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柳浪闻莺》聚焦越剧文化,如何评价影片中的《梁祝》片段
《柳浪闻莺》聚焦了越剧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部电影共有20多分钟的越剧唱段。即使你不想看这部电影,也可以去影院听一听这些粤剧,能够带给你一场听觉上的盛宴,让你喜欢上越剧。在这部电影中,有一段演出《梁祝》的唱段。两个女演员只是演员,并不是唱越剧的,但为了演好这部电影,也开始了对口型。并且后期还有越剧大师进行配音,所以梁祝演的还是非常好的。这个片段也反复的出现,以此来诠释两位女主角的心境与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
总结
这部电影的故事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主角的命运沉浮,也展示了戏曲在大环境中的没落,是有着以小见大的。
⑵ 如何评价美国电影《聚焦》
《聚焦》是目前颁奖季里最喜欢的电影,节奏的控制和情绪的把握都恰到好处。影片可被拆解成两个结构:神父性侵幼童、媒体对抗权势。前者可以从《虐童疑云》、《不良教育》中去窥探神父如何把魔爪伸向脆弱儿童;后者可以从《总统班底》、《对话尼克松》、《惊爆内幕》中感受到新闻人挑战权势的勇气和纪实新闻独有的迷人气质。
前后看了两次,走出电影院时都觉得很感动。一方面为新闻人对真相不留余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克制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因看到权势庇护下的丑恶终将暴露人间所带来的振奋而感动。
一、 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对一个家庭里七个男孩进行长达近两年的性侵。
虔诚教民Dussourd养着八个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个男孩。一开始,她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该神父作为行为榜样。在长达近两年里,神父常常带小孩儿们外出吃冰激凌,并几乎夜夜造访她家,衣着教服和孩子们闭门相处。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门背后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体。神父偏好小男孩,八个孩子当中,只有小女孩儿万幸未受神父垂青。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四岁。
事件暴露之后,Dussourd并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教区居民指责她制造丑闻,教会官员则施压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诉讼。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认此事的情况下却并未被剥去神职。经过短暂的停职之后,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区任职,在那儿,他可以继续带着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长年累积的罪行已经不能被掩盖住,针对他的性侵的诉讼高达134件。教会通过手段和约1000万美元私下调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诉讼中的原告拒绝轻易调节,一直处于未了状态。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的一篇小专栏针对 Geoghan 的84个未了诉讼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编Marty Baron(列维•施瑞博尔)的注意,他决定让聚焦小组对此报道背后的事实进行深挖。
但是聚焦的目标远远不止揭露 Geoghan 的罪恶。
二、聚焦小组调查过程简单概括
Geoghan 是天主教内部掩盖亵童神父丑闻的腐败缩影,也多亏了他的响亮丑名大到难以掩盖,聚焦才有机会开始去调查这件事。
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聚焦小组抽丝剥茧调查过程的还原。而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纯粹干净毫不花哨,故事虽涉及众多角色,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电影叙事线是新闻调查线的还原:定目标——挖细节——证来源。电影所具备的真实感,甚至让老一辈的新闻人开玩笑说观影体验类似于看色情片。
1. 定目标
曝光Geoghan 的昭彰罪行,和他背后的教会的一手遮天。之所以 Geoghan 可以反复犯罪,是因为他从未为自己的罪恶付出过真正意义上的代价,而这样的“特权”,则源自于教会内部对这种恋童行为的变向纵容。故聚焦小组的目标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丑恶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类悲剧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会的庇护。
2. 挖细节
线索挖掘兵分三路。之一:波士顿环球报上诉解除针对 Geoghan 的84个诉讼案件文档的机密性,当时文档机密性权力掌握在教会手中。之二:对有着手此类案件经历的律师进行访问。Garabedian (斯坦利•图齐)是未了诉讼案件的辩护律师,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被教会方面施压闭嘴;Macleish是有过和教会私下调节经历的律师,知晓有过亵童经历神父的姓名;聚焦组长Robby(迈克尔•基顿)的长年好友Jim是教会内部的雇佣律师,同样知道亵童神父的信息。之三:对受害者及亵童神父的访问。青少年Gay和破碎家庭里的小孩往往是神父下手的对象。记录被性侵的具体经历和细节,还原事实真相和保持新闻力度。
随着调查增进,显然波士顿远不止一个 Geoghan 存在。通过整理数字来简单理清整个调查:
十三个:
SNAP是幼年受过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个互助小组。SNAP掌握的证据显示,仅波士顿就有十三个亵童的神父存在。
九十个:
天主教内部对亵童神父一般采取“停职+治疗”的方式。通过“治疗”之后,神父被派到新教区任职。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这样所谓治疗机构里的医生,后从事于亵童神父现象的研究。据他的推测,波士顿区域大概有九十个神父有恋童癖。
八十七个:
聚焦小组在查阅神父工作日志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被公开指控有亵童行为的神父,在被停职的时间段里,工作日志上存在类似于“病假”的标注。根据这个规律,聚焦四人对照了所有工作日志,发现大概有87个神父符合这个规律。这个数字跟预测很接近。
七十个:
十二月底,在长达五个月的调查之后,聚焦小组最终定下了70个神父的名字,这些名字来源于过去几十年间,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调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这些调解从来没有上过正式法庭。
3. 证来源
十二月底,正式出版时间迫在眉睫。波士顿环球报决定让波士顿人民再过一个安静的圣诞,特别是同一年刚好经历了9.11的伤痛。定下的70个神父名字最好都精准无误,不然天主教会上层人员必然抓住把柄反击。而教会内部的人员对名单的确认,将是准确性的极大保障。
圣诞前夕,Robby(基顿)拿着名单去与他长年为教会工作的律师好友Jim去求证。一开始Robby被赶了出去,镜头跟着他走向他的车,昏黄的街灯冰冷的路面。但忽然Jim出门叫住了他,Robby回头,眼里含着泪花。如果不仔细看的话,甚至不容易去发现他眼中的泪花——这一幕戏很打动我,所有克制的情绪都显露在那个红了的眼眶中。律师拿着笔圈住了所有名字。问,为什么不早一点,早一点我们在哪。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也不知道。
⑶ 如何评价电影《银河护卫队》
以前回答过这个问题,遂粘贴过来
2014目前的票房冠军,个人眼中目前的最佳商业片,Marvel非典型超级英雄电影的极致,附影评。
《银河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 守护的只是失去已久的归属感
个人评分:85(A-)
电影聚焦五个习惯于单打独斗、特立独行、“臭名昭著”的“罪犯”,因为各自的利益而被迫走到一起,机缘巧合下却最终结盟成为保护宇宙抗击邪恶的“英雄”——类似的小混混到大英雄的桥段,几乎是美式西部片的精神内核,却被套上了Marvel从《钢铁侠》开始精心铺垫的宇宙观,并以五个“队员”的性格价值观矛盾冲击所引发的各种“宿醉式”混科打诨所点缀,最终成为一部如此“非典型”的超级英雄电影。而结果更是出乎意料的受欢迎,要知道“银河护卫队”在浩瀚如渺的Marvel系统中也是个不起眼的边缘系列,却能有超越《美国队长2》的票房口碑,成为暂时的2014年度票房冠军。
但我说《银河》是2014年上半年最佳商业电影,却不仅仅因为充分糅合科幻喜剧温情各类型元素的娱乐性,也不是经典框架新颖填充的故事构成,而是通过这个“杂牌英雄成长记”背后所体现的主题。
新Marvel英雄系列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很大程度学习了Nolan《蝙蝠侠》系列对于传统“超级英雄”内心驱使的非传统塑造——所谓单纯的正义感已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于是从《钢铁侠》开始,Robert Downey Jr.的个人气质和Iron Man的酷毙吊拽炫一拍即合,于是以正义为名,满足自己虚荣成就感为实的第一个“非典型”英雄诞生;接下来为了自我证明和守护爱人从不务正业的“混混”转变为“雷神”的Thor;为摆脱羸弱身体自卑心理而毅然接受挑战并成长为精神领袖与正义先锋“美国队长”的Steve;最后再到银河护卫——逐渐确定巩固了“超级英雄平民化”的发展战略方针,再配合与时俱进的感官特效,辅以段子笑点,赚得个盆满钵盈,这不觊觎到2022年了吗。
回到《银河》,我们的英雄们的身份变得更加卑贱奇葩,小偷,杀手,复仇狂,还有一个树人,一个“科学怪狸”,各自为战,自利自负,卑鄙莽撞,刚出场时简直就是“英雄”的对立面,可影片结束时却不顾生命,相互联和,去对抗邪恶,维护银河。这期间转变的原因和动力,也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内心驱使,便是整个电影的中心矛盾,也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而这个动力,与之前系列的超级英雄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什么“正义感”,而是从预告片的配乐中就初露端倪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Hooked on a Feeling”,直译便是“对这种感觉着迷”,英文中“归属感”便是“sense of belonging”,便是the feeling of being accepted,对于早早失去亲人,在充满危险和敌对的浩瀚宇宙中孑然独行的五个人来说,一直都是outsider(局外人),都是freak(怪胎),忍受寂寞孤独太久,以至于他们都习惯于封闭自我,麻木自我,但内心深处还是缺乏、怀念并且渴望归属的。要知道,电影中“Hooked on a Feeling”想起,正是Peter最低谷的时候,不光是锒铛入狱而是那盘承载着亲情和故乡、承载在心灵寄托的音乐带被剥夺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愤怒和反抗,其实便是内心对孤独的抗拒和对归属的期冀。而Gamora的冷血伪装,Drax的仇恨,Rocket的敏感,也都源于同样的痛苦和期望。导演也是通过Peter进行了总结,他们都是“losers”(“失去”者,而非失败者),都曾经失去过珍贵的东西,而这珍贵的东西就是亲情、友情、归属与认同,
于是当他们机缘巧合遭遇到一起时,纵然又万般矛盾和不同,却逐渐眷恋于这种“合作”和“共存”。就好像“由奢入俭难”,尽管他们已经习惯于一个人,但短暂的作战“友谊”,便使得他们“着迷”“上瘾”,而再难回到迥然一人的时候。所以他们才会在独自离开时一次次地回首,一次次地不顾自我去涉险营救。要注意到,他们之所以最后会去“舍身对抗邪恶”,可不是他们爆棚的正义感,至少不仅仅是,而是他们在生死边缘不得已的缓兵之举。无论是Gamora响应号召的感人宣言,还是Drax敌人战舰上不合时宜的内心告白,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理由,就是“友情”。他们之所以最后甘愿冒险牺牲,内心中最本质的动力便是对友谊的眷顾,便是对归属感的珍视和难以舍弃。这里Groot其实也是一个很好象征,最开始只有他和Rocket有着合作,但是从监狱对抗狱霸保护Peter,再到将急救垂死的Drax,以及最后的舍身保护大家,他的每次行为,都象征着几个人关系的升华,从“I am”到“We are”的转变,便是这些草根罪犯们向“英雄”挚友的转变。
除了故事和主题,电影还给观众奉献了一盘水准超高集结了八九十年代金曲的原声带,与《少年时代》Boyhood的原声一同收藏,就是进二三十年的流行音乐史,回味无穷。
⑷ 《神奇女侠1984》优缺点明显,是一部女性主题电影,你是如何评价的
怎么评价电影《神奇女侠1984》?整个电影聚焦了人类的贪婪成性,其中黛安娜作为超级英雄,为了拯救这个颠覆的世界是第一个宣布renounce的人,放弃了全世界最爱之人,尽管这个借身体还魂有点扯,看见Steve时,还是感觉一度回到了第一部中的暖心时刻,Diana与Steve亲吻完,在大街上飞奔,能感受到作为超级英雄的担当,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反派豹女正好是个反例,尽管局势相当不利,但最终在黛安娜女神的光芒下,人类奇迹般的一个个舍弃了自己已经实现的愿望,世界也恢复了正常秩序。
⑸ 如何评价电影《麦路人》
希望,能够燃烧生命,信念,能够改变人生,这就是《麦路人》。
导演黄庆勋,影片聚焦于一群城市边缘的人群,他们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艰难生活,饱受苦难,却依旧努力存活。
简介
本片并未选择让苦难过分夸大,或者让愤怒嘶吼声贯穿始终,而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将这样一群格格不入人的生活记录下来,世界是灰色的,我们不能够改变麦路人的人生,但却可以对身边那些在底层挣扎之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电影本身的题材非常好,香港电影,在大众的印象中,是港式风情的缠绵爱恋,是激烈争斗的警匪追逐,是纸醉金迷的奢侈繁华。
⑹ 朗·霍华德执导新片《13条命》 聚焦泰国洞穴救援,如何评价这部剧呢
全球关注且援助的洞穴潜水救援任务,真实事件改编让影片拥有不一样的震撼人心的感觉。
影片展现了狭窄的水下洞穴极具危险性,水下拍摄的部分,还原度很高,带来很真实的代入感。对已经知道结局的戏来说,如何在过程中添加戏剧性推动剧情高潮显得很重要。
影片聚焦了救援潜水员的视角,和他们面对生死的看法和援救压力,同时放大一些援救过程中的小意外带来主角心态考验,还是很成功地带动观众的心。
不知道影片有多少改编成分,但从电影剧情角度来看,似乎救援成功都是几个外国主角潜水员占主要功劳,虽然在戏剧角度没问题,但个人觉得不太认可。
这部影片由导演朗·霍华德进行指导,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斥资5,500万美元进行打造,通过真实的镜头来还原真实事件当中的人物以及救援过程的每一处细节,在制作和口碑上都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且评分极高,导演也想通过电影当中的部分细节,让人感受到在惊心动魄的救援情况时,也能感体会到人性的温暖,其中制定排水的方案时,村民们在知道因为救援需要摧毁自己庄稼时,还是答应了将水排出农田等等众多细节,其中在被困少年和家人被淹没田地的农户,这两条路线上为了还原和尊重泰北的习俗,许多台词都是用当地的语言来进行呈现,这也是在国际一线的制作影片当中,首次出现地方语言的影视作品,在灾难面前通过点点善意的汇聚,才让这场奇迹的就业行动变得更加的珍贵,在这场行动当中,有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的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救援工作,也展现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大自然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提取码:2h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