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分析电影中镜头的运用
以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进行镜头分析,《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取材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该片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影片风格
远镜头与场面调度的熟练使用,给人一种混乱中的和谐感。
例如:影片开始时,先是某座海滨城市远镜头,紧接着给的是旧金山市标志性建筑金门大桥的一个远镜头,再接着是某座大厦上面的美国国旗的长镜头,把故事的发生地点框定在了美国的旧金山市。然后是几个旧金山街头的近镜头,都是一些正赶去上班的人们的。那些上班族们在街头匆忙急促的脚步是相当混乱的,但想想那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旧金山,那一切都显得非常和谐。
细节方面的特写镜头,除带给观众真实感外,更多的给人对主人公遭遇的同情以及发自内心的感动。
比如,克里斯在监狱中给琳达打电话时,特写镜头中琳达的哽咽。由此可知,她的离开绝对不是贪慕虚荣背信弃义那么功利,她已经在承受很多女人未必能承受的事情了。在电话前的哽咽,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绝望。再比如,父亲躲在地铁公共厕所内,儿子已在疲倦中熟睡,门外的人不停的拍打着紧锁的房门。无奈的父亲显得胆怯又无所适从,想到自己沦落到如此境地,捂紧了儿子的耳朵,生怕门外的敲门声吵醒孩子,也是在下意识地保护儿子免遭外界的伤害,而自己却再也止不住悲伤的泪水。就这个特写镜头,以及克里斯脸上挂着的泪珠,令人心酸。
2、流畅的剪辑,不紧不慢的节奏。
该片就是利用完美的剪辑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虽然老套单调,但巧妙地利用剪辑弥补这一缺憾,使整个故事流畅。剪辑出来的效果就是使整部电影按照时间这个根基,呈正常的线性结构状,好处就是通俗易懂,将观众渗透到电影中。
音画蒙太奇的自然运用。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生命中“搭公交”、“冒傻气”等一系列的生活状态,那是利用克里斯的画外音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表达出来的。在不同时间,描述了主人公不同的遭遇,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
独具匠心的剪辑,使整部影片的节奏不紧不慢。观众欣赏时,不会因节奏过慢感到电影的冗杂;也不会因为节奏过快,而心情异常紧张。
3、恰如其分的配乐
这部电影不同于美国其他的大片,靠慷慨激昂的配乐给人以听觉冲击。它的配乐在整部戏中都在烘托着剧情,感染者观众。
贯穿整部戏的音乐使用钢琴演奏的犹如小夜曲一般柔和、舒缓。旋律优美、声音婉转,在故事的开头,已经吸引了大批观众。都说好的开头,是整部戏成功了一半,好的配乐开头,给整部电影增光添彩。在克里斯快乐的为生计奔波、勇敢地追求幸福时,影片采用的是欢快、跳跃的音乐;在克里斯路上奔跑的时候,影片采用的是急促的、紧张的音乐;在克里斯最穷困潦倒,他和儿子无家可归,睡公厕、挤收容所时,影片采用的是忧伤的、低沉的音乐。这部电影的配乐不是最好的,但毋庸置疑那些音乐在电影里是最到位的。
4、出色的表演和对话
影片中,饰演爸爸克里斯?加德纳的威尔?史密斯和饰演儿子克里斯· 托弗的贾登· 史密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父子俩。俗话说得好,上阵父子兵,史密斯父子齐上阵,也成为此片的亮点。
影片的制片人马克科?雷蒙曾如此评价影片:我不仅将之视为由贫转富的故事,也将之视为一个动人的父子故事。父子档上阵的电影不在少数,然而《当幸福来敲门》却是温情叙事之外,平添了患难之中的酸楚,在平淡、简单的叙述之中又包含着艰辛的寓意。
凭借《当幸福来敲门》,威尔· 史密斯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影帝提名,演员在片中的演出可见一斑。史密斯的表演非常到位,真挚之处催人泪下。细节决定成败,在故事的快结尾处,克里斯通过实**的那个片断中,威尔· 史密斯的双眼是布满血丝的,其实也本该是这样的,克里斯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休息好了。在细微处见功夫,威尔?史密斯的表演真的出色。
同样,贾登·史密斯在剧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8岁的孩子能把戏演成这样,他的天分以及机灵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演员们的表演出彩外,对话也是很发人深思的。印象最深的是克里斯?加德纳对儿子说的那段:“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你就要去捍卫它。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努力去实现它。”这段看似语无伦次的话,是克里斯的真实写照,那是他奋斗的源泉,也是他遵守的准则,他是那样做的,最终他成功了。
拓展:
《当幸福来敲门》影评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为了给能让自己的`妻儿过上更好的生活,想尽一切赚钱养家的办法,用尽全部积蓄买下了高科技治疗仪,到处向医院推销,可是价格非常高昂,接受的人不多。所赚到的钱还不够维持家中的正常开销,不论他每天多努力的工作都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妻儿,妻子最终选择离开家。而他则带着儿子到处寄宿,在火车站的厕所里,收留流浪人的日租房里,两个人相依为命。但是主人公却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退,而是坚定了信念加倍的努力,最后争取回来了一个股票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就算没有报酬,成功机会只有百分之五,他仍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让孩子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最后当克里斯得到期盼已久的那份年薪80万美元的股票经纪的工作时,他含着幸福的泪水走出办公室,他说:“我生命中的这个阶段,这个很短的阶段,叫幸福!然后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对着所有的人幸福地微笑时,这似乎也印证了影片开始的那每个人脸上的的微笑。当他开着车带着儿子走在繁华的住宅区,走向他自己的房子时;他突然觉得物质的财富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幸福,他和儿子在这段艰难时光里的相依为命的艰辛生活才是他最大的财富。是啊,幸福是什么?是自己与家人在一起度过的艰辛生活,是家人之间的互相安慰和鼓励。
看完这部片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看到了主人公的乐观、坚强、自信和永不言弃,同时也体会到了人世的冷漠、无奈和不易。事业的失败、妻子的抛弃、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压倒主人公克里斯,恰恰相反,苦难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在困境中他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终于在幸福来临的时候牢牢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就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上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可以预知在这个旅程中会发生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深信的,那就是: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时,她就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就像主人公始终相信,“Every thingwill beok”(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也许这便是他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当我们走出学校,踏入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看待自己,当然我们还要明白自己的实力和目前的形势,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心中始终有信念,就能使自己进步更快,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只要永不言败、不懈追求,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解决的。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憧憬,为了让日子好过,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置身事外。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可你已经无路可退,你要坚持到最后一刻,为了让生活继续。是啊,既定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只有面对,不要叹息,不要气恼,无路可退只能坚持到最后。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我们在生活不幸福的时候,想想克里斯。加德纳是怎么成功的,停止抱怨,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幸福也是如此,在我们羡慕别人幸运的同时,也许不会看到在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别人付出了多少。当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当我们在娱乐的时候,当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也许别人正在钻研业务,也许正在自修专业知识,也许正在为了目标背水一战……而我们往往只是看见别人成功的现象,却很少看到别人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有一百种对幸福不同的解释,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样的行动。所以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的成功,如果你也想成功,如果你也想做主自己的的幸福,那就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离自己最近的目标做起,坚持!坚持!再坚持!当有一天幸福来敲门时,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抓住她,那时,你也将成为别人眼中的幸运儿。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感慨万分,因为这部电影不仅教会了我在面对不幸的时候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并且也让我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亲人之间的不离不弃。自己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时光流逝,昨天是怎样?心底只有自己才会明白,今天又是怎样我只有去把握,只要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Every thing will beok”我们坚信着,我们努力着,我们就会拥有自己的幸福!
2.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
视听语言镜头分析
每部影片都有不同景别的几百个镜头,要把这些镜头连接起来,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
(一)淡出、淡入:
又称渐隐渐显。淡出是画面由明晰渐渐隐去,变为全黑,相当于舞台上的“幕落”;淡入是影片从全黑中渐渐显出画面来的一个镜头的开端,它的作用是分隔时间空间,表达戏剧段落,相当于“幕启”。
(二)化出、化入:
即在前一个镜头渐隐的同时,后一个镜头又重叠出现,直到前一个镜头消失。这种方法常用于影片开始时的字幕介绍,或表示剧中人的回忆、想象以及时间的省略。比如从一个雪景转换为桃花盛开所表示的冬春季节,最适用于吐较缓慢或柔和的节奏。
(三)划出、划入:
是以一条直线或一个圆周线,从镜头画面的一边或一部分运动到另一边或另一部分。第二个画面就跟着这条直线或圆周线出现,直到前后两个镜头交替完毕。这种方法好象翻阅画册的动作,常用于科教影片中,也可在故事片中表现字幕或人,景等物。另外,“划”的技巧中还有帘子卷起或放下那样的帘出、帘入形式和以缩小或扩大圆圈来展现画面的圈出、圈入等形式。
(四)切出、切入:
它是从前一个场景的画面立即转为后一个场景的画面,中间不需要任何技巧,而采用镜头直接转换,连接紧凑,往往用在环境描绘、人物对话、行动的衔接上,在艺术表观上具有干净利落,进展迅速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干净利落、进展迅速的特点。
(五)反转、倒转:
是一个画面经过180度的前后翻转换为另一个画面。这种反转画面特别适用于表现对比内容的镜头。在影片结构上,还可以用它来连接两段各不相同的“戏”。倒转画面,是将一个倒置的画面上下旋转180度变为正置的活动画面,这种方法,能够改变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电影镜头
这里所讲的电影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运动的方式,拍摄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而言。
电影镜头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电影内容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镜头。电影摄影机从开拍起到停止拍摄,这—段电影胶片叫做一个镜头。从第二次开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个镜头。一般地来说,电影镜头有下列几种:
(一)拉镜头:
它的作用是为了让观众在看清楚某一重点的基础上,由点到面,认识人物和环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拉镜头使人产生宽广舒展的感觉。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个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朵盛开的苦菜花的特写镜头,然后又出现一只小手伸入画面采摘,但观众却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准的手,这是镜头拉开了,观众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这种拍摄方法,就叫做拉镜头。
(二)眼镜头:
顾名思义,就是镜头始终是跟随一个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象进行拍摄,以便连续而详细地表现他的活动情形,或在进行中的动作和衷情。
(三)摇镜头:
这是指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环顾,摇摄全景,或者跟着拍摄对象的移动进行摇摄。它常用于介绍环境或突出人物行动的意义和目的。
(四)推镜头:
是指被摄人位置不动,只移动摄影机推成近景或特写镜头。同一个镜头内容,缓慢地推近,给人以从容,舒展和细微的感受。快推则产生紧张,急促、慌乱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加强气氛的烘托。
(五)主观镜头:
是将电影的镜头当做剧中人物的眼睛来观察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它可以模拟感觉、渲染气氛。主观镜头比较普遍的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态,也常用来反映人物的幻觉,想象,这在电影中是经常出现的。同时,对于刻划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开头,有一段小花寻找哥哥的回忆镜头,它先用奔跑的镜头,引出当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声音回到了现实,处理得自然流畅,产生较强的艺术效果。
(六)空镜头:
这种镜头,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丧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云、月亮、飞鸟等。它是使电影富有诗情画意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宽广,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镜头:
俯仰镜头可分为俯镜头和仰镜头。俯镜头除鸟瞰全景之外,还可以表现阴郁、压抑的感情,一般起贬意的作用。仰镜头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着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镜头:
升降镜头一般用于大场面的拍摄,它能够改变镜头视角和画面空间,有助于戏剧气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红花》中,当奥依古丽下了吉普车,走进群众欢迎她的场面,就是摄影师在直升飞机上高俯拍摄的。这种拍摄方法渲染了气氛,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九)综合性镜头:
综合性镜头,指镜头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为了使电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某一情节,往往在一个电影镜头里,将推、拉、升、降、摇、移等镜头结合在一起使用。它为画面造成正、侧、仰、俯、平等各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既能表现环境的全貌,又能表现某个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电影更加富有表现力。所以,电影镜头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交织在一起使用。这种镜头也称为长镜头。
(十)变焦距镜头:
它是指摄影机的位置不变,通过安装在影机内的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变化,使拍摄对象在不改变与摄影机的距离的条例下,加速或匀速的拉远或推近,造成一定的节奏。
;3. 电影导演分镜头方法解析
电影导演分镜头方法解析
分镜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故事情节内容以镜头为基本单位,划分出不同的景别、角度、声画形式、镜头关系等,等于是未来影片视觉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后期的拍摄和制作,基本都会以分镜头剧本为直接依据,所以也称为导演剧本或工作台本。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电影导演分镜头方法解析,欢迎阅读。
什么是分镜头
分镜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故事情节内容以镜头为基本单位,划分出不同的景别、角度、声画形式、镜头关系等,等于是未来影片视觉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后期的拍摄和制作,基本都会以分镜头剧本为直接依据,所以也称为导演剧本或工作台本。
分镜头剧本是导演对由文学形象到视觉形象的转变中的具体化的总体把握和设计,可以体现导演创作的风格特点。
分镜头剧本的内容一般包括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指一个镜头中的动作、台词、场面调度、环境造型)、音响、音乐等,按统一表格列出。
可以说它是影片的拍摄计划和蓝图。
分镜头草图(故事板)的使用可能开始于华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韦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纪30年代早期发明故事板的动画师。不过即使没有迪斯尼的影响,故事板最近的血亲——漫画书,已经扎根于3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之中。而电影可以用单一的画板加以影像化的观念,成了不可避免的发展结果。
希区柯克也许是最擅长故事板的导演,他使用细致的图卡来修饰他的视像和控制拍摄流程,以保证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转化成影片。他手绘的《西北偏北》分镜图,如今已经成为众多电影人观摩学习的必读手册。对美工师出身的希区柯克而言,这也是一种借以确认他就是影片创作人的途径。他经常会说他的电影还在没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我们能够从他在现场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实得到证明,因为现场所拍的仅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则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莱坞,几乎每部电影都会有专门的故事板制作团队。从早期的默片到现在的大片,故事板的制作是电影筹备前期的必要一环。分镜师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意见画出来的故事板,将画面的基本构图和运镜时间等都详细地准备好后,电影开拍,导演几乎能按照每个画面进行调度拍摄。但是在国内,因为资金不够,这些年才开始慢慢有了分镜师这个行业。一般也就是大导演的片子才会花钱请分镜师,一些投资小的片子,导演会画就导演画,导演不会画就让摄影画,也有干脆不画的。
而国内也有十分重视故事板的导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徐克的手绘故事板就是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手绘图。 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保留手绘镜头的习惯,灵感来了就会画上几笔,《通天帝国》、《七剑下天山》、《蜀山传》等电影的手绘镜头都是无一例外地华丽漂亮。
分镜的作用主要有这么几个目的:
第一,他让影片创作者得以预先将他的意念显现出来,并且可以像作家一样,通过连续的修稿来发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为与整体制作组成员沟通意念的最佳语言。
分镜的沟通价值会因为制作的复杂程度而增加,但它并不局限于动作场面和高成本的制作,即使是小规模的、戏剧性的影片也能受益于分镜头剧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显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现运动,不只是画面之内的运动,更重要的是摄影机的运动。另外还有叠化、淡入淡出等光学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现范畴,景深和焦点的操纵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注明和概要图,去形容画不出来的东西。
这个表格的最左边是场景号和镜头号。许多初学者会误以为一格就是一个镜头号,其实并不是这样,有的连续画面镜头会占用好几个格子,是为了详细的表现镜头的运动方式,或镜头中角色的行为等。
然后是“画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现的画面画在这些格子里。
“内容”、“台词”部分则是要写清楚无法用画面表达的和需要加强说明的一些内容和拍摄手法,比如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等。
“秒”就是秒数,有的视频制作可以不必特别精确,不过对于动画创作而言,很多时候是要精确到秒的,所以这里主要是标注镜头时间的。
最右边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说明。
接下来介绍一些分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分镜头剧本(故事板story board)绘制要求
1、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
2、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自然。
3、画面形象须简捷易懂。
4、分镜头间的连接须明确。(一般不表明分镜头的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的,其连接都为切换,如需溶入溶出。分镜头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
5、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对话和音效必须明确标识,而且应该标识在恰当的分故事板画面的旁边。)
关于镜头方面的问题
景别: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电影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这样,映现于银幕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镜头拍摄上,也就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在一般的视频拍摄中,景别的划分通常有两个方式,一种就是以被拍摄人物角色在画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来进行划分,另一种就是以被拍摄景物在镜头画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来进行划分。按照造型风格和表现风格来分,景别可分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大远景:一般用来确定当前事件发生的大场景,同时也为后面的镜头确定故事的情节关系。大远景典型的拍摄用法都是用于表现地域的广阔、大城市的天际线、一片街区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采用静止镜头或在不改变镜头画面结构的情况下缓慢移动拍摄,努力营造一种宁静、深远、空旷、广阔的意境。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部电影的一段情节开场或结尾经常看到此类镜头。
远景:相对于大远景来说,远景中的被摄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镜头画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当前的地点、被摄主体和行为。这也是一般视频拍摄中最为重要的镜头,它包含了一段视频片段的几乎所有要素,远景可以描绘一个足球场、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场。此类镜头为视频片段定下了基调,并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动空间。
全景:字面意义上来说就可以了解,把一个人头顶画面顶端,脚踩画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别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见)。 不过“顶天立地”的拍摄感觉出来的人很“傻”,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拍摄全景时要在头顶和脚底留出来一定的距离,除非及特殊的情况下,不建议主体人物紧贴视频边框。
中景:中景的镜头画面范围一般是指从人物的头顶到膝关节或者腰部的画面。不过千万不要把画面卡在膝盖和腰部,这是拍摄视频的大忌。同时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脚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区别在于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运动。中景画面是叙事性的景别,所以在平时的视频拍摄中占的比例较大。中景在两人或三人的对话场景中使用最频繁。脸部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都能在此景别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镜头中还包含了足够的背景,可以让观赏视频的人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近景:近景拍摄主要截取的范围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类拍摄主要用于体现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体动作。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法类似,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细节、动作进行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特写:特写镜头是拍摄人像的面部,或被摄物的局部所采用的镜头。特写镜头有很多变种,但是总体上拍摄人物是从肩旁上方截取画面。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为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单一。表现的对象在整个环境中突显了出来,造成强调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绪变化,使欣赏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
4. 电影镜头分析
美国恐怖片《闪灵》通过镜头的运动、巧妙地剪辑等组成了电影视觉语言系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被后来的一些恐怖片竞相模仿。以下就选取一些镜头进行分析,试着探究《闪灵》是通过镜头语言来渲染恐怖氛围的。
镜头一:在电影开头,当主人公杰克第一次开车前往酒店时,先是运动的空镜头将人们带入电影,在运动中故意倾斜,造成失衡的危险感。接着叠化俯拍镜头,镜头中茂密的两片树林中有一条极其狭小的小路,路中是杰克行驶的汽车,这种画面的构图加上俯拍的角度,给人以压抑感。镜头跟着汽车一步步向饭店靠近,前景是道路和汽车,后景是巨大的雪山,在这个画面中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镜头拍摄角度都是微微仰拍,使得在深山中的酒店显得高大和神秘。再配以刺耳的噪声,可以看出导演在暗示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危险之中。
镜头二:这一个片段采用的是运动镜头拍摄手法,几乎所有场景都是以贴在丹尼身上的跟拍镜头来完成。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会让观众感觉到视觉变得狭窄,多死角的布局和一直拐弯的情节设计,又给观众一种不确定周围安全与否的体验,经过层层的气氛渲染后,在遇到影片中的双胞胎姐妹后呈现出较好的恐怖效果。
镜头三:这里采用了仰拍的视角,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从这个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在“入魔”后几近疯狂的表情与猥琐可怖的气质,而门后面倒着写的“murder”谋杀一词,为后来的杰克用斧子劈门这一经典恐怖画面奠定了感情基调,提到铺垫与推动情节的作用。其次,影片经典的“闪前”镜头是在门上用口红反写的字母“murder”,字母反写,起初一时间辨识不出字母的意义,觉得红色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恐怖,直到影片后半部分出现丹尼用口红反写字母的过程,并向母亲求救后,借助母亲房间的化妆镜看到正写的单词,瞬间情绪绷紧,后背发凉,这里可以看出通过剪辑对情绪渲染进行调动。
镜头四: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的放射式、对称式的构图,选取了一个大景深,由近及远,一层层向画面内部缩小,从而制造出一种压迫、沉重的气氛,突出了画面中的人物。
镜头五:在不同的房间大面积色块的使用,也给观众的视觉造成了碰撞,过于明艳的色彩与夸张的表现形式,使人产生紧张与恐惧的情绪,这也可以看出电影中色彩的运用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
总结:
电影中会使用大量的视听语言来渲染氛围,尤其是恐怖电影中,这部电影中没有过于血腥恐怖的画面来作为吓人的“点”,反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剪辑、沉闷的音效、跳跃的画面以及独特的拍摄视角,来渲染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观众体验到刺激恐怖的情绪,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时隔那么多年以后依旧被尊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5. 电影中的镜头有哪几种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行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推镜头的作用: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摄影机前行)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
A、
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
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
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拉镜头的作用:
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
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
A、人不动,摄影机动;
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静止镜头
要树立大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止镜头”也是一种电影运动的一种。
如《鸟人》的静止镜头。
如《悲情城市》的静止景深镜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推、拉、摇、移、跟和静止,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不应该把它们严格分开。
6.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7. 电影《南京南京》编导镜头分析
什么是镜头,以及如何运用好镜头,是每一位导演都必须要了解到的最基本概念,对镜头的运用和把握如何往往也是对导演功力的最基本、最具体体现和考验。
镜头风格
镜头是一部电影中的最基本单位,每一个不同角度、不同长度、不同取景所表现和组合出来的镜头片段、细节展现,乃至最终成片都会形成不同的视觉冲击和视觉感受。镜头如何运用和如何展现细节往往先要取决于影片想要的基调以及影片中想要表现的内容来决定。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是最早,也是最原始区分一部电影风格表现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主义风格的导演往往会倾向于使用不同的镜位摆放来进行表现。而在对这两方面的具体区分,在故事片中一般是不做太大的规定性的,一切都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做决定,所以,一般性的故事片不走两极,但在世界电影史上也不乏些许例外。
以电影《南京,南京》为例,解读一下该片中的镜头。
谈镜头,往往一般先要从镜头风格说起,镜头风格也是影片风格最后成型的最重要组合因素之一。相信所有熟悉陆川导演风格的观众,也都会熟悉陆川导演所特有的带有些许纪实风格的镜头叙事手法。作为中国电影新生代的电影人之一,前两部影片《寻枪》、《可可西里》,都有这方面非常明显的印迹,且对人物,特别是对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心理揭示、心理暗示、心理揣摩都带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非常精准的把握。同时,每一个镜头也都是经过精心编排和组织之后再进行拍摄的。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因其发生的故事背景在1937年,离现在的时空是有相当距离的,要从现在去完全表现和还原出当时的历史情景、历史场景,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故事片来进行拍摄,而不注重纪实感也就容易使影片缺乏真实性、可信性;反之,纪实感太强,缺乏故事性描述也势必容易造成趣味性的缺失。所以,根据影片要表现的内容,也就决定了影片的最基本走向——纪实故事片。而纵观当今世界影视界的发展态势,也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将故事性和纪实性相结合进行表现,就可以互为弥补两者的不足,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影片拍摄所运用的最基本类型复合方法。
整体影片风格走向确定之后,也就同时确立了单个的镜头表现风格,具体的就会影响到单个镜头内的机位摆放、人物表现、人物走位、表演风格、镜头运动、角度、空间、时间、距离、美术设计、灯光设计,以至影响到最后的镜头剪接、组合、特效、音效处理、成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最终,都会影响到电影观众观影时的心理感受,并影响到对影片内容做出好与坏的基本判断。
镜头表现
前面已经谈到了纪实故事片是这部影片所确定的影片风格,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部影片中的镜头表现:
一、肩拍镜头(晃动镜头)
仔细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应该知道这部影片中运用最多的镜头表现之一就是肩拍镜头,主要是体现在拍摄激烈战争场面当中,这是拍摄最为激烈、动荡不安场面的最有效镜头运用,运动不定向,剧烈的晃动,造成晕眩感,非常符合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增强纪实性、纪实感。影片《南京,南京》中的战争场面基本都由这类镜头组成,很少有非常静止的场面出现,即使连对话也不例外。
另外,肩拍镜头的运用也不光只是用来描述、刻画战争场面,在需要描述和表现人物内心痛苦、激烈的内心冲突,也是很有效的表现手法。《南京,南京》中也有非常多的运用,特别是在揭示小人物面对危险的局面时都是很有效的心理刻画手法,如影片中出现的逃难镜头、南京百姓面对日军刺刀威逼等等,极大地突显了周围环境的危险、变动性。同时,在大方向上,又突现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已经到了非常危险且近乎亡国的边缘,后者,是镜头外的含义,发人深醒。
二、大全景(基调)镜头的运用
大全景常用于拍摄外景,用以显示现场的大部分。①这类镜头史诗类电影中使用的非常多,还有就是大的战争场面,一般在拍摄此类电影中,都是用大全景展示全局,特写、中景镜头明示动作、展现细节、表现局部。而在表现一个人物或一个民族命运时,也常常会运用到大全景(基调)镜头,如影片《阿甘正传》的结尾,镜头跟随羽毛速度缓慢移动,逐渐远离阿甘,展现了阿甘此时内心的孤寂,就像飘离的羽毛一样,居无定所。
而在影片《南京,南京》中,陆川更多的是用于展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且展现的背景是在室内的封闭空间内,更是突显出了民族的危险性。如在影片刚开场时,一小队日本兵发现南京避难所,硬是闯入,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在同一封闭场景内相遇,日本兵拿武器步步进逼,而中国百姓则身无退路,非常之危险。在这里,大全景展现了避难所的全景,带给观众的是中国百姓的人数众多,暗示了中国的泱泱大国;而日本兵因人数少,有些迟疑,但因有武器,仍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在大全景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日本兵在中国百姓人群里划开了一道口子。
关于镜头的空间运用会在后面进行表述。
三、特写镜头
如前所述,特写镜头往往刻画、描述的是人物的内心、心理,并局部放大某些动作行为,提请观众注意某些重要细节,含有一定的心理、行为提示作用。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就有不少特写镜头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刻画,仍就拿避难所为例,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双手举起时的关于手的特写镜头,举起的速度中速偏慢,暗含着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再加上对避难所百姓人脸的特写,叠加重现,更是加深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个人命运前途的迷茫、等待,连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早已荡然无存,后者是从小处刻画,前者则是从大处对民族的危亡进行刻画。而同时,对日本兵的特写描写和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把日本兵的惊恐、迟疑到最后的威逼等一系列的表情变化显露无疑。
另外,还要提请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当所有百姓举起手时,有对一个小女孩跟着举起手的镜头描写,也在预示和提示着观众,就连本应成为民族希望的下一代在非人道主义面前都会失去本应获得的自由和那个年龄应该获得的一切。而最终,无可避免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更像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祭坛上的祭品,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中运用特写镜头,可以加强细节,提高战争的激烈程度,一般在激烈场面,配合运动镜头使用,停留时间短,让观众有更深临其境的感觉,因为特写镜头对于观众来说是景深感最小的,也就最容易加大真实感。具体的战争特写场景在影片中都能找到,也就不再详述。其他的特写还有对物的特写、对人物心理刻画描写,前者如像影片中坦克机关枪的扫射,后者如影片中刘晔扮演的中国军人的心理刻画,等等。
四、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并不是晃动镜头,晃动镜头只属于运动镜头中的一种,是在显示运动最为激烈的状态下才使用的。运动镜头是相对于静止镜头而言的,是拿静止镜头作参照物,一般的运动镜头分为两种,一种是方向上的横向和纵向运动。一般用以显示跟随着人物一起做运动,人物走,镜头跟着走,如日本兵进入南京城时,镜头就是一直跟随着角川兄一起移动的,此处描写的是日本兵进城时的细节,一般用中景为多;此类镜头还有一个表现方式,就是可以被当作主角的视点,从主角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在这里,镜头被当作了人眼,可以横向和纵向的全景展示这个世界。影片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细节描述,如角川兄在进城路途中看到的南京城内的一些屠杀场面。
8. 电影中镜头的作用是什么
(一)运动镜头具有描述环境,展示空间的作用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由剧本、演员、布景、声音及镜头语言等多要素协作完成。而镜头语言作为直接表达电影创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电影在拍摄中需要逐镜完成,通过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合理使用完成画面的呈现,在镜头思想的把握上展示叙事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目的。运动镜头在电影中积极调动了观众的感官神经,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不同角度的世界。
例如,在拉镜头中,由于新的元素不断进入画面,角色主题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明确,将写实转换到写意。而跟镜头使得观众代入到剧中角色相同的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
(二)运动镜头具有结构影片,渲染剧情的作用
运动镜头弯稿手法的持续变化,是电影画面与镜头发生改变的旦消工具,镜头的运动是叙事发展的重要基础。运动镜头一般为一个分配时间相对较多的视镜,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如何合理的在电影中运用运动镜头,才能让景的变换达到事的变换,情的变换。电影叙事的发展并不需要依靠电影中角色的台词语言或者旁白语言完成,而能够依靠运动镜头切换产生的镜像复合延存对电影事件具有的情绪和思想进行反映和表述。在运动中实现强化、对比、联想、悬念等丰富的艺术效果。例如电影《复活》中马斯洛娃去法庭受审路上摇摄表现的环境变化对应的人物命运产生对比。
(三)运动镜头具有形成节奏,确定风格的作用
在复杂的叙事中,如何使用运动镜头去层次展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每一层次的镜头具体节奏处理。在整模闹知理镜头展现层次的过程实际上是整理所叙事件的的过程。叙事不能依靠单张画面构成体现,必须依靠运动镜头的转换达到某种期望效果。在安排手法中有所讲究,镜头的处理好坏对于一部电影艺术价值的高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例如让人易于理解的近景,通过运动镜头的延续性推向远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镜头的改变不仅仅是在描写环境和气氛,也成为观众视觉节奏中的顿歇,去接受事件的发展。运动镜头独特的灵动性,使得叙事具有独特的韵律。
例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上杰克和露丝站在船头的运动画面,成为所有观影者的美好回忆。
四、结语
电影区别于综艺、电视剧等其他影视作品的原因之一是,电影能够为观众展现不同的意境和风格,它具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让观众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给予自由思考的空间。运动镜头的综合使用,让电影叙事充满跌宕的魅力,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叙事中提供了事件发展的环境和空间,然后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结构影片,形成电影的独特风格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