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今年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出现中国元素都是为了商业,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的文化的,加入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大,也会被中国人买单。
⑵ 关于海平面上升的大危机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后天》
影片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杰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警告显然已经太晚。杰克·霍尔博士于是急告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速向赤道方向撤离,该线以北民众要尽量保暖。
而就在此时,霍尔博士得知儿子山姆(杰克·吉伦哈尔饰)只身前
电影剧照(16张)
往纽约去营救女友,于是决定冒险前进纽约在冰天雪地中展开救援行动。这时候灾难从纽约开始,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击,大部摧毁。突然间,地铁隧道里涌出狂暴不止的汹涌洪水。大水吞噬了纽约,淹没了美国,欧洲也在洪水之下不复存在。此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开始了。
当镜头再次回到美国时,那些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逃往墨西哥,请求进入那里的难民营。影片末尾处美国总统不得不叹息承认道,他所奉行的气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败笔。
⑶ 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吗现在的异常气候是不是变成"明天"或者"今天"了
我看过《后天》,很震撼,我立刻警觉到我们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下面是我看到的:
南京的御道河比往常提早一个月结冰;
许多地方都有雪要灾;
我的舅舅去了东北,那里比以往都要冷!
我知道的就这些,多加点分!谢谢!
⑷ 电影七天讲的是什么,是恐怖片么
不是恐怖片 是典型的美国灾难片
《七日》说的是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也好像是海啸),淹没了美国临海的一些大城市。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看点就是海水灌进城市时的壮观场面,当然是电脑特技
⑸ 结合电影《后天》谈谈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及产生的原因
一种是人为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燃烧了大量的矿物燃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再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种是自然原因,地球上的气候本来就是冷暖干湿交替变化的,我们现在正处于气温波动上升阶段。所以全球气候也是变暖的。
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 ,是什么引起的呢 ?汽车尾气的排放 ,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 。人口的增多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也被称之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会导致气候的变暖,进一步会使海平面上升 ,对那些地势低的沿海地区来说,会意味着灭顶之灾。
而现在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尺人的变化。许多科学家断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温室气体的积累很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的变暖。实际上,由于人为的影响,局部区域的变暖已经出现。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已连续6年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众长时间尽度看,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860年全球丈夫驻为0.93亿吨,1900年急剧上升到5.25亿吨,1950年达到16.2亿吨。但是,仍然不及瑞在排放量的1/3。从70年代起,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开始变慢,1950-1973年平均增长4.6%,而1973-1988年间平均增长仅为1.6%。近年来碳排放量经较平稳,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二是前苏联集团经济的萎缩。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仅为0.5吨,百工业化国家排放量达至3吨以上。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正在增长,大鸡每14年翻一番。
在2000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预计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然而,即使碳排放量维持现在平稳的水平,也仍然超过全球海洋和森林能够吸收的能力,导致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的不断增加。1994年末,大气中的碳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浓度从上一年度末的357/0ppm上升到358.9ppm,是6年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头。1980年以来,大气中增加了3500亿吨碳,其中约有1500亿吨仍然滞留在大气中
科学家们估算,要想稳定大气中碳的总量,全球碳排放量至少应降低60%。1992年全球首脑会议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工业化国家制定与今后10年削沽排放目标相应的政策,并采取实际步骤。
根据测定和估算,1994年低层大气平均温度为15.32 ℃,是1991年菲律宾皮拉图波火山爆发以来最热的一年,根据记载,也是1987年以来连续5个最热的年份。像任何一个地方每日温度变化一样,大气低层每年平均温度也是变化不定和难以解释的。在上个世纪,温度升高的趋势已很明显。现在,全球气温比1880年高出0.3-0.6℃。从1980年以来,已经出现了10个最热的年头。
皮拉图波火山爆发是本世纪内最大的火山爆发,它把数百万吨的尘埃排入到高层大气中,并扩散到全球。这些尘埃阻挡阳光照射,足以使低层大气温度降低半个摄氏度。可是这些尘埃颗粒物在随后的两年中以很慢的速度沉降到地球表面。至1994年初,皮拉图皮火山的影响已经结束,因而全球温度又开始回到皮拉图波火山爆发前的高温水平。
现在,气象学家已经从全球各地的温度监测站监测到了一系列数据,绝大多数气象学家相信,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连续积累,全球变暖的趋势最终将会恢复。现在不甚清楚的只是变暖的趋势何时恢复?有多大幅度?
由联合国一些机构资助的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IPCC)指出,如果矿物燃料的使用继续长期稳定增加,那末,到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达到16-19℃,超过以往的变暖速度而加速全球的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所预测的全球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尽管全球每个地区受其影响的程度很难预测,但是,较高的温度将引起海水平面的升高和极地冰的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并将淹没一些海岸地区。全球变暖也可能改变包括降雨、土壤温度和季节长短等气候变化,这些可能导致许多生态系统的缺损和毁坏,威胁数以千计的生物种类的安全。气候变化对人类将产生一些重大影响,它可能在数十年内改变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
二、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
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距地表10-50公里范围内,在25公里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毫米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了防护紫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造成健康危害;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的平衡等后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农业高速发展,人为活动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排入大气,超音速飞机在臭氧层高度内飞行、宇航飞行器的不断发射都排出大量氮氧化物和其他气体进入臭氧层;此外,人们大量生产氯氟化碳化合物(即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CCI2FCCIF2(氟利昂-113)、CCIF2(氟利昂-114)等,用作致冷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其中用量最多的是氟利昂-11和氟利昂-12。据统计,1973年全世界共生产这两种氟利昂约480万吨,绝大部分释入低层大气后,进入臭氧层中。氟利昂在对流层中很稳定,能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不发生变化,逐渐扩散到臭氧层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并降低臭氧层的浓度。臭氧的消除主要是由于一氧化氮、氯氟化碳经光分解产生的活性氯自由基、氯氧自由基等与臭发生反应,而使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逐渐降低。
自从70年代末发现南极上空巨大的“臭氧洞”,臭氧耗竭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估计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面增加2%的紫外线辐射量,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5%(美国每年新增患者达30——40万人)。最近美国等国家已禁止使用氯氟化碳喷雾剂,并严格控制其它氯氟化碳的生产与使用。最近有人估算,如按1977年的水平继续使用氯氟化碳,则将使臭氧减少5%—9%。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最新统计情况看,臭氧减少的趋势还在发展,南极上空的臭空洞仍在扩大,且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类似的臭空洞现象,只是范围小一些。
当前,全球环境领域防止臭氧层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努力减少消耗大气平流层臭氧的化学吕产量。根据统计和估算,1994年全球氯氟化碳产量进一步下降,连续6年保持下降的势头,总产量从1988年时的高峰下降了77%。
由于外交努力的结果,1987年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1990年和1992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工业化国家同意到1995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氯氟化碳,已经签字的发展中国家则有10年的宽限期,到2005年停止生产。至1994年底,全球共有14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
尽管发展中国家氯氟化碳产量比工业化国家低得多,然而,对这些化学品的需求量却明显增加。90年代初期,印度、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氯氟化碳的使用量少于美国的一半,但是,其中一些国家氯氟化碳的消耗量却几乎以两位数的速率增长。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氯氟化碳,工业化国家应建立开发替代氯氟化碳产品技术的基金。但是,基金捐助国家并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在1991—1994年间,捐助国家所捐赠的金额只有他们原先承诺的3.93亿美元的2/3。缺少资金和技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减少氯氟化碳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阻碍氯氟化碳产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日益发展起来的“国际氯氟化碳黑市”。1994年从俄罗斯和爱沙尼亚法进口到欧盟的氯氟化碳约2500吨,相当于欧盟合法进口总量的10%。而在美国,对氯氟化碳征收高额执照税,又进一步刺激了机会主义贸易者,1994年美国非法进口的氯氟化碳量估计在1万吨左右,占美国总产量的10%。
现在已经清楚,由于臭氧层破坏将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增加对生物的损害。实验和流行病研究表明,紫外线—β增加可能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非黑色瘤皮肤发病率增高和导致农作物减产。
⑹ 在《后天》电影中论述全球变暖会给人类会带来那些灾难及影响 ,做下面几个问题,字数1500
Green Economy: Does it include you? 绿色经济:你参加了吗?这是我们中国的主题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http://ke..com/view/631901.htm这个地址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网络词条自己去看吧
低碳比如用小排量汽车,用节能灯什么的
⑺ 结合电影《后天》谈谈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及产生的原因
一种是人为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燃烧了大量的矿物燃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再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种是自然原因,地球上的气候本来就是冷暖干湿交替变化的,我们现在正处于气温波动上升阶段。所以全球气候也是变暖的。
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 ,是什么引起的呢 ?汽车尾气的排放 ,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 。人口的增多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也被称之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会导致气候的变暖,进一步会使海平面上升 ,对那些地势低的沿海地区来说,会意味着灭顶之灾。
而现在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尺人的变化。许多科学家断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温室气体的积累很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的变暖。实际上,由于人为的影响,局部区域的变暖已经出现。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已连续6年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众长时间尽度看,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860年全球丈夫驻为0.93亿吨,1900年急剧上升到5.25亿吨,1950年达到16.2亿吨。但是,仍然不及瑞在排放量的1/3。从70年代起,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开始变慢,1950-1973年平均增长4.6%,而1973-1988年间平均增长仅为1.6%。近年来碳排放量经较平稳,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二是前苏联集团经济的萎缩。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仅为0.5吨,百工业化国家排放量达至3吨以上。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正在增长,大鸡每14年翻一番。
在2000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预计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然而,即使碳排放量维持现在平稳的水平,也仍然超过全球海洋和森林能够吸收的能力,导致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的不断增加。1994年末,大气中的碳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浓度从上一年度末的357/0ppm上升到358.9ppm,是6年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头。1980年以来,大气中增加了3500亿吨碳,其中约有1500亿吨仍然滞留在大气中
科学家们估算,要想稳定大气中碳的总量,全球碳排放量至少应降低60%。1992年全球首脑会议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工业化国家制定与今后10年削沽排放目标相应的政策,并采取实际步骤。
根据测定和估算,1994年低层大气平均温度为15.32 ℃,是1991年菲律宾皮拉图波火山爆发以来最热的一年,根据记载,也是1987年以来连续5个最热的年份。像任何一个地方每日温度变化一样,大气低层每年平均温度也是变化不定和难以解释的。在上个世纪,温度升高的趋势已很明显。现在,全球气温比1880年高出0.3-0.6℃。从1980年以来,已经出现了10个最热的年头。
皮拉图波火山爆发是本世纪内最大的火山爆发,它把数百万吨的尘埃排入到高层大气中,并扩散到全球。这些尘埃阻挡阳光照射,足以使低层大气温度降低半个摄氏度。可是这些尘埃颗粒物在随后的两年中以很慢的速度沉降到地球表面。至1994年初,皮拉图皮火山的影响已经结束,因而全球温度又开始回到皮拉图波火山爆发前的高温水平。
现在,气象学家已经从全球各地的温度监测站监测到了一系列数据,绝大多数气象学家相信,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连续积累,全球变暖的趋势最终将会恢复。现在不甚清楚的只是变暖的趋势何时恢复?有多大幅度?
由联合国一些机构资助的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IPCC)指出,如果矿物燃料的使用继续长期稳定增加,那末,到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达到16-19℃,超过以往的变暖速度而加速全球的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所预测的全球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尽管全球每个地区受其影响的程度很难预测,但是,较高的温度将引起海水平面的升高和极地冰的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并将淹没一些海岸地区。全球变暖也可能改变包括降雨、土壤温度和季节长短等气候变化,这些可能导致许多生态系统的缺损和毁坏,威胁数以千计的生物种类的安全。气候变化对人类将产生一些重大影响,它可能在数十年内改变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
二、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
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距地表10-50公里范围内,在25公里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毫米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了防护紫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造成健康危害;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的平衡等后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农业高速发展,人为活动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排入大气,超音速飞机在臭氧层高度内飞行、宇航飞行器的不断发射都排出大量氮氧化物和其他气体进入臭氧层;此外,人们大量生产氯氟化碳化合物(即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CCI2FCCIF2(氟利昂-113)、CCIF2(氟利昂-114)等,用作致冷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其中用量最多的是氟利昂-11和氟利昂-12。据统计,1973年全世界共生产这两种氟利昂约480万吨,绝大部分释入低层大气后,进入臭氧层中。氟利昂在对流层中很稳定,能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不发生变化,逐渐扩散到臭氧层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并降低臭氧层的浓度。臭氧的消除主要是由于一氧化氮、氯氟化碳经光分解产生的活性氯自由基、氯氧自由基等与臭发生反应,而使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逐渐降低。
自从70年代末发现南极上空巨大的“臭氧洞”,臭氧耗竭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估计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面增加2%的紫外线辐射量,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5%(美国每年新增患者达30——40万人)。最近美国等国家已禁止使用氯氟化碳喷雾剂,并严格控制其它氯氟化碳的生产与使用。最近有人估算,如按1977年的水平继续使用氯氟化碳,则将使臭氧减少5%—9%。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最新统计情况看,臭氧减少的趋势还在发展,南极上空的臭空洞仍在扩大,且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类似的臭空洞现象,只是范围小一些。
当前,全球环境领域防止臭氧层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努力减少消耗大气平流层臭氧的化学吕产量。根据统计和估算,1994年全球氯氟化碳产量进一步下降,连续6年保持下降的势头,总产量从1988年时的高峰下降了77%。
由于外交努力的结果,1987年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1990年和1992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工业化国家同意到1995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氯氟化碳,已经签字的发展中国家则有10年的宽限期,到2005年停止生产。至1994年底,全球共有14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
尽管发展中国家氯氟化碳产量比工业化国家低得多,然而,对这些化学品的需求量却明显增加。90年代初期,印度、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氯氟化碳的使用量少于美国的一半,但是,其中一些国家氯氟化碳的消耗量却几乎以两位数的速率增长。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氯氟化碳,工业化国家应建立开发替代氯氟化碳产品技术的基金。但是,基金捐助国家并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在1991—1994年间,捐助国家所捐赠的金额只有他们原先承诺的3.93亿美元的2/3。缺少资金和技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减少氯氟化碳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阻碍氯氟化碳产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日益发展起来的“国际氯氟化碳黑市”。1994年从俄罗斯和爱沙尼亚法进口到欧盟的氯氟化碳约2500吨,相当于欧盟合法进口总量的10%。而在美国,对氯氟化碳征收高额执照税,又进一步刺激了机会主义贸易者,1994年美国非法进口的氯氟化碳量估计在1万吨左右,占美国总产量的10%。
现在已经清楚,由于臭氧层破坏将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增加对生物的损害。实验和流行病研究表明,紫外线—β增加可能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非黑色瘤皮肤发病率增高和导致农作物减产。
⑻ 海平面上升:不用太过担心,长期变化仍难预估
海平面上升,一直是某些理论下的“终极灾难”之一。
IPCC的报告里指出,过去十年,北极海冰面积处于18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一倍。保守估计,自2006年以来,人类活动影响了大部分海洋热浪的生成。山地和极地冰川将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内继续融化,而冻土层融化导致的碳流失在千年尺度上看也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冰原融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在最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值有可能超过预期——到2100年上升2米,到2150年上升5米。即使在最强有力的减排情景下,海平面仍将在未来数百年或数千年继续上升。
那么,近些年来,全球变暖加剧,海平面升高的速度是多少呢?
根据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20世纪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80 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 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
如果保持这个速度不变,需要606年,海平面上升2米。到2100年上升2米,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是爆炸性地增高,指数型的加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极端的预期。
地球大气环境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比如,火山爆发会喷发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升入高空的粉尘又会遮挡阳光,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下降。
再比如,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会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淡水,从而减弱洋流的作用,于是打乱现有的海洋温度循环,从而带来降温和极端寒冷的气候,从而增加了冰川的面积。美国电影《后天》就是借用了这个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猜测,来了个好莱坞式的极端展现。
天气预报,想要准确预报一个月之后的气象都非常难,依靠现有的数据模型,想要预测80年后的海洋环境情况,难度依然很大。
不过,有计划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排放,尽力削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是人类面对未知的积极态度。不过,不用太过担心海洋平面上升的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那肯定是南极、北极遭遇了核弹轰炸,或是地球被太阳风命中… 人类都逃不了,所以也没必要担心什么的。
都市人都不容易,心理压力都挺大的,没必要再加压了。
PS:冰川目前有面积数据,真实的冰川体积,目前仍然相当缺乏数据。实际上,冰川能带来多少水,这些水会不会蒸发之后,变成雨水落在陆地上,或是形成水汽,降低阳光落地的能量,从而给地球降温,还不清楚。
⑼ 好几年前的电影,科幻片,内容大概是讲地球海平面上升后,陆地都消失了。人类都生活在海面上,沙子很珍贵
《未来水世界》 公元2500年,由于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得汪洋一片,人们只有在水上生活。一名孤独的海行者来到了浮岛阿托尔,用一罐泥土交换水和番茄苗。在那个时候,泥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他和岛上的人发生了冲突。岛上的居民发现他是一个长着鳃和蹼的变体人,把他关了起来。 正当岛上居民要处死海行者时,阿托尔受到了海盗“烟民”的袭击。海伦和她的养女伊萝娜没有能赶上老人维格的气球逃生,于是救出了即将沉入泥浆池的海行者,要求他带她们逃出阿托尔。海行者靠着他过人的机智勇敢和那艘神奇的帆船冲出了阿托尔,并巧妙地诱使“烟民”的重型火力击毁了他们的旗舰。匪首迪肯失去了一只眼睛,他发誓要报复海行者。 “烟民”进攻阿托尔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小女孩伊萝娜。在她的背上刺有一幅标明着神秘的传说中的陆地方位的地图。为此她不断受到迪肯的追捕。 在帆船上,海行者和海伦母女俩一开始并不友好。但在日夜兼程的航行和与“烟民”不断斗争中,他们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团结和睦了。为了证明陆地已不存在,海行者带着海伦来到海底世界,向她展示了被淹没的古老城市。 在他们浮出水面时,他们受到了迪肯的袭击。伊萝娜被抓走了,帆船也被烧毁。这时,海行者却从伊萝娜的画中确定了陆地的存在。 海行者和海伦被维格的气球所救。由于阿托尔的幸存者们拒绝提供帮助,海行者只能独自前往烟民的大本营—— 一艘巨大的油轮残骸去找迪肯算帐。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海行者终于摧毁了烟民的大本营,救出了伊萝娜。匪首迪肯也得到了他应有下场。 依据伊萝娜背上的地图,海行者和海伦等人终于乘着气球到达了陆地。然而海行者却认为自己并不属于这里,他独自投到大海的怀抱,扬帆远去。
⑽ 有个电影 科幻片 讲的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供人类生存的空间愈来愈少 一行人想缓解 去了梵蒂冈找
电影《迷城探秘》
迷城探秘的剧情简介 · · · · · ·
在未来的某一天,海平面由于地质结构的变化而可能急剧上升。但是大多数普通人却并不知情。就如潜水员Thomas和Jack兄弟俩只是为了工作才从教会手中接下一个任务,从一座半水下的古城里取出一个装有不明古董的盒子。任务在有惊无险中完成了。但是兄弟俩的惊险之路才刚刚开始。