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经典高分电影《控方证人》浅解(一)
(《控方证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满分推荐。该文可能有些剧透,全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娱乐向,不具专业性)
阿加莎·克里斯,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脍炙人口的著作皆出自于这位侦探小说女王的笔下,如福尔摩斯一样,这些作品也不断地被影人搬上荧幕。而其中,有一部被奉为不能逾越的经典电影--《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这部改编自阿加莎同名短篇小说,由比利·怀尔德老爷子1957年导演的黑白电影,1958年公映即收获极佳的口碑,同年获得6项奥斯卡奖提名。时过60年,再回顾这部电影仍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佳片,豆瓣评分9.6分,好于99%悬疑片好于99%犯罪片,IMDb评分8.4。这里即要对这部伟大的影片进行分析,何为伟大成就伟大,这也算是我对这部影史史诗的敬意。
当我在网上搜罗影片时,判断一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看完的时候,判断依据既是音轨、台词以及构图。倒不是说这些依据就能判断一部片子的好坏,只是,符合以上条件时,这部片子对我而言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学习之处。
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们来进入正题,这里我节选了其中爵士分别与沃尔以及克莉丝汀初次见面的场景来从构图方面来剖析。我们出发吧。
按照时间线,爵士刚从医院接受心脏病治疗回到住所,医生禁止这位伦敦城大名鼎鼎的律师接收任何刺激性的案件,而此时初级律师梅休带着他的当事人沃尔前来求救。沃尔涉嫌谋杀了他私教甚好的一位上流社会的寡妇。我们先来看沃尔的进场。
这一幕为很典型的中心构图法,将事物主题放置画面中心,同时让此时的事件主导者占据主要位置,弱化了当前处于被主导的沃尔的存在感。
接着爵士下来了。
这里为第一次爵士拒绝帮忙,使用仰视角度和俯视角度更能衬托当时的局势,加深了梅休的失落感,也侧面衬托了爵士的地位。
当爵士看到梅休口袋里的雪茄后,回心转意(想背着一同回来的护工抽雪茄)提出帮忙。此时为典型的三角构图法,将人物分散在三个角落,正面镜头给到了剧情主导地位的爵士,同时将沃尔处于镜头边缘,身处镜头中表示他也是接下来剧情的一员。但是导演将他放在离戏剧中心最远的地方,是想削弱他的存在感。
接下来的剧情构图却恰恰相反,此时的剧情主导者为沃尔和爵士,故而在之后三人组成的三角形构图中,沃尔和爵士被放到了一条水平线上,正面镜头给到了沃尔,因为此刻他为故事的讲述者。
到此之前,导演都将沃尔这位当事人的存在感削弱,从而让其本身显得更为温和,同时使观众在听到沃尔的故事之前并不能对其有任何的认知,使得我们得以客观地听取这个故事。
接下来有两个正反打镜头,画面从多人变成单人特写,使得爵士的恐吓和沃尔的“害怕”更据说服性。
这之后的几分钟里导演给了沃尔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在这个长镜头里,导演成功地把之前这个角色缺乏的角色个性描绘了出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穷困但乐观、温雅的人。而爵士也从画面之前广角镜头的另一端移动到了沃尔的画面中,确使沃尔占据主导位置。
而在爵士“人性的闪光”的逼问下,导演特写镜头中的沃尔的确真表演,试图使我们开始认同之后爵士的观点:他是无辜的。
随后另一位律师摩尔前来,警察局的人也前来抓捕,使得画面变得拥挤。导演使得演员们站位分开,让剧情的主要人物占据中心,而且为剧情的进行地--门呈现在大家视野中。
接下来警局带走了沃尔,至此沃尔的戏份告一段落。
接下来我们来看沃尔的夫人,克莉丝汀的出场。
先是爵士告诉摩尔要小心克莉丝汀承受不住噩耗,接着克莉丝汀出场打破爵士的设想,前后对比更能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故而,不同于沃尔,克莉丝汀一出场导演便开始着手于她的性格描写。
而从克莉丝汀的出场方式,先是一个人出现在画面中心然后走向观众,这样的镜头方式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压迫感,给人一种狠角色登场的感觉,于之前沃尔的登场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而随后爵士下来握手时,区别于之前的仰视角和俯视角,平视角削弱了爵士的气场,现在场上的主导人物俨然为克莉丝汀。
随后爵士提出自己不能担任律师,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我确切感觉到这幅构图中克莉丝汀的深深失落和期盼,让我觉得之后的反转在这即埋下了伏笔。
爵士还是抵抗不了案件的诱惑,偷偷溜了出来,不同于之前一直处于三角形中的主导者,爵士作为旁观者弱化了存在,主导者仍为克莉丝汀。
之后在案件的问询中,克莉丝汀极尽所能地挑起了爵士的兴趣,使得爵士从旁观者变成她的被主导者,一一破解了爵士的招式之后,优雅地关上了门离去,给爵士和观众们留下来满满的疑惑。
同时区别于沃尔被带走时的情景,不同于当时明朗的情况,警察带走了沃尔先生爽朗地关上门,克莉丝汀在掩门后听到爵士的话后又再次开门回应,这一开一合就像剧情的转斩。
至此克莉丝汀的形象被定了下来,一位无情的冷酷又坚强的女人。与两人的初见,到此完。
通篇电影下来,构图上说不上有什么新颖的地方,但这是60年的今天的审视。而整篇电影几乎每个镜头都处于极其严谨的几何构图中,正是这严谨的几何构图,完美砌合了这紧密的剧情,使得其在悬疑片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⑵ 从未这么喜欢过黑白老片:比利怀尔德《控方证人》
上周六去所在城市的一处民间电影放映厅看了一部电影。驱车几十公里,在放映厅遭受着蚊子的肆虐,为的就是去看一部六十年前的老片子——《控方证人》。
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认识好片,好导演,这种乐趣真的令人享受与回味。
对于《控方证人》这个名字,或许更多人知道或看过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控方证人》,抑或是改编的同名话剧,而对这部电影所知不多。毕竟,这么久远的片子已经很少有机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了。
富有激情,好看。这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黑白片,没有特效,几十年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真的值得称赞。
故事讲的是伦敦著名刑案辩护律师韦菲爵士(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饰)在接受心脏病治疗期间,因一起谋杀案的出现而倍感兴奋,不顾身体状况出山相助,全力为当事人沃尔(泰隆•鲍华 Tyrone Power 饰)打官司。
案件的起因是沃尔认识了一位富婆,两人相谈甚欢,沃尔经常去拜访她,而对方也很喜欢他,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决定把8万英镑留给他。却不料富婆被人杀害。沃尔与她亲密的关系以及她遇害当晚曾去过她家的事实,让他成为了头号嫌疑犯。而他唯一的证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 饰),但克里斯汀前来会见韦菲爵士时表现得冷漠与淡定,这令韦菲感到其中另有隐情。
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克里斯汀竟然出庭做了控方的证人,公然陷丈夫于不义。这个情节可谓本片的其中一个高潮。
而更出乎意料的事还在后面;再加上双方律师尤其是韦菲爵士的在陈述一番又一番辩辞时的精彩表现,让人在看完影片之后大呼过瘾,拍案叫绝。
图/ 韦菲爵士,这个律师最初看上去似乎有点冷,但他的幽默与爆发力让人深深着迷
图/ 韦菲爵士的护士,也是片中极为鲜活的一个角色
图/ 被告人沃尔,他在法庭的情绪起伏也是相当大的一个看点
图/ 沃尔的妻子克里斯汀,沃尔唯一的证人,她的“倒戈”是本片最大的一个谜团
不得不说,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说来也巧,比利·怀尔德曾想做一名律师,他放弃维也纳的记者工作来到柏林,1929年起开始剧本创作而进入影坛,虽然最终没有成为律师,却拍出了这样精彩的庭审片,想必对法律题材也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或许正是和曾经的梦想有关吧,写出了如此精彩的剧本,让演员的形象更加饱满丰盈,叫人印象深刻。
据放映员介绍说,导演本人十分低调,这也是他并不那么为大众所知的一个原因,但了解他的影迷们,一定对《日落大道》《热情如火》《桃色公寓》等经典电影记忆犹新,他的很多电影在IMDb和豆瓣都有着很高的评分(豆瓣甚至对《控方证人》给出了9.5分的评价;作为国内影迷心中极具口碑的电影评分系统,豆瓣能打出这样的高分,想必这部电影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除了悬疑犯罪片,怀尔德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来。
比如上面提到的《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还有《玉女风流》(One Two Three)等,是他喜剧片的代表作:
《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日落大道》(Sunset Blvd.)等是令观众瞠目的在60年代极为突兀的黑色电影:
也拍过战争片《战地军魂》(Stalag 17):
还有爱情片《龙凤配》(Sabrina Fair):
有人说,怀尔德的电影“好看、会讲故事,就像东方的皮影戏,有无数条线把人物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除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还常常有一些寓意在其作品中。比如《日落大道》中,失意的好莱坞编剧爱上一个无声时代的老牌女星,暗喻着无声电影的没落。而《热情如火》中竟然有同性恋的暗示,今天来看的话真是超越时代的前卫思想。
如果你对这些都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么下面这张玛丽莲·梦露站在地铁通风口上的镜头你一定不会陌生。
这是怀尔德另一部影片《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中的画面。
2002年3月28日,怀尔德离世,观其一生,他不只是一个抱过六座小金人的电影大师,他更令人缅怀的是,他曾经带给影迷们那么多快乐的夜晚,以及那些为他的作品着魔的一个个年代。
怀尔德的墓志铭,简单却意味深长。
也以此文向这位编剧之王致敬。
⑶ 《控方证人》是不是悬疑片里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
首先克里斯蒂的小说很不容易改编成影视作品。这部持续了60多年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讲述了一场英国男人和德国女人之间爱情与欺骗的故事。
不少观众评价这部电影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对电影结局保密,因为那种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谜底,旁白说“影院友情提示,为了保证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像任何人透露这部电影的结局”时的感受真的太震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