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电影《活着》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电影的改编是低俗和功利的。
张艺谋对小说情节中可悲、可怒的元素进行了极尽粉饰,将余华颇为复杂的小说,改造为了无害的、小资感伤的民族名片,去掉了有可能造成危险的锋芒,回归了醇厚的拨乱反正主流旋律。
举例:
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抽血,纯局活活抽死,为了救上等人的命,把一个孩子害死了。有庆说抽的头晕,全身苍白,还不住手,还继续抽,说“献血都这样”,最终有庆死了。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张艺谋改为有庆被误杀,并且是区长“缺乏睡眠”,而且区长也受伤了,甚至还付出了自己最喜欢的汽车作为代价,后来还心心念念了一辈子,有庆的死所折射出的种种随处可见的现实被消隐在一片正能量尴尬煽情中。
这一改动非常低俗。
张艺谋把皮影戏加入更是纯纯为了故作深刻和拿奖去的,展示民族符号,在《长城》中他加入了秦腔也是这个路数,拿奖骗外宾。
其他的一些改动,如家珍病的走着路能摔倒,村民们笑嘻嘻的说夜里干的太狠了,队长作威作福,延续了历史,流氓样子电影并未表现出来。
人民公社请风水先生看屋子,烧了老孙的屋,还是饥饿年代用人们嘴里省下来、抠出来的油浪费、玩闹似的烧的,老孙说烧了我也得死了,这些也没有拍。
有庆穿不起鞋,鞋底都磨穿了还继续穿,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鞋子,上学路上光着脚走路,把鞋拿着,下雪天也是这样。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的。结果电影里有庆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和欺负凤霞的小孩子打架那场戏,衣服恨不得比地主家孩子穿的都要好。
占故事很大篇幅的饥饿,从头到尾的饥饿,完全删除,你在电影里看得出他们饥饿过?
贫穷,完全从头到尾摆脱不了的贫穷,完全架空为符号。有庆的饭盒比我的都好,大炼钢铁时家里那一桌子碟碟碗碗,我好像看见了史做凳让矛革的金库了,都眼晕了。余华小说里对贫穷的概念表现的非常清楚,《细雨中呼喊》,亲爹吃点饭都要摆臭脸,最后老头被排挤的盼着自己死。摔了一个碗,一是没有替代的了,物资匮乏到极点,二是摔了碗的人给家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贫穷造成的消沉和恐怖气氛,在电影中完全轻松和谐,福贵的日子看上去几乎是小康的。
电影中原创了一个人物,王教授。原著中只是说凤霞产后出事死了,而电影原创了一段低能剧情:说学生们把老教授们都打倒了,所以没人会看病了,电影表现了造反的学生们一开始志得意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到凤霞大出血后,戏剧性的大喊“我没学过,我不会呀!”完全变成了丑角。
这点情节太拙劣了,漫画一样,给外国人看的。
至于再后来,家珍死了,包产到户以后,二喜去城里干苦力,拉板车,呼哧呼哧气都喘不过来,还要背着儿子苦根,在板车上绑竹竿晾尿布,在城里完完全全作为一个原始人、失去人权挣命的农民挣扎在最底层。后来二喜拉水泥板被挤扁了,死的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没有。
福贵在私有化社会过的更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下了雨爷孙俩抢收棉花,累的小孩子发了烧,家里都没有糖给他熬姜糖水,豆子都难得吃上,吃豆子高兴的撑死了。
这些事情由于发生的年代不对劲,所以电影不允许发生,宁肯把时间大幅度的浪费给重复的镇长被错划资产阶级反革命啦,春生要重开了之类的,却不肯稍微花一分钟给后来这些事一些内容,来让故事从【昏君当道,民不聊生】这种传统的低能叙事超脱出来,格局更大一点,去着眼于历史和文化,而非一朝一代甚至一家一姓甚至一条路线的责任去。
种种情形来看,贫穷、饥饿、彷徨、如蛆附骨的苦难,全部被拆解,电影结局时,外孙馒头玩小鸡,福贵说生活越来越好,电影粗桐变得非常低俗。《活着》无法和《霸王别姬》比较,也谈不上在94年获得一席之地。未来如果有人再翻拍余华的这本小说,很难拍的比张艺谋版本更低俗。
②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