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经典的赏析应该怎么做主要是从音乐和美术(绘画)的方面来考虑,大学选修课的考试
从美术角度赏析的话主要从演员的服饰搭配色彩是否统一美观协调。然后就是出现的一些场景比如公园,餐厅,街景是否能符合电影所需要的环境,他们的装修风格是否协调,演员所穿的衣服能否融进去,这点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有所体现。然后再看看电影所用的镜头是否给的合乎情理,该是广角的时候是否用到了,近景的镜头是否给的合理。
在音乐方面主要看音乐的节奏是否合乎电影的情节,给的特效是否及时,音乐能否打动人显得尤为关键,很多音乐因电影而被人们所铭记,或者相反这些都能够体现电影音乐是否配的很好。
大体上就这些。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是学美术的。
② 求对一部影片中的片段进行视听语言分析(如影像、场景、镜头、声音、剪辑、光、色彩、构图、蒙太奇、音乐
10分!!!!你的要求也太勉强了吧!
③ 求一份关于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鉴赏,最好夹叙夹议的,急急急!
《霸王别姬》电影音乐赏析
《霸王别姬》,一部92年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主演的电影,讲述了程蝶衣,一个视戏剧为生命,对爱情无比忠贞的戏剧大师悲剧的一生。他从小被母亲切掉了第六只指头卖进戏班,接受严格的戏剧训练,与戏班的大师兄段小楼相依为命。经历过许多磨难,终于成长为一名红极一时的戏剧大师,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爱的大师兄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谁知道命运赋予他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程蝶衣悲剧的人生穿越多个复杂时期,清政府统治时期,他被宫中大总管猥亵;抗日战争时期,他被迫为日本人唱戏,而在此时,心爱的大师兄段小楼也娶了青楼女子菊仙;抗战胜利后却被国民党当汉奸抓去审判;全国解放后却迎来文化大革命,被当牛鬼蛇神批斗……他悲惨的一生最终在打到“四人帮”后得到结束,而结束的方式是——自杀,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楼的怀中,就像虞姬一样。
电影当中有许多精彩的配乐,它们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电影气氛,调动观众情绪。其中多处音乐更是由中国京剧院乐队和中国中央乐团演奏。
下面就几处精彩配乐做下简单赏析。
故事的开头,程蝶衣的母亲带着幼小的程蝶衣到了戏班,被告知由于他的第六只手指而不能被收留时,母亲狠心地把他的第六只手指给切掉。程蝶衣被带去厨房的时候,响起自左到右的金属“嗡嗡”声表现出主人公心里的压抑,当手指被切掉后,母亲带抱着他去打手印,在此过程中,金属“嗡嗡”声夹杂一下一下低沉的大鼓重击声,渲染一种心惊肉跳的气氛。程蝶衣满手是血地在纸上盖上手印的一瞬间,却响起戏剧表演时的吹奏音乐,暗示程蝶衣的一生将就此跟戏剧联系起来。
就在母亲丢下他一个人走掉的一刻,响起一把高亢的吆喝声,正是修剪子人的吆喝声,在四处回荡着。刀具,抛弃,血,成了程蝶衣此时的回忆。而在故事发展到程蝶衣在宫中的天井看到一个在风雪中被抛弃的婴儿,他不顾反对,毅然把婴儿带回去。此时,那把修剪子人的吆喝声再次响起,可见,从被抛弃的婴儿身上,程蝶衣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从而产生同情。
那自左到又的金属“嗡嗡”声从程蝶衣一走进戏班大院开始就总是伴着戏班大院出现,无论是小时候平常训练,还是十多年后两主人公再次回到戏班大院。话说,在那个戏班里,除了严格的训练,被往死里打是很平常的事,一阵阵环绕的“嗡嗡”声表现出了主人公对这个戏班大院的恐惧和心里的压抑。
小时候的一件事震撼着程蝶衣的心灵却也因此让他坚定了走戏剧这条道路。那天学徒们都在休息,癞子在吹嘘冰糖葫芦有多好吃的时候适时响起一把属于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受不住诱惑的癞子和蝶衣竟逃出大门。而在出逃的这段时间里,两人去看了场戏,那时的程蝶衣就被台上的楚霸王深深感动着,于是拉着癞子的手,坚定地回去那个可怕压抑的戏班大院。
回到戏班大院自然免不了一顿打。压抑的“嗡嗡”声,学徒们的叫喊声,师傅的骂声充斥着整个空间,而当程蝶衣站出来说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时候,所有声音停止了,转而出现的却是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可见,这一次的惨痛经历,是由这一声声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引起的。癞子由于忍受不了压力而在吃完口袋里最后一颗冰糖葫芦的时候选择了上吊,程蝶衣和段小楼悲伤地送走他的遗体时,那一声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又再次响起。癞子的死给儿时的程蝶衣心里造成很大冲击,这次经历在他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永远忘不了这次出逃,永远忘不了这个为戏剧死去的同伴。冰糖葫芦的吆喝声是一个标记,标记这个心里的冲击。所以,在十多年后,当成名了的程蝶衣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戏院的时候,一声声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使他蓦地回头;再次回到戏班大院去探望师傅的时候,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使他不禁被烟呛了一下。
程蝶衣和段小楼成名后,一次两人表演完后在化妆间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筝弹奏声静静响起,气氛宁静而舒适,这本是两人温馨相处的时刻,却在这时,一个对程蝶衣的一生影响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现了。古筝弹奏声突然变强,仿佛预示此人就此插入两人平静的生活。而我们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个后来被称为“戏霸”的袁世凯,电影把此人塑造成一个热爱戏剧,附庸风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一种古典的韵味。因此,除了他刚出现时那流水般的古筝演奏外,他与程蝶衣相处的时刻都会响起那种充满古典韵味的音乐,有一个片段更是响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发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被抓去批斗。段小楼为保护自己的性命,竟背叛这两个世上最爱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并声称与他们划清界限。此时的配乐从事件一开始就响起低沉的大鼓撞击声,渲染紧张气氛,也表明角色们厄运的来临。在段小楼说到划清界限时,画面映着菊仙绝望的神情,周围的东西被点燃,此刻响起男声混声大合唱,被心爱的人如此背叛,此时的音乐反映出角色心里的绝望。
电影的后期让人不能忽略的,还有那显示时代色彩的革命歌曲的配乐,其中有几处我认为特别妙。被革命事业所吸引的小四离家出走前跟程蝶衣吵架的那一段,一直响着《歌唱祖国》的大合唱,当小四说到“师傅,永没那日子了。”歌声渐渐变强,仿佛在对应他说的那句话,时代已经不同了。而在小四走前说在新时代他绝对能成角的时候,合唱的歌声就像是一种讽刺,当然,后面就立刻说到小四代替程蝶衣演虞姬。
而更讽刺的是,菊仙被批斗后,被段小楼背叛后,穿着旧时结婚的红旗袍上吊自杀,旁边一台收音机却仍播着新时代的戏剧。那一声声赞扬着新社会的京剧与菊仙上吊的身影成鲜明对比,彰显文革对人的祸害。
到了电影结尾,程蝶衣假戏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剑自刎,段小楼转过身来,一声“蝶衣!”带出的却又是那首《歌唱祖国》,段小楼惊讶过后最后的表情却是扯着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见,对程蝶衣来说,他的一生受时代的摧残实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话来说,这时代好像就是跟他过不去似的。或许对他来说,活着已经太累了,他已经再也承受不了社会给他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自刎,这也叫是跟段小楼演了一辈子的戏了吧……
④ 关于一部电影中的音乐片段作简单评析
1.首先观察其在电影当中的位置,若能引出线索人物,这是关键乐段。
2.若某段音乐反复出现并且带有不同程度上的变奏,则可充分说明其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将会起到烘托电影情感之效。
3.若音乐在特定场景下,或者某场景之后,则其为描绘乐段,是为镜像描摹的润色。
希望可以帮得上你啊啊。
⑤ 如何写好一篇电影背景音乐赏析呢
你可以看看 CCTV-音乐 频道的 《经典》《影视留声机》《自然之声》等节目 这些节目都伴有音乐赏析,个人觉得很不错。另外,很多好音乐都有相关的赏析文章,你可以看看。还有,很多网友们也很喜欢影视音乐,你可以上贴吧和大家一起讨论。
⑥ 对于电影音乐赏析的意见和看法
作业论文?
找一部喜欢的电影,分析一下它的音乐,有的电影音乐很出色,导致电影放完音乐还萦绕在耳边久久难忘,甚至有的音乐最后会超越电影本身,有着更为广泛的流传,比如《毕业生》、《燃情岁月》《教父》都是这样的经典例子,建议先把这几部电影找来看下,然后会比较有感触
⑦ 如何分析音乐作品
最近在入门电影相关,加上以前选修课选过电影配乐,就大概谈谈电影中的音乐吧。分析一部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可以从其起到的作用谈起。
在电影中,很多时候音乐是没有歌词的,因此相当抽象、纯粹。要务实地谈音乐的「内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有歌词的时候,音乐本身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比较明晰、具体。然而,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当音乐和影像有机结合时,意义更容易传达。有一点要注意,影视音乐作品并不仅限于一首完整的歌曲(由人声或乐器完整演奏),也指电影中应情节要求加入的配乐。一般的电影OST(Original Sound Track)中都可找到公开发行的配乐原声。
电影音乐的理论变化很大,因此并没什么固定的赏析方式。
有人坚持电影音乐应有属于自己的意义和尊严,甚至有人认为音乐应该主导影像。有一些导演提倡「纯粹说明式」的音乐,这种音乐和影像的地位在影视作品中是完全相等的。比如一些经典的悬疑片中,一个人遭遇了紧急情况,或是一宗谋杀案在悄然进行中——此时此刻,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步伐、呼吸、神态变化等),其实都有相对应的音乐强调其悬疑性。比较经典的有Bernard Herrmann在著名惊悚影片《触目惊心》(Psycho, 1959)中编制的「浴室杀人」场景配置音乐,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听觉,也成就了Herrmann这位电影配乐界殿堂级巨人。他自己说,《触目惊心》三分之一的电影效果应归功于配乐。
当然,也有人坚持,电影要以影像为主,音乐不可喧宾夺主。不过,大师级别的导演往往对电影音乐要求极高,因此也不惜重金和优秀的作曲家联手。导演本身不一定要对音乐内行,他只需要认清电影某个部分需要的戏剧性就行了。至于如何将戏剧性融入音乐,就是作曲家的事了。导演和作曲家的合作关系不一而足,有的作曲家是看了粗剪(rough cut)之后立马开始写,有的则是看完细剪才动笔。大多数歌舞片的导演都是在开镜前就与作曲家合作完成了片中音乐的制作,开拍前事先在录音室录好了,再拿给演员对口型。
电影音乐的具体作用有很多:
1. 在电影字幕升起时的音乐宛如序曲,能代表电影整体的精神和气氛。
2. 某些音乐能暗示环境、阶级或是种族群体。
约翰·福特(John Ford)的西部片擅用简单的民歌,比如《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被用于《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1940)中,或19世纪西部开拓时代的宗教赞歌如《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这种带有浓厚乡愁意境的音乐通常以开拓者的乐器演奏(如哀伤的口琴或某种手风琴之类的)。意大利电影也擅于运用抒情或情绪丰富多彩的曲调来反映其歌剧传统,特别是Nino Rota创作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教父》(The Godfather, 1972)。
3. 某些音乐可以预示即将发生的事,让导演能事先给观众一个心理上的警示,经典作品不得不再提到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惊悚悬疑片,通常都配上带「焦虑性」的音乐,有时往往是虚晃一枪,有时却爆发为一个高潮。
最经典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Jaws, 1975)中鲨鱼主题的配乐,堪称史上最佳,这块要详细讲讲。鲨鱼出现的主题其实结构比较简单,也就是一两个音一再反复,但是加上渐进层递和由简入繁的编曲手法,成功诠释出大白鲨的冷血窥伺、神出鬼没,和导演在摄影手法上以大白鲨为主观的运镜手法相结合,搭配出强烈的艺术风格和电影效果。
顺便说一句,记得当时上课时老师还给我们听了一下两段不同的配乐,即「虚晃一枪」和「大白鲨出没」,虽都制造出紧张效果,但其中节奏上的微妙差别,揭示着迥然不同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然而观众的情绪已被撩拨起来,完全被影片的节奏所控。
不同乐器的使用在《大白鲨》一片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Chrissie's Death》是影片一开场时,一名少女遭到鲨鱼攻击时的配乐:一开场时竖琴轻撩漫拨,白鲨的主题穿梭其间,隐约透露着一股神秘与杀意,紧跟着弦乐狂卷出突如其来的攻击,虽然攻势暂歇,然而惊魂未定,即刻一波又起,急鼓如雨中,少女遭到大白鲨无情的吞噬,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幽静的海面上曙色初现,彷佛什幺也不曾发生过。然而一股未知与不安,却在海潮深处回荡不已。竖琴是威廉斯在《大白鲨》中运用得很有感觉的乐器,流转滑动的拨弦音色,很能诠释出海洋的无垠多变,以及浪潮起伏间潜藏的狩猎与窥伺。《The Underwater Siege》中竖琴的运用更是令人惊艳,这一段音乐描写白鲨攻击捕鲨笼中的海洋学者,气氛来势汹汹,威廉斯舍弃以常见的管弦模式,来表现这一段猛烈且惊心动魄的袭击,反而使用竖琴这种音质向来让人觉得柔美的弦乐器,以汹涌如潮,一波接着一波的急弦,翻腾出绵密激烈的攻击,佐以紧凑的打击和回荡的铜管音效,将深海中的人鲨缠斗描绘的千钧一发,令人屏息。
4. 很多情况下需要影片中角色约束或隐藏情感,音乐也常能暗示人物的内心状况。这一点就不赘述了,是很常见的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手法。
5. 音乐可控制情绪的转换,也能使主导的情绪中产生或造成相反的效果。
在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的《铁血雄狮》(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1951)中,主角在非理性的突发状态下,从垂死同伴手中夺取旗子,投入激烈的战斗中。为强调这个年轻人的爱国之心,配乐利用了美国军歌的激昂。南北战争时,南方军的掌旗兵受伤了,因痛苦而跌跌撞撞,旗子也破破烂烂,此刻,音乐转成痛苦的挽歌,并逐渐转为Dixie(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流行的军歌)的怪异扭曲版。主角原本激昂的斗志掩盖了受伤的痛苦,但因为音乐的转换,观众和主角一样,突然陷入了可怕的颓丧中。
相反地,像在影片《邦妮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1967)中的一段抢劫戏却使用了乡村式的五弦琴音乐,场面十分轻松有趣。很多影片中也常看到戏剧性不强的片段(如男女在街上漫步),却配以天马行空的狂想曲风,音乐浓烈、节奏轻快,与剧情产生巨大的反差。
6.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个作用,代表角色的个性,或者影片的主旋律。一首歌火了,带动整部电影也火了,甚至于很多年以后,当人们谈起这部影片时,经久不衰的是旋律,更是伴随着旋律的那段记忆。好的主题歌往往胜过其片子本身,也往往是片子的浓缩。常见的还有「老歌新唱」,如Celine Dion和Clive Griffin为《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 1993)翻唱的上世纪40年代的老歌《When I Fall in Love》,更添韵味。
电影中的音乐作品用得是否恰到好处,是否别出心裁,只要以上的几点起了作用(倒不一定是反映出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以共鸣与刺激,就可以说该音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传达了意义」。
⑧ 电影音乐赏析
推荐你买本书,杨宣华 :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