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
视觉暂留。
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1)电影中如何运用视觉暂留扩展阅读:
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
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
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2. 什么是视觉暂留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电影正是利用这个视觉暂留把一幅幅静止的场景通过快速变换成为活动画面。
当物体在快速运动的时候,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也就是说当看到一样东西,它就算消失了,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它才会真正消失,而动画片每秒有24帧图片,当旧的印象消失,新的又补上来了,每个画面之间有微小的变化,这样就不会感觉是一副副的画了,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就是大家平时所看到的电影和电视了。
(2)电影中如何运用视觉暂留扩展阅读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3.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是什么
电影中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是由一帧帧单独的照片完成的,至于关于电影中运动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因为视觉上的飞现象(Phi phenomenon),使得对一连串静态图片却会造成移动的错觉。
传统对电影中运动感知的理解是因为视觉暂留,使得图像离开后,仍能在眼睛保留“视像”约十分之一秒。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运动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证明了外观运动绝不是影像滞留(即视觉暂留)的结果,而是(但不仅仅是)对运动的连续阶段的感知。
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滞留现象”这种生理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
电影中运动感知的其他理论
在他 1833 年的专利和他的频闪光盘解释小册子中,Simon Stampfer 强调了中断由图纸反射的光束的重要性,同时一种机制可以以适当的速度将图像传输通过眼睛。
这些图片必须根据某些物理和数学定律构建,包括将运动系统地划分为不同的时刻。他将视觉持久性的概念描述为使中断不可见的效果。
1868 年威廉·本杰明·卡彭特 ( William Benjamin Carpenter) 的一篇文章质疑了所谓的“光学玩具”中的运动效果,如 phénakisticope 和西洋镜,可能是由在视网膜上挥之不去的图像引起的。
他认为这种错觉“与其说是一种视网膜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现象”。
早期的视觉持久性理论以视网膜为中心,而后来的理论更倾向于或增加了关于运动感知的认知(以大脑为中心)元素的想法。动画基本原理的许多心理学概念表明,图像之间的空白是由大脑填充的。
Max Wertheimer在 1912 年证明,测试对象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之间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些位置中,一个数字被一个数字由测速仪以理想的速度投射,这个速度非常适合幻觉,即只有一个数字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他用希腊字母 φ (phi) 来表示运动的幻觉,用字母 β (beta) 来表示投影图形之间的间隔。
在更高的速度下,当测试对象认为或多或少同时看到两个位置时,会在投影数字之间和周围看到移动的无物体现象。
4. 电影是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制成的
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
5. 电影的放映是借助了人的“视觉暂留”的现象吗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虽然借助视觉暂留现象,人们看到了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闪烁感,让人觉得不舒服。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如每秒48次时,闪烁感会消失。为了提高闪烁率,人们采用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的办法。如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当画面移动一次,这光器就旋转一次,也就是说叶片遮光两次,这样就使闪烁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从而使闪烁感消失。
[我还想知道]
空镜头,是指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表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
特写是指突出人物的头部,或突出要强调的“物”,占满整个银幕。它可以把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最清楚地、最突出地表现出来。
6. 电影和电视的画面看起来都是动态的,是怎么做到的
这其实就是运用了视觉暂留的原理。视觉暂留指的是,当图片进入到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后,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维持一段时间。那么多张图片进入到我们视线范围之内的话就会形成一个连贯的画面,而影视作品的画面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电影中他通常会使用到24帧,也就是每秒会有24张图片,那么每一张图片在进入到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图像,一张一张图像的略过等于说成为了这一秒钟的画面,这也是电影最开始发展的原理。
7. 瑙嗚夋殏鐣欐槸浠涔堝師鐞嗭紵
浜虹溂鍦ㄨ傚療鏅鐗╂椂锛屽厜淇″彿浼犲叆澶ц剳绁炵粡锛岄渶缁忚繃涓娈电煭鏆傜殑鏃堕棿锛屽厜鐨勪綔鐢ㄧ粨鏉熷悗锛岃嗚夊舰璞″苟涓嶇珛鍗虫秷澶憋紝杩欑嶆畫鐣欑殑瑙嗚夌О鈥滃悗鍍忊濓紝瑙嗚夌殑杩欎竴鐜拌薄鍒欒绉颁负鈥滆嗚夋殏鐣欌濄傜數褰辨f槸鍒╃敤杩欎釜瑙嗚夋殏鐣欐妸涓骞呭箙闈欐㈢殑鍦烘櫙閫氳繃蹇閫熷彉鎹㈡垚涓烘椿鍔ㄧ敾闈銆
褰撶墿浣撳湪蹇閫熻繍鍔ㄧ殑鏃跺, 褰撲汉鐪兼墍鐪嬪埌鐨勫奖鍍忔秷澶卞悗锛屼汉鐪间粛鑳界户缁淇濈暀鍏跺奖鍍0.1-0.4绉掑乏鍙崇殑鍥惧儚锛岃繖绉嶇幇璞¤绉颁负瑙嗚夋殏鐣欑幇璞°
涔熷氨鏄璇村綋鐪嬪埌涓鏍蜂笢瑗匡紝瀹冨氨绠楁秷澶变簡锛岃嗙炵粡瀵圭墿浣撶殑鍗拌薄涓嶄細绔嬪嵆娑堝け锛岃佸欢缁0.1 -0.4绉掔殑鏃堕棿瀹冩墠浼氱湡姝f秷澶憋紝鑰屽姩鐢荤墖姣忕掓湁24甯у浘鐗囷紝褰撴棫鐨勫嵃璞℃秷澶憋紝鏂扮殑鍙堣ˉ涓婃潵浜嗭紝姣忎釜鐢婚潰涔嬮棿鏈夊井灏忕殑鍙樺寲锛岃繖鏍峰氨涓嶄細鎰熻夋槸涓鍓鍓鐨勭敾浜嗭紝鑰屾槸涓涓杩炶疮鐨勫姩浣滐紝灏辨槸澶у跺钩鏃舵墍鐪嬪埌鐨勭數褰卞拰鐢佃嗕簡銆
鎵╁睍璧勬枡
瑙嗚夋殏鐣欑幇璞¢栧厛琚涓鍥戒汉杩愮敤锛岃蛋椹鐏渚挎槸鎹鍘嗗彶璁拌浇涓鏈鏃╃殑瑙嗚夋殏鐣欒繍鐢ㄣ傚畫鏃跺凡鏈夎蛋椹鐏 锛屽綋鏃剁О 鈥滈┈楠戠伅 鈥 銆
闅忓悗娉曞浗浜轰繚缃椔风綏鐩栧湪1828骞村彂鏄庝簡鐣欏奖鐩橈紝瀹冩槸涓涓琚缁冲瓙鍦ㄤ袱闈㈢┛杩囩殑鍦嗙洏銆傜洏鐨勪竴涓闈㈢敾浜嗕竴鍙楦燂紝鍙︿竴闈㈢敾浜嗕竴涓绌虹煎瓙銆傚綋鍦嗙洏鏃嬭浆鏃讹紝楦熷湪绗煎瓙閲屽嚭鐜颁簡锛岃繖璇佹槑浜嗗綋鐪肩潧鐪嬪埌涓绯诲垪鍥惧儚鏃讹紝瀹冧竴娆′繚鐣欎竴涓鍥惧儚銆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鐧惧害鐧剧戔旇嗚夋殏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