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那么你对此片的评价是什么
战士们勇敢无畏
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激烈的“四行仓库阻击战”再次吸引了大众的视线。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八百壮士”奉命固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把阵地当成坟墓,苦战四天四夜,上演了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此役极为悲壮: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舍命相搏、顽强死守,屡次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当日军企图抵近爆破,毁掉守军所在大楼时,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毫不犹豫地从窗口纵身跳下,跃入敌群,以死相拼,与之同归于尽。
“硝烟将尽,尘未远余音萦绕。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勿相忘,山盟海誓。无憾与你相遥,幸而留下微笑。”烟雨山河,历史沧桑,日月交辉,情怀萦绕!四行仓库阻击战开始前,谢晋元给孙元良写了一封信:晋元“誓不轻易撤退,亦绝不做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决不负师座,不负国家。”谢晋元和他的“八佰壮士”的确是不辱使命、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用血性和生命诠释了民族性格中的担当和坚韧,并绵延至今!
② 对于电影八佰的评价
八月底这部影片总票房突破20亿,于是乎这几天在各大营销号下都能看到对该影片的无限夸奖,无视影片的缺点,大捧这场斥巨资拍摄而成的“大片”。
人的铺陈过多,导致后面烈士们自杀式跳入敌方阵地的片段,显得过于刻意渲染,正是这种过于刻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失去了战争片本应该有的深度。
槽点三:影片的线性叙事也在最后收尾的地方被打断,本是为了推波助澜,掀起整部影片的高潮,但似乎毫无帮助,历史的事实也在影片的结尾被修改,未立足于史实的片段自然很难打动期待值颇高的观众,最后只能借助强行的牺牲和煽情的配乐来升华影片主题。
战争片题材的影片有很多,《八佰》真的不能称为一部杰作,但就国内影片的横向对比来看,这样的中国历史,中国电影确实有了进步,爱国情怀也正对大部分观众的胃口,但离真正的好电影,还差那么几步,仍有着上升的空间。
③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获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电影。
剧情简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评价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界面新闻》评)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新华网评)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程波评)
④ 看完电影《八佰》后,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情节与现实的严重脱离
首先先定个调。八佰讲述了一个魔改于真实事件的战争故事。电影包含了导演认为的真实,以及导演认为的人性,以及导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这些真实、人性、还有精神都过于自我化、狭隘化,符号化,甚至是偏离事实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内涵层面空洞有余,高度不够,情节方面严重与真实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说服力大幅度下降。
这种英勇,这种无畏是具有极高可信度,是真实的。我相信,很多人会感动也是因此。但这种感动不该,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电影本身的感动。它的内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来自电影本身。且不论这个桥段设计所带来的逻辑争议。就在精神内核上出现问题时,这种表达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⑤ 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八佰》这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
从题材的选择上评价《八佰》
从题材本身来说,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淞沪会战时,四百余人对外宣称战士八百,孤军留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军苦战四天四夜,史称“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是淞沪会战乃至整个抗战史上颇为悲壮的一幕,这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也被称为“八百壮士”。这一段历史本就动人心魄,适合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再演绎。
对小人物的描写细腻
英雄就是身边人?也可以是平民?从这部电影来看,是的!《八佰》背后的英雄史,也是平民史,这让这部电影的格局从四行仓库及其中的八百壮士延伸到了苏州河另一侧的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这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大巢将覆之时,没有人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在日军已经打到四行仓库时,一河之隔的人也必然不会无动于衷。在这部电影中,保卫四行仓库的也并不仅仅是八百壮士,在租界内原本隔岸观火的商贾、帮派子弟、伶人、学生、大学教授等等,最终也全部加入了这场保卫战中,全民抗战!
⑥ 看哭了,电影《八佰》为何如此催泪值得一看吗
“八佰”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英雄”和一种民族精神。震惊、感动、敬畏,有直击人心的时刻,有落泪的时刻:被带着炸药跳跃的人物所震撼,被那些面对敌人飞机火力勇敢挺身而出的决心所感动,更被所有“勇敢抵抗敌人”的战士所敬畏!我觉得电影《八佰》值得一看,挺催泪的,理由如下:
6、《八佰》这样的电影所具备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历史的铭记之上,还对现实的当下具有激励作用:在经历过疫情与洪水的考验之后,《八佰》的上映或许能给大众带来鼓舞力量,让大家不忘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民族的韧性不灭,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头打在银幕上的那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向所有为保家卫国贡献过力量甚至生命的战士们致敬!
7、管虎导演选择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视角作为故事的切入点,不但能刻画出鲜活有力的战场群像,还能以小人物的视角去透视家国危难之际的选择与觉醒,对于观看者而言,会更有力度,也更能凸显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那股不屈不惧的韧性。 演员们对角色的演绎也很好地增强了人物的力度,同时也很好了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各类人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