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之全蚀》:纵然黑夜孤寂 白昼如焚
“我永恒的灵魂
注视着你的心
纵然黑夜孤寂
白昼如焚。”
大抵诗人都是孤独的。他们内心的情感如太阳般炽热有力,灵魂却如黑夜般孤寂冷寥。他们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他们是叛逆者,独行者,更代表着先知和未来。
兰波,法国19世纪最为著名的诗人。他是光与暗的结合体,身上似乎永远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这股力量让他毫不迟疑地踏碎一切旧式法则,并给了他一直向前的动力。往前,一直往前,流浪,流浪,直到永恒。
一、自由与诗歌
金发少年双手插兜,步调散漫,叼着烟斗,英俊的面孔嚣张又孤傲。他看起来冷漠又热情,周围的高楼建筑引不起他丝毫兴趣;但却会将兜里为数不多的硬币拿给街边乞丐。
“狗是自由的生物。”与魏尔伦的初次见面便是以狗叫开场,看到对方愣住,便毫不在意地耸耸肩离开了。其实不难发现,“狗”这个意象在电影中或隐或现地出现了好几次。而在兰波的眼中,狗代表着自由,所以他才会打碎瓷器狗,调皮恶作剧的时候也学狗叫,甚至在他与魏尔伦旅居乡间的时候,他也毫不顾忌地模仿狗,在地上爬来滚去。自由啊自由,始终贯穿其灵魂和生命。他不会为了任何事情停留,终其一生,都在漂泊,流浪。
“I want to be everyone.”在他看来,诗歌是自由的最高体现。诗歌是对世间万物最纯真本质的体验,必须无限地接近万物,你才能感其所感,想其所想,才能对它们做最本质的描绘。他讨厌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诗,诗是属于本我的,旁人无权说三道四;他讨厌一群学究教授聚在一起故作姿态,读那些矫情伪饰得令人作呕的诗歌。这样的诗,有甚于无。
孩童的身体里一半是纯真,一半是恶魔。这两种极端情绪恰好是本我的体现。开心了会欢呼雀跃,不开心了则垂头丧气颓废不已,这都是自然表现。及至成年,反倒多了些克制,喜怒不形于色才是立身处世之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兰波无疑是个没长大的孩童。说话耿直毫无顾忌,经常把对方怼得毫无还嘴之力。什么礼貌、克制,都是他妈的放屁。喜欢与否全凭本心,开心时的微笑像天使一样纯真可爱,生气时的举动则歇斯底里,活脱脱一个恶魔。
于他而言,一群地位卓越的学究诗人甚至不如伊莎贝拉的一个甜甜的笑容。他会有在常人看来不切实际甚至几近疯狂的想法和行为。枕着手臂,看看天空,想要去追逐太阳,太阳是光明,是希望,更是永恒。全身心地融入自然,欣赏一切,午后温柔的阳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是这世间最美妙的事情。
二、纯粹与爱情
“爱情并不是血缘与义务的捆绑,它意味着重新建构。”
舍弃世俗的羁绊,遵从内心的本我,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兰波无疑是个纯粹的感情追求者,他与魏尔伦之间的分分离离恰恰体现了后者的世俗。于魏尔伦而言,美丽的妻子,金钱,社会地位都很重要,而爱情他又舍不下,想着鱼与熊掌兼得,却最终一无所有。兰波给他带来了全新的爱和自由。这个少年的确有种神奇的能力,他能改变生活,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魏尔伦认为爱有身体和灵魂之分。前者有限,后者永恒,因此他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前者身上。这大概也是他永远将兰波排在最后的原因。两人在西班牙的那段日子,他想去参军,一边又疯狂给妻子写信请求原谅,甚至想到了自杀,却没有想到要跟兰波一起继续流浪下去。少年心灰意冷,终于决意离开魏尔伦。
在子弹穿透手掌的那一刻,也是与过去决裂的那一刻。他收拾行李回法国,完成《地狱一季》,并自费出版。这是他以前最不屑做的事,现在却籍此与过去告别。兰波看似放浪不羁,但却奇迹般地对爱情忠贞不渝。扑在桌上嚎啕大哭的那个瞬间,真是伤透了心。
自此,他再也没有用他引以为傲的天赋写过一首诗。但这并没有关系,在我心中,他依然是个诗人,一个流浪者。“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既然一无所有,那么就去追逐太阳和永恒吧,这是内心更加珍之重之的事情。
“Eternity.”
“it's the sun mingled with the sea.”
② 这是莱昂纳多的那部电影
电影《心之全蚀》,又叫《全蚀狂爱》内容简介:是优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大卫·休里斯主演的的传记电影。
中文名
全蚀狂爱
外文名
Total Eclipse
其它译名
心之全蚀
出品时间
1995年
发行公司
Capitol Films
制片地区
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
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③ 《心之全蚀》:这人间如此残破,如同魏尔伦与兰波
《地狱一季》中写到: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因为这本诗集,去看了讲述法国诗人兰波生平的传记电影《心之全蚀》,又译为《全蚀狂爱》。
实话说,这样旖旎艳俗的电影名着实没有令人看下去的欲望,但是,饰演兰波的演员是当时年仅21岁的莱昂纳多,颜值自不必说,小李子的确诠释得很到位,将天才兰波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如同热带雨林疯长的植物般肆意妄为,疯狂却又充满柔情的生命。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1854年生于法国夏尔维勒,身上有着浪漫的法兰西血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然而世人冠以的这种种头衔,兰波本人并不领情接受。
兰波的人生如同他的写作,充满痛苦和压抑。他的文字敏感又疼痛,绚烂又诡谲,带着浓重的颓废质感,所描绘的介像充满幻觉,介于象征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有太多的隐喻和超前。
兰波本身也是人间罕见的天才美少年,周身笼罩着纯洁的光晕,深不可测的眼睛里仿佛注入了一片海洋,碧蓝眼眸里又藏着大海的秘密。
正如魏尔伦第一次见到他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仿佛什么都不懂。他像一个精灵,意气风发,纯良自由。
鲍勃·迪伦在他的歌曲《You're gonna make me lonesome when you go》里唱道:“这人间如此残破,如同魏尔伦与兰波”。这只是一个中肯的评价,正如兰波的一生。
1871年9月,17岁的兰波给刚结婚的26岁的魏尔伦寄去自己写的《醉舟》,很快得到了魏尔伦的赏识和回应,他手执魏尔伦的书信前往巴黎。
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渐渐形影不离,无所不谈,追逐创作的灵感,唾弃世俗无才的诗人,为巴黎公社的失败举杯痛哭,他们成了深入灵魂的至交。
当我顺着无情河水顺流而下,
我感到纤夫已不再控制我的航向。
吵吵嚷嚷的红种人把他们捉去,
剥光了当靶子,钉在五彩桩上。
所有这些水手的命运,我不管它,
我只装运佛兰芒小麦、英国棉花。
当纤夫们的哭叫和喧闹消散,
河水让我随意漂流,无牵无挂。
我跑了一冬,不理会潮水汹涌
比不经心的孩子们还要冒失
我狂奔啊!连那些流动的岛屿
都没有遇过这般激越的震荡。
风暴祝福我在大海上苏醒,
我舞蹈着,比瓶塞子还轻,
在海浪——死者永恒的摇床上
一连十夜,绝不留恋信号灯的傻眼睛。
绿水渗透了我的杉木船壳,
清甜赛过孩子贪吃的酸苹果,
洗去了蓝的酒迹和呕吐的污迹,
冲掉了我的铁锚、我的舵。
从此,我就沉浸于大海的诗
海呀,泡满了星星,犹如乳汁;
吞噬蓝色的地平线,有时,苍白然而安逸,
一具沉思的尸体逐波而飘过,
这一片青蓝和荒诞、以及白日之火
辉映下的缓慢节奏,转眼被染了色
橙红的爱的霉斑在发酵、在发苦,
比酒精更强烈,比竖琴更辽阔。
我熟悉在电光下开裂的天空,
狂浪、激流、龙卷风;我熟悉黄昏
和象一群白鸽般振奋的黎明,
我还见过人们只能幻想的奇景!
我见过夕阳,被神秘的恐怖染黑,
闪耀着长长的紫色的凝辉,
照着海浪向远方滚去的微颤,
象照着古代戏剧里的合唱队!
我梦见绿的夜,在眩目的白雪中
一个吻缓缓地涨上大海的眼睛,
闻所未闻的液汁的循环,
磷光歌唱家的黄与蓝的觉醒!
我曾一连几个月把长浪追赶,
它冲击礁石,恰象疯狂的牛圈,
怎能设想玛丽亚们光明的脚
能驯服这哮喘的海洋的嘴脸!
我撞上了不可思议的佛洛里达,
那儿豹长着人皮,豹眼混杂于奇花,
那儿虹霓绷得紧紧,象根根缰绳
套着海平面下海蓝色的群马!
我见过发酵的沼泽,那捕鱼篓,
芦苇丛中沉睡着腐烂的巨兽;
风平浪静中骤然大水倾泻,
一片远景象瀑布般注入涡流!
我见过冰川、银太阳、火炭的天色,
珍珠浪、棕色的海底的搁浅险恶莫测,
那儿扭曲的树皮发出黑色的香味,
从树上落下被臭虫啮咬的巨蛇!
我真想给孩子们看看碧浪中的剑鱼,
那些金灿灿的鱼,会唱歌的鱼;
花的泡沫祝福我无锚而漂流,
语言难以形容的清风为我添翼。
大海环球各带的疲劳的受难者 ,
常用它的呜咽温柔地摇我入梦,
它向我举起暗的花束,透着黄的孔,
我就象女性似的跪下,静止不动。
象一座浮岛满载金黄眼珠的鸟,
我摇晃折腰船鸟粪、一船喧闹。
我航行,而从我水中的缆绳间,
浮尸们常倒退着漂进来小睡一觉!
我是失踪的船,缠在大海的青丝里,
还是被风卷上飞鸟达不到的太虚?
不论铁甲舰或汉萨同盟的帆船,
休想把我海水灌醉的骨架钓起。
我只有荡漾,冒着烟,让紫雾导航,
我钻破淡红色的天墙,这墙上,
长着太阳的苔藓、穹苍的涕泪,
这对于真正的诗人是精美的果酱。
我奔驰,满身披着电光的月牙,
护送我这疯木板的是黑压压的海马;
当七月用棍棒把青天打垮,
一个个灼热的漏斗在空中挂!
我全身哆嗦,远隔百里就能听得
那发情的河马、咆哮的漩涡,
我永远纺织那静止的蔚蓝,
我怀念着欧罗巴古老的城垛!
我见过星星的群岛!在那里,
狂乱的天门向航行者开启:
“你是否就睡在这无底深夜里
啊,百万金鸟?啊,未来的活力?”
可是我不再哭了!晨光如此可哀,
整个太阳都苦,整个月亮都坏。
辛辣的爱使我充满醉的昏沉,
啊,愿我龙骨断裂!愿我葬身大海!
如果我想望欧洲的水,我只想望 ,
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
一个满心悲伤的小孩蹲在水边,
放一只脆弱得象蝴蝶般的小船。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颓丧疲惫,
再不能把运棉轮船的航迹追随,
从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
也不在趸船可怕的眼睛下划水!
● 兰波作品《醉舟》
兰波的内心是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世界,这个世界横跨千年的时光,涵盖着人类能够到达或者不能到达的,存在或者不能存在的地方。这里散发的迷离的味道正纷纷扬扬,海水灌醉骨架,苔藓上长着太阳,发情的河马躲在欧罗巴古老的城垛中,马路上的小水洼也能住满月光。
在《心之全蚀》中,魏尔伦的软弱纠结,与兰波的决绝干脆形成鲜明对比。
魏尔伦资助兰波的生活,兰波为魏尔伦擦亮生命的灵感。爱会轻而易举点燃人的激情与诗性,一向保守的魏尔伦也会疯狂,得知兰波出走,不顾一切冲进黑夜的雨中。
自此,人和诗都被疾风吹乱。他们既照亮彼此,也几乎毁掉彼此。如同浮士德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虽然代价惨重,却充满魅惑。
1891年11月,冬天来了,春天还很遥远。与魏尔伦分道扬镳的兰波不再有足够多时间去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这样的兰波苦涩、讽刺,天马行空。在17岁的年纪一遇见魏尔伦,就立即陷入了这段情感之中,他们互相依靠,又互相咒骂,互相伤害,直到魏尔伦因为难以忍受兰波的离开而按下扳机,将子弹射入兰波的右手,这段持续两年的骇俗之恋终于结束。
一个锒铛入狱,另外一个消失无踪,兰波回到了小镇,独自一人写下《地狱一季》,以献给曾经的爱人。至此,兰波的诗人生涯终结于19岁,这不可思议的后半生充满了强烈的表演欲,不是深入到生活本身,而是经历所有的人生,成为所有人。
兰波最后一次见魏尔伦,再次问了之前的问题:你爱我的身体还是灵魂?魏尔伦仍然还是同样的回答:身体。
兰波走了,决绝地自由地走了。再也没有回头。
魏尔伦的暮年有如日月全蚀,整个世界陷入孤独的晦暗。
他对兰波的记忆却如太阳照耀,永不熄灭。在他的诗篇中,是兰波给予的终其一生的收获和倏然一枪的丧失。
犹记影片最后,老迈落魄的魏尔伦独坐酒廊,再来两杯苦艾酒,落在掌心的甜蜜一吻后是永恒的黯然心碎。兰波隐没在魏尔伦的幻觉中,宛如冰雪融化于火焰里。
“已经是秋天了。
是离开的季节。
走吧。
我需要太阳。
太阳会治愈我。”
④ 心之全蚀 这个词什么意思
出自美国电影(法国传奇故事) 心之全蚀,也叫全蚀狂爱
是将柏拉图式和佛洛依德式的爱情推向极致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你完全抛弃舍弃前者,而无所顾及的追求自由的时候(自恋、狂热、不计后果、肉欲都是自由的极端表现),你自身的局限性就会把你自己的心全部吞噬,短暂的满足后将是失落和万劫不复。。
两位主人公虽然是在一起,但是神形分离,走向了两个极端
⑤ 这是莱昂纳多那部电影
出自电影《心之全蚀》
⑥ 这是莱昂纳多哪一部电影
《心之全蚀》
本片是关于两位法国象征派大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传记片,内容大多都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记录基础上。
1871年,17岁的诗人兰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接受当时已是著名诗人魏尔兰(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邀请,去往巴黎。当时魏尔兰已经结婚,妻子家境富有。但他偏偏对这个恃才傲物,举止怪异,放浪不羁的兰波,着迷不已。他因此而抛下妻子,与兰波流浪到伦敦,同居在了一起,过着放纵不羁又贫困潦倒的生活。在疯狂的两年同居生活中,两人相互追逐,彼此伤害,纷争不断。1873年,在最后一次争执中,魏尔兰开枪打伤了兰波逮捕并被判入狱两年。之后兰波一人孤身返乡,四处漂泊,经历繁杂,甚至贩卖军火,最终37岁时病逝于非洲。
⑦ 关于电影心之全蚀
我去看了,最后一句是Eternity...it's the sun mingled with the sea(mingle:混合)
⑧ 心之全蚀为什么不让看
因为该影片违反了相关法律,已经下架了。
一、简介
《心之全蚀》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休里斯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二人之间的故事。
二、剧情
1870年,年仅16岁的兰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把自己写的诗集寄给了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大卫·休里斯饰)。魏尔伦在复信写道:“我的诗人,到这里来吧。”
兰波第一次离开了他的母亲和家庭,从乡下来到巴黎找魏尔伦。初次见面的兰波粗俗、傲慢、自大,经常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兰波狠狠地奚落了诗人领袖艾卡,并把他追打到丑态百出。
魏尔伦哈哈大笑,却不加阻止。在魏尔伦家中,兰波甚至毫不客气地侮辱他的岳丈,并且恶作剧地打碎了他老人家心爱的古董。魏尔伦也不加怪罪,反而更欣赏他的锋芒毕露。对于魏尔伦来说,兰波的出现焕发了他灵感的复生。
每次讨论诗歌,兰波的言谈总是那样的激进和前卫,魏尔伦很快被兰波的才气征服。两人相识相知之际,渐渐形影不离,关系亦由彼此的相互欣赏发展到迸发另类的情感光芒。
两个诗人就这样结合了。魏尔伦离家出逃,和兰波开始一段自由自在的旅行。他们到了野外嬉闹,一起看落日的夕阳。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兰波异常激动,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⑨ 纵然黑夜孤寂,白昼如焚——《心之全蚀》
1.
《洛丽塔》耳熟能详的开头这样写道:“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无比绮丽柔软和充满情感张力。
这部20多年前获得了1995年第4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导演奖的影片《心之全蚀》里,小李子彼时还是一个花季少年,还没有拍让他名声大振的《泰坦尼克号》,但是那种艺术少年的脆弱和疯狂,彷徨和狡猾,重建和破坏的特质,让他将这种柔软和张力表现得令人心折。
2.
电影的原型是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兰波和他的情人魏尔伦之间的故事。
16岁的天才少年诗人兰波将自己的诗作寄给了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魏尔伦。魏尔伦在诗人中应该是幸运儿,他和有钱的岳父一家住在一起,经常邀请一些当代诗人来他们的豪宅小聚。
兰波接到了邀请。
作为一个有如此天才又出生贫苦,彼时依旧贫困的他自然是欢欣鼓舞的。但是他的欢欣有一个限度。借用一句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形容马小军他们几个的话,“他们就是天然的人,没有生出媚骨。”
更何况是惊才绝艳的兰波。
他没有配合魏尔伦妻子提出的为他们朗读诗歌的要求,虽然“别的诗人都这么做”;他忍不住顽童式的恶作剧,将房间里值钱的小玩意一一破坏——他遭到了魏尔伦岳父的驱逐。
起初魏尔伦应该只是懊恼这样被岳父一家驳了面子吧,他安排兰波到附近的小旅馆居住,但是后来,开始他越来越沉醉于兰波的陪伴,他们最终成为了情人。
但是,这段不伦之恋中间还夹杂着魏尔伦的妻子。她尽了全力想带他离开,到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可是在最后一刻,魏尔伦还是偷偷坐上了返程的火车。
可是,终于失去束缚的两个人的日子并不美好。在一次醉酒中,魏尔伦开枪打伤了兰波,再加上不伦的罪名,他被关押进了监狱。
两年后待他出来,世界已经改变,妻子已经申请和他离婚,而天才少年诗人兰波已经不再写诗。
他的诗性仍在,只不过这一次的注意力在行走在人世本身。
兰波去了世界的很多地方,在非洲待了10年,最后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失去一条腿,终年37岁。
3.
影片的画面一直是唯美精致,一直以暗色为主。
兰波的语言如果不是故意的粗俗,就是在念自己当时开天辟地的作品,这些后来被认为开创了现代诗歌: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 我却不肯蓝”
或者说出一些远超出十几岁少年头脑的句子:“要么不要伤害别人,否则就做得冷酷一点。不要用道歉去侮辱那些被你伤害的人。”
影片的配乐深沉,很多时候采用短促跳跃紧绷的弦乐,仿佛这样才能致敬彼时那个年轻不羁的诗人,才能刻画出他那颗永不停息的驿动的心。
一切都恰逢其时,一切都相得益彰,除了故事本身。
4.
魏尔伦的妻子自然是一个无辜的人。绮年玉貌,家资丰厚,嫁的是自己崇拜的心爱的人。本来一切都好,但是全部因为一个少年的到来打乱了阵脚。
她的做小伏低,她的一再忍让,只不过让她的丈夫更加的对她厌恶——他是宁愿她恨他的,他借着酒劲烧她的头发,只想看到她温顺里面的七情,他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圣女——一个只有爱而没有恨的女人,要么是心智不健全,要么是不愿打开心扉,作为艺术家的他对这两种都不能容忍。
这是一个错配的婚姻。他要的她未必不能给,但是她的教育,她的出身,她的为人,让她做不了他要的疯狂的情人——其实说到底还是那个少年的错。
如果他只是一个美貌的少年倒也算了,魏尔伦的妻子同样的美貌年轻,但是兰波有魏尔伦一辈子苦苦追求却无法企及的才情。他随口一句吟诵就可以直击他的心扉,他怎么舍得让他走?
魏尔伦为了他完全改变了生命的轨迹,抛妻弃子,半生潦倒,关进监狱,最后终于完全自由的两个人,却怎么也爱不起来了。
毕竟那些潦倒的日子让两个人消磨的太多。大概是因为经济困顿的人所有的精神支柱只是彼此的感情,能够消耗的也只是彼此的感情而已。
尤其是兰波。他拒绝所有工作,只想投入创作,他没有计划要去做谁的情人,他也不会、不愿去做。
如果他当初宁愿妥协,以他的聪明,和魏尔伦岳父一家虚于委蛇,也许他们不会沦落到那么落魄的境地,但是,那也就不是他了——大概一个被自己才华折磨,又被生活的困苦折磨的诗人,才能做出那些划时代的诗作。
其实整个故事里最无辜的也许是魏尔伦。
他不算是一个多有才华的诗人,也不算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丈夫,但是命运的垂青,让他娶了一个心仪他的颇有家世的淑女,原本一切都很美好——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兰波。
爱燃烧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天堂,爱熄灭的时候两个人是彼此的煎熬,于是不惜去地狱借来火种,让它继续燃烧。
后来两个人从语言到肉体的互相折磨让人怵目惊心。
所以,到底这场爱恋究竟是来自天堂还是地狱,也许真的不由外人评说。
5.
根据真实记载,兰波在16至19岁他和魏尔伦同居这段时间,创作生命力完全的被激发,他毕生最好的诗篇大多数完成在这个时候。
他后来游历世界,将一腔才情致力于世俗定义的成功,也成绩斐然。
关于后来魏尔伦的记载倒是不多了,只知道在兰波死后,他致力于出版和整理兰波生前的诗集。
每一次绚烂的燃烧之后,都会有一个寂静的过程吧。当初有多绚丽,后来就会有多寂寞,命运有它奇妙的公平法则。
“我永恒的灵魂,注视着你的心,纵然黑夜孤寂,白昼如焚。”
⑩ 心之全蚀适合学生看吗
心之全蚀不适合学生看。《全蚀狂爱》是一个美国电影,讲述了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影片含义深,不好理解,所以心之全蚀不适合学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