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们娱乐方式有哪些有何变化
1、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现在的个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现在遍地开花卡拉OK;
3、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现在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
4、打台球,现在的网络游戏;
5、看小人书到观看各种电视剧。
30年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最能反映变化过程无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费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现在人的阅历和思想超越了父辈,典型如日常接触的电视、电影、唱片。
手机与世界相连接,进而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
(1)中国80年代有多少人看电影扩展阅读:
现在的各种娱乐方式:
1、电视
电视引进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央视也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以近邻日本为例,怀旧感十足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东京城区的人们看上黑白电视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后,大街小巷的人们聚集电视机前面围观的场景在中国重演。
电视对走过80年代的几代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藏的回忆,屏幕发光的13寸电视机打开了一个国家封闭已久的大门。
2、电影
无论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还是娱乐手段,电影的出现都比电视更早,它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过强烈的冲击变化。
虽然中间甚至一直到现在都受到电视的冲击,不过电影依然拥有它无以伦比的魅力,这也让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电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对背投等技术都换不来的环境。中国电影始于世纪初,跟随世界电影的大潮走过了默片、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等多个阶段。
3、录像带
录像带的流行要分开来说,80年代电视机得到迅速普及,与电视机配套的录像机跟着走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电视节目也不丰富,它既可以弥补电视的单一缺陷,用来看电影,实用性极佳。
从80年代到90年代,受当时港片兴盛等多方影响,录像带领域基本维持着以香港电影为主体、外国片为辅助的受众欢迎模式。
总之录像带和录像厅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最后毫无悬念地被VCD和DVD淘汰并终结,难觅其踪。许多人是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一直看的录像带仅是VHS画质。
4、唱片
与电影、电视一样,唱片背后的音乐是大众娱乐的另一块根据地,唱片捧红了无数内地港台歌手。经过二十多年的动乱和空白时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为过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录机把中国人带离了眼前现实,憧憬一个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来。歌声里的爱情、梦想和希望成为许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词、找海报更像是一场全民运动,真正把追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正是来自这一领域。
5、唱盘
唱盘没有大规模流行是因为70年代的国外,黑胶唱盘已经被卡式录音带所取代。由于唱盘体积大,远不如卡带来得便携,加上每一面录制的歌曲数目有限和程序麻烦,唱盘在中国始终显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过一直到今天,也有极少部分的黑胶唱盘爱好者怀念着当年的音乐,他们认为那种略带粗糙的逼真质感是后来CD等介质所无法呈现的。
6、卡带
80年代开始,能跟黑白电视、胶片电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是卡带的流行,卡带的超强影响力使它成为了磁带的总称,一般说起磁带就是指卡式录音带。
卡带成本低廉,可以反复使用。在国外像日本,卡带与索尼随身听一并出现。在中国由于条件所限,卡带更多是收录机相伴十余载。
虽有形式差异,不过是同样流行。到了90年代,随身听也成为都市年轻人的选择。
7、MP3
MP3是一种数字音频编码和有损压缩格式,它通过一个算法使得人类听觉不会识别出被丢弃的音频部分,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频数据量,容量极小。
MP3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远不止于此,它能储存于电脑、手机等终端。即便后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国内依然吃得很香。
8、手机终端
电视、电影、唱片三个领域互有影响,但是电脑的出现将它们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极大地改变了它们的作用地位。比如现在歌手的专辑唱片销量再好,却只有黄金时代的几十分之一。
随着液晶显示器和数字电视的出现,电脑与电视的的联系变得紧密,却依然有着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
② 60后,70后,80后还记得曾经跑几里地看露天电影的心情吗
嘿嘿,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记得七五年在陕西老家,曾经有无数次去几里外的地方看电影的经历。有一次还遇到了危险,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
那个年代放电影,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最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亚于过年。我和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曾经有过跟着放电影的一连五天,跟着走了五个村子的记录。而且我还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小兵张嘎》。那时候,除了佩服电影里的小嘎子以外,还被他的淘气和调皮所折服。小嘎子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简直崇拜到五体投地了。有很多台词都成了我们这些小屁孩的口头语:“别动,打死你这个狗汉奸”,“老子在城里进馆子都不掏钱,别说吃你个烂西瓜……”等等等等。
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秋天的农村是美丽的,秋高气爽,月儿亮的耀眼,道路两旁都是玉米地,散发出一种诱人的、甜甜的气息来。我们走在路上,只能听到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人已被高高的玉米杆淹没了。真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那天去看电影,是离家最远的一个村子,也是去看《小兵张嘎》。当我们看完电影,往家走的时候,每个人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你一言我一语,几个小伙伴在讨论着嘎子藏枪的细节。有说不应该把枪藏起来,应该带在身上,枪那么小又好藏。有人说嘎子藏枪的做法对,换着他也会那样做呢,被大人发现了肯定是没收的……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只听前面的玉米地里传来“刷刷刷”的声音,从远到近,片刻,路中央出现了一条尾巴拖地的大狗。月光下能清晰地看到伸着长长的舌头,竖着的耳朵还在微微颤抖。说真的,这种模样的狗,我们还从来都没见过。大家愣愣地站住了,望着十几步外的那条狗。
狗见我们站住不动,也便蹲下望着我们,那伸出来的舌头好长好长,怪吓人的。片刻的沉默之后,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这是狼。”
这声音像晴天霹雳,我们几个小屁孩有人大喊,有人怪叫。这种混杂的声音,在秋天的夜晚里显得格外刺耳。那条被称作“狼”的狗,受到惊吓后露出白森森的牙齿来,低声嗷叫一声,便钻进了玉米地。
狼,在我们这些小屁孩的心里,那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此时此刻,我们五六个小屁孩手拉着手,一边高声喊叫着、一边紧张地往前走。幸亏那天还有一块去追电影的大人,听到我们的喊叫声,以为发生什么事了,又折了回来,当大人们听到我们的描述以后,不约而同地说到:“那是狼,你们胆子不小。”
当然,这个事情不久就让二伯和奶奶知道了。从那以后,大人们再也不让我们去别的村子看电影了,要去,也得有大人们跟着才行。
那次的经历,虽然想起来有点后怕,但是不管怎样,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八十年代前,全国各地都有露天电影。当时的露天电影,深受群众的喜爱。
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竹竿拉上一块大白帆布,一边是电影放映员和机器设备,帆布前的地上,大人小孩们自带小板凳,黑压压的坐着。
那个年代的电影品种非常少,八部“革命样板戏”播放的是最多的,故事片有雷锋的故事、闪闪的红星、刘胡兰、英雄儿女等。
八十年代之前,家家户户都没有电视机不说,广大农村地区,根本就不具备影剧院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群众对文化 娱乐 活动的需求。
为了丰富这些地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通过推出露天电影剧场的方式,解决群众看电影难问题。
当时的露天电影,为丰富群众的文件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十年代后期,露天电影才逐步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
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露天电影主要是农村,包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只有露天电影,不收钱,农村三个月每个生产队看一次露天电影,那时当知青在华莹山区,有很多厂矿,经常往返十几公里到这些厂矿看电影,也不觉得累也不怕黑夜,而且基本上都是走公路和小路,而且兴致勃勃,在那时觉得是享受。
忙忙碌碌的一天结束后,在大队社场上的露天电影是盛大的节日舞会,就如同除夕厨房内,飘来的阵阵肉香。
天还没黑,我们就搬着长凳去抢一个好的位置。电影中英雄人物如数家珍……
热闹而嘈杂的场景,也是少男少女们释放浪漫好地方,因此也演译出许多香艳的故事。
在那时候的农村, 娱乐 如此的匮乏,只有数月一次的霞天电影才是儿时最深地奢华!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还记得曾经跑十几里地,去外村看露天电影时的情景。
那时候,农村里很少有 娱乐 活动,只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一场电影队来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时候演电影,往往是一部电影片,在周围的农村里轮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样的电影片,农村的年轻人、小孩,却百看不厌,常常是跟着电影队,哪里放映电影就去哪里看。有时候路程相当远,照样步行十几里地去观看。我那时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电影,像《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些电影我们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小伙伴们一起,还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欢扮演传宝、李向阳,可小伙伴们谁也不愿意当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独眼龙,一眼就会认出来。
那时候一听说村子里演电影,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搬个橙子,早早去占空,坐在最得劲的地方,等待观看。放正式电影前,总爱先放映一段新闻简报,即使是这样,村民们依然很早就坐在那里等待。那时候看电影,最怕停电,停电的现象经常发生。一遇停电,美好的愿望就会泡汤,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两说。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美好的愿望,能经常看一场打仗的电影,成了小伙伴们最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已老,终于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尽情地观看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戏曲与综艺。感谢科学的进步, 社会 的发展,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③ 82版《少林寺》票房1.6亿与《战狼2》票房56亿,哪个更牛一些
《少林寺》是1983年公映的,投资成本仅120万人民币,按当时的汇率计算折合60万美元,全球票房超过1.9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3.8亿元,3000多倍的票房回报率迄今无人能出其左右。82版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和2017年吴京的《战狼2》,总票房是1.6亿和56亿。
《少林寺》可算是全民观影,这影响力绝对是《战狼2》所不能比的。还有就是82年的人们的工资大概才15到40之间,那时候的钱是很值钱的,82年的电影票一毛一张,现在的电影票平均大概35元左右,所以按照现在的物价看,82年《少林寺》到今日的票房那就是500多亿,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总票房才200多亿。
《少林寺》那时候对于国人看电影的影响力也是《战狼2》所不能比的,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少林寺》的谈论是大人,小孩,老人都知道,基本就是常谈,但是《战狼2》却达不到这样的高度。1982年的《少林寺》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无数的年轻人的心目中种下了功夫梦。从这个角度,《少林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战狼2》。
④ 中国电影真正普及是在二十世纪多少年代
如果是全国的角度看 普遍民众尤其农村开始不间断放映电影 应该是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如果是从商业化消费电影的角度看 基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现在都快是全球第一票房市场了
⑤ 对于李连杰的《少林寺》,在当时观影的人多吗
很多人都看过李连杰早期拍摄的电影少林寺,这可以说是李连杰第一次接触电影,在此之前这部电影已经筹划了很多年,不过当时李连杰甚至都不是电影的主角人选,之所以选择李连杰,还是因为李连杰那过硬的武术功底,再加上硬朗帅气的外形,才成为了觉远的不二人选。这部电影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观看和他精良的制作,以及演员们雄厚的武术功底是密不可分的,主演李连杰在当时已经连续5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而其他配角很多都挂着各种武术冠军的头衔,武打戏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困难,而长达两三年时间的拍摄周期,也很好的磨练了他们的演技,再加上那精彩的剧情与节奏上的铺垫,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所以观看这部电影的人非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