下,如何活跃在兵力雄厚、守卫严密的敌军阵地上,完成了侦察任务的经过,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机智勇敢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经典老电影《渡江侦察记》的诞生至今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了,电影里的人民英雄人物:李连长、周长喜、小马、吴老贵、女游击队长和反面角色扮演者陈述等等的精彩演绎,给新中国几代的银幕观众,留下了永远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电影里的不少艺术家如:孙道临、陈述
(陈述)
都
(孙道临)
已经去世了,如今健在的恐怕也不多了。
❷ 黄飞鸿这个历史人物一共被拍摄了多少部电影
黄飞鸿电影年表:
(01)1949《黄飞鸿传上集之鞭风灭烛》关德兴(01),曹达华,石坚,刘湛。胡鹏(01)导演
《黄飞鸿传(上集)》《黄飞鸿正传》
(02)1949《黄飞鸿传下集之火烧霸王庄》关德兴(02)。胡鹏(02)导演
《黄飞鸿传(下集大结局)》
《黄飞鸿传》的故事内容由黄飞鸿哲嗣黄汉熙口述,再参照朱愚斋原著改编。
此外,武术指导一职由黄飞鸿的再传弟子梁永亨担任,…
黄飞鸿妻子莫贵兰也客串一角。
(03)1950《黄飞鸿传第三集:血战流花桥》关德兴(03)。胡鹏(03)导演
(04)1950《黄飞鸿传第四集:梁宽归天》关德兴(04)。胡鹏(04)导演
(05)1951《黄飞鸿传大结局》《黄飞鸿传五集》关德兴(05)。罗志雄导演
(06)1953《黄飞鸿一棍伏三霸》《黄飞鸿比武》关德兴(06)。胡鹏(05)导演
(07)1953《黄飞鸿义救海幢寺(上集)》白玉堂。导演凌云、王天林
(08)1953《黄飞鸿义救海幢寺(下集大结局)》白玉堂。导演王天林、凌云
(09)1954《黄飞鸿初试无影脚》关德兴(07)。胡鹏(06)导演
(10)1954《黄飞鸿与林世荣》关德兴(08)。胡鹏(07)导演
(11)1955《黄飞鸿正传》关德兴(09)。丁零导演
(12)1955《续黄飞鸿传》关德兴(10)。丁零导演
(13)1955《黄飞鸿花地抢炮》关德兴(11)。胡鹏(08)导演
(14)1955《黄飞鸿威震四牌楼》关德兴(12)。胡鹏(09)导演
(15)1955《黄飞鸿长堤歼霸》关德兴(13)。胡鹏(10)导演
(16)1956《黄飞鸿擂台比武》关德兴(14)。胡鹏(11)导演
(17)1956《黄飞鸿大闹佛山》关德兴(15)。胡鹏(12)导演
(18)1956《黄飞鸿火烧大沙头》关德兴(16)。胡鹏(13)导演
(19)1956《黄飞鸿花艇风云》关德兴(17)。胡鹏(14)导演
(20)1956《黄飞鸿大战双门底》关德兴(18)。胡鹏(15)导演
(21)1956《黄飞鸿大闹花灯》关德兴(19)。胡鹏(16)导演
(22)1956《黄飞鸿七狮会金龙》关德兴(20)。胡鹏(17)导演
(23)1956《黄飞鸿独臂斗五龙》关德兴(21)。胡鹏(18)导演
(24)1956《黄飞鸿三戏女镖师》关德兴(22)。胡鹏(19)导演
(25)1956《黄飞鸿义救龙母庙》关德兴(23)。胡鹏(20)导演
(26)1956《黄飞鸿七斗火麒麟》关德兴(24)。陈国华导演
(27)1956《黄飞鸿怒吞十二狮》关德兴(25)。胡鹏(21)导演
(28)1956《黄飞鸿伏二虎》关德兴(26)。胡鹏(22)导演
(29)1956《黄飞鸿醒狮会麒麟》关德兴(27)。胡鹏(23)导演
(30)1956《黄飞鸿铁鸡斗蜈蚣》关德兴(28)。胡鹏(24)导演
(31)1956《黄飞鸿龙舟夺锦》关德兴(29)。胡鹏(25)导演
(32)1956《黄飞鸿水底三擒苏鼠廉》关德兴(30)。胡鹏(26)导演
(33)1956《黄飞鸿沙面伏神犬》关德兴(31)。王天林导演
(34)1956《黄飞鸿横扫小北江》关德兴(32)。胡鹏(27)导演
(35)1956《黄飞鸿红船歼霸》关德兴(33)。胡鹏(28)导演
(36)1956《黄飞鸿义救卖鱼灿》关德兴(34)。胡鹏(29)导演
(37)1956《黄飞鸿观音山雪恨》关德兴(35)。导演胡鹏(30),凌云
(38)1956《黄飞鸿天后庙进香》关德兴(36)。胡鹏(31)导演
(39)1956《黄飞鸿官山大贺寿》关德兴(37)。胡鹏(32)导演
(40)1956《黄飞鸿古寺救情僧》关德兴(38)。胡鹏(33)导演
(41)1957《黄飞鸿河南浴血战》关德兴(39)。胡鹏(34)导演
(42)1957《胭脂马三斗黄飞鸿》关德兴(40)。胡鹏(35)导演
(43)1957《黄飞鸿夜探黑龙山》关德兴(41)。胡鹏(36)导演
(44)1957《黄飞鸿狮王争霸》关德兴(42)。胡鹏(37)导演
(45)1957《黄飞鸿喋血马鞍山》关德兴(43)。胡鹏(38)导演 (46)1957《黄飞鸿大破飞刀党》关德兴(44)。胡鹏(39)导演
(47)1957《黄飞鸿血溅姑婆屋》关德兴(45)。胡鹏(40)导演
(48)1957《黄飞鸿二龙争珠》关德兴(46)。胡鹏(41)导演
(49)1958《黄飞鸿五毒斗双龙》关德兴(47)。胡鹏(42)导演
(50)1958《黄飞鸿龙争虎斗》关德兴(48)。胡鹏(43)导演
(51)1958《黄飞鸿大破金钟罩》关德兴(49)。胡鹏(44)导演
(52)1958《黄飞鸿西关抢新娘》关德兴(50)。胡鹏(45)导演
(53)1958《黄飞鸿大闹凤凰岗》关德兴(51)。胡鹏(46)导演
(54)1958《黄飞鸿擂台斗五虎》关德兴(52)。胡鹏(47)导演
(55)1958《黄飞鸿大破马家庄》关德兴(53)。胡鹏(48)导演
(56)1958《黄飞鸿夫妻除三害》关德兴(54)。任彭年导演
(57)1958《黄飞鸿铁鸡斗神鹰》关德兴(55)。胡鹏(49)导演。局部七彩
(58)1958《黄飞鸿虎穴救梁宽》关德兴(56)。胡鹏(50)导演
(59)1959《黄飞鸿义贯彩虹桥》关德兴(57)。胡鹏(51)导演。全彩色
(60)1959《黄飞鸿被困黑地狱》关德兴(58)。胡鹏(52)导演
(61)1959《黄飞鸿戏棚伏虎》关德兴(59)。胡鹏(53)导演
(62)1960《黄飞鸿擂台争霸战》关德兴(60)。胡鹏(54)导演
(63)1960《猩猩王大战黄飞鸿》关德兴(61)。胡鹏(55)导演
(64)1960《黄飞鸿大破五虎阵》关德兴(62)。胡鹏(56)导演
(65)1967《黄飞鸿虎爪会群英》关德兴(63)。胡鹏(57)导演
(66)1968《黄飞鸿威震五羊城》关德兴(64)。王风导演
(67)1968《黄飞鸿醒狮独霸梅花椿》关德兴(65)。王风导演
(68)1968《黄飞鸿醉打八金刚》关德兴(66)。王风导演
(69)1968《黄飞鸿肉搏黑霸王》关德兴(67)。王风导演
(70)1968《黄飞鸿拳王争霸》关德兴(68)。王风导演
(71)1968《黄飞鸿巧夺鲨鱼青》关德兴(69)。王风导演
(72)1969《黄飞鸿神威伏三煞》关德兴(70)。王风导演
(73)1969《黄飞鸿虎鹤斗五狼》关德兴(71)。王风导演
(74)1969《黄飞鸿浴血硫磺谷》关德兴(72)。王风导演
(75)1970《黄飞鸿勇破烈火阵》关德兴(73)。罗炽导演
(76)1973《黄飞鸿》谷峰。何梦华导演
(77)1974《黄飞鸿少林拳》关德兴(74)。郑昌和导演($1,048,710)
(78)1974《黄飞鸿义取丁财炮》史仲田。王风导演($495,488)
(79)1976《陆阿采与黄飞鸿》刘家辉。刘家良导演($1,417,740)
(80)1978《醉拳》成龙。袁和平导演($6,763,793)
(81)1979《林世荣》关德兴(75)。袁和平导演($3,945,341)
(82)1980《黄飞鸿与鬼脚七》关德兴(76)。刘丹青导演($727,694)
(83)1991《黄飞鸿》李连杰。徐克导演($29,672,278)
(84)1992《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李连杰。徐克导演($30,399,676)
(85)1992《黄飞鸿笑传》谭咏麟。李力持导演($19,802,182)
(86)1992《黄飞鸿系列之一代宗师》钱嘉乐。李钊导演()
(87)1993《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李连杰。徐克导演($27,461,435)
(88)1993《黄飞鸿对黄飞鸿》谭咏麟。李力持导演($10,557,256)
(89)1993《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李连杰。王晶导演($18,178,129)
(90)1993《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王群。刘国伟导演($475,471)
(91)1993《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赵文卓。元彬导演($11,189,826)
(92)1993《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曾思敏(女,饰黄飞鸿)。袁和平导演($6,810,899)
(93)1993《苏乞儿》王钰。袁和平导演($7,014,646)
(94)1994《醉拳2》成龙。刘家良导演($40,971,484)
(95)1994《醉拳3》季天笙。刘家良导演($7,076,791)
(96)1994《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赵文卓。徐克导演($4,902,426)
(97)1997《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李连杰。洪金宝导演($30,268,415)
徐克监制的台湾电视故事《黄飞鸿故事》系列,曾以“电视电影”影碟发行:
《黄飞鸿之少林故事》赵文卓。蔡晶盛导演
《黄飞鸿之八大天王》赵文卓。李仁港导演
《黄飞鸿之辛亥革命》赵文卓。徐克导演
《黄飞鸿之理想年代》赵文卓。徐克导演
《黄飞鸿之无头将军》赵文卓。麦当杰导演
❸ 50年一90年我国共拍了多少电影
五十年代有,《祝福》,《白毛女》,《南征北战》,赵丹的《武训传》,《新儿女幸福传》等。!
六十年代,《地道战》,《奇袭》,《地雷战》,《英雄儿女》等
七十年代,《侦察兵》,《闪闪红星》,陈冲与刘晓庆及唐国强演《小花》,孙道临与陈述《渡江侦察记》等
八十年代, 《红牡丹》,《人生》,潘虹的《人到中年》,龚雪《在大桥下面》等
九十年代,《宝莲灯》,《杨贵妃后传》等
❹ 成龙拍过多少部电影
成龙从1975年拍摄《广东小老虎》至今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以下为部分电影名单:
《广东小老虎》《北派功夫》《少林木人巷》《蛇形刁手》《醉拳》《笑拳怪招》《快餐车》《师弟出马》《警察故事》《A计划》《龙兄虎弟》《红番区》《尖峰时刻》《尖峰时刻2》《尖峰时刻3》《功夫梦》《十二生肖》《警察故事2013》
成龙个人介绍
成龙,1954年4月7日生于香港中西区,祖籍安徽芜湖,国家一级演员,大中华区影坛和国际功夫影星。他擅长功夫片,电影的谐趣风格及袁和平设计的活泼灵巧兼具杂耍性的武岩消术动作,其主演的电影全球总票房已经超过很多知名明星。
2012年8月24日粗皮知 《纽约时报》评选出史上20位最伟大动作巨星,成龙荣登第一位。2013年,成龙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成龙再次当选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
演艺事业外,成龙热心公益事业,2004年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2006年入选《福布斯》杂志评出的“握扮十大慈善之星”。
❺ 成龙一共拍了多少部电影
姓名:成龙 JACKIE CHAN 原名:陈港生 父亲:陈志平 母亲:陈莉莉 生日:54.4.7 籍贯:山东 身高:174cm 生肖:马 婚姻:已婚,有一子 嗜好:缓步跑 嗜好:汽车、唱歌 出道时间:1961 最讨厌的事:浪费 最难忘的事:拍"龙兄虎弟"受伤 喜爱的歌手:都喜欢 最害怕的事:打针, 载眼镜(隐形) 最大的愿望:多拍新片 拍片的原动力:各位影迷的支持 最喜欢明星:没有特别喜欢 最喜欢食物:鱼翅 最喜欢演员:查理卓别林 最喜欢颜色:白、杏 成名作:功夫喜剧《醉拳》 获奖作品:《警察的故事》 1988、1992年荣任世界杰出华裔青年 1990年荣获法国文艺骑士勋章 1999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银紫荆星章 主演电影:《新警察故事》《千机变II花都大战》《80日环游世界》《赎金之王》《燕尾服》《大佬爱美丽》《飞龙再生》《千机变》《尖峰时刻2》《赎金之王2》《尖峰时刻》《龙火》《特务迷城》《特警新人类》《成龙的特技》《玻璃樽》《我是谁》《一个好人》《成龙的传奇》《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霹雳火》《红番区》《醉拳II》《重案组》《城市猎人》《超级计划》《双龙会》《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火烧岛》《五福星撞鬼》《金瓶双艳》《飞鹰计划》《奇迹》《警察故事续集》《飞龙猛将》《龙兄虎弟》《龙威天下》《A计划续集》《夏日福星》《威龙猛探》《神勇双响炮》《杀手壕》《师弟出马》《奇谋妙计五福星》《炮弹飞车续集》《炮弹飞车》《迷你特攻队》《龙腾虎跃》《龙少爷》《龙的心》《快餐车》《警察故事》《福星高照》《A计划》《醉拳》《笑拳怪招》《新精武门》《蛇形刁手》《少林木人巷》《少林门》《蛇鹤八步》《拳精》《龙争虎斗》《龙拳》《剑花烟雨江南》《风雨双流星》《飞渡卷云山》《北派功夫》《香港过客》《女警察》《 广东小老虎》《顶天立地》《四王一后》《码头龙虎斗》《花飞满城春》《星光龙门阵》《一招半式闯江湖》 唱片专辑:《成龙精选》《真的,用了心》 成龙,原名陈港生,1954年4月7日在香港出生,原籍山东,成龙的父母亲最初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父亲是厨师,也是京剧票友。成龙小时候很喜欢打架,跟那些外国小孩子打。因为他住在山顶领事馆区,几乎附近的尽是法国人,美国人。这种情况一直到他小学一年级,由于常打架,闹事,所以无法升级。成龙除了喜欢打架之外,还喜欢看武侠片。那时候,武侠片大行其道,曹达华,于素秋是当时最红的明星,成龙崇拜他们,一心想上山学艺。一天,他的父亲带著成龙来到尖沙咀的美丽都大厦,拜访京剧武生于占元师傅,他正是成龙崇拜的武侠女星于素秋的父亲,成龙看到这边的学生在旁勤奋的练功,觉得非常羡慕。便要求父亲让他在这练武。 于是,成龙便成为这的一员,于占元师傅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老戏行规矩的严厉与苦练。管束孩子做事,练功的方式就“打,罚”。不到四天,成龙就后悔了。最初的那段日子,成龙常常在晚上暗自哭泣。父亲在把他送进学院之后,就飞澳州美大使馆了。后来的十一年漫长生涯,他心里打颤。在这十年间,父亲曾回港探望过成龙好几次,为了于师傅能更加照顾好孩子,父亲要成龙拜于占元师傅为乾爹,但这却没讨到便宜,反而管束得比别人更严厉。 每天大清早五时便起床练功,练至晚上十二点止。早上练各种功,练压腿的时候倒可以睡点觉,几乎所有人都是架著腿睡觉的,吃过饭,就练声调嗓或读书。读书时间,就是打盹时间。每天这样过著有规律的生活,每月等派救济品时,便是他们最兴奋的时候了,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等红十字会的人来送救济品,当中有白米,奶粉,食品等等,孩子们排半天队等待分配给自己的食物。平常他们吃的饭,是大锅饭,烧饭就由女孩子轮流负责,饭是够吃,至于配菜,就得用抢的。 成龙在七小福时期的艺名是元楼,凭著一副身手,他们驻在荔园游乐场,长期表演京剧,他们几个人,一出戏里什么都做,像孙悟空大闹盘丝洞,他们一会儿是妖女蜘蛛精,一会儿是孙悟空用手变的小猴,一会儿是天兵天将,总之,幕后换装穿衣忙,幕前武打北派的忙。此外,片场本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小时候,演些童角,临时演员之类。所以成龙很早就出道了。
❻ 中国建国以后拍摄的所有电影的汇总列表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编辑本段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编辑本段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编辑本段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❼ 我国五六十年代拍的电影有哪些
《白毛女》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 编剧:水华、王滨、杨润身导演:王滨、水华 主演:田华、张守维、赵路、李百万、胡朋、陈强、李壬林
《南征北战》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摄制 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 导演:成荫、汤晓丹 主演:陈戈、冯喆、张瑞芳、项堃、汤化达、王力
《董存瑞》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出品 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导演:郭维 主演:张良、杨启天、张莹、周凋、任颐
《祝福》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编剧:夏衍 导演:桑弧 主演:白杨 、魏鹤龄、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编剧: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导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
《铁道游击队》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6年出品 编剧:刘知侠 导演:赵明 主演:曹会渠、秦怡、冯喆、冯奇、冯笑、邓楠、仲星火、陈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7年出品 编剧:石言、黄宗江 导演:王苹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张璋、康天申、陈东岗
《永不消逝的电波》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8年出品 编剧:林金 导演:王苹 主演:孙道临、袁霞、王心刚、陆丽珠
《青春之歌》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皑 主演:谢芳、于洋、康泰、于是之
《林则徐》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吕宕、叶元导演:郑君里、岑范 主演:赵丹、韩非、秦怡、蓝谷、钱千里
《林家铺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夏衍 导演:水华 主演:谢添、张亮、林彬、马薇、韩韬、于蓝
《五朵金花》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赵季康、王公浦 导演:王家乙 主演:杨丽坤、莫梓江、王苏娅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1959年出品 编剧:李天济 导演:鲁韧主演:仲星火、上官云珠、马骥、李保罗
《战火中的青春》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编剧:陆柱国 导演:王炎 主演:王苏娅、庞学勤、林农
《红旗谱》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编剧:胡苏、凌子风、海默、吴坚 导演:凌子风 主演:崔嵬、蔡松龄、鲁非、赵联
《刘三姐》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编剧:乔羽 导演:苏里主演:黄婉秋、刘世龙、梁音、张巨克、贺汝瑜
《红色娘子军》 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编剧:梁信 导演:谢晋 主演:祝希娟、陈强、王心刚、向梅、金乃华
《革命家庭》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编剧:夏衍、水华 导演:水华 主演:于蓝、孙道临、于洋、田方、秦汉
《甲午风云》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2年出品 编剧: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杜梨 导演:林农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颖、李颉、庞学勤
《冰山上的来客》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乌·白辛导演:赵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张嘎》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徐光耀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主演:安吉斯、吴克勤、李小燕、李健、张平
《红日》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瞿白音 导演:汤晓丹 主演: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里坡、杨在葆、舒适
《早春二月》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谢铁骊 导演:谢铁骊 主演: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
《野火春风斗古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编剧:李英儒、李天、严寄洲 导演:严寄洲 主演:王晓棠、王心刚、陈立中
《阿诗玛》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 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 主演: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黄琼英、柳杰、冯奇
《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 编剧:毛烽、武兆堤导演:武兆堤 主演:刘世龙、刘尚娴、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编剧:周皓 导演:水华 主演:赵丹、于蓝、张平、项堃、蔡松龄、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编剧:林谷、徐进、谢晋 导演:谢晋 主演:谢芳、曹银娣、李纬、冯奇、上官云珠
❽ 1954年大中华地区共生产多少部电影是哪些
1954年中国大陆电影
不能走那条路 (1954)
春风吹到诺敏河 (1954…
淮上人家 (1954)
鸡毛信 (1954)
人往高处走 (1954)
三年 (1954)
沙家店粮站 (1954)
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4…
土地 (1954)
伟大的起点 (1954)
无穷的潜力 (1954)
小白兔 (1954)
一场风波 (1954)
一件提案 (1954)
英雄司机 (1954)
斩断魔爪 (1954)
兰花花 (1954)
吃耳光的人 (1954)
防冻常识 (1954)
军马卫生 (1954)
爱护营房 (1954)
田径运动 (1954)
钢铁运输线 (1954)
战胜怒江天险 (1954)…
盖叫天的舞台艺术 (1…
川剧集锦 (1954)
妇女代表 (1954)
蓝桥会 (1954)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
拾玉镯 (1954)
双推磨 (1954)
宇宙锋 (1954)
大富之家1954 (1954)
小梅的梦 (1954)
神笔马良 (1954)
长使我郎泪满襟 (1954…
❾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